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A 一、诸法本经


   日期:2020/4/23 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二十八)

(卷二十八)

一、诸法本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教诸比丘,有关于异学所问的一切诸法。如有人问:本、和、来、有、上主、前、上、真、讫等诸问题时,就应回答: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槃;又提示出家学道而欲得苦边的话,应当要修习所谓学道心、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恶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等,可以得知世间之习、灭、味、患、出要如真。

  在写本文之前,我说说一件事,也算是题外话吧。前两天有位法师,很有学问,见我在写阿含系列随笔,顺口赞叹了我几句。我听后,心里美滋滋的,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了——事先声明一下,我的境界远没有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地步,一句赞叹之语就把我撂倒了。在赞叹之余,他向我提出一个意见,说“研究四阿含,一定要站在大乘的立场上,因为阿含经是兼摄大小乘的”。我觉得他后句话相当正确,将四阿含判为小乘,不仅出于教理方面的原因,或许有着佛教顺应统治者,或者更快融入到正宗思想体系之中的政治考量。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不仅是一位学修卓著的佛学大师,同时他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在一定时期内,他与隋旸帝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智者大师在判教时,是否掺入了其他非教理因素,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我的意思是,当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同一件事物时,往往会获得崭新的视角。

  对于这位法师的意见,我的确表示了十分地迷惑不解:研究四阿含,为什么要站在大乘的立场上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四阿含,它既有弘法利生的因素,也有自利自修的成份。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大乘或小乘的框框来加以判别与取舍。我们处事为人时,指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若先定下基调,那么偏见往往就如期伴随,就好像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世界的颜色永远都不会与我们镜片中所反映的颜色完全一致。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我觉得还是把架在我们鼻梁上的有色眼镜拿掉吧,只要我不是色盲,我总会比较准确地辨别出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颜色。因此我以为,无论是读经还是作佛学研究,如果将预先划一个圈,先入为主,那么所得出的结论或所领悟出来的经义,难免会出现偏颇。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不要忙着先修水渠,水到自然成,用不着那么费精神。

  这部《诸法本经》,它实际上阐述的是一个回答别人提问时的方法论问题。我们从经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佛陀每时每刻都在教导着弟子,一方面是要如何完善自己,如何灭除自己的各种烦恼,争取早日把自家的麻烦及早解决干净;另方面,也教导弟子们如何度脱众生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一定要用大小乘的标准来套,那么,佛陀教导弟子们如何做如何修,应该是小乘;而弟子们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去度化民众乃至异学,就应属于大乘行为。这二者矛盾吗?并不矛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砍刀磨得不锋利,又如何在短时间内砍到更多的柴火?有关说法技巧方面,佛陀是我们所有比丘、比丘尼的导师。我们稍稍涉猎一下经典,其中恰如其分的譬喻俯拾即是,真是让人叹服不已。

  那么,佛陀是如何教导弟子们的呢?佛陀首先假设了一个命题,就是如果有异学外道来向比丘们请教这样一个问题:“一切诸法以何为本?”那么,作为比丘应该作怎样的回答才是准确无误和简明扼要的?佛陀在下面的经文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步步分解:

  1、一切诸法以何为本?回答:以欲为本——欲,就是欲望,欲求。

  2、一切诸法以何为和?回答:以更乐为和——和,起因义;更乐,即触。

  3、一切诸法以何为来?回答:以觉为来——来,会合义;觉,感受、领纳义。

  4、一切诸法以何为有?回答:以思想为有——有,即生成义;思想,作意义。

  5、一切诸法以何为上主?回答:以念为上主——上主,即增上义;念,即正念。

  6、一切诸法以何为前?回答:以定为前——前,即先头,上首;定,即禅定。

  7、一切诸法以何为上?回答:以慧为上——上,最上;慧,即智慧。

  8、一切诸法以何为真?回答:以解脱为真——真,即真实、根本。

  9、一切诸法以何为讫?回答:以涅槃为讫——讫,即穷尽。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此九个回答,以欲为始,以涅槃为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为什么会流转于生死?原因是我们的欲望太多了,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吃了山珍海味还不够,又要变着法儿去吃那些新鲜花样;煮了吃不瘾,还要活着吃;“骑着骡子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哪里有个边呢?我们说“欲壑难填”,真是一点也不假。坦率地说,要想修行,要想学佛,佛教的一些道理不懂没有太大关系,你首先得把我们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之念给淡化掉,乃至慢慢消除掉。如果我们信佛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保长寿平安,我觉得这种信佛的初衷与佛法的初衷还是有些距离的。我们信佛奉佛的目标是什么?是往生极乐净土吗?不完全是,因为净土只是一个修行的中转站而已,它不是最终目标。那么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涅槃。因此经中说:

  “欲为诸法本,更乐为诸法和,觉为诸法来,思想为诸法有,念为诸法上主,定为诸法前,慧为诸法上,解脱为诸法真,涅槃为诸法讫。”

  在教导了比丘们如上的道理之后,佛陀开始进一步对弟子们说:

  “习出家学道心,要无常想,习无常苦想,习苦无我想,习不净想,习恶食想,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死想,知世间好恶,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灭、味、患、出要知真,习如是想习。”

  世尊最后对弟子们说:“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些,那么,这就叫做比丘断爱除结,正知正观诸法。这时候,我就可以明确无误地告诉你们:你们已经抵达痛苦的边际了(灭尽诸苦)!”

  (界定,2009年6月9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