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四)~A 一、大因经


   日期:2020/4/22 20: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二十四) 

(卷二十四)

一、大因经

  说法地点:拘楼瘦剑磨瑟昙

  参加人员:阿难及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阿难广明缘起的甚深之法,又阐明七识住,以及二处。如果对于这些能够知如真的话,就名叫慧解脱;如兼修八解脱的话,就名叫俱解脱。   

  关于这部《大因经》,对于初学佛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比较抽象难懂,而且读起来也是比较枯燥晦涩。因为这部经的理论色彩很强,带有一定的逻辑思辨性。这部经典的重点是放在了因缘所生法之上。当代的一些专家学者,尤其是从事哲学领域研究的教授们在接触了佛教的缘起理论之后,有的会说佛教的缘起论,有些类似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如果产生了这种认识,我觉得再正常不过,因为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着实隐含着一些辩证色彩。但是,如果将佛教的缘起理论归到辩证法的范畴,那么将是十分错误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佛教的缘起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之上,就是说,它是建立在善恶因缘轮回果报的基础之上,这点与一般的辩证法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与唯物主义辩证法更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进一步讲,如果不认可三世轮回报应理念,就无从搞清楚佛教缘起法的核心义理,从而也就无法对佛教产生真正的信仰。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把佛教经典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那将是本末倒置。当然,佛教经典(尤其是原始佛教经典,如四阿含)会传递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历史的、社会的信息,但是它的初衷毕竟是一座促进我们产生宗教信仰的桥梁或一个载体——它是使我们生起对佛法的信仰,而不是提供学术研究的历史资料。

  谈到这个话题是,我不妨多罗嗦几句。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宗教学专业,这些专业大部分是隶属于哲学系或人文学院。有些硕博研究生往往会把佛教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我觉得这是件好事,起码对佛教理论的传布与弘扬来说,是件好事;有些研究生也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对佛法产生了甚深的信仰,这更是难得的幸事。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讲,我不主张出家比丘、比丘尼也去赶时髦,去攻读什么宗教学的硕士、博士。虽然佛教界需要一部分研究型的高级人才,但是佛法的要义并不让我们去追求学识的渊博,而是让我们去履践佛陀的教导。退一步讲,花了六、七年的功夫,去攻读一个宗教学的博士学位,对于我们世俗人士或许是必需的,但是对于出家的僧尼来说,又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助益?有人或许会说我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其实坦率地说,虽然我只有区区的本科学历,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学佛者,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花在我们该做的事情上。

  这部经典的说法因缘,是阿难有一次在静坐思惟之中,对于万法缘起的深入观察。虽然阿难到佛陀灭度之前尚是一介凡夫,他是他通过自己的静虑思惟,也觉察到此缘起之法,“极甚深!明京甚深!”但是阿难却参悟不透,搞不清它们之间到底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于是阿难就于晡时,前往佛陀之所进行请教。

  佛陀说,缘起之法自然是十分深奥的,其实对阿难来说,弄不清究竟也是正常的,因为他对“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接下来,佛陀就详细地为阿难讲解了缘起的相关义理——

  佛陀的观点是,我们众生像织布机上的织锁那样,来来往往穿梭于生死轮回之间。那么造成我们衰老乃至死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我们有了“生”。有生必有死,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自然规律;如果万物生下来后永远常留于人世间,那么我们个世间一定将会变得拥挤不堪,甚至连立足之地都将不复存在。那么造成“生”的原因又在哪呢?就是“有”。这个“有”,是存在之义,即由于因果法则的作用,而产生的自然存在之物体。这种物体既可以是实有的,也可以是假有的;既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既可以是我们可以通过意识感知到的,也可以是通过我们无法感知的方式而独立存在的。

  那么“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是“受”。这个“受”,是为“领纳”之义,它是我们感官、所感官的对象以及认识主体三者结合而产生的各种感受。这种感受,既为外界,也为我们自身在精神力量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苦、乐的受体。之所以有“受”的产生,主要是我们执取不放而受到过去业缘的影响,非自身意志所能轻易左右。以此类推,“受”缘于“爱”,因为我们有了种种爱念才会执取于“受”,没有“爱”,“受”就无体可缘,就自然消失。这个“爱”,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所能表述完整。佛陀的观点是,因为“爱”,而有了“受”,有了“受”才有了“有”,有了“有”便有了“生”,有了“生”,自然会有“老死”的存在。而一旦有了“老死”,我们就会产生各种愁戚,就会产生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因此,它们都是我们生命痛苦的根源所在。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佛陀在这里说“无生便无老死”、“无爱便无受”之类的观点,并不是让我们从此都变得没有“爱”,变得冷酷无情,而是让我们不要“执取”于“爱”与生死,对于生活之中的各种变幻挫折要泰然处之,“宠辱不惊”。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和、自然之心,遇事不要过于执着,随遇而安。我们常讲“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们去看淡人生,看淡是非与恩怨,看淡生死别离的各种苦患。如果把佛教片面地理解为是一种灭欲的甚至是灭绝人性的、跳出红尘的冷漠宗教,那么就是大大地误解了佛教。因此,我们在学习佛法时,要正确地理解,对佛法要具备正知正见,否则就会落入谤法之嫌。

  佛陀通过对于生、老死等名相的反复阐解,从而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我们现实世界之所以有种种苦患恼人之事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生与爱等因素的作用使然。佛陀在这里所讲的,实际上就是佛教中十二因缘理论的浓缩。佛陀对他们分析得非常到位,可以说一语中的。关于十二因缘的内容,主要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般而言,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在十二因缘的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后者为前者之果;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十二支的相互关系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十二支之间是处于一种相依相待的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但是我们要从三世的角度去看待其中的因与缘,即因有三世因,缘有三世缘。如果抛开三世去谈因缘,都是片面的和不完事的。有关十二因缘的相关分析,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里已经有所涉及,此处就不再多讲了。

  接下来,佛陀谈到了对于因缘所生法上所存在的种种错误知见,比如说在“我”、“无我”、“常”、“无常”等观念上,有些人执取于“我”与“常”,有的人执着于少色,有的人执着于非少色;有的人执取于无色,有的人执取于非无色……凡此等等,都是不正确的。此外,佛陀还谈到了“七识住”与“二处”。七识往是:

  1、有色相的众生,有有形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就是六欲界天;

  2、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即梵天初生,不夭寿;

  3、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即晃昱天(光音天);

  4、有色众生一身、一想,即遍净天;

  5、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即无量空处天;

  6、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游,即无量识处天;

  7、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即无所有处天(无色界的第三天)。

  “二处”是指:

  1、色界天的众生,为无想无觉,所谓无想天,即色界第四禅的第四天;

  2、无色界的众生,为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即非有想非无想处天,即无色界的第四天。

  最后,佛陀谈到了“八解脱”,它们分别是:

  1、色观色。即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就是说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灭除此贪,而观外不净之色,使贪念不能生起。

  2、内无色想,外观色。就是内无色之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之贪,但仍需籍助于观外不净之色,以使贪不再生起。

  3、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此为观净色,使贪不起,将此净解脱由身口证得,具足圆满,而止住于定。

  4、度一切色想,灭除有对之想,不念若干之想,为无量空处,是成就无量空处,而游止于其中,即空无边处解脱。

  5、已度一切无量空处,为无量识处,是成就无量识处,而游止于其中,即识无边处解脱。

  6、度一切无量识处,为无所有处,是成就无所有处,而游止于其中,即无所有处解脱。

  7、已度一切无所有处,为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成就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游止于其中,即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已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为知灭解脱,成就身作证,而游止其中,以及慧观诸漏尽知。

  从上述可得知,所谓“八解脱”,它们实际上是八种禅观过程中的八种修行进度。如果按照此八种法门去实修,便可断除三界各种烦恼,而获得最后的解脱。前三解脱系以无贪为体。其中,前二者依初二静虑,缘欲界可憎之色为境;第三解脱依第四静虑,缘欲界可爱之色为境。其次的四无色解脱则以四无色禅定为体,各缘自地及上地苦集灭谛及九地类智品之道等。在八解脱中,唯第三、第八二者名为身证,系基于殊胜与二界等二种缘由。所谓殊胜,谓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不令取惑,第八解脱则有别于其余有心的七种解脱,它是属于无心。

  对于“七识住”、“二处”和“八解脱”,佛陀的观点是:如果比丘们对它们都知道得很彻底很清楚,而且能够做到心不染著的话,那么就能获得解脱,就能够成就阿罗汉的果位。

  由于此部《大因经》十分抽象,加之本人对之理解十分有限,故就此打住。(09.05.1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