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I 九、贫穷经


   日期:2020/4/23 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贫穷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有欲而贫穷的就是大苦,因为贫穷而致于举贷,而被索取高利所恼,财主屡往求索、收缚就为之最大之苦。人如没有信,没有戒,闻、施、慧的话,则纵然富有财宝,也因没有力势法财,故也为之贫穷,在圣法当中,称为不善贫穷。假如造身口意三恶业的话,就如贫穷而举债那样。必堕于三涂之苦。

  谈到贫与富的问题,修道人往往都会喜欢引用《永嘉大师证道歌》中的几句:“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坦率地说,整篇《证道歌》,由于篇幅被拉长,多少显得有点罗嗦,而此四句却为全文之“文眼”,写得尤为经典。身贫不要紧,道若贫了,那可是很要命的。因此出家人口称“贫僧”,其实满脑子都是智慧,“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令人肃然起敬。

  那么,佛陀的贫富观究竟是怎样的呢?佛陀首先通过世间穷苦人家的例子,说明穷人的苦患。此处的“欲人”,是指那些有想发财的念头,却生财无路的穷苦民众。

  1、世间欲人贫穷,此为大苦;

  2、若贫穷举贷他家财物,此为大苦——贫穷时,向别人借高利贷;

  3、若有欲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此为大苦——连本带息还不上,自然是万分苦恼;

  4、若有欲人财主责索,不能得偿,财主数往至彼求索,此大苦——债主老是上门逼债,其滋味自然是十分不好受的;

  5、若有欲人财主数往至彼求索,彼故不还,便为财主之所收缚,是为大苦——财主数次讨债未果,自然是拉着欠债人去见官,到官府那里讨个说法,来个了断。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贫穷人如果能够清心寡倒也无话可话,但是世俗中人有几个是那么清高的?基本上都是拖妻带子,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要指望着男人去挣钱养家糊口。既挣不到钱又必须要解决吃饭日常用度,怎么办呢?只好去向财主家借点高利贷。在佛陀时代,民间借贷如此兴盛,可见当时印度的工商业远比中国春秋时候要发达许多。高利贷基本上是利滚利,一年下来,光是利息大抵就可与本钱相当了。贫苦人家求财无门,也只好饮鸠止渴了。但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似乎成为古人铁律,因此到了还债的期限,财主就会来讨还本钱和利息。财主若讨不到债,岂肯善罢甘休?于是便数数上门索债,弄得贫苦人四处躲避,最后被财主逮着,自然是暴打一顿后拉去见官。一到官府,自然是先打上个二十大板,然后责令限期还钱;若是还不上,那对不起,贫苦人只能等着把牢底坐穿。

  《增广贤文》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所谓“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穷在闹市无人问,穷在深山有远亲”……这些话看似不太地道,但是人情如纸薄的炎凉世态,倒是写得一语中的、入骨三分!

  但是,若从世俗的立场上来区分穷与富,也只能看彼此拥有财富的多少来加以衡量了。一个人若要是缺少货币载体的支撑,纵然你学富五车,也只能被誉为一介“穷书生”而已。而一旦金榜题名,除了授官加爵之外,也必然伴随着财富的滚滚而来。因此人们往往将某人发达时,用联语概括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洞房”与“金榜”,其实二者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八杆子也打不着。但是金钱与利益,却将它们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构建了牢不可破的家族共生互灭的铁杆关系。当然,现实利益关系的考量并不仅仅是出于每个人的自愿。而更多的时候,人作为一种群居性的、社会性的高智商动物,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如果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贫与富的差别呢?正如我在文前所举的《永嘉大师证道歌》那般,“实是身贫道不贫”。囊中羞涩无关大体,但是若是腹中空空,犹如草包饭袋那般无知与愚蠢,纵然是遍体金缕,也是穷光蛋一个,与行尸无二。因此佛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对我们说:“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金、银……琁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是我圣法中说不善贫穷也。”

  在这里,佛陀对我们讲得很清楚,如果不信善法,不持戒、不博闻、不布施,那么纵然有再多的现大洋,也是穷汉一个。这种人是物质财富方面的富翁,但在精神财富方面,却是地道的贫穷分子。

  佛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有智慧。他说,如果仅仅是一个穷光蛋倒也罢了,因为他对其他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倘若这个穷人再去干坏事、说坏话、动恶念的话,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彼身恶行、口、意恶行,是我圣法中说不善举贷也”。就是说为富不仁的话,那好像穷人开始向财主借起高利贷了。既然借高利贷,总是要附加利息的,如果做了三恶行而不忏悔发露,这就等于“我圣法中说不善长息也”;“彼或行村邑及村邑外,诸梵行见已,便作是说:诸贤!此人如是作、如是行、如是恶、如是不净,是村邑刺(为村中所厌恶)”,这就是“圣法中说不善责索也”——大家见到这个恶人,唯恐避之不及,这就等于是债主上门逼债似的;倘若再动三种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这就好似“圣法中说不善数往求索也”,债主三番五次登门,要求偿还本息。如果一直赖着不还怎么办?放心,你逃得过初一,难道还逃得过十五么?纵你活上百年,也有命终的那一天。到那一天,“阎府”开始找你“谈话”、请你“喝茶”,然后是大刑伺候——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用不了多久,相信你一定是三恶道的“座上宾”,享受着无涯无际的苦缚待遇。

  因此,佛教在修行的征途中,很重视“资粮”,将其作为自己修行的本钱。哪些是修行的“本钱”?其实在这部经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第一,身、口、意俱行善业——不要干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要说两舌、绮语、恶语中伤、挑拔离间的话;一天到晚不要动歪心思,老想着去算计人家,搞阴谋诡计;

  第二,三业纵然不善也不要紧,此时要及时表白发露(忏悔)自己,不要藏着掖着;

  第三,要广行布施、讲究诚信;

  第四,要持戒,要亲近善知识;

  第五,在听闻、受持了佛法之后,要精勤修习,断除五盖(贪、瞋、掉悔、惛眠、疑)。

  当我们把以上五点都做到之后,我很荣幸地告诉你:从今以后,您再也不贫穷了。不仅如此,您已经是一位大富大贵、令三界众生悉皆钦敬的大富翁啦!

  (界定,2009年6月22日,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