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藏法师: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


   日期:2020/5/7 10: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

法藏法师

  天台宗乃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五百多年的辩证与理解,并逐渐「组织化」与「本土化」后,第一个成立的宗派。也是汉传佛教存在最久,而且影响最深远的汉传佛教宗派,到目前为止,仍有专人专处在弘扬且传承不辍,其教理与修持之契理与契机,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佛教的组织化与本土化,乃是指:透过中国祖师的思维、理解与修证所得(此是「契理」,最为重要),对传来的各类佛法,进行整体的扒梳、组织与总持、判摄(主要是「教判」的建立),从而形成一种适合中国人所了解并修持的,整体佛法思想体系(此为「契机」)而言。此一体系,虽然对于佛法的表述,与向来印度或西域等地所传的各个佛法思想系统,有不尽相同之处,但由于乃是透过宿具因缘的古大德之实修所得,因此并不影响到他的可信度与正确性。所谓「方便有多途,归元无二路」,毕竟能强固地流传到现在的各个宗派,大都是在教理思想上,或实修实证上,经过了时代的层层考验后,才能有今日的弘传。这也是因为能流传到今日的宗派,几乎都是立足在创宗者对佛法的综合性理解,及实修实证的基础上所致。尤其进者,修行的实证所得,是可以一代代重复验证的,这使得中国佛教的宗派,可以因此超越文字概念的差异,而被广泛且长久地信受着!尤其是天台宗的成立及其性格,更是具有这样的特质:教理思想上具有其「融合性」、教法内涵上具有其「实证性」、且在适应众生上具有其「适修性」。再加上本土化后的「亲和性」,这使得天台宗能以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之因缘,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汉传佛教的各个层面。

  就历史的因缘看,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开始,一直到天台判教的成立为止,中国早期的佛弟子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不外以下三类:首先最迫切的,是在缺乏文字符号与概念基础的情况下,佛弟子要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佛法的真义?汉代所流传的佛教,正是因为文字与概念的隔阂,而被模拟为中国的「方术」与「神道」;到了魏、晋以降,透过更多的翻译与解说,已使佛教逐渐脱离了「方术」与「神道」的色彩,但在解脱概念上,则仍与老、庄思想合流而形成了「格义佛教」,如此虽比前代稍有进步,但仍不免隔靴搔痒未能中的之憾。直到南北朝罗什大师出,因其善巧的解说与契机的翻译,方才真正地建构出一套完整、精确而又独立的汉传佛教语汇与概念,从而使汉传佛教得以完全摆脱「格义」的阴影,走向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之路。这是早期汉传佛教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基本上已透过正确的翻译、解说及辨证,而得到了适当的解决。

  然而接着而来的两个问题是,透过对庞大经典的正确解读之后,我们将发现这些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传来的佛法当中,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至少表面上看来如此)不同的概念与对立思想。我们要如何从这众多概念分歧,甚至看来相互矛盾的经、论当中,理出一个清晰而统一的思想脉络来,以便能总摄这一切传来的佛法内容,已成为「正确理解」佛法后,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再者,实践与实证毕竟才是佛法最后的目的,因此要如何依于上来所说的统一佛法思想,去建构一个既能符合佛法本意,又能有次第地总摄一切修行内涵,而且适合中国人所理解与实践的佛法修持体系,即成了继总摄把握佛法之后,自然会产生的另一个问题。以上正是南北朝时代,汉传佛教界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时代课题,总的来说,亦即:如何无有对立地总持一切佛法(教门)?及如何圆满无缺地实践一切佛法(观门)?

  就契理的立场观之,成立于隋代初年的天台宗,长久以来之所以被教界誉为「教观双美」,正是因为他几乎圆满无缺地,解决了上来所说,当时汉传佛教的两大问题。「五时八教」的《法华》一佛乘观,统一了当时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的各类判教思想,从而使佛陀一代时教的方便(权)与究竟(实)、显说与密意,相契合而总摄无遗。在此开权显实、《法华》一佛乘观的佛教最高原理之下,各类、各系佛法的分歧与矛盾已不复存在,对于佛法高低的虚妄检择,也失去其实义,因而表现出佛法的整体性、融合性与圆满性来。此外如「次第禅门」与「圆顿止观」等实修思想的提出,分别照顾到渐修与悟顿的各类修持法门,并将之统一会归在「中道实相」与「圆融三谛」的最终目标下,使得汉传佛教的修持,产生大、小,显、密,顿、渐同时并存的包容性格,这也正是中国佛教在历经各代兴衰变革后,仍能长存而弘传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慧文、慧思,以至智者大师等,一脉相承的实修道统,也使得天台宗的教说与行持,都扎实地立足于亲证的基础上。此一「实修亲证」的性格,不但使得天台宗能够领导当时的佛教界,而且一直到今日,即使有所谓的藏传,南传佛教,乃至学术佛教等的传入与冲击,天台宗的思想与实践,仍显得万古而常新。

  再者,虽然在天台宗成立之前,也有类似「三论」、「成实」、「俱舍」乃至「地论」等学派的出现,但大多依循着传来的原典思想而发展,其综合性理解与整体性把握的性格并不明显。然而到了南北朝后期,汉传佛教已发展了五百多年,其间所传来的佛典,几乎函盖各个时期佛教兴盛地区所流传的佛法。面对如此众多表述方式不一,方便与真实互异的各类佛法知见,单凭某一时、某一地的佛法思想体系,是不可能加以会归、统摄的。唯有以实修亲证为基础,超越文字与概念的妄想,并扬弃单一佛法思想体系的包袱,以更圆满、更超越的眼光与心胸,去融通判摄一切所传来的佛法,才能从根本上去总持一切佛法深意,而不遗漏一法,不妄别一法(现代的人,却忙于以少修无证的凡夫知见,去妄加分别各类已存在的佛法,谓彼是「发展的」、此是「原始的」……等等,古德云:「至道无难,唯嫌捡择」,古今之别何其钜也),天台宗之所以超越前代各宗的关键正是在此。

  天台宗契合佛理的性格,大体如前所述。若论其契合众生根机的性格,则天台宗乃是以五百多年来,中国人研修佛法的成果为基础,综合了前人的佛法理解与实修经验,以中国人的思考模式,去芜存菁地以中国人更能接受的表述方式,对佛法的教、理、行、证等,做了整体而契合佛意的「本土式」表达。如此,则使得佛法更具有亲和性与说服力,从而更能契合汉传佛子的根机,这是天台宗对汉传佛教,具有特别「契机性」的由来。

  依于这种适合中国人根机的契机性,天台宗早在唐代各宗兴起之前,就已独一无二地,对汉传佛教发挥着全面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说,在唐代以后兴起的各个宗派,都或多或少而无有例外地,受到了天台宗的影响。例如:华严宗以天台四教判为基,而另立顿教成「五教判」;唐密与天台思想合流而成「台密」;南山律师以《法华》、《涅槃》为本,建立「大乘圆教宗」,灵芝律师更依天台教理解释南山律;禅宗祖师玄觉(天台八祖玄朗大师之同门)学天台教观三十载,而于六祖惠能大师座下一宿而悟(此表禅与天台两宗于修证无别),三论宗嘉祥大师曾求教于智者、就学于章安等等,皆是天台影响其它宗派的明证。此外如诵经(慧思大师提倡诵持《法华经》)、拜忏(智者大师亲撰《法华三昧忏仪》)、修观(天台强调「一心三观」之禅修)、斋仪(如斋天、祭祖、水陆、施食等)皆出自天台宗门庭,乃至菩提心最早之有系统劝导(《摩诃止观》中,「发大心」一科即是),菩萨戒之授受(慧思大师撰集中国最早的授菩萨戒仪)等等,皆因天台宗之提倡,而流传至今,其适修性及对汉传佛教影响之深远,由此亦可见端倪。

  总结来说,天台宗的性格是融合性、实证性与适修性并存的,而在佛法上,他更具有「契理」与「契机」的双重价值。慧文大师阅《智论》而大悟「一心三观」之旨,一生行谊高深莫测;慧思大师虔诵《法华》,励志苦行而大悟「法华三昧」,神解妙用,服毒不害;智者大师苏山妙悟旋陀罗尼,华顶苦修头陀行,寂后感应不断等等,凡此之类,皆是天台立宗诸祖实修证果的明证。依此亲证的道力与愿力为本,方能创立教观双美、亘古弥新的宗派而垂教后世。吾等佛子身处汉传佛教极度衰微的今日,欲复兴汉传佛教,抱残守缺固然不足为训,然而若欲吸收外来以改造汉传佛教的体质,则重新找回汉传传统佛教中有价值的部份,继续予以发扬光大,正是一项先决的工作!毕竟佛法的呈现,一定有依于不同文化思想与风俗习性,而存在的不同表述方式,那是无法互相取代的,这也是佛法具有广大应机性的必然表现。因此粗心地舍弃中国固有的佛法表述,而欲不加捡别地以不同地区或文化的佛法表述来取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违背因缘法则的。我们唯有保存既有,才能理智地吸收外来而知所取舍,从而融合外来、创造新局,是吾人坚持必须善意地复兴固有佛教的一项重要理由!

  而在恢复汉传佛教的工作当中,之所以推介天台宗,或许个人宿世的因缘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以解行并进、教观双美、性格包容、说法清晰、实际可修、传承未失而且影响深远等等的条件说,天台宗确实很值得发心实修实证,且关怀汉传佛教之复兴者的注意。然而,佛法依于不同的众生根器,而有不同的施设方便,这是大乘佛法的通义,因此也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法门,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佛弟子,天台宗当然亦不例外。所以我们在恢复固有佛教的同时,固然也可以有所取舍和选择,然而这样的动作,仍必须出之以谦卑与实修。断不可人云亦云,随着外人的舌头或世俗的所谓「学术」价值转,亦不可只凭个人好恶或思虑分别就骤下结论、轻加菲薄。佛法是唯修、唯证相应的,我们岂能先存怀疑、隔阂,而得佛法的真实受用?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不真实地投入汉传佛教的解、行大海当中悠游一番,我们又如何能找出汉传佛教的病灶所在,以及一千多年来,许多祖师大德们真实受用的高妙之处呢?天台宗的教观并重与善巧适修,或许正提供了这方面不错的选择吧。

时维
佛历二五四二年(一九九八)大年初六
初稿于嘉义义德寺大专女生斋戒会中
佛历二五四七年(二零零三)幕冬
修订于满州千华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法藏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法藏法师)  

 法藏法师:不净观讲记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六讲 问题解答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目录 自序 内容大要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 

 法藏法师:法藏法师简介 

 法藏法师:二十一世纪汉传佛教新契机 

 法藏法师:关于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