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1 二、支离弥梨经


   日期:2020/4/22 15: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支离弥梨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主讲人员:大拘絺罗

  参加人员:质多罗象子比丘(象首舍利弗)及其亲朋好友、众比丘等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质多罗象子比丘(象首舍利弗),不等待他比丘说法完了,就争抢着说出自己的见解。又因不恭敬,不善观问上尊长老比丘,因此而被大拘絺罗诘责。可是其亲朋友,却为象子比丘多所回护。尊者就为其亲友说种种退失的法喻。后来,象子比丘果真舍戒还俗。   

  这部经典的经名叫《支离弥梨经》。什么叫“支离弥梨”呢?这倒是颇令人费解之事。但是纵览全经,我们看到了“支离弥梨虫”,“佛光大藏经”对其解释为“蟋蟀”。那么经名的“支离弥梨经”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蟋蟀经”呢?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本经为什么以蟋蟀为经名呢?按照我个人的想法,这其中必定是大有深意。

  纵观全经,其实它不单单是讲象子比丘个人的问题,而是要经中讲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就是比丘在未证道之前,应该如何与白衣(即俗家居士众)打交道。我们知道,比丘、比丘尼二众的披度出家,如果认为他们真正脱离了红尘,不仅不现实,而且也对自己的修行并没有实际性的帮助,因为佛法本身就根植于世间之中,释迦佛也是于此娑婆世间成就佛道,过去未来诸佛都是在此世间成道,故而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恰如觅兔角”。佛教的生存与兴旺发展,自然少不了众多的护法来前护持,否则寺院僧人连起码的吃饭或许都会成问题。护法当代有,在佛陀时代,也是同样存在的。比如说像摩揭陀、波斯匿、阿阇世等,都是有名的大护法。至于王公大臣、一般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地扮演着护法的角色,更是司空见惯。那么,面对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的众多护法(白衣),作为出家的比丘,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而在这部《支离弥梨经》中,尊者大拘絺罗给了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那么这个答案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着经文的节奏,一步步往下看。

  故事发生时间在一天的午饭之后,地点在竹林精舍。从经中可以得知,佛陀虽然行止于竹林精舍,但是此次讨论会他并没有参加,而是由弟子们自由谈论,最后由听闻弟子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并经过佛陀的印证。

  今天大家在讨论一些问题,就是大众比丘把佛陀之前的一些开示进行了归纳,比如说一些可以归入法类,一些可以归入律类。在如何归属的问题上,弟子们当然也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与主张,这本来很正常。我们知道,在原始佛教僧团内,民主气氛很深厚,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畅所欲言。但是,这里面也有个规矩,就是不靠谱的胡话八道或奇谈怪论还是不说为好,因为佛陀一贯反对讲些无益于修持的无聊话,大家修行时间都很宝贵,没有人愿意听闻那些花边新闻或马路消息。另外,大家在发言时,要有个先后顺序,一个一个地发言。如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像一群麻雀那样叽叽喳喳,那就会像开了锅似的一团糟,最后根本无法统一意见。经中的反面典型象子比丘,就明显地破坏了这些规矩。

  那么这个象子比丘是如何破坏规矩的呢?经中说他最喜欢插嘴,不管合宜不合宜,他想说就说,不待别人说完,立马将人家的话打断,就发表自己的看法。经中说他“于其中间竞有所说,不待诸比丘说法讫竟”,实际上这种人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碰到,我们往往会说这种人“缺乏教养”。而更要命的是,象子比丘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发言都是金玉良言,传世经典,他的话都是对的,而别人的任何发言都不及他万一,因此他“又不以恭敬、不以善观问诸上尊长老比丘”,就是对老前辈蛮不在乎,根本不把这些老一辈放在眼里当回事。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老比丘一见象子比丘如此得意忘形,只好沉默不语,转而修习禅定了。

  如此看来,这个象子比丘其实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后来,大拘絺罗尊者(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开口质问象子比丘:“贤者!当知众多比丘说此法、律,此佛教时,汝莫于中竞所说!若诸比丘所说讫已,然后可说。汝当以恭敬、当以善观问诸上尊长老比丘,莫不恭敬、莫不善观问诸上尊长老比丘。”大拘絺罗的话讲得很明白,你象子比后不要随意打断人家的话,自己抢着发言;你对上尊长老比丘要恭敬,不要目空一切。等别人说完了,你再发言,也是不迟的,为什么当别人讲到一半时,就毫不知趣地打断人家的发言呢?

  故事发展到此处,我们似乎只是觉得象子比丘这个人很是自以为是,缺乏教养而已,只要象子比丘低头认个错,似乎也就可以结束了,与护法弟子好像全无瓜葛。但实际情形又是如何的呢?经中接着说,“尔时,质多罗象子比丘诸亲朋友悉在众中”。这个“诸亲朋友”,其中成分很是复杂,其中有比丘,而更多的则是居家白衣。由此可见,当时讲堂之上不仅有比丘众,还有相当数量的白衣暂居其中亲近佛法。这些“诸亲朋友”,很可能就是象子比丘的皈依弟子,或者与象子比丘的私交相当好。他们一见到象子比丘被大拘絺罗呵责了,就立马站起来向大拘絺罗尊者发难:“贤者大拘絺罗!汝莫大责数质多罗象子比丘!所以者何?质多罗象子比丘戒德多闻,似如懈怠,然不贡高。贤者大拘絺罗!质多罗象子比丘,诸比丘随所为时而能佐助。”

  我们通过象子比丘“诸亲朋友”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他们这些人纯粹是感情用事,根本就不问是非皂白了。象子比丘明明是错的,他们却对象子比丘大加称叹,还说他是“戒德多闻”,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懈怠,然而并不贡高我慢。甚至他们还进一步颠倒是非,说象子比丘的插嘴乱说是能够“佐助”那些比丘的发言。看到这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了。这些白衣们明明知道象子比丘做得不对,却一个劲地替象子比丘说好话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群党以及有关不讲原则的所谓“私交”的问题了。时至今日,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佛教论坛上,那些居士们为了维护各自皈依师父的声誉,结果导致双方对骂,甚或不惜捏造事实,颠倒黑白,令局外人着实惊骇不已!

  我在这里用“私交”二字,可并不是什么褒义词——我是指为了所在小团体的一己私利,刻意模糊是非,不讲原则的私人感情。这个象子比丘很会伪装,当他在佛陀以及诸上尊长者都在场时,装得很讲因果,很讲修持,知道可惭可愧。但是背地里,却把这一切都抛在脑后,私自跑到白衣家里,在那里与白衣们大搞私人感情,“调笑贡高,种种谈哗”——就是海阔天空大肆吹嘘自己,并与白衣相互开起了一些无聊下作的玩笑,相互戏弄对方。一句话,就是与白衣同流合污,打得火热。如此一来,,道心自然就会退化,导致欲心膨胀,身心俱热。如此一来,哪有心思去用功办道?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舍戒罢道”,还俗去了。

  在谈起这个问题时,大拘絺罗作了一个譬喻:一头牛闯入别人家的田里,然后大肆糟塌庄稼。主人赶后,牵着牛鼻子将牛拉入圈中,并加固圈栏。后来牛人逢人便说:“我家的牛从此以后不再会跑到你们家的田里去了。”这种话能不能信呢?当然不能信的,因为圈栏是死的,而牛是活的。牛可能会挣脱缰绳,可能会撞破圈栏,也有可能会趁机溜出。一旦牛跑出来了,谁能保证它再也不会为害庄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