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B 二、须达哆经


   日期:2020/4/23 19: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须达哆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须达哆长者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须达哆长者说施心差别,并不是有关于粗妙之物的问题。其次为比较福田,并以过去曾为梵志的大长者随蓝(人名)作喻,所谓布施凡夫、四果、辟支佛,乃至如来,不若布施四方的僧舍;又不如受皈依、行慈心,更不若修无常观!

  这部经典重点所讲的,就是布施之心的差别问题,而不在于布施物的好、差与多、少。我记得在《金刚经》,也讲了有关布施的差别之事。在第八品中,有这样的经句:“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在该经的第十四品中,提到了“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在《四十二章经》中,也谈到了布施的差别。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结合这部《须达哆经》,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对于布施的差别上来讲,都是一致的。我们在习惯上,常将布施分为三种,即财施、法施与无畏施。这个“财”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价值货币,固定资产,同时还包含着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供养。因此财施是比较偏重于物质性的,而法财则比较偏向于精神方面。至于无畏施,实际上也是属于法施的一部分,但是从层次与难度方面来讲,似乎比法施更为殊胜一些。有人将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列为无畏施范围,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个人观点是无畏施主要是偏重于心理疾病的慰疗。比如说有人的经常做恶梦,或者有的人思想包袱很重,或者说有的人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比如说被某种“暗物质”所纠缠),凡此等等,如果我们去为人家排忧解难,就属于无畏施的范畴。不过无论是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我们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才行。比如说财施,需要有布施的动力,有的人只进不出,一毛不拔,哪怕是落下的一根头发也不舍得扔掉,这种人就谈不上财施了;至于法施,需要对佛法有所了解,有所实证,运用善巧方便与人说法,劝人为善,一心向佛,然后按佛所说的去实证实修,那才叫真正的法布施。不过当今比较注重财施,大家都希望施主能多捐点现大洋。振兴寺院经济本身没有错,若为了经济而忘记自己的使命,便是末端之弊。近年来,对于佛教的商品化与拜金主义早有非议,有人甚至主张将佛教进行一次新的改革(刘大生:《中国需要一次佛教改革》,《南方周末》,2009.7.16.)。那么中国佛教到底需不需要改革,倘需改革,那么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又在哪儿呢?这个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还是回到本经的内容。话说有一天,须达长者闲来无事,便到自己布施给佛陀的祇园精舍去探望佛陀。佛陀见老居士来了,自然是十分欢喜。待宾主落座,几句客套话过后,佛陀便问道:“居士家颇行施耶?”其实须达长者以乐于布施而著称于舍卫国,他同情弱者,对那些孤独鳏寡者更是体恤有加。对于这些,佛陀难道不知道吗?当然是知道的。佛陀话的意思是说:“老居啊,最近还在广行布施吗?”

  须达长者很是低调,做了好事后不喜欢声张。他答道:“唯然世尊。家行布施,但为至粗,不能好也,糠饭麻羹,姜菜一片。”他的意思说,我布施的都是些不怎么好的东西,也就是一些粗茶淡饭而已,没有什么好表示的。

  佛陀听后说:“老居士你客气了!其实布施粗食与妙食(好饭好菜),所获得的善报都是一样的。”佛陀的理由是:“若行粗施(或妙施),不信施、不故施(不随时而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他施、不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饮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相反,若粗施(或妙施)时,“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饮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

  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至心”与“不至心”的关系。所谓“至心”,就是真诚之心,至诚之心,恭敬之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了佛陀的“布施观”,即布施饮食,不在于饮食本身的好坏——粗食与妙食,从本质上讲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填饱肚皮,滋养色身嘛。这个目的达到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好坏之分呢?但是一个是“至心”,一个是“不至心”,这二人差别就大了。就是说,我们在行布施时,如果心态不好,勉强为之,或虽然布施了,但是心里面很不舒坦,甚至怀有一种救世主般的贡高我慢之心,那样不仅引起受施者的反感,而且还会使自己布施的功德,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功德可言。那么如何做才算是“至心”呢?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怀有崇高的佛法信仰,要随时随需布施,要尽量腾出时间,亲自将双手捧到受施者的手中;此外,还要作些思惟与观察,就是希望受施的对象能够早日脱苦达乐,希望他们都能够衣食才忧,安居乐业,最后都能够获得好的归宿。佛陀在这里所讲的,就是指我们平常所说“功德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佛陀讲到了自己过去世的一些事情。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中一位大富翁,名叫随蓝。看样子,他家资丰厚,生活充裕,其“极大富乐,资财无量,封户食邑多诸表宝,畜牧产业不可称计”。虽说他家产富可敌国,但他并不吝啬。相反,他却是行布施从不计成本,所谓“碎金”、“碎银”、象马牛羊、精美饮食等等,作了不计其数的布施。可以说,这位随蓝长者布施所获得的功德,可谓获福无量,无可称计!

  在受施的对象方面,佛陀共分成十一个次第:

  (1)布施给一个普通的凡夫,此布施为最胜;

  (2)若布施给一个须陀洹,此施胜于普通的凡夫;

  (3)若布施给一位斯陀含,此施胜于布施给须陀洹;

  (4)若布施给一位阿那含,则此施胜于布施给斯陀含;

  (5)若布施给一位阿罗汉,则此施胜于前面的阿那含;

  (6)布施阿罗汉,则没有布施给一位辟支佛殊胜;

  (7)布施辟支佛,则不没有布施给如来殊胜;

  (8)如果有人作僧舍,然后将布置一新的僧舍布施给四方的比丘,则这种功德比布施给比丘们饮食殊胜;

  (9)布施给佛及僧众们饮食、僧舍,与满心欢喜地皈命于佛法僧三宝相比较,则后者更为殊胜;

  (10)如果有人为了一切众生,而行于慈心,此种布施相对于前面的所有布施来说,则更为殊胜;

  (11)如果有人能观察到诸法为无常、诸法为无我、诸法为苦、诸法为空的话,那么这种功德与前面的一切功施功德相比较,则最为殊胜,此乃最高殊胜!

  从上面的十一种殊胜我们可以看出,从布施给普通的凡夫,到接受佛法的教导,它们实际上是一个逐渐递进的关系,即一个比一个殊胜。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一下归类,即从(1)至(8),属于财布施的范畴(包括饮食、衣服、卧具乃至房屋僧舍);而(9)到(11),则属于法布施的范畴。从第(9)条的皈依三宝开始,第(10)条的“慈心”——即我们平常所讲的慈悲为怀,想他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偏重于精神层面),再到最后一条的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实证实修,从而领悟出无常、无我、苦空等道理,最后修证圣果,这种自我修持所获得的功德与福报,可谓无以伦比,最为殊胜! (09.07.2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