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G 七、沙门二十亿经


   日期:2020/4/23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七、沙门二十亿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二十亿比丘(人名)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二十亿比丘打坐时,观自心而不得解脱,因此意欲罢道归家,行布施以求福业。世尊以调琴之喻而教化之。二十亿听佛所说,善于受持,遂成阿罗汉果,并至佛前说其所证。

  这里的“二十亿”,并不是指数字,而是一位出家比丘的名字。据说他是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国长者之子,在俗家时善于弹琴,出家后修持颇为精进,对于威仪很是重视,受到大家的赞叹。经中对二十亿比丘的描述是:“在暗林中,前夜、后夜学习不眠,精勤正住,修习道品”,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精勤学习正法、律者”,可谓数一数二的。从这里我们便可以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即二十亿的所谓“精勤学习”,无非就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行苦行,住止于“暗林”(即墓地)之中,以荒冢为伴侣,穿粪扫衣,是典型的苦行之为。二是他日夜修行,未给自己丝毫的喘息机会,日夜不曾睡眠,这也是典型的过激行为。比如说十大弟子中以“天眼第一”著称的阿那律,为佛陀呵责后发誓不眠,结果将双眼都弄瞎了。事实上这种将修行推向极端化的行为,并不能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解脱。

  这位二十亿比丘在出家前,家庭条件十分优裕。联系到当时的社会阶层来分析,大体上可以推断出二十亿出身于商贾之家的结论。二十亿作为富家子弟,能够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甘愿出家,其初衷也就是寻求精神上的究竟解脱。因此,当二十亿使出浑身解数,“然诸漏心不得解脱”时,他几乎绝望了,遂产生了舍戒还俗的念头。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如此精进学道,然仍不得要领,看来解脱无望。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及早还俗,做一名居家信士,“我父母家极大富乐,多有钱财,我今宁可舍戒罢道,行欲布施,修诸福业耶?”行布施自然可以获得大福报,但却解决不了生死解脱的问题。对于这点,我想二十亿是再清楚也不过了。但是事已至此,仅凭他个为的能力,实在是别无选择。

  然而事情还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二十亿的心念,被佛陀及时地察觉了。佛陀派出使者,将二十亿叫到了自己的座前。二十亿听说佛陀要接见他,心里忐忑不安。当佛陀当面将他的心念和盘托出时,他羞愧得无地自容,“羞耻惭愧,则无无畏”,惊惶不安,手足无措。他只好“叉手向佛”,老实回禀:“世尊,的确有这回事。”

  佛陀听后,便用“弹琴之喻”,来教导二十亿应如何修行。他问二十亿道:“我且问你,听说你在家之时,善调弹琴,琴随歌音,歌随琴音耶?”就是说二十亿弹琴的技艺非常娴熟,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二十亿回答道:“可以这么说,世尊。”

  佛陀问:“若弹琴弦急,为有和音可爱乐耶?”意思是说,如果弹琴之时,琴弦过于急促的话,是否会弹出和雅且令人生起喜悦的音乐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弹琴过于急促,犹如暴风骤雨似的,自然会乱了节奏,让人心惊肉跳,哪里有什么喜悦可言?

  佛陀又问:“若弹琴弦缓,为有和音可爱乐耶?”就是说,弹琴时过于舒缓,是否会弹出优美的乐章来?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因为过于缓慢的节奏,必然是令人倦意骤起,睡意缠绵,何来愉悦?

  佛陀在这里,用弹琴节奏的快慢,譬喻修行节奏的适度把握。弹琴时,若能做到“不急不缓,适得其中”,和音可爱之乐自然会从指下涓涓流出。而修行呢?“极大精进,令心掉乱;不极精进,令心懈怠”。因此我们在修行时,要将极端的精进与极端的懈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与佛法中的“不执二边,只取中道”的最高修行原则(即“不二法门”)是完全一致的。作为比丘的,就要关于调适自己,合理适度地把握修行的节奏,做到快与慢(急与缓)的辩证统一。“是故汝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如果按照这个原则去修行,那么寻求解脱,也是时日迟早的问题,不可能不见道。

  这位二十亿比丘并不糊涂,他听了佛陀的“弹琴之喻”后,若有所思,心有所悟。他“稽首佛足,绕三匝”后,便离去。他“受佛弹琴喻教,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终于心下大解,证无上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佛陀并非不赞成用功办道,而是担心我们在修行时,会地北天南、心猿意马般地胡思乱想,心中放逸不羁——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若比丘把四威仪收拾利落了,它顶多说明比丘们对外在形象做得很到位;而心无放逸显然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所以二十亿是个明白人,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便很快获得成就。

  此时,二十亿虽然知道自己已经证道,但是他心里的底气还不足。这时候,总需要找一个得道高僧帮他印证一下方可。谈到“印证”(或称“印可”),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禅师们的相互参谒,互为印可,大声棒喝。一开始其实还是蛮有味道的,也很有禅意,让人若有所悟,比如说二祖慧可到达摩那里去“安心”,六祖慧能拜谒五祖弘忍时的对话语录(详见《六祖坛经》),这些“禅宗公案”们对世人都很有启发教育意义。后来大家互相沿习效仿,有些公案语录简直是云里雾里,令人莫名其妙。到最后,“话头”参不下去了,禅宗于是开始式微。实践证明,“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未必有多么高明,过分去走捷径,讲“顿悟”未必行得通,达到“顿悟”资格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老实修行,不要指望自己能一口吃个胖子。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二十亿比丘,他开悟证道以后,想找个人帮他印证一下。当然,首选人物自然非佛陀莫属。于是他就来到佛陀住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然后把自己的修行心得,向老师“如实坦白”,然后请世尊验证自己是否已得“究竟智”。在这里,二十亿并没有“摆谱“,更没有使用那些高深莫测、令人琢磨半天的“禅话禅语”,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坦诚地道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对世尊说——

  1、“若有比丘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解,自得善义,正智正解脱者,彼于尔时乐此六处: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乐心不移动。”二十亿举例说:因为依仰的缘故而乐于无欲,则未必正确;如果怀着贪求供养的目的而去远离,则完全错误;如果为了持守戒律而保持无诤,也未必正确……那么,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就是怀着灭尽贪、瞋、痴三毒的目标而去乐于无欲、远离、无诤等等,才是符合正道的“乐于六处”,除此以外,都是不究竟、不彻底的。

  2、“若有比丘学未得意,求愿无上安隐涅槃者,彼于尔时成就学根及学戒。彼于后时,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尔时成就无学根及无学戒。世尊,犹幼少童子,彼于尔时成就小根及小戒。彼于后时具足学根者,彼于尔时成就学根及学戒。”

  3、“若有比丘学未得意,求愿无上安隐涅槃者,彼于尔时成就学根及学戒。彼于后时,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彼于尔时成就无学根及无学戒。彼若有眼所知色与对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持,观兴衰法……”这里所讲的,是六根与六尘之间的关系,即眼、耳六根不为色、声六尘所转,“犹如山石,风不能动”。

  以上三点,我们若细细分析,可谓句句在理,没有半点故弄玄虚。我们可想而知,世尊听了这番话之后,自然是十分满意,但佛陀当时并没有表态,二十亿也没多问。二十亿比丘在说完自己的心得体会之后,便“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看来二十亿比丘真的见道了,如若他心有牵挂,必会赖在佛陀那里不舍离去,呆头呆脑地巴望着佛陀为他作一番印证。

  佛陀在二十亿比丘离开后不久,就对比丘们说:“各位比丘,二十亿比丘是好样的,你们应该向他学习!你们要像二十亿比丘那样,把各自的修持心得如实向我汇报。二十亿比丘已经证得了究竟智,他不自誉,不轻慢于他人,所说的都是正义之理——这样很好,我很赞叹!”

  (2009年6月20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