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A 一、柔软经


   日期:2020/4/23 6: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二十九)

(卷二十九)

一、柔软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自述出家以前,在其父王之处过着柔软的生活,后因求离欲离恶之法,遂成就初禅的功行。当时,乃觉悟人生的生、病、老、死的实相,同时也觉悟无怖畏于欲,而得无有想,而行净梵行。

  此处《柔软经》中的“柔软”,似乎可以理解为“生活极其舒适”之义。本经采取的是一种追忆的手法,即佛陀对自己出家前所享受的那种优厚生活的一种回忆式的描述。类似的经典其实并不少,我们对释迦佛出家前情况的了解,大多数都是通过其本为回忆式的口述而获得,这是撰写佛陀传记的主要素材来源之一。那么,佛陀为什么要作这些回忆呢?我想佛陀的主要用意,就是他宁愿放弃优裕的物质享受而决意出家寻求解决之道,从而说明出家修道是一种比世俗王子待遇更加殊胜的最佳生活方式。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常规式的理解。佛陀试图在向弟子以及世人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俗物质生活即使再优裕,也无法获得究竟的解脱,依然为生死病死的轮回法则的束缚;而剃除须发修道,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有效地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并能证获无上的大道(菩提)——从而过上真正的、终极的优裕生活。

  对于释迦佛未出家的一些情况,各种佛传都有着详尽的、优美的、文学式的描写。本人似乎没有必要步他们的后尘,对经典作些艺术性地加工发挥,而是比较忠实于原典,我想这想更符合我的禀性。让我们来看看经典对释迦佛未出家时,究竟享受着怎样的待遇:

  总体待遇:为从优游,从容闲乐,极柔软来。

  具体待遇:共分为建筑、日常生活、饮食、花园、侍从等。

  1、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共建了春、夏、冬三种殿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及秋季,看来印度的秋季特征并不明显。一般而言,印度属典型的热带季风型气候,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可分为冷季(12月~次年3月)、热季(4~6月)、雨季(7-9月)和西南风退却季(10-11月),此外还有山地、亚热带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气候。7~9月的雨季期间,降雨量达到年降雨量的80%。冬季除北部高山地区经常下雪外,各地气候温和凉爽宜人。最冷的1月份,北方平均气温为15℃,南部平均气温为27℃。夏季从3月份开始,雨水较少,天气干燥闷热,大部分地区气温可高达40℃以上,恒河流域中部为43℃,南方德干高原上一些地区高达49℃。从地理位置上讲,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属于印度北方,与当时的摩揭陀国一起,都是土壤肥沃的富庶地区。按理说,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讲,都完全有资格跻身于富国、强国之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达二千年的分裂割据以及外邦侵占,使这个佛教发源地的古老国家,迄今仍在贫困线左右徘徊,令人扼腕。

  2、华池。这里指的就是专植莲华的池塘。池塘大约就位于三种殿堂的不远处,数量还不少,所种的莲华品类繁多。经中记载的主要有四种池,分别种着四种莲华,分别为青、红、赤、白四种。大约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植种,做到“常水常华”,并使人日夜看护,防止破坏。

  3、陆华。所谓陆华,就是在莲池的四周种上一些开着鲜艳花朵的树木,经中列出了七种,我想这只是作为一种代表,用“种种陆华”似乎更艺术化一些。

  4、沐浴。我们知道印度一年四季中大部分的气候都是闷热干燥,酷暑难耐,人生活其中会感到十分地不自在。当然,生活在那里久了,倒也适应了。我本人对于气候的适应性非常差。看来人是一种高等级的环境动物,在生理方面与动物界的其他生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闲话扯远了。正因为受到气候的影响,所以沐浴作为一种古老习俗,被印度人一直保存至今。大约在酷热难耐之下,解带脱衣去河中享受一下清凉,想必是十分惬意的。释迦太子有四位专门为他沐浴的仆人,他想沐浴时,这四个人随时恭候。每次沐浴后,还会用“赤旃檀香用涂我身”。用赤旃檀香涂抹身体,这种习俗中国好像没有听说过。

  5、衣戴。释迦太子在穿着方面也很讲究,不仅布料上乘,款式新颖,而且每次都穿新衣服,换下的衣服基本上不会再穿第二次。经中说“香涂身已,著新缯衣,上下、内外、表里皆新”,就是这种生活的具体描述。

  6、饮食。在吃饭方面自然出很讲究。释迦太子家里吃的是些什么呢?自然是五谷之粮,伙食待遇肯定不错。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不仅是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就是王妃、公子哥,他们对待下人的态度都还不错,不像其他主人那般刻薄,甚至是残忍。从饮食方面讲,王宫里的仆人们所吃的食物,一般是粗面、麦饭、豆羹、姜菜。这在其他人的家里,是属于主人吃的食物,仆人只能吃些残羹剩饭,甚至是粗糠。在释迦太子的家里,仆人都可以享受如此的待遇,作为主人的释迦太子就更不消细说了,天上飞的珍禽(鴩鸟、鹧鸪),地上走的奇兽(鹿等),都是太子的日常食谱。

  7、娱乐。自然是有很多宫娥女婢们陪着,整日嬉戏歌舞,饮酒作乐。经中说“于夏四月升正殿上,无有男子,唯有女妓而自娱乐,初不来下”,乐而忘返。如果太子想外出游玩,净饭王就会精选三十名骑马好手,配有盛大的仪仗队在前后侍候。

  可以说,净饭王为了让他的太子过上快乐的生活,真是绞尽脑汁,用尽心思。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追问一下:难道悉达多太子生活的不快乐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对此,我们可以作些适当地分析。第一,想当年悉达多太子降生人间时,曾经找过相师相面,说其成年后可能会有两种归宿,即在俗可以成为转轮王(统一全印度的英明帝王),在僧可以成就觉道。这二者只能选其一。对于净饭王来说,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当转轮王,那样可以光宗耀祖,成为名垂青史的明君,而绝对不希望太子出家去修道——这是比较传统的思想。第二,悉太子降生人间后不久,其生母即离世,后来由其姨母摩诃波阇夷提代为抚育。从成长环境方面来讲,这自然会对悉达多太子的性格造构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第三,从各方综合的资料来看,悉达多太子生性沉默寡言,不喜喧闹,喜欢沉思。据说他有事没事时就步到树下,陷入长久的沉思。第四,从释迦族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城邦自治区,所辖区域有限,奉拘萨罗为宗主国。在当时强国林立、战火纷纭的古印度,生存空间相对狭窄。客观地说,纵然释迦太子不出家,想成就转轮圣王的旷世伟业,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无疑是曲折而艰难的。第五,当时释迦族内部是否有相互倾轧行为,不好揣测。但争夺王位继承权似乎成为古今宫廷之惯例,释迦国也未必能够做到独善。

  种种迹象表明,释迦太子对上述问题,对曾作过深入的思索与考量。摆在他面前无非就是在家与出家两条路。若在家,自然要承担起经营国民生计发展的重任;若出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有这一切,都是他需要思考,并最终作出抉择的。事实上,释迦太子在诸多思考中,更倾向于对于生、老、病、死等终极问题的抽象思索。比如说,我们生自何处,死归何方?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造成生死轮回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如何把生死病死的轮回链条彻底斩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对于这些形而上问题的深入思考,往往就会涉及到生命本源的深层次追问。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思索,去观察,去觉悟。看来生活在世俗间,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是十分困难的。唯一的和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家去修道。

  对于释迦族来讲,对于净饭王来讲,对于耶输陀罗来讲,对于罗睺罗来讲,悉达多太子的出家,未必是件欢喜事儿,甚至是声泪俱下,恋恋不舍;然而对于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来说,对于仍流转于六道轮回的有情来说,对于数以亿计的华夏子民来说,世尊舍家修道,却是一件功垂万世的大丈夫行为!让我们试想一想,如果没有世尊所创立的佛教,当今世界可能将会变成另一番模样。世尊让我们懂得了摆脱烦恼的无上法门,让我们可以脱离生死苦海的羁绊,从而离苦得乐,抵达彼岸。因此,我们要由衷地感恩佛陀!最后,让我们共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009年6月14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