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B 二、真人经


   日期:2020/4/22 16: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真人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有真人法以及不真人法。不真人法就是自夸豪贵、端正、才辩,至于诵经、持律、学论、服法衣、乞食、远离,乃至得四禅、四无色定,并轻视他人。真人法则为同样的修学,而得无量的功德,得人的恭敬供养,也不自贵、不轻贱他人。   

  何谓“真人”?一见到“真人”二字,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与那些仙风道骨的道士联系起来。的确,“真人”一词,在道家里就是称呼那些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比如《庄子·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由此看来“真人”所修达的境界的层次也不低,像庄子、列子、关尹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不仅如此,道家的真人还真是不少,晋代葛洪在其诗《上元夫人步玄之曲》中说:“忽过紫微垣,真人列如麻。”后来,“真人”的范围似乎又有泛化与扩大化现象,像张三丰、王重阳以及司马承祯等人,都被冠以“真人”名号。而相比之下,佛家称为真人的虽说不多,但也有此称。据说称四果阿罗汉,就被称作真人。但是本经中所说的“真人”,并不是此义,它是指趋向证得真谛法又不自贵、不贱他的修行者。这些修行者,有的已证得圣位,有的尚在修证途中。但只要能做到不自贵、不贱他,就可以称作真人。

  既然有“真人”,那么就肯定会有“不真人”——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称之为“假人”。什么叫“非真人”(或称之为“不真人”)呢?毛泽东在他的《纪念白求恩》中说:“不少的人……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我觉得这句话若是用在衡量“非真人”的标准上,比较合适。在经中,用了四个字来概括“非真人”,即“自贵贱他”,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而其他人都远远不如他。佛陀为了说明“非真人”的各种表现,于是就将其分成十六层次来具体加以诠释。这十六种具体表现可以用四句颂来概括,即:

  豪贵端正谈,长老诵诸经;衣食无事禅,四无色在后。

  它们分别是指:豪贵、端正、才辩工谈、长老、诵诸经、衣、食、无事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四无色界处。下面对这十六种表现进行一一概述。

  (1)豪贵。“或有一人是豪贵族出家学道,余者不然。彼因是豪贵族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这里所讲的就是比丘出家修道前的家庭出身问题。有些比丘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血统高贵,出身于官宦豪贵之家,处处显得高人一等,谁都不放在眼里,“自贵贱他”,这就是“不真人法”。反之,如果断除这想法,从来没有把自己高贵的家庭出身当一回事,他是通过自己一步步塌实修行而证得圣果,并因此而赢得他人的恭敬供养,不自贵,不贱他,这才能叫作真人之法。

  (2)端正。“或有一人端正可爱,余者不然。彼因端正可爱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这里是从每个人的外貌长相方面而言。我个人觉得,作为一名比丘,一般不大可能自恃自己长得英俊潇洒而沾沾自喜吧?从性别方面讲,女性在追求外表美方面,可能要超过男性。但无论如何,既然已经出家为僧,如果仗着自己长得比别人好看而心怀傲慢,似乎不太正常。

  (3)才辩工谈。“或有一人才辩工谈,余者不然。彼因才辩工谈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所谓才辩工谈,大约就是指口才好,善于辩论。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辩才无碍”。口才好是好事,但是如果将他视为一种自身优势而傲视周围,则是一种病患。

  (4)长老。“或有一人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余者不然。彼因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这里的“长老”,一般是指德高望重的老法师。在历史上,不少老法师都受到国王的倚重,有的都被奉为“国师”。但是,如果此时产生了贡高我慢之心,认为自己的运气比别人好,福报比别人大,其他一切人都不如他,那就成问题了。

  (5)善诵诸经。“或有一人诵经、持律、学阿毗昙,谙阿含慕,多学经书,余者不然。彼因谙阿含慕,多学经书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此处的“阿毗昙”,是指增上法,译“论”;“阿含慕”,又称阿含,译为“教法”,即精通于圣典之义。这些都是泛指比丘对于各种经论都很熟悉,可以举一反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但是佛教里面有一个“所知障”,就是知道的道理多了,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我们求道路上的障碍。在某一特定时期,“知识越多越反动”,也可以用于此处。

  (6)“或有一人著粪扫衣,摄三法服,持不慢衣,余者不然。彼因持不慢衣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穿粪扫衣应该是修苦行时所穿的衣服;“不慢衣”为卑下之衣,为降伏骄慢之心所制作的衣服,类似于粪扫衣。穿服这些破烂的衣服,不是穿给别人看的,以期引来别人钦羡的目光,而是针对于自己,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如果身披此衣,心中去自贵贱他,那么就是一种自欺欺人之举。

  (7)“或有一人常行乞食,饭齐五升,限七家食,或复一食,过中不饮浆,余者不然。彼因过中不饮浆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这里所讲的就是一种乞食之法与持午之法。这里所讲的是过去有些比丘乞食时,也有规矩。首先乞食不能嫌贫爱富,不能挑挑捡捡,不能无休止地挨家挨户乞个没完。此处讲“饭齐五升”,指的是饭食的数量;“限七家食”,指的是被乞食人家的数量,都有一定的规矩。如果过了七家讨不到饭食怎么办?对不起,就别再乞食了,干脆饿着肚皮吧。佛家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日中一食,过了十二点钟以后,就不再吃饭。当代也有不少人持午,到了下午和晚上饿得实在不行,就喝些牛奶或吃点水果以充饥。但在此经中却明确说“过中不饮浆”,即任何都西都不吃,当然包括流汁品。持午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是若以持午作为自己的一种修行“资本”,却是万不可取。

  (8)“或有一人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或止露地,或处冢间,或能知时,余者不然。彼因此知时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此处指修习远离之法,即为自己修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果一个比丘能够远离人群,将名利之心放下,也着实难能可贵。但是若身虽隐居于山林,心却系念世间一切,那么就是一种“不真人法”。

  (9)“或有一人逮得初禅,彼因得初禅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此处所讲的是修得初禅境界之人。如果初禅之人有自贵贱他倾向,那么就会导致道心退转,是十分危险的。那么如何做才能是正确的,亦即真人之法呢?即应作如是之观:“初禅者,世尊说无量种,若有计者是谓爱也。”就是说,取得初禅境界的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的套路。如果执着于一种的话,就会生起严重的分别的,就会导致“爱念”的生起,那么道心自然就会转退。

  (10)~(16)“或有一人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得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余者不然。彼因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从第二禅起,一直到非有想非无想处——即一直到世俗定的最深者,入此定时已无“粗想”,所以称“非想”,但还有“微细想”,但此“微细想”已没有想的功能,所以称“非非想”,一如水面上的油花,虽还是油,但没有油的一般功能一样。当证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时,有时也还是会生起“自贵贱他”的细微之想。如果生起此想,那么同样会引起道心的退转,因为此处并不究竟。

  在经文的最后,佛陀再一次对比丘们说:

  “诸比丘,是谓真人法、不真人法。汝等当知真人法、不真人法,知真人法、不真人法已,舍离不真人法,学真人法。汝等当学如是!” (界定,09.04.7,南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