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A 一、瞿默目犍连经


   日期:2020/4/23 16: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三十六)

  (卷三十六)   

一、瞿默目犍连经

  说法地点:瞿默目犍连的家中

  主讲人员:阿难

  参加人员:瞿默目犍连、禹舍、婆难大将等人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阿难回答瞿默目犍连和大臣禹舍的问题。阿难说佛陀寂灭后,并没有人能与佛相等。其次乃说有法可依,以及有行持戒、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宴坐、知足、正念、精进、修慈、漏尽等十法者可敬。又诃责贪欲、瞋恚、睡眠、疑惑等四伺,并赞四禅四向。禹舍大臣离开后,又答复瞿默目犍连所问的三种解脱,并无有胜如(佛的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   

  这部经典所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在佛陀灭度以后未久。佛陀在世时,佛陀是导师,是教主,是僧团的核心,是大家共同的心灵依止处。那么佛陀灭度了,以谁为依止?佛陀在遗嘱中,有没有指定接班人?今后由什么人来统领整个僧团?这些问题,不光教内很关心,就是教外人士,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这部经典,就是籍阿难之口,重点回答这些疑问的。

  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有两位,一位是摩揭陀国的大臣禹舍,这位大臣的身份基本上搞清楚了,大约是负责军事与外交事务的重量级大臣,与朝中丞相基本相当;一位是一个名叫瞿默目犍连的人。比经中看,这个人大约是大臣禹舍的仆人,专门负责禹舍封田内的农业管家(当然,他有时也有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故被称作“田作人”)。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瞿默目犍连的家中。包括大臣禹舍、瞿默目犍连本人,以及带兵打仗的婆难大将,还有一些随从人员。

  问题首先由瞿默目犍连(以下简称“瞿默”)提出,他的问题是:“阿难,颇有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耶?”意思是说,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有没有哪一位堪称与佛陀平起平坐的呢(指威望与修持境界等方面)?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也很现实迫切,因为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阿难正欲回答之时,正巧大臣禹舍等人来了。他见二人谈得正欢,也想凑个热闹。当知道瞿默所提的问题之后,他也很关心,说对呀,这个问题我也正想请教呢。

  阿难便给予了否定性的回答:“都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

  禹舍是大臣,瞿默是仆人兼自耕农,因此现在提问的角色转向了禹舍。禹舍于是说道:“阿难,你说得没错,的确没有一个比丘能与佛陀相当。”他接着问:

  “颇有一比丘为沙门瞿昙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耶?”意思是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没有指定接班人呢?

  阿难答道:“禹舍,都无一比丘为世尊所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

  禹舍问:“颇有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禹舍的意思是说,既然佛陀没有指定接班人,那么大家有没有开会选举新的教主呢?

  阿难回答:“没有。”

  禹舍继问:“阿难,若尔者,汝等无所依,共和合、不诤、安隐,同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沙门瞿昙在时耶?”意思是说,佛陀灭度了,你们就好像漂泊的小舟,变得无所依靠了。那么,你们的僧团和合以及修行等状况,与佛陀住世的时候,是一样的吗?

  阿难听后不高兴了:“禹舍,你不要乱说,你凭什么说我们现在没有了倚靠?我们是有所依的。”

  禹舍说不对呀,你阿难说话是前后自相矛盾嘛。你刚才明明说,没有任何一个比丘能与佛陀平起平坐,佛陀也没有指定接班人,大家也没有推选出新的教主。而你现在却说你们有所依,为什么这么说?

  还是阿难回答得高明呀!他回答了这样一句话,叫“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浓缩一下,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典之语,叫“依法不依人”,这里就是这句话的出处。那么,依什么法?其核心就是佛陀在世时所制定的戒条。因此阿难说:“我等若依村邑游行,十五日说从解脱(戒)时,集坐一处,若有比丘知法者,我等请彼比丘为我等说法。若彼众清净者,我等一切欢喜奉行彼比丘所说,若彼众不清净者,随法所说,我等教作是。”这里所讲的,就是“尚贤尚德”或“惟贤惟德”的道理。谁修持得好,我们就向谁学习,以他为榜样,向他看齐;谁有真知灼见,我们就请他来给我们讲法。如果有比丘犯错误了,不清净了,我们就请他忏悔,帮助他改正错误,使他清净起来。这样不是挺好吗,怎么能说我们没有了依靠了呢?

  禹舍听后,说阿难你说得有道理,我收回刚才的不当言论。看来光靠“人治”不行,还得靠“法治”稳当。这个“法治”,就是以佛陀的教法(包括经、律)来治理僧团,大家都遵守同一个标准,按同一个“法”去修行,这样不容易出错,也显得公平公正。

  禹舍再问:“阿难,颇有可尊敬耶?”意思是说,有没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呀?

  阿难说有呀。禹舍说你阿难又颠倒了,你刚才分明说没有一位比丘与佛相当,佛陀没有指定接班人,大家也没有推举教团新的负责人,你阿难现在为何又说有可尊敬的比丘呢?

  阿难说禹舍又在胡言乱语了,我没有特指尊敬哪一个人,而是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住世的时候,曾经为我们宣说了“十法”可供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就是说,只要比丘具备此“十法”,都要敬重他,不管是何方来的比丘。这就应了《坛经》的那句话,叫人分南北,佛性不分难北。这“十法”分别是:

  1、“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戒本上所列的戒条),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在学戒持戒方面颇有建树。

  2、“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诵习至千,意所推观,明见深达。”

  3、“作善知识,作善朋友,作善伴党。”——就是与善知识相亲近之义。

  4、“乐住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也。”——身、心俱要做到远离,当然,身居闹市心若止水,倒也难能可贵。

  5、“乐于燕坐(宴坐),内行正止,亦不离伺,成就于成,增长空行。”——就是说,以静坐为乐事,内心能够做到止寂;心虽止寂,然而却依然在作细微的思量与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并无执着于念想之惑。

  6、“知足,衣取覆行,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比丘能够做到像大鸟那样自由翱翔于蓝天,一衣一钵,吃遍千家饭,参遍千重山万重水,不容易呀!

  7、“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时刻保持正念,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8、“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这段话很有意思,是指比丘既自度(断恶修善),亦度人(不舍方便)。

  9、“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若。”——就是说,要通过自己的不断修持,达到自我解脱,摆脱生死的束缚。

  10、“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此处指不仅了生脱死,而且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以上就是“十法”的内容。如果比丘具备“十法”,这样的比丘就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礼拜、供养、宗奉和礼事的。

  这时禹舍大臣转身对坐在一旁的婆难大将说:“大将军,想当初佛陀在住世的时候,曾经游行于毗舍离的大林重阁讲堂。在那个时候,我一有空就去拜会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为一位禅定者,他常修禅定,并称赞世间一切禅定者。”

  阿难听后,立即加以纠正:“禹舍,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你说佛陀称赞世间一切禅定者,这是不对的。佛陀有时称赞,有时并不称赞。”

  禹舍听后,有些迷惑:“阿难,那你能详细说说吗?”

  阿难说,以下“四伺”是不被佛陀称赞的——

  第一伺:“或有一贪欲所缠而起贪欲,不知出要如真,彼为贪欲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第二伺:“或有一嗔恚所缠而起嗔恚,不知出要如真,彼为嗔恚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第三伺:“睡眠所缠而起睡眠,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睡眠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第四伺:“疑惑所缠而起疑惑,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疑惑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上面的四种伺(禅定,静虑),是说有些人表面上在打坐禅定,心里面尽是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他依旧为贪欲、嗔恚、睡眠、疑惑所困扰,并且将此四种大麻烦带入到禅定之中。这些人禅而不定,可谓是徒增愁恼!想想看,这种貌似禅定者,佛陀会称赞他们吗?

  那么佛陀称赞什么样的伺(禅定)呢?就是从一禅至四禅境地。

  在经文的最后,禹舍有事先回王舍城了,那些大将都告辞而去,只剩下瞿默一个人了。此时,瞿默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汉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瞿默在这里所提的问题不仅仅是有趣,而且十分尖锐,更是十分敏感。他是在问,如来的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此三种解脱到底有什么差别,哪一个修行层次更高?

  我们看看阿难的回答:“目犍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汉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如何理解这段话?相信很多人都会如此解释:达到圣人之位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分别心,凡圣无别,烦恼即菩提。当然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何理解阿难的回答,我不作评论,不作发挥。但是这段话,我们却不能忽视。

  就此打住。(界定,09.07.14,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