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二)~A 优婆离经(一)


   日期:2020/4/23 1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三十二)

(卷三十二)

优婆离经

  说法地点:那难陀村的波婆离捺林

  参加人员:尼乾子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长苦行的尼乾子,回答佛陀的所问。此尼乾子坚持而说,在身口意三罚中,身罚最重;佛陀乃立意业为最重。优婆离居士从尼乾子处听此说后,欲来难佛,反为佛陀所化,后来乃拒绝诸尼揵之进入其门内。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第一次佛经结集大会上,教内外较为统一的看法,是在这次会议中,关于经藏部分,最主要的就是将佛陀的原始言教,编成四个阿含(当然,也有五阿含之说)。那么,将阿含分成四个种类,它的依据是什么?是根据经文篇幅的长短,还是有着其他的根据?如果单纯从经文长短来划分,那么在中阿含当中,也有为数不少的长篇大论,它们为何没有纳入长阿含的范围里呢?后来我总算理出一个头绪,就是四阿含的分类,篇幅长短只能作为依据之一,它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而主要的一方面,便是从教理上(即内容方面)来进行总体的归类。

  如上所述,这篇《优婆离经》的篇幅也是相当地可观。其实我将本经略加修改,改编成《优婆离皈佛记》,或许更具文学色彩。而本经中的主人公优婆离,我们往往将其误认作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即“持律第一”的那个优婆离——实际上此优婆离非彼优婆离也。这位优婆离,从经文上分析,似乎并不是一位商人出身的富贾,而是具有政府官员背景的、主管文化教育事业的行政人员。下面将具体涉及到本经的故事情节。

(一)

  本经中的故事,起源于佛陀与一位尼乾子(裸形外道)之间的对话。

  这位尼乾子,名叫长苦行,大约是以苦行见行的缘故——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凡是尼乾子外道,皆奉苦行为最好的修行方式,可能是这位长苦行尼乾子讲究极端的苦行,因此在尼乾子队伍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因而受到尼键亲子——耆那教的中兴祖师,即为大雄——的高度重视,被列为上首弟子之一。

  在某一天下午时分,这位长苦行便到佛陀的住处,意欲向佛陀讨教一些问题。名为“讨教”,实际上可能就是在想与佛陀辩论一番,以显示自己所信奉的教理是多么的高深莫测。

  佛陀历来对诸尼乾子们很是客气——实际上,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势力的打压。然而,佛教始终与耆那教二者的关系处理得较好,除了二者在教义方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之外,二者在反对婆罗门教一教独大与主张种姓平等的立场上,是基本一致的。当然,虽说耆那教有时候耍点小心眼,制造一些小摩擦之外,却与佛教并未发生正面的、大面积的冲突。当然,这与佛陀的处世态度以及正确的处置方法,是极为密切的。

  佛陀见长苦行今日造访,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对长苦行说:“贤者,你们的尼犍亲子祖师,他为你们制定了哪些行为条文,使你们不行恶业、不造恶业呢?”

  长苦行回答说:“大师,我们的导师并不为我们施设什么行为条文,而是为我们施设了几种责罚。”

  佛陀问道:“哪几罚呢?愿闻其详。”

  长苦行答道:“导师共为我们施设了三罚,即身罚、口罚与意罚。”

  佛陀听后,问道:“此三罚依我看,都差不多啊。那么,你能不能说说它们的差别呢?”

  长苦行说:“大师,从表面上看,此三罚是的确很相似的。但是我的导师教导我们,身罚最重,口罚次之,意罚为最下。”

  佛陀问:“长苦行,你刚才说是身罚最重吗?”长苦行给予了肯定性的答复。

  佛陀再三问:“真的是身罚最重吗?”长苦行依然给予了十分肯定的答复。

  佛陀听后,没有再继续问下去,而是选择了沉默——这就是佛陀的智慧过人之处。很显然,佛陀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但是他没有必要与人争论,此时选择沉默,那是最好的回答。

  长苦行见到世尊默不作声,他大约也看出来了——眼前这位大师并不苟同他的观点。于是他就问道:“大师,你们到底施设了几罚,使人不可行恶业,不可作恶业呢?”

  佛陀回答说:“长苦行,我并不为弟子们施设什么责罚,我只施设‘业’。”

  长苦行说:“大师,你既施设了‘业’,那么有‘业’有几种呢?”

  佛陀答道:“我设三业,分别为身业、口业、意业。”

  长苦行问:“此三业之中,以哪种业为最甚?”

  佛陀答道:“三业之中,意业最重。至于身业与口业,则相应次之。”

  长苦行听后,颇为诧异:“大师,你说三业之中,意业为最重吗?”

  长苦行再三追问,佛陀亦再三如是作答。

  长苦行见佛陀回答如此干脆利落,也不便多说什么。他借口还有他事需办理,便起身告辞。出门后,直奔其导师大雄祖师居所而去。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本经的关键所在:

  1、耆那教约束信徒的方式,是采取“罚”(责罚);而佛教则以“业”替代“罚”;

  2、耆那教主张三罚,那身、口、意三罚;佛教采用三业,即身、口、意三业;

  3、耆那教认为三罚之中,身罚最重;佛教主张三业之中,意业最重。

  核心要点,落在第3点上,即

  1、一个注重于外在身体上的责罚,一个重视意念上的业力;

  2、耆那教主张通过极端苦行的方式,甚至不惜进行身体上的摧残与虐待,从而祈求生天。他们认为,越讲究苦行,苦行的越彻底,越是漠视身体的存在,就越能体现出修行的决心。一个人修行程度和修行境界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其对身体的摧残程度。因此,三罚之中,以身罚为最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与他们的思想主张,完全一致。

  3、佛教不反对苦行,但反对自我摧残式的极端苦行。在修行方式上,佛教更加重意念的修炼。佛教反对二边,主张中道。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既反对过分注重珍视保养自己,也反对盲目地虐待摧残自己。佛教虽然认为我们的色身是“空无的”、无常的、终归要销散的,但是我们为了修成道业,必须要籍助于这个色身。因此,适当保养色身,让自己少生病,从而健健康康地活下去,对于保持修行的最佳状态,是十分有帮助的。

  4、佛教反对任何形式上的责罚活动,包括对自己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无谓折磨。它主张自作自受,自己的身口意三方面所作之事,其后果由自己独立承担,具体就体现在“业”上面。这个业,不会随我们的身体消亡而消亡,它会如影随形,会生生世世伴随着我们。所谓善恶有报,实际上讲的就是业报,而非其他形式(比如说责罚)的报应。(09.07.02上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