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难易二道判


   日期:2020/6/16 7: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难易二道判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领大众称念「开经偈」)

无上甚深本愿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弥陀真实义。

        各位莲友,阿弥陀佛!我很高兴,也很感恩有这么一个清净、宽阔的道场来让我们聚会一处,同研佛法,共沐佛恩,实在是难得可贵的机缘。

        我在台湾大都是独自清修,很少对外公开讲演佛法,套一句俗话说是「才疏学浅」,觉得不够资格来跟大家讲经说法。只因为自己略微了解一点点阿弥陀佛的救度道理,所以就将这些道理集合成书。但是这一些都是经典上的,都是祖师的传承,想不到因此也得到一些有缘的师父或者居士奔相走告,互相传阅这一些书到香港,尤其是传到大陆。

        香港有一位莲友林定玉居士深深领受了这个法门的效益,所以就「吃好道相报」(台语),有好的东西大家就互相你告诉我、我告诉你。刚好我们纽西兰阎文宗居士本来在香港就是一位大护法,可以说香港佛教界的人很少有不知道阎居士这一位大德的,又因香港的林定玉莲友跟阎居士很熟,就这么一个机缘,经由林居士的安排,所以我就到纽西兰来了。如果今天有讲不好的地方,或是感觉不是很契合自己根机之处,先请大家包容。

        今天的主题是「难易二道判」。讲稿总共有两张,而演讲时间仅一个半钟头,所以我们就点到为止,暂不作详细的解释。

难易二道判

        首先,我们先谈「难易」二字的意思。「难」有两个含意,一个是困难,另一个是险难;困难就是不容易,险难就是有危险性。 「易」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容易,容易就是简单、不困难,另一个是安易,安易就是很安全、很稳当,跟刚刚所谓的险难,是相对比的。「难易二道」,就是「难行道 」和「易行道」,「判」就是探讨它的内容,解释它的意义,然后判别它是属于那一种性质的。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非常多,即一般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在古印度时代,这八万四千法门,只归类为「空」、「有」两宗,但传到了中国之后,被归为八宗。 「难易二道判」是龙树菩萨的思想见解,他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南传北传、大乘小乘、显教密宗,把它们全体综合分析归纳为这两门。也就是说,佛法虽然多,不离开这两门:不是难行道,就是易行道。

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的伟大,在《楞伽经》里面有谈到。《楞伽经》的翻译有几种版本,在《楞伽经》十卷版本的第九卷,释迦牟尼佛对龙树菩萨做了下列的授记 (释尊悬记之文):

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释迦牟尼佛说未来在「南天」── 南印度的地方,有一位大德比丘名叫龙树菩萨,出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约七百年间,也就是西元二○○年前后。佛陀称许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有无见即是「有见 」跟「无见」,有见就是「常见」,无见就是「断见」,这两种都是邪见。也就是说,若认为人死了,下辈子还会再当人,或者以为万事万物有恒常不变的本性,这个属于常见;若认为人死了,就一死永灭,一了百了,没有所谓的善恶报应,三世因果,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属于断灭见。

        然而,不管是常见、断见,或是有见、无见,全都是邪见。若详细讲,邪见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也不出有见跟无见这两个范围;所以能够破除有见、无见,就等于所有的邪见通通被破除了。简要的说, 「能破有无见」就是能够破邪显正,这就表示龙树菩萨这一位大德比丘具有大智慧,而且辩才无碍,才有能力在当时的印度破除各种异说纷纭的有无见。

        接下来,「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虽有大乘小乘之分,然而本意是大乘佛法,这位大德比丘龙树菩萨能够为众生宣扬释迦牟尼佛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这位龙树菩萨,在现生就已经证得欢喜地,「欢喜地」就是十地中的第一地,也就是初地。从修行过程来讲,由初发心开始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 「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要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然后才等觉、妙觉,所以十地是在最后阶段,初地又是十地中的第一地。

「欢喜地」即「阿鞞跋致」

        一个人如果对未来有不安,他现在就欢喜不起来;反之,如果对未来感觉很安稳,他现在也会很安稳、很快乐。所以学佛念佛的人,如果深信自己未来会往生弥陀净土,他现在心就安,就会欢喜;倘若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往生,那现在的心就会有所不安。所以,初地又称为 「欢喜地」,就是知道自己将来必定成佛,因而欢喜;另外,证得欢喜地的人,接下来就一直往佛的境界前进,不会退转,所以欢喜地也是不退转菩萨位,称为「阿鞞跋致 」。达到初地位的人,他的悲心是非常深切的,不会因为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而退堕到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因为一旦退堕成为二乘,于成佛之道反而是障碍。

        初地欢喜地对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佛教的目的,就是成佛,如果佛教不讲成佛,那就不是佛教了,我们学佛而没有想到要成佛,或者不敢承担自己会成佛,那么他学佛的心情就还只是结缘性而已。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释迦牟尼佛又预先为已证得欢喜地的龙树菩萨授记他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的智慧、辩才、愿力都是很深广的,著作也很多,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论是龙树菩萨有名的著作,再加上《大智度论》就是名闻遐迩的「四论」。所以著作传到中国以后,各宗各派都尊崇龙树菩萨是他们的第一位祖师,因此而有 「八宗共祖」之称。这位各宗各派的祖师,舍身后到哪里去呢?到极乐世界去,往生极乐世界了。

《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

        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根据龙树菩萨的著作,但是这一部份,并不在上述的四论之中,而是在另一部《十住毗婆沙论》的著作内。这部论不是很有名,可是里面的 〈易行品〉却很有名,而且普遍受到重视。《十住毗婆沙论》的「十住」就是十地的意思,可是这一部论并不是十地通通解释,而只是解释初地和二地。「毗婆沙」是梵语,就是广泛的、殊胜的意思,总而言之,就是广泛而殊胜的解释十住里面初地、二地的意义。

        《十住毗婆沙论》共有二十八品,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编在大藏经第二十六册。〈易行品〉是《十住毗婆沙论》的第九品,主要是说明佛法有 「难行道」和「易行道」,同时强调易行道的可贵;而所谓的易行道,其实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

        今天之所以在这里讲龙树菩萨的思想著作,主要是跟大家来研讨、分享佛法中有一个让我们今生今世就能成就必定成佛的法门。或许有人会自卑自劣,以为自己烦恼强盛,业障深重,虽然有心修行,可是却无力修行,每天都在五欲中过着懈怠放逸的生活,像这样的我,不堕落三恶道已经是太侥幸了,哪有可能在这一辈子必定成佛?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到龙树菩萨易行道法门的关系,所以希望在谈这些内容的时候,大家都能够专心听讲。

        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成佛,如果能够进入必定成佛、不会退转的地位,这样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佛,也就没有恐惧了,因为既然已入不退转位,总有一天必定会成佛。反之,如果我们还没有进入不退转位,那么即使才高学博,深入经藏,而且精进勇猛,但仍难免心中会存有在多生多劫中可能会在某个因缘下退转的顾虑。因此,菩萨道的各阶位,最重要的就是初地,也就是欢喜地、不退转地,只要能够进入这个阶位,接下来就只有前进,而绝无退转,这样岂不是必定成佛可期了。

「难行道」和「易行道」

        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前往不退转地,也有许多种法门,龙树菩萨在〈易行品〉当中,将所有一切到达不退转地的法门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简单来讲,难行道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半自力、半他力的修行,这些法门就是指净土宗 (阿弥陀佛救度法门)之外的各种修行法门;而龙树菩萨所强调的易行道,则是完全靠他力,这个他力是单单指阿弥陀佛救度的力量而言,所以易行道可说是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丝毫不假借自力。

        譬喻有一个人掉入大海中,自己不会游泳,没有办法到达彼岸,就在即将灭顶而痛苦挣扎的时候,阿弥陀佛驾着本愿船来到他身边,告诉他说: 「你没有力量,也没有人可以救你,我来救你。」就把他接到大愿船上,这个人不必买船票,也不用帮忙驾驶,就安全快速的到达彼岸了,龙树菩萨譬喻这个法门如同「乘船 」的法门。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叫做昙鸾大师,他继承龙树菩萨的思想,认为龙树菩萨这个乘船的法门,是乘上一艘不退而快速的船,而其他法门,龙树菩萨譬喻为步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走路。乘船的意思是,自己尽管有什么力量,在船上都无用武之地,而且也置于无用之地,何况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力量才会堕落,必须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易行品〉里面主要是用两个问答来说明易行道的内容,以下是其中的一个问答,由这个问答,就能够充分显出龙树菩萨易行道的思想:

问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难行道」的条件和危险性

        「阿惟越致」有的经典翻译为「阿鞞跋致」,但不论是阿惟越致或阿鞞跋致,都是指欢喜地或初地,也就是不退转地。由难行道走到不退转地境界之前,有两个条件,第一要 「行诸难行」。「行」就是修行,「诸」就是非常多的意思,也就是说,要修种种非常困难的法门;要广修六度万行,否则不能达到阿惟越致,就不能到达不退转地。

        不仅如此,第二个条件是,于时间上也要「久乃可得」,要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由初发心起要先经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初地,从初地开始要再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八地到妙觉,又一大阿僧祇劫,总共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也就是说,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如果以自力修行,至少必须先经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不退转地,才会安稳。

        「或堕声闻、辟支佛地」,是说难行道还有一个危险性,有可能到了半途就「退堕」到声闻、辟支佛地的境界。一旦退堕下来,就表示他不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样就再也不能到达菩萨的不退转地,就不可能成佛了。龙树菩萨说: 「若尔者,是大衰患」,如果是这样,那实在是大衰患呀!「衰」是衰败,「衰患」就是衰败损失。为什么有这样的恐惧顾虑呢?是因为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如果还没到不退转地,就可能会因某种因缘中途退堕下来。

        总之,要经由难行道到不退转地,有两个条件、一个危险性。两个条件就是「行诸难行」,而且要「经过好久的时间」,一个危险性就是 「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舍利弗行菩萨道退堕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舍利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身边的左右二胁士之一。经典上说:舍利弗在过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已经修到七住的阶位,可是却从七住这阶位上退堕下来了。为什么会退堕呢?原因是有一个人来向舍利弗乞讨一颗眼睛,要行菩萨道就要牺牲自己来利益别人,所谓 「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对方既然已说只有自己的眼睛才能治好他妈妈的病,所以舍利弗当下就将左边的眼睛挖下来给他,等挖下左眼来了,对方却说: 「哎呀!我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啦!」舍利弗就说:「哎!你怎么不早说呢?我挖掉一个眼睛,还有一个眼睛可以看,现在如果我将右眼也挖下来的话,那就成了没有眼睛的瞎子了。 」可是也不得不挖,因为要行菩萨道,总是要牺牲奉献自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呀!就这样右眼也挖下来给对方,自己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可是却在这时又听到对方大声的臭骂说: 「唉!你这个人的眼睛怎么那么臭呀!」就把眼睛摔在地上,用脚去踩它。舍利弗当下很伤心,他虽然眼睛看不到,可是耳朵听得到呀,感慨众生实在刚强难度!挖一个眼睛说不对,再挖一个眼睛还嫌臭,当下舍利弗就退心了。这也就是说,如果修行还没有到达初地 ── 不退转地,救度众生的悲愿还不会很坚固,一旦遇到刚强难度的众生,自己就退心了。所以龙树菩萨说,那实在是很困难、很危险。

        一般而言,修行而能修到阿罗汉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为什么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退入阿罗汉,是一种大衰患?这是因为退堕到阿罗汉,就很难成佛了。 《华严经》也说:「宁可堕落地狱而听到佛的名号,听闻到大乘佛法;也不愿生在诸天中,不能听到诸佛的名号,不能够听闻到大乘佛法。」可见退到声闻与辟支佛这二地比堕落地狱还要令人恐惧。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

        因此,龙树菩萨接着就说:「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如果十方诸佛以及释迦牟尼佛,在祂们的教法中有易行道,有不必行诸难行,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同时也没有退堕声闻、辟支佛地危险的那一种 「既容易,又快速,而且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的法门,那么,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这里所谓的方便就是方法,意思是说,有什么方便法门能够既容易,容易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做得到,而且又能够很快速达到不退转地,如果有这种方法,请您大发慈悲来指点我们、教导我们。

        一般人大都会直觉的认为,如果是容易的法门,境界往往都不高;如果是境界很高的话,就往往是不容易的法门,若不是根机很锐利,很精进勇猛,是达不到那种殊胜境界的。可是龙树菩萨在这里却问说,是否有这一种佛法,既容易又殊胜?容易到我们都能做得到,而且今生今世就能够成就的,有没有这种殊胜法门呢?接下来是龙树菩萨的回答,因为回答的内容是为了宣讲弥陀救度易行道的法门,所以必须先降伏众生高慢的心,让我们的心柔软谦卑下来,所以龙树菩萨回答: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

        等于喝斥他说,你这种问法不对,你这种问法太软弱了,没有大心,太下劣了。因为佛陀讲过:「求佛道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得佛果,要有那种大人志干的发心,勇猛精进的坚持,就好像举起三千大千世界一样。你说要到达不退转很困难,要很久才可以完成,因而寻求易行道的快速法门,那岂不是怯弱下劣吗? 」在这里好像是在贬低他,但其实不是,为什么呢?底下慢慢会谈到。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接着,我们先看:「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要成就佛道非常的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呢?龙树菩萨说: 「志求佛道这件事,比用我们的双手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还要重,还要难。」看到这一段经文就吓坏了,我们哪有什么能力举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是搬桌子、椅子,年纪即使再老也还有可能,因为它轻。可是要举起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在 《无量寿经》里面也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就是说阿弥陀佛以祂的身体来承担、背负我们的重担。这就是说,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都必须为众生承担罪业,不然你怎么能救度他呢?所以说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你要救度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就要为他承担业债,解除他的业障,所以必须要有那样的发心。然而要有这样的承担、认识与肯定,是非常困难的,想想我们自己的状况,能做得到吗?很难!很难!

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
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虽然喝斥他,可是最后还是介绍给他,不但介绍给他,同时加以赞叹这个法门。佛法有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等等无量法门,法门虽然无量,但总的来讲,只有两类。好像世间的道路,有比较难走的道路,譬如山路、羊肠小道,这个比较难走;也有比较容易走的道路,譬如平地,宽阔平坦。但是龙树菩萨所谓的世间道,是依古印度时间的交通情形,而用步行的陆路和用乘船的水路来形容世间道,这就是: 「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总而言之,无量法门,归纳而言,只有两个法门,如同世间道,一个是「步行」的,一个是「坐船」的;步行是痛苦的,坐船是安乐的。比如我们从奥克兰要到首都威灵顿去,有的喜欢用走路的、有的喜欢骑脚踏车、有的喜欢骑机车、有的喜欢开轿车、有的喜欢坐船、有的喜欢坐飞机,个人的兴趣各不一样;这就好像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佛法就有无量门,种种无量门的佛法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至少要到达不退转地。

        话说回来,我们如果到威灵顿去,你要用走的、用骑脚踏车的,虽然速度比较慢一点,但因为是在文明社会的太平盛世,比较没什么危险,可是如果是一个行动不便,又有病在身的人,那就完全不同了。同样的,在修行成佛之路上,我们的烦恼都很重,我们既没有能力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若又没有外力可以依靠,就会遭遇到层出不穷的危险,不只是退堕声闻、辟支佛地而已,往往会堕入三恶道之中长劫受苦。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一旦失去人身,就常在三恶道了,那岂不是很危险呢?所以,虽然用道路来譬喻修行之难与易,但其实譬喻只是譬喻而已,要跟危险难阻的修行事实达到百分之百的贴切是不太可能的。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刚刚是譬喻,现在说这个法的内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像世间道一样,有难有易,什么叫做难呢?「勤行精进」,就是难行道,这个法门比较苦,就是刚刚所讲的,要 「行诸难行」,而且「久乃可得」,以及有「或堕声闻」的危险。

        易行道呢?就是乘船的譬喻,也就是:「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意思是说,除了勤行精进以外,另有一种信的法门;信是信什么呢?信易行,什么叫做易行呢?简单讲就是信阿弥陀佛现成的救度,这就是易行。所以说以信方便,不但易行,而且疾至,容易又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地。

        有人可能会认为,应该是勤行精进才是行菩萨道,如果只是以信方便,很容易的话,那可能不是行菩萨道吧?但是龙树菩萨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 「勤行精进」固然是菩萨道、是佛法,「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也是菩萨道,也是佛法,至于要走那一条路,你是要「勤行精进」的「修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的难行道呢?还是要选择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易行道呢?就看自己的根机与选择了。不过以现在我们这种人的一般根机,大部分都是应该归入易行道才对。为什么?想想看,舍利弗经过了那么久的修行,已经修到七住位了,仍然还会退心,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比较看看,我们就晓得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修行法门了。

「易行道」即是弥陀佛第十八愿

        那么「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的内容是什么呢?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文乃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可说是《易行品》的「点睛」。由此文可知易行道的内容,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因此龙树菩萨才会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然后就介绍第十八愿的内容。

        「若人念我」,「若人」就是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的意思,十方众生包括圣人、凡夫,包括出家、在家,包括会修行、不会修行,包括心清净、心不清净,甚至包括在生遇到善缘而行善积德,以及在生遇到恶缘而作恶多端的人。所以, 「若人」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就是十方众生,简而言之,就是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通通都是十方众生,通通都是龙树菩萨所说的「若人」。九法界就是三圣六凡,三圣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以及地狱、饿鬼、畜生。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弘大,要救度九法界的所有一切众生,因此善导大师形容弥陀本愿救度的法门是弘广普遍救度众生的 「弘愿门」。

信受称名,即入必定

        那么,契应第十八愿的救度条件是什么呢?其实可以说是没有条件。为什么呢?我们看龙树菩萨的解释:「若人念我」,如果有众生,不管他是什么众生,甚至地狱的众生,他念我,这个 「我」就是指阿弥陀佛本身。「念我」属于三业中之意业,即是心中忆念弥陀佛名;「称名」属于三业中之口业,即是口中称念弥陀佛名;而「自归」即是众生自己归命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念我称名」即是众生之「起行」,「归命」即是众生之「安心」,若如是「起心」而「起行」(念我称名自归)者,现生「即入必定」,往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众生,「常应忆念」。

        「即入必定」的意思是,自从他发起要归顺弥陀救度的那个时候开始,当下的身分就如同进入不退转地、初地了,不隔时、不隔日,不必等待下个钟头、下一分钟,不必等待明天,或者是等待将来才能成就,当下就可以成就、可以获得、可以拥有的,所以说 「即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因为定下来了,不会再改变了,当下就「必定」进入不退转地,将来到了极乐世界,「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龙树菩萨说: 「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刚开始贬斥我们说:「你这种问法是怯弱下劣,没有大丈夫的气概。」可是这时龙树菩萨就不这么讲了,他反而劝导我们: 「应当信受弥陀的救度,而经常忆佛、念佛,不要有间断,尽一辈子,不要改变。」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龙树菩萨已现生证到欢喜地,可是因为是过来人,自己曾经走过 「行诸难行」的难行道,亲自体会到这事非常困难,做那么多,又那么久,感觉到很辛苦;之后他发现到有易行道,不忍心让大家再去辛苦的「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更何况大家根本不能跟他一样当生证得不退转地!做不到呀!这样的话只有堕落三恶道。所以龙树菩萨不忍心,才用这种问答的方式来显出佛法尽管再多,但只有两种,一种是 「难」,一种是「易」。「难」就像步行,靠自己的力量,没有车子外力可以依靠,这个很苦;「易」就像坐船一样,坐在船上的话,万事OK,时间一到就到彼岸了,因为这一艘船是阿弥陀佛的船,它不会有危险,不会故障,不会发生海难。所以龙树菩萨解释第十八愿说: 「若人念我、称名,这就是自归,当下就进入必定,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正等正觉。

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地称念佛名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要「不怀疑的、不间断的、不夹杂的」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事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嘴巴会讲话,现在改变我们本来讲闲言闲语的话,来讲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众生都有念头,都会起心动念,我们把妄想烦恼的念头,转为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会渐渐没有妄想杂念,而且会让自己轻安。常常念佛的人,念习惯了,身心会有轻安之感,因为我们不念佛一定念烦恼,不念佛一定念妄想,烦恼妄想有重量,会压迫我们的身心。念佛,不但没有杂七杂八的念头,很清爽,同时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来照耀我们,保护我们。意思是说,凡是念佛的人,他身上必定有佛光,而且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他,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萨,都会如影随形的在周围保护,天神地祇都会敬重他,这是念佛的效益。

        念佛的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的非佛教徒;不管是中国人,或是澳洲人、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也不管以前有没有学佛,有没有吃素、皈依,这一切都不管,你只要当下是念佛的念头,当下就有佛光。当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佛光,因为我们肉眼所能够看到的只是这个世间的桌子、椅子、墙壁这些东西,可是灵界的众生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光明。其实每人都有光明,起善念就有善光,起恶念就有恶光;同理,我们念佛就有佛光,那是必然的。如果在座有能够通灵的人,就会感觉到念佛人的磁场比较强,甚至会看到对方的光明,或看到他顶上有阿弥陀佛,这不只经典上这么讲,新闻杂志也曾报导,我本人也有亲身的证验。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接下来: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人」就是刚刚讲的十方众生。整句的意思是:十方众生如果有人想要很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地,那么不用假借其他复杂的法门,只要以恭敬心来执持称名号,当下就可以很快达到不退转地了。 「恭敬」的「恭」就是自己很谦卑、很低下、不高慢;「敬」就是对阿弥陀佛很崇敬、很信赖,独尊阿弥陀佛,这就是恭敬心。「执持」的「执」就是坚牢,很稳固,他的信心不会移动、不会改变了; 「持」就是不散不失,好像我们把物品掌握在手中,它就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或消失了。所以,「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谦卑恭敬的信受、领纳这句名号在心中,同时称念这句名号在口中。

        俗话说「有其心,必有其行」,内心是存着什么样的心,外表自然就会显现出怎么样的言行来;同样的,一个对阿弥陀佛百分之百信顺、依靠,愿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也会对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较淡,甚至于很不执着,而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则看得比较重,非常的重,甚至于百分之百的重,可以说他的一切生活、作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一个信受阿弥陀佛救度,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是对自己的妄想杂念看得非常的淡然,而对念这句弥陀名号看得非常的重要,因为他有这个心,所以自然地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会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没有声音,他也会时刻的动动嘴巴,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是做任何事情,佛堂大殿也好,浴室洗手间也好,或者是房间也好,都会这个样子。这个就是殷切心、恭敬心,又叫做执持心,坚牢不移、不散不失。

        我们来学佛,我想都是有目的的,即使不敢期望现世成佛,起码希望能够不退转,大家想不想到达这个不退转的地位呢?想嘛!好!那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一个我们都能够做到,而且当下就能够得到的,不必经过刚刚所讲的 「久乃可得」,只要当下「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得到了。

        当然,龙树菩萨在这里讲阿弥陀佛的救度,只是很简短的说:「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并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是因为 〈易行品〉很短,它主要只在于提出易行的内容,然后回归阿弥陀佛的救度,若要更进一步了解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样来救度我们,为什么会使我们今生今世就能够不退转,而且临终的时候到达极乐世界,获得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一样的果报,这就要看 《无量寿经》。

        接着是: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这个「人」是指所有的众生,「念」是信和行的意思,也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无量力」就是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威神力、光明神通,也就是佛的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这些救度我们的功德能力。阿弥陀佛要救度无量的众生,但是无量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善恶智愚也是千差万别。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无量的功德能力,就没办法救度所有众生了;或许祂只能救度有修行的,而不能救度没有修行的众生;能救度行善的,不能救度没有行善的;能救度现生当人的,可是不能救度堕入地狱的众生。但是如果有 「无量力」功德的话,就通通都能救度了。所以,龙树菩萨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而「无量力功德」即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万德洪名,因此,「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即时入必定」,当下就进入不退转地了。

「难信之法」和「难讲之法」

        想想看,天下竟然有这么快速的法门,这很难相信啊!我们相信得来吗?难怪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个法门真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管你到哪里讲,人家都不太相信的。而且要宣说这个法门也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如果讲不好,人家不只是不相信,恐怕还会反过来诽谤你。即使相信了,如果他领解的内容不正确,反而会借口说,既然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可以救度,那我还要行善积德干什么呢?我还是尽情享乐吧!在这种偏差的观念误导下,他就可能无恶不作,任性妄为去了,所以是 「难信之法」,也是「难讲之法」。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的了解,阿弥陀佛是因为悲悯我们这一群只会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即使有心修行也无力修行的众生,因此预先为我们经过五劫的思惟,发下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的蓝图设计好了,为了要完成这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因为要四十八大愿完全成就了,才能够救度所有十方众生。这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同情我们身不由己的一直持续在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因此来救度我们,并不是喜欢我们去做恶事才要救度我们!就好像父母是同情这个孩子无能无力赚钱,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呢?所以爸爸妈妈就预先为这个孩子准备很多的金银财宝,并不是喜欢这个孩子无能无力,而是同情孩子无能无力。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是因为同情我们贪瞋痴的恶劣根性,不可能以自力出离生死,才以大悲愿力来救度我们,并不是喜欢我们去做恶事。

「平生业成」自然实践六度万行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了解阿弥陀佛的悲心,体会佛是怎样的爱护众生;这样自己也就会转而体察众生的处境,爱护众生,为别人设想,甚至于在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另一方面,经由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慈悲与包容,我们也渐能凡事不计较而包容别人。所以,我们这个法门,虽然重点都在强调阿弥陀佛的救度,好像较少提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没特别强调六度万行,但是只要真能体会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悲心,六度万行自然会表现出来了。

        就以「布施」来说,一般人都是拿出自己剩余的来布施,如果妨害到自己的经济,就无法布施了,而且布施时,也常夹带着累积功德的功利心。但是,我们如果能体会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就不会这么拖泥带水了。为什么?想想看,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赐给我们,将所有功德赐给我们,如同 《无量寿经》所讲的: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为我们开法藏,将那么广大的功德之宝施给我们。

        又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让我们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

        又说: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贫」就是没有成佛所以贫,「苦」就是堕落三涂六道,常没常流转,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将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我们这种贫苦的众生。说明白点,贫苦的我们历经累世轮回,其实并不晓得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可是阿弥陀佛仍到处呼唤、挨家挨户去敲门通告:好的产品出来了,这是你厨房必备之物,那是你客厅应有之物,你非拥有不可,很便宜,非常便宜!如果你没有钱,没关系,我就送给你。这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将这个我们不晓得请求、不晓得听闻的容易往生成佛的法门布施给我们众生。

        我们如果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对我们是这样的大奉献、大牺牲、大布施,将极乐世界给我们,使我们不只得到无量寿的生命,也得到成佛的果证;那个时候我们因为已得到大安心、大满足、大幸福,自然就会无相、欢喜的牺牲奉献了。今天有两千块,我就想拿一千块给没有钱的人;有两栋房子,就想把一栋房子送给无力租房子住的人,甚至于如果对方急需的话,把剩下的一间房子布施出去也没关系,自己再另想办法。而且不会认为我要把这布施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或者是累积功德,不会这样!因为他早已 「平生业成」,决定往生了,所以无形中自然流露悲心的布施,反而比以前那种执着心的布施,更升华、更超越。

        六度中的布施是这样,「持戒」也是这样。人性贪婪,可是现在已对这个世间看清、看淡了,为什么?极乐世界那么庄严,佛的功德那么殊胜,这些我必将拥有,怎么可能还贪着眼前这些无常不定的东西?所以不贪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不贪,而是贪着减低了,因为如果完全没有贪瞋痴,那就已经是阿罗汉了。

体会弥陀慈悲救度,自然谦卑柔软

        「贪」是这样,「瞋」也是一样。以前凡事很会跟人家计较,说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都是因为你,我才会这个样子;凡事计较,凡事瞋恨对方。现在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包容,我也就有了那种包容的心。另外,阿弥陀佛的法镜也同时照出我们的原形,这才真正看清楚,原来我是这么懦弱、下劣、卑贱、卑微,这么的不可告人,我还有资格跟人计较吗?不会!而且会觉得,今天你之所以会伤害我,是因前辈子我曾经伤害到你,如是因如是果啊!所以不会再计较。

        我们所谓的持戒,无非就是这张嘴巴,什么话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这个身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身、口行为勉强压住了,可是心中起心动念仍然不平衡,一直在嘀嘀咕咕。而如今,我们心中的贪、瞋减轻了,这岂不是真正的持戒吗?当然,若说这样就已完全百分之百纯粹的 「真」,这是不可能的,但有所升华则是事实。

        痴也一样,以前不懂因果,现在则更相信因果,相信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必定会堕落地狱。别人说他将来还会再得人身继续修行,尽管他这么设想,可是自己并不这么以为,自己很清楚明白自己的根机,就如走到镜前就看清自己的面貌是干净还是骯脏。同样的,面对阿弥陀佛的法镜,才照出自己原来是一个妖人、恶人,所以自然就谦卑了,心也柔软下来,不再刚强计较了。因为自己很清楚,像我这种恶人,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除了地狱之外,是没有第二条路的,哪有资格跟人评论计较呢?

        我们常听人说:「老菩萨,你很慈悲」!但其实这只是赞叹的语言罢了,只有佛才有真正的慈悲,我们哪有什么慈悲呢?然而,只要能体会到弥陀的救度,人的心性就会升华,虽然还没有真正的慈悲,可是心是柔软的;只要心柔软,不刚强,就富有同情心;富有同情心,就会为对方设想,为对方付出,那就多少会展露慈悲的爱心了。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由这一句,我们可以了解,其实龙树菩萨不是在排斥易行道,也不是在贬斥怯弱下劣,反而是他自己也安于怯弱下劣以为榜样,而说: 「我」龙树,永远不变的恒「常」信受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誓必往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这样的自我告白,目的就是要做我们的榜样。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接下来: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
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

        龙树菩萨说:如果你想作佛,应该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下就会为我们现身。有人也许会说:「可是我们念佛时,还是看不到佛呀! 」确实我们肉眼看不到佛,可是并不因为我们看不到,阿弥陀佛就不存在,反而阿弥陀佛是以祂的大悲,时刻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耀在我们身上,摄取不舍,所以阿弥陀佛时刻都与我们同在。今天,因为我们在普贤净苑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耀在此处;而且不只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而已,十方诸佛也都来护念。也就是说,因为我们在这里念佛,诸佛就从十方世界来这里护念我们。在座诸位,有人是从福建来的,等有一天回福建了,那么,福建就成为诸佛护念的中心,这样说来,每一个念佛的人都受十方诸佛所护念,这岂不等于说,我们念佛人所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十方诸佛护念的中心,宇宙的中轴吗?

        「是故我归命」,龙树菩萨说,因为这样的缘故,我归命阿弥陀佛。所谓「归命」就是前面所讲的,生命归投于阿弥陀佛的救度

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接着: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这句话是《无量寿经》的内容。《无量寿经》卷下有一段说明胎生、化生的经文提到,如果你是往生边地,这称为胎生,在莲花里面含苞待放,还不能当下见佛闻法;若是往生到报土就是化生,到极乐世界立刻见佛闻法,立刻跟阿弥陀佛一样得无量光、无量寿。

        那么,化生报土的因是什么?很不幸而胎生边地的因又是什么?龙树菩萨说,这是「信」跟「疑」的关系。「若人种善根」,善根的内容包含很广,但是你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信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种善根;另有人以自力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种善根。但是一个人如果对弥陀救度心存怀疑,即使往生了,也是胎生边地,就含在花苞里面;反之,如果明信佛智,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怀疑,这就是所谓的 「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专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念祂的名号,不怀疑,命终则往生报土而化生;倘若我们存着要依靠种种自己的善事功德来回向才能往生的心,那就是怀疑,即使往生,也是胎生边地。

        佛教徒早晚回向文中常提到要「上报四重恩」,做为一个佛教徒,因为知恩、受恩,所以要感恩、报恩,行种种的善事功德;然而,这是我们应尽的本份,不是以这个来回向往生,或以之 「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极乐世界已经非常的圆满、周到,没有缺少什么,这是第一点。其次,我们凡夫都是贪瞋痴的众生,若要以凡夫的所言所行庄严极乐世界清净的报土,这是不相应、不可能的!更何况也不必要,因为阿弥陀佛既然都已经为我们完成了,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所以明信佛智,则往生后当下花开见佛;不信或是怀疑佛智,往生后就包在莲花里面,那什么时候开呢?待你忏悔,只要忏悔了,当下花就开了。经上有 「边地」、「胎宫」、「疑城」等各种不同名词,其实都在说一样的地方,然而虽然是往生在边地,却也已经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也是在极乐世界里面,只是所见所闻不一样而已。

乘弥陀本愿船,能自度度人

        接下来:

     乘此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八道」就是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含盖所有佛法的法门,也就是要到达涅槃佛地的各种修行。信受弥陀本愿救度而念佛的人,了解这八正道不是要我们自己去累积、去实践,而是乘上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本愿船,这一条船就是 「八道船」。所以我们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当下就在船上了;并不是说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动静一如,那时候才是坐在船上;也不是现在念佛,将来一心不乱才是坐在船上,而是当下信受,当下称念,当下就在船上了。

        所以,六字名号就是大愿船,很安稳,没有种种空难海难,因此「能度难度海」。六道苦海非常的难度,我们累劫以来都是头出头没,有什么能力度过呢?但是依靠弥陀的八道船、本愿船,很容易就可以度过,而且不只自己能够度过,将来也能够度脱他人。因此,龙树菩萨说: 「我礼自在者」,「自在者」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任运度众、自在无碍的,所以我向阿弥陀佛顶礼。

谦敬闻奉行

        《无量寿经》言: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敝懈怠,难以信此法。

        我们由此句可以了解,龙树菩萨为什么说:「行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者;而行难行勤行精进的,就是志干大人。」龙树菩萨之所以这么讲,是依据 《无量寿经》。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慢慢会谈到。

        《无量寿经》说:我们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人,所应该拥有的心态是什么呢?就是「谦」跟「敬」。自己应谦卑,因为自己作恶呀!无能为力、无地自容呀!卑贱、愚劣、怯弱呀!同时经常恭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中的佛王,祂才有能力救度我啊!所以 「谦敬闻奉行」的人就会「踊跃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应该堕落地狱给阎罗王审判刑罚,要斩头、破肚、抽肠的,现在阿弥陀佛居然把我们救度起来,让我们得到不平凡的生命,而且得到无量寿、成佛的生命,使我们也能够广度众生。想想看,怎么会不踊跃大欢喜?

        如果有人说,你们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进,是志干大人,这样的话就是憍慢了;进而言之,这样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进,因为他已很难相信这个殊胜的救度法门了,所以说 「憍慢敝懈怠,难以信此法」。这个「敝」就是恶,就是不好、过失,这种憍慢或是恶劣不好的想法,很难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反而是懈怠了;而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单单在这里轻松的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大精进、大功德。所以,要存着一种 「谦」跟「敬」的心态。

        「谦敬」的内容是什么呢?《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善导大师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谦」就是,决定深信我们现在是个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是常没常流转,未来世也是无有出离之缘,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罪恶的,都是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的,要有这种谦卑的罪恶观。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不必故作谦卑,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罪恶凡夫。一般世间人所谓的谦卑,是那种不居高位的德行,可是我们不但没有那个高位,也没有那个德行。

        「敬」就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已经完成了,所以祂能够救度十方众生,我们只要不怀疑阿弥陀佛,无所筹虑,依靠祂的愿力,当下必定往生,当下就得到往生的身份了。

「圣道门」和「净土门」

  

        龙树菩萨说:「佛法有无量门」,又说:「菩萨道亦如是」,所以说「佛法就是菩萨道」。但是,不论是佛法,或是菩萨道,皆可分为两门,就是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的内容就是陆道步行,走起来很辛苦,是 「诸」、「久」、「堕」── 必须勤行精进,长劫修习种种法门,而且有退堕的可能。

        易行道就不是这样子了,它像经由水道坐船,坐在船上很舒适,同时既「易行」而又「疾至」,是「一」、「速」、「必 」。「一」就是只要专「一」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假借其他的功德来回向,单称阿弥陀佛就够了;而且快「速」,现在、当下就得到了;同时也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必定往生,没有或许会退下来的危险。

        龙树菩萨将佛法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师则进一步解析为「自力」和「他力」,昙鸾大师的弟子道绰禅师又区判为 「圣道门」和「净土门」。也就是说,这「圣道门」必须是圣者的根器才能够修的,而「净土门」则不必一定要圣者的根器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往生弥陀净土而成佛了。

        综合言之,整个佛法可分为二门:「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的,是圣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讲修行,须什么行都要修,这就如陆道步行,所以是 「苦、诸、久、堕」,既然有退堕的可能,那就表示证果的可能性不确定。而易行道的净土门是怎么样呢?「净土门」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讲信心的救度法门,信什么呢?信念佛,专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 「乐、一、速、必」,而且往生决定。

        圣道门和净土门都是佛法,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们不能说精进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轻松念佛的就不是佛法,不是这样。一般佛教徒,大都比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们认为,既然是学佛,而佛法重在实践,所以要修苦行,越有修苦行的人,越得到大众的信服;而你们跟老太公老太婆,不认识字的人一样,只是动动嘴巴念念佛,那有什么可贵呢?有人甚至于会怀疑难道这样也是佛法吗?

        这个当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里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认为我这么有学问,能够深入经藏,这么的精进,能够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难道我还跟你们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样,只是在那里单单念 「南无阿弥陀佛」吗?因为有这种偏执,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就会如《无量寿经》所讲的「难以信此法」了。

「圣道门」是自力修行之教

  

        圣道门就是「自力修行」之教,自力修行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于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万行以证果,但这只有圣者的根器才能,故谓之 「难」。而净土门则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时于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这是凡夫所堪,故谓之「易」。

        换言之,如果要走圣道门,那么你必须先具足那一种根器,要有本事确定如果这一辈子不能完成道业,下一辈子还有把握能重得人身,而且要有因缘能接续这一辈子没有完成的道业,继续修行。要有这一种能耐,如果没有这一种能耐,那就免谈了,因为下一辈子不晓得你会到哪里去呀!而且往往逃不出所谓的 「三世冤」,就是说这一辈子学佛、布施累积了很多的功德,下一辈子就享受富贵,接着,人在欢乐当中,不知不觉就造恶了,第三辈子就堕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不是要我们行善积德来生天或当人享福乐,不是!是要我们回向临终往生极乐世界。

「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

        净土门与圣道门不一样,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谓「信」就是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外在客观存在的事实,那我们的信仰就是空洞、空口说白话的!然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存在是佛为我们保证的客观事实,所以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我们的信心根源,我们只要信佛所说,无须种种筹量计度,自然纯朴,无疑无虑,当下即能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这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为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产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会映现出月影来,是不假方便而产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就怕你用东西把它盖住,不然的话,千江有水,千江都是月。只要我们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就跟你我同在一起,同出同入、同睡觉、同工作,永远保护我们。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心水盖住了,怀疑哪有阿弥陀佛?哪有极乐世界?哪有那么容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呀!这样的话,就自失大利了;这就如同太阳普照大地,照大树也照小草,照出家人也照在家人,照会修行的也照不会修行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直躲在洞中、屋内,那么,太阳就跟你没有交集了。

        所以这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是今生此时在这个娑婆世界「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证果位。所谓 「一向」就是没有二向三向,不会今天念佛,等一下或者是明天又念别的,如果心思不定,修这个又修那个,那就不是一向。一向是从现在发心开始,一直到往生都不会改变,才是一向念佛。真正信佛的人就是一向念佛,临终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位;意思是说,净土门不是要求念佛人在这个娑婆世界证果位,而是在极乐世界证果位。圣道门才是要求修行人在娑婆世界证果位,这一辈子不行,下一辈子再来,下辈子如还不行,就下下辈子再继续修,一直下去,直到证果。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想到自己并没有能力累生累世苦修 「诸、久、堕」的难行道,而且想到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所以是到极乐世界证果位,这是每个善恶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

        总之,佛法中的圣道门是修行之教,是难行道,是自力,是苦,是以修行六度万行为宗;而净土门,则是信心之教,也就是信佛,是易行道,是他力,是乐,是以信愿专称佛名为宗。

鹦鹉尚生,何况人类

        念佛是易行道,既是易行,无人不能,鹦鹉尚能念佛往生,且瑞应昭灼,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在《念佛感应录》这本书中就有谈到鹦鹉念佛往生的事例。这本书很好,如果有人需要,可以再从台湾寄过来;这本书里面有一百五十多件念佛的感应事迹,而且各种各类都有,书中序文很丰富的写出阿弥陀佛的救度原理,所以只要看这本书,会让人很欢喜的来专念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而且往生就能决定。

        有一只色彩很鲜艳的鹦鹉,本来很顽劣不驯,只要接近它身边,它就用嘴巴啄人家,很凶猛,主人不喜欢,就把它送人了。刚好有一位居士,他家里专门收留人家不要的动物,所以就接受了。这位居士他家里整天都放念佛机称念佛号,这只鹦鹉久而久之受到佛声的感化,就不啄人,个性也软化下来,没有那么凶了,而且常常念佛。人家要它说: 「你好,早安!」它不跟着念这个,它就念「阿弥陀佛,快快念佛」。有一天这只鸟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全身柔软,羽毛比平时更光华亮丽,主人就替它荼毗(火化),把它当成修行人来为它办后事,火化完后,发现这只鹦鹉的舌头不但没有被烧掉,反而像鹅卵石一样坚硬,同时也有舍利子、舍利花,这些瑞相在这张照片里面可看到。

        念佛是易行道,既是易行就无人不能,谁都会念佛呀!哑巴也会在心中念呀!鹦鹉尚且能够念佛往生,且瑞应昭灼,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因此,念佛不是问题,往生也不是问题,只怕不信。所以,最后的关键就是信不信的问题了,而不是其他的问题。因为若信,则必念佛,而念佛易行,无一人不能,人人都能。

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有句话说「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又说「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印光大师也说「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如果我们要登上五十二楼,若一步一步循着阶梯往上爬的话,会比较辛苦,而且费时很久,如果坐电梯,几十秒钟就直接到第五十二层了。我们现在虽位处凡夫地,但只要信赖、依靠阿弥陀佛,当下就可以超越到初地,往生后就超越到妙觉,是横超的,所以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了。印光大师说: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如果对这个法门能够深生信心,深生信心就是不怀疑,一信永信,这样的话,虽然我们都是被贪瞋痴的绳子系缚住的凡夫,但只要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我们这种凡夫种性,当下就可以超越声闻缘觉了。声闻缘觉已经得证解脱,而且可能有各种神通,会飞行变化,是多么的崇高,可是还不如我们;为什么我们还有贪瞋痴,可是只因为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当下就胜过他们了呢?印光大师就说: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这个太子虽然是刚刚才生下来,既没有学问,也谈不上道德,对国家也毫无贡献,什么都不知道,没有能力,但是太子在生下来的当下,他的尊贵就已经超越宰相百官,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这是因为太子的能力吗?不是,是因为他的爸爸是皇帝!那我们之所以超越二乘,是我们的功行吗?我们的行善吗?一点都不是,是因为我们的爸爸是阿弥陀佛!

愿生称名,净土莲现

        再来:

     真愿往生,专称佛名,其心决定,
     净土莲华,现其色相。

        「真愿往生」,是真的打从内心愿往生弥陀净土,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现在愿往生,可是临终的时候,被丈夫或被太太一留恋,就说: 「阿弥陀佛,我不想去了,如果跟您去的话,我太太怎么办?我先生怎么办?」那就不是真的愿往生了。所以专称佛名的净土行人,他的心如果决定,往生就决定;心如果不定,往生就不定。如果他的心是决定的,那现在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华了,而且莲华上会标出我们的名字,也有我们的影子,因此,虽然我们的身体尚在娑婆,我们的影子已在极乐莲华之上了。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
     于虚空中,现天宫殿。

        这里提到了一段典故:古印度时,有一位须达长者发心要为释迦牟尼佛建设祇园精舍,是用黄金铺地。当他正跟舍利弗在量地,讲堂要多大、多长、多宽,要什么样的形态,就在测量的时候,舍利弗不知不觉被须达长者的发心感动了。他说: 「须达长者,你现在的发心是怎样的功德,你想不想了解?」然后,舍利弗就以手指向天空,剎时间,六欲天每一层都现出须达长者将来可以往生的宫殿。这个祇园精舍还没有盖呀!只是在量地而已,须达长者的果报,便已经成就了。须达长者说: 「哦!那么多,到底是那一天比较好?」舍利弗说:「底下三天都是享乐的,上面两天是比较高慢的,只有第四层天(兜率天)有一生补处的菩萨在讲经说法,所以去那里的人还会继续修行。 」须达长者就说:「那我要往生兜率天!」就在他刚起这个心念的时候,其他各天的宫殿就瞬间通通消失不见了,只有兜率天的宫殿还在。因果就是这么快,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也是一样,起一念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华了。

净土门的「菩提心」

        不晓得大家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请大家合掌跟随我念: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我再稍微补充解释一下,上面这一首「回向偈」是善导大师写的,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这个很好,我们领受到了,我们也要回向给十方众生,让他们领受弥陀的救度,人人都能离苦得乐;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的法门。 」所以并不是阿弥陀佛需要我们这些回向,也不是我们能回向给阿弥陀佛什么,不是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菩提心」是一个共用的名词,圣道门在用,净土门也在用,但净土门在这里的意思是「愿往生心」,愿往生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如果阿弥陀佛有一个标准说要我们发圣道门的菩提心,那我们没希望了!若是只有发那种心的人才能往生,不能发的就不能往生,那我们检讨自己,我们真的发了菩提心吗?比如,每天都在念 「四弘誓愿」,可是检讨自己的言行又每每违背四弘誓愿,那怎么办呢?所以净土门的「菩提心」,它的语意内容跟各宗各派的「菩提心」不同,愿往生心就是净土门的菩提心。为什么呢? 「不怕自己不会说法度众生,只怕自己不成佛」,成佛一定会度众生;「不怕自己不会成佛,只怕自己不能往生」,哪有往生不能成佛的呢?所以一切都在往生的当中具足,这就是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的意思。

        今天感谢我们这个道场、也感谢在座各位同修!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讲于纽西兰奥克兰普贤净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自序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