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惠空法师:固本茂枝以丰硕


   日期:2020/6/20 8: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固本茂枝以丰硕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壹、中国佛教禅观回顾

佛法住世不外契理契机,在契理方面,各经都为了要达到解脱菩提,差别就在契机的因缘。契机方面,如印度有该地众生所需求的一套禅法,在西藏有西藏所相应的禅法,在南传有南传的禅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禅法,乃至在韩国、日本都有其相应禅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

中国佛教传进来以后,禅观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像中国早期传下来有禅数学,如数息或是不净观的系统,以安世高的安般经典为代表,及达摩多罗禅经,以及禅秘要法经等为主。后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中观”,有后来的大乘空观禅观,东晋时慧远大师、唐善导大师时,有了净土的思想,隋智顗大师的摩诃止观,如在唐朝有善无畏密宗的思想。及至唐朝禅宗慧能大师起来后,这些禅法就慢慢的没落,禅宗一枝独秀,整个一千年以下都是禅宗的天下,禅宗早期所谓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后来一花开五叶。到了宋以后就剩下曹洞宗跟临济宗两宗,曹洞传下了默照禅,临济传下了参话禅。明清之后禅宗也就逐渐落没,宗师们也慢慢凋零,禅法只能说流于一些公案形式或一些规矩清规的形式,实际修证的人已经减少很多了。到了明朝以后,明末的莲池、憨山等四大师提倡净土宗,就有了净土宗的兴盛,到了清末民初以后,净土宗的思想跟禅宗思想就有并驾齐驱的发展,这是二千年大的趋势。

当我们了解中国禅观发展历史过程,知道在每个时代思想都其发展过程,而且有不同的轨迹,可是实质上,在中国整个佛教发展面,还是以禅宗思想为其主体。

居此时代反观现今中国的禅观发展,日本皇民化政策下,台湾的佛教可以说只有五十年,大陆的佛教在文化大革命法难下,可能只有十几年不到廿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两个新生命的佛教,这种断而又续新生的佛教,面临的是有一些历史禅观东西存在,而事实上禅观的本质已经微没了。

台湾在民国五十年代有煮云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及李炳南居士的提倡,到处都在念佛,所以台湾佛教净土念佛的思想可说是一枝独秀。而禅宗五十年来,缺少禅德大力提倡,没有丛林禅堂,所谓禅宗的方法大家也不是很清楚,就如简单的参话头也讲不出该怎么参,也没有一些可以依循的思想;如默照禅大概只听过这个名词,到底默照禅的内容是什么也没有人讲过,也不知道如何用功。近数年稍有倡导。普遍的大众对于禅宗都有一种概念就是它是当生开悟,属于上根利智的人所修行的法门看法。而净土宗的思想则是求今生能往生西方极乐,而且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达成,认为也是要今生就能办到。有一种求简单、求速效的心理。所谓求简单就是一个话头或一句佛号就可以,其他什么理论也不需要,一定要今生成就,不成就,就好像这个东四就没有价值一样,使得大家的心态都变得急功好利,不愿意花很长的心思及接受磨炼去达成这种目标,使得这种方法就像丢在路边的石头,随便就可以捡到的,要不就像孤悬在天空的星星月亮摘也摘不到,一种只能看用不到的感觉。所以,主要在于它的理论架构以及入手作法两个东西没有很深刻的被大家所了解。所以可以看得出,禅宗的思想在台湾可说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在以前为什么佛教禅观的思想可以发展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列举几个原因:

第一、在那个时候是正法时代,修行人的根器利,同时有很多宗师都能以自己实证的经验来摄化广大的群众,以实际修持的功夫来代替语言的诠释,他们不需要多讲,因为其本身修持的功夫就代表着一个权威,能够为大家所接受、信仰和追随。所以那时候宗师遍布到处,对于要如何次第修行,只要藉由宗师的门庭薰陶,自然能够知晓,不必多加兴学去探讨所谓修行入手或是阶次的问题。

第二、因为有帝王的拥护。我们可以看到自东汉时代起,从佛教传入中国一直到清朝,基本上皇帝都是信奉佛教的,佛教有帝王的扶持,佛法可以在社会中坚份子中传播,因为得到帝王宰官认同与拥护。教法的传播很自然流传下去,能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支持。

第三、那时候社会上知识份子比较少,绝大老百姓都是文盲,老百姓的知识水准很低,整个社会的群众只有纯粹信仰而已,谈到修持的部份就只有在僧团里面。当时农业社会,生活纯朴,道场山林中面对的人事物单纯,故易信受。现在修持则不同,因为现在是都市化所谓知识教育普及的社会,很多群众是从信众开始修行的,出家人也是从信众里面走出来的,他不是到寺院才开始修持,他是在社会在做一个初学者,就要开始修行,认同以后才到僧团。所以,你必须让信众产生一种相信度,它必须具备相对的理论,让知识分子接受了解,才足以说服他们,让他信任或一定程度接受以后,法门才能普及延续下去。

贰、外在业感之面对

所以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处于新的时代状况下,面对不同众生业感,了解中国佛教背景,面对中国的佛教禅观在未来的发展,是必须面对外在客观的环境因素,我们提出三点,一、道器相应;二、南传和藏传合流;三、禅观文化与价值之建立。

一、道器相应

所谓道器的观念就是说,“法在人弘”如果没有人弘佛法就会灭绝。佛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出世而已,累劫都有佛出世,为什么法会灭,就是没有继承的人。禅宗里面的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曹洞宗,中国的密宗、中国天台宗的思想为什么会断绝,现在只剩下所谓的临济宗,为什么也会难以延续?就是后面没有继承的人。所以要在众人里找到可以继承、接受法脉的人是问题所在。

我们可以看到从达摩祖师到六祖都是单传,六祖后才整个传遍天下发展开来。即使像临济宗这法派也有一个典故,有人谶言;临济禅法至风而止,所以风穴延沼禅师常常怕谶言应验而忧,直至得首山省念后方才释怀。这是有名的一个故事,说明接受法脉的法器是非常重要的。可是问题在于今天如果有了很好的佛法,有一个宗师出现以后,他们下面没有继承人,或不是很好的法器,这个法就会逐渐的淡薄甚至断绝掉了。如果是一个很好的法器,则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或是可以一直继承这个法脉。所以我们认为并不是没有很好的佛法,而是在于今天中国禅法的法脉继承的制度完善否。

我们重视的问题是中国佛教的法脉继承,注重法脉延续传承,法器选择或产生培育问题的存在。在“道器相应”这个理论之下,如果我们重新建立起一套法脉继承制度,所谓的传法制度,保障这个法的继承,它有很好的法器,使得法不会因为法器没有而中断,法器劣弱而萎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南传和藏传合流的问题

今天在台湾的迹象看得很明显,尤其最近五、六年来,南传帕奥禅师及“内观禅”风行于台湾,很多道场完全采用他们的禅法,藏传的白教、黄教、红教都进来设立了自己的道场,普遍在传法。可以说台湾已经在作为三系佛教禅观的实验场。在大陆四川、山西、北京这些地带已经可以说藏传佛教已经大力的推动,汉地的许多出家人、信众都开始在学这些藏传佛教,这是很公开的事实。所以大量藏传佛教的经文正在翻译,大量的喇嘛或是仁波切到汉地来传法,也有很多汉人到藏地去学法,或是到南传缅甸、泰国去学习,这种趋势会随着将来资讯的流通,还有交通、文化不断地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传统佛教必须以什么心态来面对?

我认为在南传的经典中,有很多是汉传已经有了,它的思想本质和汉传基本上异质部份较少,要和南传融合过程中,其问题不大。倒是北传和藏传其异质性较大。一方面是西藏文化有其独立之特质;再者,密宗和显教也有极大差异性,故异质性较大。身为汉地的佛教,我们必须了解保有北传禅法特质,要有一套自己的价值理念,有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后,才能很清楚认识到藏传的价值异同在什么地方。不是一味地去学对方的东西,必须先把自己的理论、修持的内涵先弄清楚,才能辨认出哪些东西是比较纯粹同质,哪些东西是比较异质性杂芜性,而需汰除着。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将来中国佛教面临很大的问题。当然这里也牵涉到了语言、文化背景的问题,但最重要是藏密的异质性相当大,这过程中势必会面临一些冲击,这就是汉地出家人必须要及早因应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问题。

三、禅观文化与价值之建立

未来环境我们面临快速的资讯、政治藩篱的撤除,以及交通的便利,使得地球越来越像个地球村,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小,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快,这些都使得佛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尤其在廿一世纪佛法已经慢慢要从东方发展到西方的社会,在西方有许多藏传和南传的出家人在努力,可是汉传的出家人还很少,将来在面临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候,势必要以中国本有禅的思想,作为接触西方文化的根源及基础。所以我们了解到,要切进西方文化的系统特质时,须掌握北传佛教本有的禅观思想,以发展出一套能切合入西方文化思想特质的佛教思想系统出来。中国政治不断民主化,生活条件富裕,交通资讯活跃,文化教育提升,种种的现代文明固然使得佛教有了更大更自由挥洒的空间,但是也面临了众生业感更多以前未曾有的障碍。然而,现在社会物质化越来越深,相似佛法杂不清,思想感官染污越来越重,道德越来越低,在禅修学习过程中,思想净化基本道德的提升非常重要,所以中国禅观将面对基本道德及思想净化的问题及处理。面对中国十三亿人口的佛教领域,以及未来迈向西方文化,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对世俗有说服力的思想体系,让广大世人愿意放下,牺牲世俗物质享受而接受禅修的调练,这才是中国禅观可能面对之最大挑战。

参、因应之道

我们了解了中国佛教禅观外在面临的困难,本身也必须要做一些深入的继承和架构的整理,在此则提出五点之道:一、强本茂枝化,二、次第系统,三、禅教合一化,四、多元普及化,五、自他福慧合流化。

一、强本茂枝化

何谓本,中国禅法之特质在禅宗,而禅宗之所以一花开五叶,就是因为在“明心见性”本质之下开出了不同契入的法门,所以才能造成唐宋禅风之大观。今日就是要将禅宗根本提振,再将净土、天台、唐密、藏密做为禅宗之枝辅,如永嘉大师禅法就有天台之特质,五祖六祖大弘般若金刚,宗密圆觉阐微,明清禅宗普弘楞严,此皆是强本茂枝之作法,则禅风再盛之举,此为一根本之要途。

二、次第系统化

中国禅观本身有其系统及次第性,譬如天台六妙门,次第禅门,或是三止三观,华严法界观、瑜伽师地论等这些思想,即使像禅宗祖师,如知纳禅师真心直指、高峰禅师禅要、永嘉大师永嘉集、正觉禅师默照禅等等,都具有非常严整的次第性,可是后人都没有把它发挥出来。尤其,中国禅法比较强调“圆顿”,因为强调直下承担这种顿悟的思想,或是像一心三观的思想,次第性和系统性就忽略掉了,并不是中国禅法没有次第系统,只是被忽略而已。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次第性拿出来后,来架构出中国禅观的次第及系统性。

三、禅教合一化

中国佛教,天台止观的理论思想较系统化,可是中国的禅观以禅宗为主体,而禅是要我们顿见本性,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或叫你参个话头。因为这样的思想,让很多人误会禅是不要文字。我们必须要厘清的是,一门深入的专修,离心意识的顿悟和禅教引导是不相违背的,藏经中独是禅宗典籍最多,此即明证。所以禅宗及各宗中有很多对于修行的理论、层次的说明,我们要把对于这些说明要加以澄清,将其发掘出来,要把各宗禅修的过程理论化。理论的架构最主要是做为定慧相应与修证层次、修证理论、修证境界的说明,净土宗也是一样,有些道场只教信众念句“阿弥陀佛”,其他都不要,对于在一门深入的立场上,我们不反对一句佛号或只参话头,可是并不能否定禅教合一的价值思想,我们必须要把禅宗或净土宗等在理论架构上有完整的系统。中国的祖师其实在净土和禅有很多的东西,只是被人忽略掉了,所以我们要把它挖掘出来,而且更加系统化。

四、多元普及化

中国的禅法本身就偏向于简单,可是简单会使不了解的人感到没有价值。以前是少数知识分子及僧众之事,而今要面对广大中层阶层、市井小民,所以圆顿也要,次第也要,方便也要,有如百货公司应有尽有。未来面对广大的群众,用很多不同的角度引导他们进到这个门,最终导向于比较真实的禅观思想。在众生契入之法上多元化、形式形象化,导至易入而后依次归趋深密圆顿之果证,使得中国的禅法产生所谓的普遍性。

五、自他福慧合流化

因为众生的业感,很多强调的是现实的利益,中国的忏仪很多都是属于修福方面的,禅观则皆是修智慧。中国禅宗天台讲求自力,净土纯依他力,诸宗分流,我们是否应该把忏仪净化,然后与禅观结合,禅净二者,自力与他力合流,引导大众在所有修福当中时也能带动修慧,修慧时也能修福,自他二力兼容并蓄,这是我们将来禅观所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否则两个系统截然不同,无法融合。所以福慧合流化也是未来禅观很重要的一种发展。

结语

基本上我们理解到修持解脱,是我们学佛乃至佛弟子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佛教的禅观也唯有适应相应众生的根性,解决众生的根性业力的因缘之下,中国佛教才有它存在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佛教的出家人必须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不可逃避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唯有去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佛教禅观才有发展,才有存在的可能性,唯有中国佛教禅观的思想存在,中国佛教才有存在的价值,也才有它存在的这种时空的因缘性。我们祈许,中国禅观的善性发展,将为二十一世纪佛教带起蓬勃生命力,也为人类东西文明的融合带起灿烂庄严景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