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三)


   日期:2020/6/16 14: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行与杂行(三)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法要

       在还没有讨论之前,我想再次的对我们每一天念佛所要注意的地方,再做个说明、强调。

       第一就是我们执引磬的人,以引磬来领导大众念佛,本身要注意的事。一开始念六句,哪六句呢?就是「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开怀畅念!」为什么要念这六句呢?是有用意的。既然是有用意,就应该掌握要领,不然就失去念那六句的意义了。念的时候,要注意稳定度,因为念这六句的目的,主要是让大众摄心,使大家能够因为听到这六句,自自然然的身心端正、静定下来。所以我们念的时候,要不徐不急,不快不慢,本身要有稳定力,才能够稳定大家。至于念法,我来念一遍,并不是说我念的就是最好的,只是大家互相熏习学习参考:「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开怀畅念!」这样一句一句,有稳定力;如果一开始就「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快念),就没有摄受力。到最后回向,也是不可以因为已经要结束了,就草草了之,还是以郑重之心来念,念的调还是一样:「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徐不速、稳定的念下去。这样大家的心情气氛就会感觉到不一样,这是有关执引磬方面的。

       其次,我们各位同修、莲友,所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随着引磬的速度念,引罄快就快,引罄慢就慢;但最好是自己一方面念,同时也要一方面听。我以前一开始就强调「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去记这十句,是随每个人各自当下的心情、心境,五句、二句也可以,但总之就是要一方面念,一方面听。因为一方面念一方面听,能够摄心专注,比较少妄想、杂念;少妄想杂念,这样一枝香两枝香念下来,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要回向了。这样的话,心就会感受到一种寂静的法喜,一直这样念下来,会觉得神清气爽,心神怡悦。就是因为当下很专心的听,没有杂念想到其它的事情,或者让其它的事情进入内心;始终都是听自己所念的,也就是自念自听,听自己所念的,别人所念的我们不要去管,这样念下来会觉得时间很快,而不会一直注意时钟,感觉时间老是还没到,这就表示有杂想妄念,有点不耐烦了。

       执引磬的人在交接时,接的人,要随着前面引磬声音的快慢大小交接,它大声就大声,小声就小声,快就快,慢就慢。等我们接过来之后,我们如果觉得太大声就调回小声,太小声就调为大声,太快就调慢,太慢就调快,但都是在无形当中去调整,让大众不觉得是在交接,交接于不知不觉之间,这是要有技巧的,我们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总之尽量朝这个方向努力。

       念佛为什么有这些要求?虽然阿弥陀佛说,你只要念佛,就必定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并不需要其它的条件;这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既然这段时间让我们念佛,那么我们就好好的来念佛,较不会一方面念,一方面杂想妄念很多,既然要这样,就要有一点点要领。所以自念自听,是一种要领,但并不是说自念自听了,你所有杂念妄想就没有了,倒不是;只是粗的妄想杂念没有了,还剩下细的妄想杂念。细的妄想杂念是没办法消除的,能够消除微细的妄想杂念,那几乎可以入定了,不过只要没有粗的妄想杂念,也能感受到那一份安详、寂静的法喜。那么,有了这一份体会,自然就会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上;我们生活上往往有顺境、逆境,有种种挫折、人我是非、称讥毁誉等等,体会到那一种心境之后,这些人我是非、称讥毁誉,就不会那么的执着,会以平常心看待,比较淡然处之、不以为意。

       接着,我们来研讨我们手中这一张讲稿(见附录一),这一张讲稿还是延续着前二次而来的,第一次主要是介绍我们的宗祖善导大师的其人其事,第二次是介绍这张讲稿第一页的内容,今天继续来研讨第二页,因为今天有几位是前二次没有来的,我先从第一页再把它念一遍:

宗祖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就行立信」之释,说明往生净土之行有「正行」与「杂行」,其文如下: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一、往生行相
「往生行相」者,依大师之意,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1.五正行
正行有五种,名为「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亦即:一读诵正行,二观想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供正行。

       上次研讨到下面这张表格,这张表格将五种正行以表格的方式列出来,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

     

五正行

   善导大师对五种正行的排列,是有它的顺序的。

    读诵:第一就是“读诵”,我们之所以了解这个法门,对它产生兴趣,往往一开始就是读诵。如果不是读诵,就是看了介绍这个法门的书,或者是听了人家介绍这个法门。不管是眼睛去看、耳朵去听 ── 眼睛看,是直接读诵;耳朵听人家介绍,是间接读诵,总之开始先有读诵,然后才有其他四种。听人家讲解也好,看有关介绍的书也好,最后自己总会想直接去研读原典,这样就会进入“读诵正行”。

    观想:至于要读诵,与其在其他地方读诵经典,总觉得在佛前读诵经典比较虔诚恭敬,跟佛也容易感应道交。我们读诵的内容是净土三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在形容极乐世界的庄严,解说阿弥陀佛的悲心。因此不知不觉,眼睛看到哪里,心中就会想到哪里,所以就进入“观想正行”── 想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礼拜:依报庄严就是极乐世界:想像极乐世界是如此的微妙、清净、庄严,让我们产生欣慕之情,而起愿生之心。正报庄严就是阿弥陀佛的真身:想像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众生怎么样的发愿,怎么样的修行,愿跟行成就了,才完成了我们所归宿的这么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也完成我们从娑婆到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 ── 也就是这句名号。此时对于阿弥陀佛的慈悲、伟大,就会打从心底一方面钦敬,一方面感恩,而不知不觉的就五体投地在佛前膜拜顶礼,这就是进入了“礼拜正行”。

    称名:通过读诵,就晓得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产生愿生之心;同时通过读诵,就晓得“乃至十念,必定往生”,闻说阿弥陀佛,就要执持名号,因此就进入了第四“称名正行”。

    赞供:对阿弥陀佛感恩戴德,所以会赞叹阿弥陀佛,也会以香、花、灯、果种种供品来供养阿弥陀佛── 第五“赞供正行”。这是五种正行的一种顺序排列。

五正行依净土三经而立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张第一行:

何故此五种行名为“正行”?大师如是说: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种正行是纯依“往生经”(净土三经)所说之行而行,是往生弥陀净土纯正直接之行故。

    这五种行为什么会被称为正行,必须要有根据,因为正行是绝对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各宗各派最根本的修行方法都必须要依据经典,同样的,对于往生极乐世界方法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漫无标准没有根据,一定要有所根据,而所根据的必须是圣言量 ── 也就是佛所说,如果不依佛所说,所谓“离经一字,便同魔说”。所以这里所说的正行,是专依经典而立;而经典之中,各宗各派,都有它正依的经典,而我们净土法门所正依的经典,就是“往生经”。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当中,谈到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经典,有二百部左右;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最后时时处处,都在提示众生,要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在那么多的经典当中,纯粹从头到尾都是在解释极乐世界、阐扬阿弥陀佛的慈悲伟大的经典,就只有这净土三经,所以这净土三经,就是我们的往生经。

    这五种正行,是依据这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方法而立的往生之行,所以依这个方法去实践,就是正行。所谓“正行”就是于往生弥陀净土是纯正的、直接的、快速而又决定性的方法,而不是不定性而又缓慢的;缓慢不定性,恐怕不能到达。就如一般所谓的正牌和杂牌,只有正牌才能使用、才能过关,如果不是正牌是杂牌,就过不了关 ──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称名念佛是正定业

    请再看讲稿:

又,此五种正行之中,亦分为“正业”与“助业”两种。
“正业”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称名念佛,名为“正定业”。

    也就是说五种正行,展开来是五种,合起来是两种──“正业”与“助业”。既是“正定业”,并不是“不定业”,也不是“邪定业”,表示它是最纯的、并不是不纯的,百分之百必定往生的行业,所以称为“正定业”。

法然上人信心开发因缘

大师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一段文,在日本的净土门来讲,不管各流各派各系都是最有名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日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法然上人── 他在当时是被公认为智慧第一,是智如文殊菩萨,又是势至菩萨所示现再来的,之所以会开创净土宗,跟这一段文有百分之百的关系。

    法然上人的出家,并不是为了出家而出家,并不是为了求佛教的学问、哲理而出家,或者是为了做一位讲经说法的大法师而出家 ── 不是,他是为了追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了脱生死轮回,为了学佛、成佛而出家的。了脱生死轮回都已经不容易了,何况成佛,所以法然上人也是经过满长一段期间内心的苦闷,也就是说他智慧、头脑很好,对各宗各派都能理解,对大藏经也已经看过五遍了,但还没有看出任何的人── 不管出家、在家,有智慧、没智慧,会修行、不会修行,是善、是恶统统都能够解脱成佛的法门,阅藏五遍还没有看到。但是这一段文,就是打动他的心,虽然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段文是他所要寻找的,但是对这一段文已经眼睛一亮了,所以他阅藏五遍之后,特地又对这部《观经四帖疏》重看三遍,最后就完全对这段文眼睛开了。也就是他领悟到只要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管行住坐卧,不管时间长短,也不管出家、在家,根器高、根器低,都能够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看到这一段文的时候,已经是很晚了,传记说他看到这段文是高声念佛,大声念佛,落泪千行,悲欣交集,感动涕零。

    这一段文在我们的《唐朝高僧善导大师》这本书里面有扼要的解释,谈到这里,就想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专念这句弥陀名号,是以什么心情来念呢?像法然上人当初的心情是,已经深夜了,附近没有人,他打自内心大声的念佛,铿锵有力的、字字清晰、句句分明的在念这句佛号,可以想像当初他找到这段文,晓得只要念佛便能够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到极乐世界快速成就佛果,那个时候可以想像他是全副身心、生命,全身的细胞都在念佛。所以我们所念的这个调,是可以跟法然上人当时的心境相应的,我们的“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说是铿锵有力,是打从我们心底流露出来的。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前二字“南无 (ㄇˊㄛ)” 这两个字就念平声、第二声;若念“南无(.ㄇㄛ── 轻声)阿弥陀佛”也是可以,但是比较来讲,念“南无(ㄇˊㄛ)”比较好听,而且觉得比较有气势、有力量,但如果念疲累了,不知不觉这个声音就会降低了,当然是无所谓,也是可以,但是念“南无 (ㄇˊㄛ)”比较好。第二字是平声,第一字有时候我都是念得比较高“南(ㄋㄚ)无”,但是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念这么高,念“南(ㄋㄚ ── 稍低音)无(ㄇˊㄛ)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南(ㄋㄚ── 稍低音)无(ㄇˊㄛ)”是比较轻,“南(ㄋㄚ)无(ㄇˊㄛ)”是比较高,高是稍稍有一点费力,不过可以随大家的心情念。

正定业有二义

    法然上人看到了这段文字眼睛一亮,他心中的疑云当下就完全烟消云散了,也就是说他的疑惑、他心中的黑暗被这段文字放光所消除了,所以他就舍掉了种种观念、种种行门,为往生极乐世界,他只专称这句名号,同时也逐渐形成开创净土宗的一个机缘,所以这一段文字对他们来讲,是开宗立教的来源,所以这一段也是备受重视。其实这段文的涵义很简单,我们只要从字面上去了解,也就能够掌握了,如果要更详细的话,请翻开这本《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九十七页 (《善导大师全集》730页):

“正定业”有二义,即“正选定之业”,与“正决定之业”。前者是就弥陀而言的,弥陀于二百一十亿的诸佛誓愿中选舍一切诸行,不为众生往生之因愿;独选定念佛一行,作为众生往生之因愿,故名为正选定之业。后者是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此愿 (就是第十八愿),称名念佛,则往生决定,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所以这“正定业”有从佛那边来讲,也有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是阿弥陀佛选择念佛作为往生的正因,而不选择念佛以外的种种法、种种行门,所以是阿弥陀佛“正选定之业”;从我们来讲,我们只要称名念佛,就是随顺、契应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决定能够往生,所以就我们来讲是“正决定之业”。

一心专念

    接下来这段文的解释,请再看这本书:

“正定业”之文解释:
“一心”即是本愿之“三信”。
“专念”即是本愿之“十念”。

    “一心专念”是就第十八愿来解释的,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三信”,也可以解释为“三心”。当然我们的心只有一心,没有所谓三心二意的,只是开展来讲是三心,浓缩来讲就是信顺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的这个心。

    “十念”不只是念十声而已,是“乃至十念”── 乃至一辈子的念佛,乃至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而十念、五念、一念,也必定能够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就是专念的意思。

    “一心专念”,也有另一种简明扼要的涵意,所谓“一心”就不是二心,不是二心当然就是“专心”,所以一心就是“专”的意思,一心就等于是下面专念的“专”的形容动词,所以一心就是专念的意思。

弥陀名号

“弥陀名号”就三信而言是“所闻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称所念”。亦即信者信弥陀本愿,行者行弥陀名号。

    也就是说“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六字万德洪名,是我们所要听闻、了解、信受的。《阿弥陀经》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如果不通过闻说阿弥陀佛,就不晓得要执持名号,也不晓得这一句名号的伟大来执持。《无量寿经》也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所以,这一句名号是我们所闻所信,其实这一句名号也是救度我们的主人公,也是我们的救主,是以现代的语言来讲是救主,经典的语言是说“救世之法王”,阿弥陀佛是救度世间一切众生的法王,以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救世主。“十念”当然就是我们能信、能念佛。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

    请再看这本书: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的“不问”二字贯通前后,故不问行住坐卧即是不问时处诸缘,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亦即不论时处诸缘之时间长短,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故下文言:“念念不舍”。此“不问时节久近”即是本愿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所以,即是以临终乃至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来建立我们对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信心。看了这段文,大家能理解吗?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论行住坐卧 ── 就是不论时处诸缘,不管走到哪里,是坐还是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佛。不管你当下“行”多久就念多久、“站”多久就念多久、“坐”多久就念多久,“卧”多久也念多久,所以说不问时节久近,你都念佛。也就是,二六时中都念佛,把念佛带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念佛成为我们的生命 ── 那这样可能吗?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在动脑筋时就动脑筋,跟人家谈话就跟人家谈话,事情过了,就回复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能。因为我们都有“念”,不念佛就一定念杂念;不念佛就是念烦恼;不念佛就是念业障,就是在念业,只是把这个“念”转过来而已,它本身不必费其他功夫,但是需要养成习惯。

    我们在这里共修,可以说身心性命都非常感动的来念这句佛号,但是不可能二六时中都能够这样大声的念,那其他时间怎么办呢?可以动动嘴唇,不时的动动我们的嘴巴,这叫做“金刚念”。要我们出声念,不能持久;要我们默念,更不能持久,因为凡夫之心的习惯,自然地都在念业障、妄想、杂念、烦恼;但如果动动嘴巴,就容易做得到了。因为动动嘴巴金刚念没有大声念那么累,同时口业能引起心业;经典说,“心若无力,以口来扶”。所以我们就是动动嘴巴,何况这句佛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这句佛号本身就是光明,那我们动嘴巴念这句佛号,阿弥陀佛的本身就在我们的口中出出入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在我们的口中放光,在我们的身上灿烂。这不管是你知道或不知道,或特别要求不要求,这是天性自然的,好像吃饭一定饱,你不懂得吃饭会饱的原理,也不相信,可是你吃下去你就自然感觉会饱。

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

    有关“念念不舍”,我们再来看101页第六行:

“念念不舍”有二义,即“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念念”二字就弥陀而言是光明刹那刹那摄取念佛众生,就众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本愿救度之人,直至临终,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称名,而是尽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古德谓之“既归佛愿,机法一体,自有不行而行之理,故言不舍。”这是弥陀所选定,众生信顺之,往生便已决定,故言“顺彼佛愿故”。

    “念念不舍”有“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两种意义。从“法德不断”来讲,我们既然归顺弥陀的本愿,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救度我们,我们都修不起、行不来,只有地狱这一条路;能够让我们离开地狱之火的燃烧,现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成佛的法门,就只有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自己,就会常常去念佛,因为后退无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也无用武之地,前面仅有的一条路,就是念佛法门,所以不必犹豫、不必顾虑,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来好像有很多钱,一检查起来这张是假钞,那张也是假钞,通通是假钞,就只有这一张才是真钞,那自自然然就会使用这张真钞 ── 只有阿弥陀佛能够救我们,所以你自自然然就会去称念这句名号。生死心越恳切,念佛就会殷重,这是“法德不断”。

    至于“机相策励”,因为我们众生都是好逸恶劳,常会懈怠,有时间不大想要念佛,都会想来看看报纸杂志、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是打打电话跟亲友闲聊,或者到哪里逛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策励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说:

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

    这样想就会很惭愧地来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个钟头,那么四个钟头能够念多少佛号?百分之八十就好,就来规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号;如果不规定自己,这四个钟头就会不知不觉地就晃过去了,这就是“机相策励”。

    “机相策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鞭策 ── 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呢?完全是他力。因为晓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来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来回向的,是晓得念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正定之业”,是以那种心情去念,所以“机相策励”本身不是自力。

融化诸行归于专称佛名

    接著请看下文:

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在此更特别用“专”之一字,有融化读诵、礼拜等诸行归于专称佛名之意。

    五种正行,其他是助行,只有称名念佛是“正定业”,我们通过读诵就晓得执持名号必定往生,所以读诵是执持名号的前方便、预备教育,通过读诵自然就会称名,而不会一直读诵,因为读诵是前方便。

    观想也是一样,极乐世界那么地庄严,没有生死轮回,但受诸乐,无有众苦,是个平安喜乐的地方,必须往生,而往生的方法就是念佛,所以愿生极乐之后就会回归来称名念佛。

    阿弥陀佛是应该五体投地的来顶礼膜拜的,以前自己顶礼膜拜是用来消自己的业障,哪晓得即使从出生一直顶礼膜拜到一百岁所消的业障,也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只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旷劫以来生生世世的业障,当下都完全消除,这时候就晓得,只有称名是往生的决定之业,只有称名才真正地能够消除生生世世的罪业,所以就融化礼拜而进入念佛了,也就是礼拜的功德、功能也都在念佛当中,赞叹供养也是一样。

    接下来请再看下文:

“是名正定之业”是显示专称佛名正是往生决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是显示专称名号是相应于阿弥陀佛之第十八愿。

以这几点来看,大师之意不在前三后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称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就行立信者”之句,这是标目,标目在于指出本文的旨归,而其旨归正是在于顺彼佛愿之正定业的称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称名一行”,并非指五正行。

助业是指引向正定业之方便

    我们先谈到这里就好。我们再来看讲稿:

“助业”即是其余四种正行,大师云: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助业”并不是说称名念佛的功德还不足以往生,必需要有助业来补助,不是这样的;所以这里的“助”不是补助的意思,而是一种指引,指出行者向正定业的方向,使行者能够依这个指引、依这个方向,而去直取正定业 ── 专称这一句名号。如果不晓得、不了解正定业的道理,当然就需要助业,经过读诵、想像,然后归入称名;如果已经知道了正定业,就直取正定业,直接念佛,助业就可以搁置。这譬如什么呢?譬如从高雄开车到台北,最直、最快速、最轻松的就是走高速公路── 当然高速公路还有危险性,可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没有障碍,不会有任何危险、魔障的。高速公路就好像正定业,上高速公路的引道就好像助业,依这条引道就能够上高速公路,如果没有依这条引道,那还在其他的乡村道路里面,就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这是一种譬喻,所谓方便跟真实,助业还算是方便、前方便、预备教育,目的在于真实的正定业。参考左边的表格:

       

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

    接下来:

何故五种正行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大师解释说:「顺彼佛愿故」。亦即「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余行非本愿之行;故但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称名念佛为什么是正定业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叫做「本愿法门」,我们的念佛就是「本愿称名」,除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外的就通通不是正定业,通通不是本愿之行。

五杂行

       接下来请看内容:

大师又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2.五杂行
「杂行」即是杂多之行,即一般菩萨所修之六度波罗蜜及其余一切诸善万行。若论杂行,其数无量,不遑具述。若与五正行比对,则有「五杂行」。

    也就是杂行很多很多算不完,但是如果跟前面所讲的五种正行来比对的话,最起码就是有五种杂行:

       

       

就「读诵杂行」来讲,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读诵当然就只有读诵净土三经,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其它经典,包含大乘经典、小乘经典,甚至密宗所有经典,都算是读诵杂行。我们最常读的《心经》、《金刚经》、《普门品》、《地藏经》,这个算不算读诵杂行呢?当然就是读诵杂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跟极乐世界有关的经典最纯的就是净土三经,你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去诵《心经》、《普门品》、《地藏经》、《金刚经》,那岂不是杂行了?因为这些经典并不在于解说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可说跟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没有关系。

    当然,如果不是为了往生极乐界来读这一些经典,那就不算杂行,你是为了了解而去读,就是所谓「行有余力」。当我们的这个法门都已经专精,然后想要去了解有关《心经》、《金刚经》般若系统的道理,或者是想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功行、《地藏经》所讲的因果报应、地狱种种情形,为了了解,可以去看去读。了解之后就不必常常去看去读,除非是布教人员,为了知己知彼,那就不得不除了自宗法门的要精通,其它各宗法门的也要去涉猎。就一般人来讲就不必这样,为什么?因为念佛都没有时间了,哪有时间再去读诵其它的经典呢?读诵《心经》、《普门品》时间是比较短,读诵《地藏经》,大概就要一个半钟头,你那一个半钟头不去念佛,却在诵地藏经,可见就不晓得正行跟杂行,不晓得什么是往生的因。这是就读诵来讲。

    就「观想杂行」来讲,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你若观想,就应该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除了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外,你去观想是为了什么?那就有问题了。所以除了极乐世界庄严之外,不管是大乘的是小乘的,是显教的是密教的,事观理观,都是属于杂行,不是往生的正因。所谓「诸法皆空观」也好,或者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也好,或者是密宗所讲的「阿字观」,或是其它种种观,都是观想杂行,这都是不该修的。当然如果不是以这些修行回向往生,就无所谓杂行不杂行,可是不为了往生,我们离开念佛而来观想这些又是为了什么,那岂不是有问题了?

    就「礼拜杂行」来讲,我们礼拜只有礼拜南无阿弥陀佛,祂是我们唯一的本尊,其它诸佛菩萨都不是我们的本尊,那可不可以礼拜?可以礼拜,我们不是专门的常常去礼拜这些佛菩萨,而且礼拜的心情跟礼拜阿弥陀佛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礼拜阿弥陀佛是一种归命的,身心性命的归投、依靠弥陀的救度,所以对阿弥陀佛是感恩戴德这样的礼拜;对其他诸佛菩萨的礼拜心情就不一样了,那这样是不是对其他诸佛菩萨的不敬呢?其实不是,反而是「顺佛教故」──随顺诸佛的教导。因为《阿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都现身异口同声来主动的、欢喜的为我们十方众生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执持名号必定往生」,要我们来信受,所以我们只要都专称这一句名号,自自然然就是对十方诸佛的孝敬。所以我们不管念也好,拜也好,赞叹供养也好,观想忆念也好,都归入到南无阿弥陀佛一佛,何况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不但随顺诸佛,而且十方诸佛主动的、欢喜的来护念我们。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到十方诸佛土去供养十方诸佛,因此,我们礼拜,就只有礼拜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去礼拜其它诸佛菩萨,很明显的就是杂行了。那我们到其它的道场去,其它的道场所供奉的,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可是我们到了那个道场,理所当然就要顶礼三拜,那算不算杂行呢?那个不算,因为理所当然就是要向佛表达恭敬的嘛!但是心情是不一样的呀!当然在这当中也有感恩,我们对十方诸佛菩萨乃至一切众生都感恩,因为今天能够促成我们生而为人,闻到佛法进入本愿,都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引导,都是这个世间的顺境、逆境来促成我们的──不是顺的增上缘就是逆的增上缘,所以我们凡事就是感恩。

    「称名杂行」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去称念其它诸佛菩萨,以及其它的种种密宗咒语,这都是杂行,都不能往生的。「赞叹供养杂行」也是一样。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生极乐之心

    接下来请看第3页:

    此外,举凡布施、持戒等,并圣道门所重视之菩提心,皆属杂行,亦即五种正行以外之一切诸善万行,不问大乘小乘,为求现世证悟,或求现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杂行。

    如果论菩提心,凡是学佛的人,不管圣道门、净土门,都必须要发菩提心,因为学佛就是为了成佛,发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发心。就圣道门来讲,他不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去成佛,圣道门是在这个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而为人就是学佛行六度万行,即使出生在畜生道,也是在行布施、菩提心这一些六度万行,那么这到底是困难还是容易呢?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第一点,必须要维持生生世世都不失去这菩提心,这菩提心的显现,就是菩萨行。那菩萨行的显现是什么呢?你如果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人家要你的房子,你的房子要奉献出去,不奉献出去就不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人家要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要布施;人家要你的肝脏,你的肝脏要布施;要你的肾脏,肾脏要布施;要你的太太、你的先生都要布施;要你的儿女也要布施;要你的财产、要你的王位都要布施出去,所谓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这样一生一生累积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这就是圣道门的菩提心。这种难行道我们做不来,如果以圣道门的菩提心来求往生极乐世界,是属于杂行。

    净土门的菩提心是什么呢?愿生极乐世界之心就是菩提心。因为不怕我们不会成佛,只怕我们不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必定成佛;不怕成佛不会说法度众生,一旦成佛,说法度众,那是很自然的,因为拥有了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自然然的就会到十方世界去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谚语说:「不是真龙不入海」,泥龙怎能入海呢?只有真龙才能够入海,神龙一滴水就能够遍洒天下;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够到极乐世界,在这一辈子说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是不可能的。人家对妳的先生抛媚眼,妳就睡不着觉;人家对你的太太有意思,自己就开始提防了。

舍杂行归正行,舍助业专定业

    有关这一方面进一步的解释,请看这本书第95页:

本来五种杂行也好,六度万行也好,都不是坏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大师称为诸善;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于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于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证的行业。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大师为了详细区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并举出「二行得失」,有褒贬废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所以杂行并不是不好,在圣道门来讲,没有杂行是不能成佛的;可是来到了净土门,净土门往生的正因就是称名,其它不是。所以就要舍杂行的观念而进入正行。

    请再看下面:

此「正杂二行」之判是净土门的判释,杂行以圣道门而言不名为杂,然而来到净土门,因为不是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业,必须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为杂。犹如直达车,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达车,便须到处转车,回转趣向于目的地,否则永难到达。凡与弥陀无关的行业,即使专修一行,亦名为杂,仍须回向方能往生。

    这一段就是说,往生之行除了弥陀这一句名号,其它种种的法门,你即使专修其中的一个,也是「杂」。「杂」,就必须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它就有这个风险性的不同。

    接下来请再看:

原来是修圣道门的人,想在此土入圣证果,因此以六度万行为其因行;然而毕竟自觉烦恼强业障重,以自己之力无法圆满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无法在此土证果,因而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为回向。若一改其圣道门行业,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入专修,则不用回向,因为是纯粹极乐之行体故;而杂行非纯极乐之行,是广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随其业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万别,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极乐之果,故谓之杂。然而虽可回向,也只在报土中之方便化土,不能直入报土,因为不是弥陀本愿真实行,乃是凡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且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明摄护。

同类助业与异类助业

    这个我们先看到这里。请再看104页,从第二行开始:

以上大师分辨「杂行、正行、助业、定业」,而劝导不问行住坐卧的称名,有舍杂归正,舍助专定的废立之意。

前面曾谈到「五种杂行」都不是坏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却不一心信顺弥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菩萨等其它法门,不知此等对往生来讲都是无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弥陀一佛。由于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杂,故言「杂行」,劝应舍弃。

当然读诵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五祖正确解释净土三经的论释,不算是读诵杂行;又阅览有关因果的经论,有助于机的深信,也不算读诵杂行。

    这一点就比较微细了,本来读诵正行的内容是净土三经,此外就是杂行,为什么这里读诵有关因果的经论,不算读诵杂行呢?因为它是要帮助我们深信因果、深信轮回,然后进一步依净土经典所讲的来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为了这一点来讲才算是助业,算是正行。如果不是为了这一点,那就不算是正行了。助业中,除了这五种正行的助业是「同类助业」以外,还有「异类助业」。也就是说,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本来无关,可是却有助于我们相信弥陀的救度的助业,叫做异类助业;异类就是不同,虽不是净土三经,可是却能够达到跟净土三经一样效果的,也是助业,只是它是异类助业。

善不可舍,应舍乃是自力之心

    请再看文:

至于「诸善万行」(六度万行),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当然行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各种善行,比如孝顺父母──所谓百善孝为先,是理所当然的;奉侍师长、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这一些人世间的伦理道德,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去做。那么做这些善行到底算是自力还是他力?算是正行还是杂行呢?其实本来不算自力他力,也不算正行杂行;但如果把它们做为回向往生之行,那么就是自力,就是杂行了。因为这显示,我们的心中还隐隐认为,往生极乐世界,单单称名念佛还不够,还必须要假借这些善行,那这样就是杂行,就是自力。如果不用来回向,那就不是正行杂行,就无所谓自力他力,因为它们跟往生行就没有关系,只是我们人世间理所当然应该去做到的责任义务!

    所以上师强调「在履行责任义务当中修行」,我们就在履行责任义务当中念佛;履行责任义务不背称名念佛,称名念佛不背履行责任义务。何况现在是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时代,我们实践人世间的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淑世利人、净化社会,也能净化我们的身心,所以它本身跟念佛来讲并不冲突。

助正兼修仍存自力心

       请再看下一段文:

至于「杂修」即是助正兼修,这当然是心向阿弥陀佛一佛的行业;然而以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业是方便,唯有正定业才是真实,才是往生因种,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这便是自力心;以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为「杂修」。当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愿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师贬为杂修,劝人舍弃;这绝非舍弃五正行,而是舍弃自力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从来被贬为杂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从这一点来讲,就是比较微细了,那么这个可以看我们讲稿第四页最后一个表格:

         

这个表格,有「大判门」跟「细判门」。从大判门来讲,往生行有专修跟杂修,专修就是五种正行,五正行以外的通通是杂修,也就是杂行。从细判门来讲,只有称名念佛正定业是专修;「助正兼行」,是说五种正行通通去做,想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用来回向,这样也是杂修;「正杂兼行」,正行跟杂行一起去修,也是杂修;甚至呢,所谓「专名祈现」,就是说专称念这一句名号没有错,可是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为了祈求现世福利,或是祈求来世再生而为人,甚至做为高僧一闻千悟广度众生,这都是属于杂修的范围。以上有从大的范围和更微细的范围来分辨,从大的范围来讲,五种正行可算是专修;从更微细的范围来讲,只有正定业才是专修。以我们来讲,当然要完全融化其它助业于称名念佛的正定业。

       讲到这里已经是十点钟,我们今晚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五.十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自序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