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增上缘


   日期:2020/6/16 8: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增上缘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莲友手上都有这张讲稿(见附录一),这张讲稿可说是将善导大师对于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十八愿,也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慈悲愿力,相关的重要解释文都收集在里面。祖师的解释文虽然是古文,不过很容易了解。如果仔细把这张表看完,思惟它的道理,对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的第十八愿的道理,就会清清楚楚,了然于胸,容易掌握。我先念一下这段文。

主题:增上缘。
副题:念佛为往生之正因,弥陀愿力为得生之增上缘。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请看这张表,中间这个「因」字──就是碳素,右边这个「缘」字──若常温常压,它的结果就是碳。「因」左边的「缘」字── 若是二千度温度、五万五千的气压,它的结果就是钻石。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三涂六道,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往生成佛。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散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缘之重要,于此可知。

善导大师又言: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6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观念法门)

7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往生礼赞)

8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事赞)

9五逆谤法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般若赞)

慈愍大师言:

10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篇讲稿若要讲解,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简单解说,一节课就说完了,若要详细发挥,可能要讲好几天。本来这篇讲稿的内容,由住持信愿法师来解说比较适合,因为住持多年来深入法门的教理,对经文的意义可说都掌握于心。而我对经文的解释较少深入,未必能详细发挥经文的意义。不过,既然可长可短,今晚在这里我就做简略的解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其实,若论这张稿,即使没有解说,只要大家多看几遍,也会了解其中的道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本书若读一百遍,书的道理自然就会在我们脑中发出光明,至于百遍也不是说一定要读一百遍,而是多读,多读自然就会了解。以前读私塾的时候,老师都很少解释,都是要学生把文章背起来;虽然当时不了解文意,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生活的历练,以前所背的经文的道理,不知不觉就自然通达了。所以,古代人读经文,往往都是先背起来的。这一张稿的内容在讲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所以对这张稿了解,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了解;了解就知道该怎么实践,而方法很简单,大家都做得到。了解并依之实践,就可说是往生决定。所以这张稿很重要。

增上缘

        首先,我们来做简单的解释。

                主题:增上缘。

        一般说,「因」和「缘」会合时,一定会产生「果」。「因」什么时候产生果,以及所产生的果是好或坏?常决定在「缘」。如果没有缘,果就不会产生,虽然有因也一定不成果。缘,若是好缘,果就是好果;不好的缘,就是不好的果。所以,会使因成长的,叫做缘,所谓「助因成果」,一般说来就是「条件」。好像说仓库虽然有种子,如果没拿出来种植,永远都是种子,不会结果;若拿出来播种,经过土壤、水份、肥料、日光这种种的条件,自然就开花结果,所以,可以助它成长的叫做「助缘」。而所谓「增上缘」,「增上」就是真正强、真正有力,绝对可以使因产生最大、最好效果的,叫做「增上缘」。

念佛的含意:称念佛名

        以上是主题,我们继续看内容。

                副题:念佛为往生之正因,弥陀愿力为得生之增上缘。

        「念佛」这个「念」有很多种意思,「佛」也有很多种意思;而「念」跟「佛」合在一起,也有很多种意思。「念」其中一种意思就是「铭记不忘」,印象在脑海中永远不失,这是「忆念」。另外一种意思为「想念」,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去思考、思惟,这就是「想念」。念也有「观想」的意思,观想佛菩萨的形象、极乐世界的形象,这是「观念」。也有一种叫做「称念」,就是以口来念经文或咒语,或是念佛号。当然,「念」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意思。至于「佛」,有佛的形象,有佛的功德内容,也有佛的名号。所以,到底「念佛」的念,是指什么?佛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这个法门的「念」,依祖师的解释,就是「称」──「开口来称念」的意思。不是完全在心念里,不是「铭记不忘」,或是「观想佛像」,或是「思惟」,都不是,而是以「称念」为主。当然,我们起心动念无非出自内心,三业行为身、口、意,以「意」为主,若没这个心意,怎会有口来称念、怎会有身来礼拜呢?都是和心有关系。但是在此,以称念为主要。

        念佛的「佛」,是以「佛的名」为主,并不是以佛相或佛德为主要。佛相有总相和别相,依《观经》所说,佛相有非常大的,身大六十亿恒河沙由旬那么大,也有小到丈六或是八尺。以「佛德」来说,佛有无量的功德,但凡夫智慧很粗劣,要念「佛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个方便,只要念「佛的名」,佛的功德就全部包含。这样讲起来,这里的「念佛」,就是「称名念佛」。

念佛有胜易二义、四种功能

        因此,自古以来念佛有四种:第一种是「实相念佛」,第二种是「观想念佛」,第三种是「观像念佛」,第四种是「称名念佛」。我们这里所讲的念佛,是以称名念佛为主,不是实相、观想、或观像念佛。为什么呢?道理非常深。但简单来说,祖师是以「胜易」来解释,称名念佛有殊胜的功德和容易的功德。「殊胜」的意思是,这句名号具足万行,所以很殊胜;「易」的意思是,念这句名号,只要有口就能念,甚至,只要可以开口出声,连小鸟也能念,所以非常容易。

        称名念佛的功能很多,但是善导大师以四种功能来解释:称名念佛的当中,自然就是:一、叹佛,二、忏悔,三、发愿回向,四、具足一切善根庄严净土。这段文字见于 《善导大师全集》中之〈善导大师略传〉。宋朝智荣禅师赞叹善导大师说:

善导阿弥陀佛化身。
称佛六字,即叹佛,即忏悔,即发愿回向,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称念佛名,即大赞叹

        第一,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自然就是对阿弥陀佛最高无上之赞叹。就好比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所说:「称念佛名即是赞叹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大赞叹,赞叹这尊佛是有能力救度十方众生的佛,其他的佛并没有发这四十八大愿,所以未必有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因此,我们念其他的佛号跟念南无阿弥陀佛比较起来,就不是最高无上的赞叹。

称念佛名,即常忏悔

        第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忏悔。为什么?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所有的功德,所谓万德洪名,万德庄严的名号。经典中说:「我们至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大罪。」至心念佛一句,既然可以如此,我们如果时常念佛,岂不就是常忏悔之人?所以,善导大师在 《般舟赞》中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单单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就具有忏悔的功能。若是修其他法门,忏悔都要作忏或是拜忏,在佛前痛哭流泪,流露内心的忏悔,而且,如要大忏,就要忏悔到流汗,甚至眼睛流血。我们这个法门不需要这样做,只要如善导大师所言,念念称名,这样就是常忏悔。每天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每天都在忏悔,而且不论在家里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念佛,都可以忏悔,不用特别去做朝山、拜忏等其他活动。这样的意思不是说朝山、拜忏不好,也不是排斥朝山拜忏,而是就念佛和朝山、拜忏作比较,念佛容易而且本身即具有忏悔的功能。所以善导大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意思是说,所有的善事和念佛的功德相较起来,是无法比较的。

称念佛名,即发愿回向

        第三,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发愿回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不必特别作发愿回向,自然具有发愿回向的功能。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 〉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二字,就具足归命以及发愿回向的功能在内;而「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念「南无」的众生的功德、资粮或行,所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念佛的人「行」。这个行,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行,所以念佛自然就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行了。因此,善导大师才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所以凡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就必定往生。包括 《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生」的众生,他一生都没有累积功行,而且依因果报应,应该堕入三恶道,但是,靠着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不但没堕入三恶道,而且脱出三涂六道的轮回,还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完全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了发愿回向以及往生之行的功能,信愿行都具足在内。所以,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成就发愿回向和功行,即决定往生;如果没念这句南无阿隬陀佛,就没有这种功能,需要再发愿回向,才能往生。

        就好比我们坐的是直达车,它不会转到其他地方去,时间一到,就一定会到达目的地。如果不是直达车,就必须要回转到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道路,如果没有回转,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修其他的行,必须要回向;如果单单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不需要回向,自然往生极乐世界,功行具足,信愿具足。所以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发愿回向。

称念佛名,即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第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善根庄严净土。因为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累积的菩萨万行,成就了果地的万德。因位的万行、果地的万德,全都包含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所以只要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善法、功德自然具足。

自力的念佛

        念佛(称名念佛)有三种:一种是自力的念佛;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讲的二力的念佛;另外一种就是纯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将南无阿弥陀佛与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认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跟朝山、拜忏,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或孝顺父母、奉侍师长、修习善业的这些功德,是齐等的,抱着这样的观念念佛,并兼做其他善事,然后回向极乐世界。这是不了解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完成这句名号,只要我们信受称念,就已经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因为不了解,而将这句佛号的价值,跟其他功德的价值同等看待,抱持这种心态,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来回向,这叫「自力念佛」。这样的念佛行者很多,如果他们能深入了解《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道理,心态自然会转变。

二力的念佛

        另外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认为这句名号里面,完全具足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们往生的功能,但是却将他力做自力来应用,把这句名号作为累积功德、成就功夫的工具。也就是说,他虽然知道这句佛号比其他诸善万行更超越,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其他的善事功德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用做其他的善事功德了。「净业三福」就提到,我们学佛的人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而且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种种世间的功德,甚至包括佛法当中的五戒十善功德,都应该尽本份、尽力量去做。但是若认为这样做就能够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对往生极乐世界比较有帮助,这样就变成自力了。若不将这些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不认为它跟往生极乐世界有关系,那么这就不是自力。

        另外,虽然他已经了解他力当中有自力的这个道理,但是仍以为念这句名号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够降伏妄想──没有理一心不乱,也要事一心不乱;没有破思惑,也要断见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有这种功夫,临终比较能够正念现前,往生比较可靠。若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念这句名号,仍然是自力的心态,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也叫做「二力」。

他力的念佛

        另外一种是「他力的念佛」。他力的念佛是指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因为乃至十念就决定往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阿弥陀佛就不取正觉。所以,阿弥陀佛能不能取正觉、能不能成佛,是建立在「乃至十念的众生会不会往生」之上。乃至十念的众生若可以往生,他就会成佛;若无法往生,他就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成佛。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因此,乃至十念的众生,百分之百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说:「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能乃至十念的众生,一百人念佛一百人往生,一千人念佛一千人往生。重点就在于:什么叫做「乃至十念」?

何谓「乃至十念」

        我们来看这张讲稿,后面算来第十二行,我来念一遍: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所以,「乃至十念」就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若能「乃至十念」,自自然然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有力量使这种众生轻易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段文字说得非常明白。

        「乃至」,就时间上来讲,有的人长,有的人短。什么样的人长、什么样的人短呢?一生都没遇到善缘佛缘来学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直到快要临终,甚至在病床上快断气时,才遇到善知识来安慰劝化,并引导他跟着念佛,当下他就往生,这就叫做「乃至十声一声」。若这个人平生就已经有善根遇到善缘、佛缘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他就是「上尽一形」来念佛。「上尽一形」看起来好像吃亏了,人家十声一声就可往生,我们就要「上尽一形」?其实不是的。我们念佛也不用特别念啊!我们本来就是有念头的嘛!只是把它转来念佛而已。而且念佛一久,就会更喜欢念,因为念佛纯熟时就会轻安,比较没妄想烦恼,对外在的是是非非较不会挂怀,而且做事也较顺遂,所以念佛并不需要特别的时间来念。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这叫做「乃至十念」。

        所以,乃至十念的念佛,跟刚才所讲的自力念佛、二力念佛,完全不一样。这样讲起来,乃至十念的众生是已经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才能有这样的心态。但若是不了解这个道理,是不是就无法符合第十八愿呢?不是的。人的根机不同,大智慧和最愚痴的人,要契合第十八愿比较容易。因为大智慧的人领悟力高,当下就可以掌握;愚痴的人,没有那种头脑去分别计较,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这样也很符合第十八愿。往往那些不是大智慧也不是很笨的人,很会分别思虑计较、种种踌躇怀疑,这样的人就比较需要对第十八愿的道理多闻熏习,来破除疑惑。我们都知道鹦鹉是会讲话的鸟,鸟是禽兽,而人是万物之灵,鹦鹉因为只会跟着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结果,往生反而比人还殊胜。因为它完全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也不会去分别计较,人就是会分别计较,所以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还愚痴生极乐

        法然上人说: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所以,学这个法门的人,最后都要像一个愚人。愚人什么都不分别计较,只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赞叹他,他也不会应酬,他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骂他、毁谤他,他也不会去计较,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走路也好、坐也好、工作也好,像善导大师所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样的人笨吗?很笨;但是大智若愚,这种这么笨的人胜过聪明人,因为「顺彼佛愿故」── 契合第十八愿。

        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刚才已经解释,我们的念佛,是第十八愿的念佛。至于「弥陀愿力」,就是我们刚才所读的那段文,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念佛,自然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段文字出自 《往生礼赞》。是将阿弥陀佛跟其他的佛做比较,就是说,十方诸佛虽然同样都成佛,不过,每一尊佛在因地时,所发的愿、所修的行,个个不同。因此,虽然同样成佛,但佛力会有不同。阿弥陀佛在因地本来就发过深重誓愿,也就是四十八大愿,当他愿行成就,完成了光明名号,就能够摄化十方,使十方众生来求念。不论是为求往生或是为求现世福利而念这句佛号,都没关系,都让你们求、让你们念,依此愿力,十方众生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段文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样讲起来,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弥陀愿力是得生的增上缘,那是不是念佛之外还有一个增上缘呢?其实不是。念佛的本身就是唯一、强力的增上缘。就好像我们乘这艘船过大海,只要你肯上船,自然就会到对岸去。这完全是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力量。所以,这艘船是我们的增上缘,我们去乘坐,坐是因,船是缘,此因和缘是同时俱在的。所以念佛的当下、念佛的本身,就是增上缘;若没有念佛,就没这个增上缘。一粒小小的沙,放在水面上,一定会沉下去;但是再大的石头,只要放到船上就不会沉,而会被载到彼岸去。石头就是指我们凡夫的业障,船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增上缘,我们虽然业障深重,只要有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就不会继续在六道苦海浮沉,一定会到涅槃彼岸。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依靠这个增上缘。除了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其他都是杂缘,也就是小善根、小福德。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果没有依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 也就是念佛,而去做其他的功德,那都是杂善,必须回向才能往生,不能直接往生,所以叫做「恐难生」。我们若是直接念佛,这个缘,就是强而有力绝对往生的缘。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已完全具足往生的功德,圆满无缺。

因缘不同,果报不同

        这是解释副标题。现在我们来看内文。

「因」遇「缘」则果现,
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若以食物来讲,因,就是种子;果,就是果实。从种子到果实,必须经过缘的阶段,若遇好的缘,就有好的果实,若遇不好的缘,就会有不好的果实。依缘的不同,果的好坏也不同。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接近朱砂,就会被染红,接近黑墨,就会被染黑。布是白色的,接近什么颜色它就会成为什么颜色。我们若都是跟明师益友在一起,我们也会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么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会跟他一样。跟随向东的人走,就会向东;跟随向西的人走,自然就会到西方。因此,善导大师说要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同样学习本愿法门的人,若不是学习这个法门的,就不要亲近,不论他是在家众或出家众,是老师或学生,都不要亲近。因为我们会随「缘」而转变,缘在无形中会改变我们。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这个表简单明了。这是物理学的范围,我对物理根本不了解,引用这个报告,是觉得对我们了解本愿法门、阿弥陀佛的救度,有很大的帮助。碳素(可能是所谓的碳粉),若施以一般温度、一般压力,其结果就是碳(如烧火的燃料等);但是,它的缘若是在摄氏二千度、五万五千气压之下,就成为钻石,有天壤之别。论它的因,都是碳素,但结果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在哪里?就是「缘」不同。当然,要有摄氏二千的温度、五万五千的气压也不简单,但却可以成就那种果,那种果的背后有不简单的条件。当然,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很简单,但是简单救度的背后有不简单之处,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凡夫往生成佛,唯凭弥陀大愿业力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
则依然三涂六道,为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
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即往生成佛。

        世上之人,谁不是罪业凡夫?如果不是罪业凡夫,就已经超出三界六道,不再轮回了。因为六道凡夫就是贪瞋痴、见惑、思惑尚未断除,才会在六道之中,所以凡是六道众生,都是罪业凡夫。凡夫若遇普通的缘,就会造罪造业。何谓普通的缘?即出生后没有正知正见,也没有特别行善、学佛,每天一早睁开眼,所想就是五欲,不断追求的也是五欲。「依然三涂六道」,三涂就是地狱、饿鬼、畜牲三道,六道就是此三恶道再加天、人、阿修罗三道,称为六道。罪业凡夫若遇普通之缘,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永远都在三涂六道,或在三恶道受苦报。因此善导大师形容我们为「常没凡夫」、「常没常流转」。意思就是将六道轮回比喻为苦海,三恶道就是常没、下沉的,三善道就是浮出水面。善导大师形容我们是「常没常流转」,生生世世沉没在三恶道中轮回,而不是在三善道中轮回。在此虽说「依然三涂六道」,其实多在三恶道,所以今生今世若未往生极乐世界,来生往往都是堕入三恶道。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失去人身即为三恶道之身,这点想起来非常恐怖。但这种众生若是遇到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增上缘」,结果就不同了,不但不再轮回,而且可以成佛。

        我们再看讲稿: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导大师所写非常有名的,也是我们本愿法门很重要一本书《观经四帖疏》,四帖就是四卷,其中第一卷是〈玄义分〉。〈玄义分〉当中有一段文很重要,就是「要弘二门判」。善导大师注解 《观无量寿经》之义理,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门,分判为二门(两种)。简单而言,就是「自力」与「他力」,不过文中是说「要门」与「弘愿门」。「要门」就是「自力」;「弘愿门」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他力」。「要门」就是如 《观经》所说的「定善」,即修习十三观、入定观想的「定善」,以及虽不必入定,依凡夫平常心行善积德的「散善」。「定善」与「散善」称为「要门」,属于「自力」;而「非定善」、「非散善」,凭阿弥陀佛的救度,任何非定散凡夫均可入者,称为「弘愿门」。引用的这段文就是「弘愿门」,而善导大师就是依「第十八愿」来解释「弘愿门」。

        「一切善恶凡夫」的凡夫,意义范围很广,不过,善导大师以「善恶凡夫」来总括。善的凡夫也好、恶的凡夫也好,若欲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助缘、殊胜的缘、绝对可以往生的缘。一切善恶凡夫若欲往生极乐世界,而未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不能往生。

大愿、大业、大力

        什么叫做「大愿业力」?「大愿」、「大业」、「大力」三种,合称为「大愿业力」。「大愿」是指阿弥陀佛的「别愿」,亦即「四十八愿」。凡是菩萨欲成佛者,须发两种愿:一者「总愿」,一者「别愿」。「总愿」就是「四弘誓愿」,一切诸佛菩萨皆发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总愿」,又称「通愿」,是诸佛菩萨基本上都要发的愿。另一种是「别愿」──特别殊胜、与诸佛不同的,称为「别愿」。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药师佛的十二上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愿,均属「别愿」。

        但在这些「别愿」当中,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最为超越,所谓「超越」,即超越十方诸佛菩萨,十方诸佛菩萨无,而阿弥陀佛的别愿有。阿弥陀佛别愿当中的「大愿」,即指五劫思惟的「本愿」。 《无量寿经》言: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
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这就是五劫思惟的本愿。

        有愿无行,就无法成佛,就无佛力,诸佛菩萨都是愿行具足、圆满而成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若只有这四十八愿的理想,而未进一步去实行,愿就成空,也就无佛力。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去实践、去完成祂的理想。这个「大业」即是阿弥陀佛的大行、大修行。阿弥陀佛如何大修行呢? 《无量寿经》言: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
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阿弥陀佛如何「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内容应详细去查经典,我们的住持信愿法师将阿弥陀佛因地万行的过程故事,多数都收集了,若有机会,信愿法师会详细向各位讲解。

        「大力」,是指佛菩萨的愿、行圆满成就之后,自然就有愿力佛德。阿弥陀佛的「大力」,指光明名号的摄取力,就是我们刚才所念的《往生礼赞》文所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亦即光明名号摄化众生之力。因为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而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因此,这句名号即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之力。名号的本身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名号,故称「光明摄取力」。 《观无量寿经》解释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念佛,即受光明摄取不舍,因为这句名号本身就是光明名号,不论你知不知道,自然就在光明摄取不舍之中。

        「大愿、大业、大力」都是为了十方众生。所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大愿」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发的大愿,「大行」也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修的大行,「大力」也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成就的大力,所以大愿为我而发,大行为我而修,大力为我而成就。「我」,指每位众生。

        关于「大愿、大业、大力」,有一张表,很简单,一看就可掌握明了。这张表在《观经四帖疏》序文,或是《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书中第二十九页或七十一页都有。由这些道理,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佛」,是四十八愿所成就的,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而四十八愿中之「愿王」就是第十八愿,亦可说第十八愿就是本愿之根本。

三身佛

        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既然是为十方众生而发,即「救度众生身」,祂的存在就是为救度众生。因此,昙鸾祖师说:「阿弥陀佛是实相身、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成就报身报佛,所以具足实相的内容;而实相的内容、功能、目的,即在救度十方众生,故称「为物身」。既是本愿成就身,也是救度众生身。因此,善导大师在《般舟赞》说:「一一誓愿为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每一大愿,都是为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现世赐与安乐,临终赐与往生极乐世界。因此,阿弥陀佛之成佛有「三身佛」,即:「本愿成就之佛」、「救度众生之佛」、「光明摄取之佛」。当我们往生时,阿弥陀佛不请自来迎接我们,所以也称为「迎接众生之佛」。当然,阿弥陀佛只有一尊佛,这是依其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凡夫入报,五乘齐入

        我们再看讲稿: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善导大师〈玄义分〉「凡夫入报」完整原文是这样的: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这是提问。善导大师回答: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段文是在《观经四帖疏》与《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十五页,以问答方式来开显本愿法门的殊胜之处,显明凡夫能进入报土。照说,报土是佛的境界,「彼佛」即阿弥陀佛,「彼土」即极乐世界。既然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为报土,是非常高妙、不可思议的境界,小乘尚且不能进入 (小乘指声闻、缘觉),我们垢障凡夫如何能进入报土?善导大师回答:「当然,若论众生有贪瞋痴烦恼,生生世世以来累积无量无边的业障,要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可能;要超出轮回出生在人道尚且很难,何况离开六道轮回,甚至进入报法高妙的净土,岂非更不可能?但是,只因为靠着阿弥陀佛的佛愿作为强而有力的缘,致使五乘齐入;不只菩萨能入,声闻、缘觉能入,而且天界、人界的凡夫众生也能入。」此即「五乘齐入」。

        《法事赞》也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界与天界的善恶众生,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皆得以往生;而且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人天善恶五乘之众生都可成佛,无有差别。这段文给予我们很大的安慰,不然我们会以为境界高的人固然可以成佛,而像我们这样贪瞋痴具足的凡夫,能到极乐世界去洒扫、拖地、当侍者,就已经很满足了!但并非如此。阿弥陀佛说,众生都一样可以成佛,让我们无上的感激。所以 《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这段经文是说,只要到极乐世界,就都一样了。由于在世时功行各有高低,故而成就菩萨、缘觉、声闻,甚至有生于天界、人界或三恶道之差别,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无差别了,全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内心的智慧神通相同,外表的形相亦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怎样的智慧、神通、外相,往生的众生也有相同的智慧、神通、外相,故说「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无有差别。

        这么说来,极乐世界为何只有阿弥陀佛称为「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其他菩萨,为何只称「菩萨」而不称「佛」?原因是这样的:一个国土只有一佛而无二佛,其他虽然一样具足佛的外相、功能,但方便上,退而降下以行菩萨行,其实祂的身份是佛。所以,我们若到了极乐世界也一样。阿弥陀佛既是报佛,就具足「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功德;阿弥陀佛的「自受用」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众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拥有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一样可以拥有。就好比父亲有多少财产,子女就有多少财产;父亲当国王,太子将来也是国王。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就如同「太子堕地」,将来一定成王,决定往生极乐,往生必定成佛。

        请继续看以下讲稿之文: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同样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第四帖〈散善义〉「二种深信」文中说到,十方众生只要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无疑无虑,依靠其愿力,定得往生。「定」就是绝对性、百分之百,而非相对性。「无疑」即是信顺不疑,既然无疑,当然就不会种种踌躇顾虑。

        上面谈到依阿弥陀佛之「增上缘」共有三段文,即为第一段:「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中之「增上缘」;以及第二段:「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中之「强缘」;以及第三段:「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中之「乘愿力之缘」。此三段文都有「乘」、「托」,那什么是「乘」、「托」?又如何「乘」、「托」阿弥陀佛业力之增上缘?

但念佛名,即是乘托弥陀大愿业力

        阿弥陀佛之大业愿力,在十劫以前即已圆满成就,而且是为了我们而成就。祂的大业愿力是我们往生之强而有力的增上缘,只要有这个缘,我们就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如何依靠、乘托?

        我们继续看讲稿: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散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我们若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现世中多劫之罪就能消除,所有使我们生死轮回的「罪劫」,皆得以消除。也就是说,万古以来的罪当下消除,万古以后的轮回于现在停止,现在开始即是无量寿,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此为「即除多劫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于现世得以消除罪业、灾障,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诸菩萨,自然会现身在我们眼前来保护、迎接我们。要得这样的果,就是必须有「称念」的因,只要称念自然可得这样的果。这些果都是我们往生的「缘」。故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只要我们念佛,自然灭罪,临终时阿弥陀佛即现身来迎接,所有的业障都无法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增上缘,就是依靠增上缘。

        所以,诸位莲友,这几段文看起来很浅白、清楚,没有什么玄妙之处。我们这个易行道不必谈玄说妙,也不必说得很高深、艰难、特别,而是很平常的。因此,易行道就是平常之道。

        上面所讲的第十八愿的解释文,就是: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有此愿力,使凡是念佛之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原因何在?即是在此三段文:「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其实这也是《阿弥陀经》的道理。《阿弥陀经》说,小善根、小福德不能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善根、多福德,即是我们的增上缘。什么是增上缘?如何依靠增上缘?就是《阿弥陀经》所解释的: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心不乱」的意思是说,我们信受念佛得往生极乐世界,念佛的心不受别人的言语所动乱、改变,念佛的行只要专一不杂乱的执持名号,如此,「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然会来迎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此人将断气时,自然心不颠倒,决定往生。所以,这段文是在解说第十八愿,同时也在解说 《阿弥陀经》。

        请继续看讲稿: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这是以事例来证明上面所说的理论。所以,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名,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这样就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们凡夫现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当中添加任何东西。所谓「添加」,就是以为念佛应念到什么程度,或者问说,我这样念可以吗?这些都是「添加」。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弥陀佛之船、依靠阿弥陀佛之力、依靠阿弥陀佛之缘,即决定往生。故《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业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会去行善不会去作恶,他既然会作恶,是因愚痴的缘故。如此愚人,不是别人,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像我们如此恶业之众生,造了恶因,现在已经结了果,时间一到就会堕入恶道,只是早晚而已。命欲终时,尚未堕入地狱,地狱之火就一时俱至了。

        不知有人是否看过临终助念,也就是为临终者讲说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道理,并且在一旁念佛引导他跟着念。去助念的每一位莲友,都是助其往生成佛的善知识,当下为他开示本愿救度的道理,当下念佛让他跟着念,当下地狱猛火即时化为清凉风。方才炽热难忍,现在却清凉无比,可说是天差地别。而且即时乘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火生金莲」,即时化成金色莲花。

        其实,念佛的人在平生尚未临终之时,就已经是踏在莲花之上,是莲花众生了。故天亲菩萨《往生论》即言: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化生的众生,就是「如来净华众」。当然这里的众生,是指在十方世界念佛而往生者。「如来净华众」都是「正觉华」所化生,都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所化生,若阿弥陀佛没有成正觉,不可能使众生乘莲花化生。所以,我们念佛人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可说已经是净土的眷属,极乐世界的圣众。


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以台语讲于台中本愿山弥陀讲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自序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