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二)~A 一、秽品经


   日期:2020/4/22 17: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二十二)

(卷二十二)

一、秽品经

  说法地点:婆奇瘦鹿野苑

  主讲人员:舍利弗

  参加人员:目犍连及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舍梨子尊者将诸比丘分别四种人:第一种是内有秽而不自知;第二种是内有秽而自知;第三种是内无秽而不自知;第四种是内无秽而自知。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为下贱之人,第二种和第四种为最胜之人。前者乃没有自觉之心,不起舍不善,以便修善之心;后者则有自觉,而增修,而断尽恶意。并且为说秽之种种喻。

  有时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从此没有宗教的身影,一切宗教信仰全部都消失了,那么我们人类以及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科技发展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逐步透彻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都高度繁荣了,到那个时候,宗教还会存在吗?对于这些问题,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背下,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去细想,也没有时间去细细思想。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理性思索的本能或憧憬与联想的快乐将会逐步消褪,我们的生活,最终将会变得异常单调与无聊。比如说,如果我们失去了神话,抑或进一步说失去了宗教,那么我们精神空间将会变得荒原化与沙漠化。比如说,过去古人每到月现之夜,总会写出流芳千古的名篇佳句,因为那时我们总觉得月亮是神秘的,上面肯定住着仙人,而且上面可能有些寂寞,呆在上面日子久子,便会觉得单调。比如说李商隐就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嫦娥只好与玉兔为伴;吴刚在那里只好以伐桂为生,日子也很无聊,一见到人间有客人来了,很是开心,“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舞广袖”(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因此说,从古至今,咏月诗文可谓汗牛充栋,难以尽数。反观在大白天,人类咏日的名篇就很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见到太阳,汗都跑出来了,诗意自然就无影无踪了。

  可是现如今,人们咏月的诗句很少了,甚至连影儿也找不着了。有关嫦娥的传说,也只能当作一种传说拿来吹牛侃大山的素材而已。就算是三岁小儿,当我们对他说月宫里住着仙人的时候,他立马加以反驳:你真会说笑话,美国佬宇宙飞船老早就上去看过了,那里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嫦娥神仙?都是拿来骗人的鬼话!

  当我们现实世界的人们精神生活发生危机的时候,很多仁人志士自然就会作出一些反思: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于是,宗教被冷落了若干年以后,作为一种无法替代的和谐力量又重新被领导层所审视。我们试想想,如果人类从此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什么善恶果报之类的宗教信仰,那么我们什么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是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吗(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在日益注重现世经济利益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头顶那一片曾经灿烂的“星空”,早已为万家灯火所替代;而所谓的“道德律”,它的影响又是何等的微渺?因此,我的观点是:拥有宗教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决不能指望宗教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但是,缺少宗教的社会,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当人们对于法律以外的东西全无畏惧的时候,人类将会变得多么的令人可怕!

  让我们把话题拉回到与本经有关的话题。在这部《秽品经》中,我们会发现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佛陀会把很多问题讲得很细,非常到位。比如说根据出家比丘们是否拥有“自知”之明,而将比丘分为四个等级。我们常讲“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与之相反的就是“不自量心”。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能够做到“知人”不容易,这个需要独特的聪明才智;而在“知人”之上者,就是“自知”,因为这种人能够既能够看清人家,更能够善于看清自己,层次更加高级。在“自知”这个问题是,佛道两家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而在这部经典中,佛陀的长座弟子舍利弗就把比丘分为四种:

  第一种,“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

  第二种,“内实无秽不自知,内无秽不知如真”;

  第三种,“内实有秽自知,内有秽知如真”;

  第四种,“内实无秽自知,内无秽知如真”。

  上面的“秽”,就是指烦恼或结缚,也就是各种污秽不净的思想观点。在神秀、惠能二位大师看来,这些“秽”就被称作“尘埃”。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把本经与《六祖坛经》结合起来读诵,效果可能会更好。

  舍利弗在将比丘的种类进行划分之后,对四种比丘进行评判:

  第一种,内心有秽而不自知,此种为最下贱之人;

  第三种,内心无秽却不自知,此种亦属最下贱之人;

  第二种,内心有秽而自知,此种属于最胜之人;

  第四种,内心无秽而自知,此种亦属最胜之人。

  那么,舍利弗对比丘作出四种划分,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舍利弗不仅对四种比丘作出细致的分析,而且还作出各种譬喻,让我们看一看:

  关于第一种,即内心有秽而不自知。舍利弗的观点是,像这种对自己内心藏有各种污秽而浑然不知的人,我们不可能指望他能够断除他心中的污秽,他肯定不会精进修习。因此可以断定这种人是属于下贱之人。

  譬喻:就好像一个人从市场里买回来一只铜盘,这个铜盘由于长期堆放在仓库里,因而表面被一层污秽的灰尘所覆盖。这个人将铜盘拿回家后,对铜盘不闻不问,从来不知道擦洗一下,也不知道保持干燥,因此时间一长,铜盘更加污秽不堪。第一种比丘,就和这个铜盘的主人差不多。

  关于第三种,即内心无秽而不自知。对于这种人,我们可能会怀有疑问,即这不是符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家思想吗?事实上这种见解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既然觉察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那么无论是何种尘埃,它总是表象而非本质。能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它当然是属于“自知”一族。对于第三种人,舍利弗的观点是,这种人对于内心的无秽从不觉知,他从来不知道要守护这颗本来清净的本性。他与世俗接触时间久了,各种习气与欲望便随之而来,他就会被欲心所缠缚,本来好端端的清净心,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我在这里也可以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婴儿自从分娩后,他并不知道什么叫善与恶,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他就好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染污。但是,随着他接触的事物与环境的变化,他便逐渐产生了一些有意识的行为。例如,婴儿惧怕黑夜或由于饥饿,本能驱使他会哭闹;当他哭闹的时候,大人很快就会过来照顾他、安慰他、满足他。慢慢地,这个孩子便开始有了下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哭闹。如此一来,原本那张洁白的纸张,开始显现出各种习气的痕迹。

  譬喻:就好像有人从市场上买回来一只铜盘,这只盘子刚买来时很洁净,光可鉴人。但是这个人从来不知道珍惜,也不会妥善保管,因此时间久了,这只原本洁净的铜盘也慢慢变得污浊不堪,让人看见了就会生厌。

  第三种,即内心有污秽而自知的人。这种人对于心中无始以来的污秽,知道得一清二楚,“我今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他知道这种污秽之后,就开始老老实实地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争取将这些污秽悉数蠲除,“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样,他便精精勤去修持,这样一样,他的内心开始变得洁净起来。

  譬喻:犹如一个人买来一只铜盘,这只铜盘买来时就污浊不堪。但是他买回来后,常常清洗,妥善保管。结果几十年用下来,这只铜盘还是洁净无比,光可鉴人。

  第四种,即内心无秽而自知的人。这种人知道内心已没有污秽,但是他并不骄傲自满,而是懂得守护六根,“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以想像,像这种人,将会永远安住于清净之中,不会再有染污。

  譬喻:犹如有人买回来一只十分干净的铜盘,这个人很懂得珍惜,数数洗磨与揩拭,经常保持干燥通风。可以想像,这只铜盘用个三五十年,基本上没有多大问题。

   舍利弗在分析完了上述四种人的种种表现时,对他们作出总结,说前两种人死后将堕入恶处,而后面两种人则必定会上生善处。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舍利弗所说的“秽”,它的具体表现又是哪些?舍利弗共从十一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首先,所谓“秽”的产生根源。这个“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舍利弗的观点是:“无量恶不善法从欲生,谓之秽”。就是说,“秽”是从欲望而生起。如果灭除了欲望,“秽”就失去了立足之地,自然就无从生起。

  其次,对于出家比丘来说,“秽”的种种表现是:

  (1)有些比丘犯了戒,却不希望别人知道,喜欢偷偷摸摸,以为只要别人不知道,就万事大吉。当然,有时候他犯戒的时候正好被别人看见,因此他的心中就生起恶念,对知道他犯戒底细的人千方百计予以打击报复。这种就叫作不善,就是欲的产生根源。

  (2)有些人心中生起这样的欲望:我所犯之戒,即使被一部分人知道,但是并不希望此事扩大化,他总是希望知道的人替他保密,不要说出去。对他有意思可以背后说,但是决不能在大众面前说他犯了戒律。对于那些当着众人面披露他犯戒之事的人,就心怀恶念。

  (3)有些人犯戒,只允许资格和威望比他高的人诃责,如果资格比他低的人呵责他,就就会生起恶念。

  (4)有些人到佛前闻法,然后把所听闻到的佛法,再为别的比丘宣说。当他见到别的比丘也到佛前去闻法时,心里就很不高兴,觉得他们抢了他的饭碗,因此心生恶念。

  (5)有的比丘喜欢当老大,处处喜欢走在前面,其他比丘只能跟着他,由他率领着;如果他一旦看到别的比丘走在他前面时,他就心生恶念。

  (6)有的比丘很喜欢了风头,到人家去乞食说法时,喜欢坐第一座(即最上首);吃饭时,他要是不动筷子,别人就不能先于他吃饭。如果别人先于他吃饭时,他就会心生恶念。

  (7)有的比丘在接受了施主的饭食供养后,就抢先为施主们说法。如果见到别的比丘先他说法,他便会心生恶念。

  (8)如果有许多居士来精舍造访时,只允许他一人与居士们聚在一起谈论;如果看到别的比丘也和居士们在一起谈论佛法,他便会心生恶念。

  (9)有的比丘为国王大臣所赏识和礼遇,他便生起贡高之心,觉得大家都不如他;但是当他看到别的比丘也为王公大臣所赏识时,便会生起强烈的妒忌心理,顿时心生恶念。

  (10)有的比丘会产生这样的欲想:只允许我一人为四众弟子所敬重,其余的比丘均不能为四众弟子所敬重。否则,他便心生恶念。

  (11)有的比丘很喜欢得到居士的供养,而且贪得无厌,见到别的比丘也受到居士们的供养,就极为不满,继而心生恶念。

  对于上述十一种表现,舍利弗认为这些人都是由于产生了种种欲望之想,因而导致心生恶念,从而使自己的本心变得污秽起来。作为出家修梵行的比丘,产生这些非份之想,都是极度不应该的。有智慧的人,就会像厌恶粪便一样厌恶这些欲想。

  与此相对应,舍利弗接下来共从十一个层面,把上述诸恶的反面——即善的一面,向诸比丘们再次作深入的分析。舍利弗认为,对于恶知识,我们要远离;对于善知识,我们要想方设法予以亲自。因为亲近善知识,会使我们获得多方的饶益。

  大众比丘在听闻了舍利弗的说法之后,都由衷欢喜赞叹,纷纷表示将弃恶向善,努力做一位“自知”的比丘!(界定,09.04.10  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