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B 二、象迹喻经


   日期:2020/4/23 16: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象迹喻经

  说法地点: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卑卢异学及诸梵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卑卢异学,为生闻梵志说象喻,以赞叹佛陀。生闻梵志见佛后,佛陀乃为其具足说此法喻。所谓出家、持戒、护根、除盖,成就四禅,证无漏,才是极大的象迹。   

  《中阿含》第七卷中也有一部《象迹喻经》,不过与这部经典名称虽相同,然而内容却不太一样。前一部经典的说法者是舍利弗,内容是舍利弗在代佛说法。他对诸比丘说一切无量善法,都摄于四圣谛之中。诸法之中以四圣谛最为第一,并用大象的足迹冠绝于群兽的足迹来形象四圣谛的殊胜。而这部《象迹喻经》,是用“象迹”来比喻出家修道,乃至成就道业的殊胜,是任何善业都无法比拟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卑卢的人,他是一个外道,大约同比丘有点相近,也是外出游行,居无定所,行踪飘忽不定。不过这次他去拜会佛陀的时间是在上午,有些特别,因为佛陀一般都是在下午三点钟以后接见客人。这位异学见到佛陀之后,自然是获益非浅。他在回去的路上,正好遇到了他的老朋友,一个叫“生闻”的梵志。这个生闻梵志,大约是颇有学问,手下带了五百名弟子。这一天,生闻带着他的这些弟子,到舍卫城的郊外郊游,沿途顺便教导弟子“讽读经书”。生闻大老远地就见到卑卢朝自己这个方向走来,便主动上前打招呼:“老朋友,大清早你这是打哪来啊?”

  卑卢说:“我从世尊那里来啊。”

  生闻听后问道:“颇知沙门瞿昙空安静处学智慧耶?”意思是说,你对佛陀的智慧学问知道不知道呢?

  卑卢回答说:“如果有人对佛陀的智慧能深切知晓的话,那么这个人可不得了呀,这个人肯定也达到了佛的境界。”而卑卢所读之书,就是所谓的“四句义”。而正因为此“四句义”,他才对佛陀产生了崇敬与信仰,信仰佛陀所说皆为善法,他能够教导弟子们都能够获得“善趣”。卑卢说:

  “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梵志!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大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我亦如是,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在上面一段话中,卑卢作了一个譬喻。他说,一位高明的训象师,他并不是见到真实的大象后,才判断此象的大小,以及今后是否有所作为。他只要凭借大象的足迹,可完全可以判断出该象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他的意思是,他仅凭此“四句义”,便完全可以判断出佛陀的伟大,而不必等到亲自见到佛陀本人。

  此“四句义”分别是:

  “智慧刹利论士(智慧梵志、智慧居士、智慧沙门论士)多闻决定,能伏世人,无所不知,则以诸见造作文章,行于世间。彼作是念:我往沙门瞿昙所,问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当复重问;若不能答,便伏舍去。彼闻世尊游某村邑,便往彼所,见世尊已,尚不敢问,况复能伏?”

  就是说,以上四种论士(刹帝利、梵志、居士、沙门)都自己觉得了不起,就找世尊去辩论,以期辩倒佛陀。待这些论士们找到佛陀后,连大气都不敢出,遑论辩论?

  这位卑卢异学,对于此四种人找佛陀辩论的事情肯定是知道的。而这四种人,都比卑卢学识高超,可是这些学识高超的人,在未见到佛陀之前,一个个都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决心要与佛陀一辩高下,争取把佛陀一举击败。没曾想当他们见到佛陀的时候,连问都不敢问。卑卢对此表示震惊之余,自然是对佛陀敬服得五体投地,他觉得佛陀真是了不起!

  生闻听后,也开始羡慕起来。他说:“卑卢,你供养恭敬那位大沙门,真是很难得。”于是他从马上下来,然后右膝着地,叉手向着祇园精舍的方向,再三作礼,口中还念念有词:“南无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待再三作礼后,便请卑卢作引礼师,前往祇园精舍,拜会佛陀。

  佛陀在听完了生闻以及卑卢的前后情况介绍之后,对生闻说:“刚才卑卢的那个有关象迹的譬喻,是不确切的。”那么,怎样的譬喻才是准确的呢?佛陀说:

  “卑卢异学说象迹喻,犹不善作,亦不具足。如象喻善作具足者,今为汝说,当善听之。梵志,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不信者,于此林中复有母象,名加梨妙,身极高大,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加罗梨,身极高大,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婆惒妙,身极高大,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延缓象极大而有此迹。彼寻此迹已,见大象迹,大象迹方极长极广,周匝遍著,正深入地。及见彼象,或去或来,或住或走,或立或卧。见彼象已,便作是念:若有此迹,必是大象。”

  那么,佛陀用此象迹喻譬喻什么?譬喻佛陀及其弟子们,才是真正的大象之迹。因为大象足迹在所有动物之中是最大的,因此佛陀以象迹来譬喻佛陀及诸比丘,在人类之中最为殊胜。接下来,佛陀将详细地为卑卢与生闻,宣讲了具足的“象迹喻”——

  我们知道,佛具备十号,即“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众佑(世尊)”。佛陀为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他不仅自己证得无上大道,而且还把自己所证悟的真理,毫无保留地向弟子们广为宣说。佛陀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而现身说法——

  1、佛弟子们(一般指四众弟子,此处主要指出家两序大众)闻佛所说,“闻已得信”,然后“舍于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2、佛弟子们在出家后,“舍亲族相,受比丘要(受戒),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3、比丘们出家后,严守戒杀,“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

  4、断除偷盗,“彼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

  5、断除淫,“彼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6、断除妄言,“彼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尽除其心。”

  7、戒除两舌,“彼离两舌,断于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事,彼于两舌净除其心。”

  8、戒除粗言,“彼离粗言、断于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言,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彼于粗言净除其心。

  9、戒除绮语,“彼离绮语、断于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随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

  10、远离治生之业,就是不需要从事工业、商业、农业生产。“彼离治生、断于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亦不受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彼于治生净除其心。”

  11、断除寡妇、童女、奴婢及畜生身,“彼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彼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彼离受奴婢、断受奴婢,彼于受奴婢净除其心;彼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彼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彼离受鸡、猪,断受鸡、猪,彼于受鸡、猪净除其心;彼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彼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彼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彼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12、戒饮酒,“彼离酒、断酒,彼于饮酒净除其心。”

  13、断高、广、大床。关于床何谓高,何谓大,何谓广,这个以后有时间再详细讲解。

  14、断香华鬘,“彼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花鬘、璎珞、涂香、脂粉,彼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

  15、远离歌舞等,“彼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彼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

  16、远离生色、像宝,“彼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彼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生色”,就是自然之色,直译为“诸如黄金之类的宝物”。此处的表述,疑为“不捉金银戒”的另种方式。

  17、过午不食,“彼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彼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18、守护诸根,“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复行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复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19、注意威仪教相,“复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

  20、远离独住,“复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在冢间,彼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正愿,返念不向(念头不向相反的方向)。”

  21、戒除各种贪毒(五盖),“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调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彼于疑惑净除其心。”

  22、成就一禅至四禅的修行境界。

  23、自己觉悟大道之后,还为大家宣说四谛法门,让更多的人都获得觉悟。

  最后世尊说,从比丘出家,一直至广说四谛法门,这才是具足的象迹之喻!

   (09.07.15.界定,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