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C 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日期:2020/4/22 15: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说法地点:摩揭陀国的善知识村

  参加人员:大目犍连尊者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由于目揵连尊者曾在独处时睡眠,佛陀乃为其说灭除睡眠之法,并告诉他不可计较床乐眠卧安快等事。其次,比丘修行时应知晓:当观无常、兴衰等,以得至于究竟。

  我们平时里时常会讲起这句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意思是说大家都是投师于同一师门之下,老师教的是同一种功夫,但是徒弟学出来的效果,却是差异甚至大。就是说,即入师门,修行好坏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师父只起到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话虽如此说,但是当弟子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时,高明的师父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不闻不问。在修行的要紧关节,如遇明师指点,我们的修行定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在这部经中,它的中心主题,指的就是明师与高徒之间的关系,以及世尊悉心指导弟子如何正确修行的问题。

  凡是习过禅坐的人大约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就是我们容易落入昏沉,容易导致昏昏欲睡。记得十多年前,有一位师付与我同住一室。他有个特点,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空闲,他就会坐在床上修习禅定。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容易打瞌睡,有时打起了呼噜,自己却浑然不知。有时我听到了他的呼噜声,就在他醒来的时候将实情告之,他却满脸不屑,说“那怎么可能呢”?着实让人啼笑皆非。

  在这部经典中,尊者目犍连在禅定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打瞌睡。当时目犍连游行于摩揭陀国,而佛陀在婆耆瘦的鹿野苑中,二者应该还是有不小的距离。目犍连居止于一个名叫善知识的村子中,他在“安静处宴坐思惟”,结果导致了一坐下不久便开始“睡眠”。如果长期如此昏沉下去,对于自己身的修行肯定会呈现出诸多魔障。

  远在鹿野苑禅定中的佛陀,运用他心通,已经探知目犍连的情况,他立马从鹿野苑中“忽没不现”,来到目犍连的跟前,对他说:“大目犍连!汝著睡眠,大目犍连!汝著睡眠。”

  世尊的声音,唤醒了昏睡中的目犍连。他睁开惺忪的双眼,当见到佛陀端坐在他的眼前时,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他觉得很惭愧,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刚才我的确是睡着了——可是我却浑然不知。”

  佛陀对目犍连说:“目犍连,看来你已执著于睡眠之相,而且还颇为严重!这样吧,让我来告诉你,如何灭除坐禅中的睡眠。”

  接下来,佛陀便开始逐层递进,一步一步向我们诠释了如何破除睡眠之法。

  1、不要贪著于睡眠之相,也不可以将这种贪著之相加以广布。

  2、如果不能灭除睡眠的话,那么就应该随着本所听到之法,随之而受持、广布、诵习。

  3、如果不奏效的话,就把自己所听闻受持的佛法,向他人广为宣说。

  4、如果不能灭除睡眠,那么你就把自己所听闻到的佛法,在受持的基础上,再用心去思考,去忆念。

  5、如果你还是不能灭除睡眠,那么就用两只手,去抚摸两只耳朵。

  6、如果还不奏效,那么就站起身,然后洗一个冷水澡,用清冽的泉水冲洗脸面、双眼及全身。如此一来,睡眠就可得以消除。

  7、如果洗了冷水澡后,还是无法消除睡眠,那么就从静室里走出到户外,放眼看看上下四方,再仰头看看头顶上的夜空以及闪烁的繁星。

  8、如果还是无法奏效,那么就从室内而出,到户外空旷的原野里散步(经行)。在散步时,要“守护诸根,心安在内,于后前想”。如此一来睡眠便可以得以消除。

  9、如果还是不能奏效,那么就在散步结束后,夜空之下,敷上坐具,结跏趺而坐。这样就能够消除睡眠。

  10、如果还是不能消除睡眠,那么就应该回到静室,将上衣折叠成四迭而置于床上;接着将大衣折叠起来,作为枕头,右胁而卧,足与足相累作吉祥之卧。此时,心中要作光明之想,树立起正念正智。要让这种正念正智保持恒久,不可使之断灭。

  我们从第一步到最后的第十步,便可以看出佛陀对于防止睡眠之法的深刻洞察。从吉祥之卧中,我们便可以看出,这是对治睡眠的最后手段。但是右胁而卧如果要保持清醒而不致于昏睡,必须要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心要作光明之想,要保持正念正智。这个前提看似简单,实际上要真正落到实处,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作为我们凡夫俗子,平常坐着打起了瞌睡,如果再让我们躺下,弄不好就会加速进入睡眠之中,根本就无法做到“心作光明之想”。因此世尊一再告诫目犍连:“大目犍连!莫计床乐眠卧安快!”就是说我们千万不要把躺在床上睡大觉作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来看待,而要看作是什么呢?要看作它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大绊脚石才对。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觉得累了,就躺在床上蒙头大睡。据说道家的陈抟老祖很会睡觉,一睡就是三年。而佛家却视睡眠为修行中的一大障碍,并把睡眠作为五欲之一(财、色、名、食、睡)。

  佛陀不仅明确反对覆盖善法心识的睡眠,百且也明确反对比丘贪财贪利,以及明确反对出家比丘去沽名钓誉,贪图世间享乐。在谈到这些问题是,佛陀将自己所说的法分为“不可与会之法”与“与会之法”两种。那么什么叫“不可与会之法”呢?就是说佛法与世俗之法,它们二者之间应该有着明确的界限与区别,不能将出世法与世间法不分彼此,混为一谈。“若道俗法共合会者,我说此法不可与会”。如果将出世之法与世俗之法混为一谈,其结果就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搞不清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势必造成混乱。“若道俗法共合会者,便多有所说。若多有所说者,则便有调。若有调者,便心不息”;“若心不息者,便心离定”。佛陀在这里向我们交待得非常清楚,如果大家各执一词,那么就会众口难调,意见无法取得统一。如果思想意识无法取得一致,势必酿成人心散乱。倘我们内心都散乱不堪,那么我们又如何安心于禅定呢?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即为什么会产生“睡眠”?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于世间的功名利禄、名誉地位、财色物欲等等东西放不下啊!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都放下了,哪里还会有什么“睡眠”遗存的空间?那么如何将“睡眠”放下呢?就是要把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区别开来,时刻警省自己所修的是终极目标是出世间法,而不是陶醉于五欲的世间法。如果把这个大方向搞清楚了,那么障碍我们修行道路的各种结缚,就自然化解了。

  那么,佛陀所主张的“与会之法”又是什么呢?经中说,“彼无事处,我说此法可与共会”。具体的表现是:“山林树下空安静处,高岩石室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就是说,没事时不要想着往人群多的地方钻营,而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出离之心。即使我们的色身无法脱离凡尘,但是我们在五浊恶世之中,起码要秉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心态。当今佛教随着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要想寻到一块真正的无人打搅的“山林”、“高岩”已经相当困难。但越是在纷扰的尘嚣里,我们越要护持自己的超脱之心。我觉得在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里,保持恒常的出离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在经文的最后,佛陀提及了乞食之法,以及说法之法。在谈到比丘说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时,佛陀教导我们,在讲经说法时,如果遇到挑衅性的质问,我们万万不可与之争论不休,万万不可存有半点的逞强之心。当我们在说法时,要去除贡高我慢之心,而要修习虚心讨教之心,以及狮子威而不露的勇猛之心。

  写罢此文,我不禁感喟:阿含诸经者,经藏之至宝也!佛陀在此经中,把如何灭除睡眠这样的修行细节,都嘱咐得如此清楚,它对我们的修行实践,帮助莫大。而如此实用的经卷却被我们视为小乘而束之高阁,真不知我教未来路在何方也!

  但愿我不是杞人忧天。(界定,2009.0405,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