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惠空法师:僧伽良知与使命


   日期:2020/6/20 10: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僧伽良知与使命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

前言

今年十月下旬在师大教育大楼举办两岸禅学会议,许多师友学生居士都对此次会议理念作法给予惠空鼓励,并有人建议谈谈以小道场举办这样活动,其背后的理念与做法以资分享,因不揣简陋试陈愚见,祈教界学界予以指正。今就此题分:壹、本质异同,贰、僧团办理研讨会之理念,参、僧团之尊严与学术之尊重三方面谈谈。

壹、 佛法义学与世间学问本质之差别

就佛教举办研讨会议而言,基本上其本质与一般弘法活动是一样,譬如像讲经、朝山、打七,或是拜忏、读书会,这些活动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薰修我们的身口意,启发对佛法的正知见,调整我们身心的清净,使正法得以住世、众生得到智慧解脱。举办研讨会只是在于有不同的人参与,它所谈论的一些问题、表达沟通的方式、参与的人、听的人不同而已,其实都是在确立正知见,清净身心,使得正法延续,今天学术会议本身也是达成这个目的,所以研讨会与佛法活动在本质上是一样。那么,佛教的研讨会和世俗一般的学术会议有何不同呢?在这上面,有其异同之处。所谓相同的部份,个人认为两者都是在从个人心得的发表、切磋、讨论中,达成与会者彼此互相的交流及增上。从对于学理或是事物的真相,在究明的立场中,佛教研讨会与世俗学术会议其方法、表达沟通手段,基本上都是一样。所谓不同处,在于它们对于问题所站的立场、思考方式是不一样。

第一、 就立场而言

在世俗学问社会科学的立场是肯定我们所在眼见耳闻世间生命境界的真实,肯定生命真实的立场出发,去探讨所谓的社会科学、哲学、宇宙人生的一切。而佛法则在于反观现实的人世,不执取现实生命的真实性,进而看清现实生命的虚幻不实,进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再者,社会学术的立场是从假设问题、探讨问题开始下手,世间学术没有谁说是权威,以证据为准,今日定律以后会被推翻,而佛法是从圣言量下手,佛法有经典做为思想依据,这是根本的。这是立场上二个不同点。

第二、 就思考方式上

在所谓逻辑思辩、对于现象界基本的认知,从这个立场去思惟是相同的。可是世俗上思惟方法是以世间的现象来作为思考依据,譬如物理的现象或历史的证据,或是语言的比对,或实验,或统计,之后加以逻辑的推理而后归纳演译要求创新发明才是好的,而这些思考方式都是所谓识性分别。佛法的思维从三量的立场,而佛弟子即根据于圣言量而去加以推证建立比量,在这样的比量含有了圣言量的思惟,佛法之思维是趋向无分别智之思维,而世俗学术是分析六尘遍计境界,这是佛法和世间学术最不同之处。

其实,世俗的沟通思惟方法,所谓问答、对辩,即往复立论辨难这种思惟辩论、剖析的方法,不是现在学术界的专利。早在佛陀时代,佛陀与外道的问难,《楞严经》中之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如《大智度论》中佛陀问长爪梵志的问题;在中观、俱舍、唯识论典中,对每一个问题往复推折的辩论;如立宗因,外人问难、论主的破、外人的转计,或是再破、再转计再破,再作结论,或是好几家说法的比对等等;又如玄奘大师在曲女城大会外道论师;像鸠摩罗什大师对慧远大师的问答;或在禅宗景德传灯录中,司空山本净、大珠慧海禅师们对于各宗派的问答;在高僧传中,所谓义解门的高僧就是比例最大的一类等等。如从古代的经典、论典或祖师的语言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这种对于佛理剖析问答的思考方式有综合的,有分析的,直指的,这些言论其实都表明了在剖析佛理的立场,其共同基本法则方面是古今中外、世俗社会、佛法僧团一样共许的。今日我们使用了现在社会学术所共取的一些规范、方式来作为沟通的桥梁和依循,如果就沟通的方式或是大家在共许的立场上,这些相关沟通的规则条文,能更有利于我们在佛法的沟通和探讨,对于这些规矩,大家又彼此能够有更宽容的认同的话,我相信佛法的思惟跟世间的思惟,其实它们是极为相通,且具有可以互相容通的状态和特性。

在此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以社会世俗谛的立场,如果用世俗的方式实验或是依据历史、统计、文献、语言、考证等的方式来研究所谓的人文科学,把人文现象当作一种科学看待,或许在某些学术的领域它是适用的。可是就佛法而言,佛法有共世间的世俗谛和不共世间的胜义谛的立场,若用世间学问的立场来看待这些立场,胜义谛就不存在了。就像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的存在,或是种种所谓的圣智、净土、神变,祂们都是不共世间的,我们就不可能用世间的方式来研究它的特质及存在性,更不可能用所有的历史文献的立场来研究它们真实性的问题。

再者,就历史文献、社会法律本身而言,有其失误性、极限性,它的真实性、标准性还是有差距。就像现在藏文、梵文、巴利文比对的问题,同样一本经典会有很多的版本。因为以前是口耳相传,到了另一个时代在翻版的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版本,亦可能版本本身有错误等等,必然会有漏失的问题。我们又如何肯定现在所取得的版本是最真实的呢?又如像禅宗的公案和语言,根本无法用世间的语言概念去思惟,如果用世间的语言概念思惟禅宗的一些公案,只会让人感觉到荒谬而已。这些都是我们在作世间研究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的困难问题。

事实上,我们并不排斥,也不否定共世间研究的方式,可是我们认为社会学术世俗性有其极限性和失误性存在的因素。因此,佛法有其不共世间胜义性、真实性、超越性的特质,所以我们在研究佛法时,不排斥用世间的学术方法,但是却要了解其世间性、极限性和失误性而审慎地加以应用。在面对佛法的不共世间或佛法的神圣性、胜义性时,我们就要用佛法的思考方式来思考,要跳脱世间的模式,不要被其所局限。这是我们必须要特别提出说明佛法与世间法的不同点。

贰、僧团办理佛教研讨会之方法

至于,身为佛教僧伽团体的一分子,要筹划举办一个学术会议,这个会议它有什么样的特质?此问题分别就一. 理念、二. 主题、三. 人事三者合而论之。第一理念用佛教四悉檀的说法来说明此一理念。

(一)理 念

一、第一义性

所谓第一义性就是佛法本质性在任何时节因缘的演说方便,其目的为了彰显真理,研讨会有若古时义学之辩论,我们容许在某种因缘下于胜义谛存而不论,只论世俗谛,但不可歪曲或割除了第一义的特质,因为弃舍了第一义,则一切皆成戏论无义,且背离了佛法本怀。

二、各各为人

一个佛教的团体或是僧团筹办学术会议,一定有它的理念及目的。办理慈善事业的团体,就会举办一连串对慈善事业阐化的理念;若是办教育的,就会举办有关佛门教育的理念,如所谓教育理念的研讨会。像我们这一个团体所阐扬的是禅观思想的重要性,我们看到禅观的需要性,就举办禅学研讨会。

又譬如有些道场是一个宗派,他就会针对这个宗派的思想举行学术研讨,如华严宗或是天台宗的学术探讨。或是为了要解决某一个问题,假设现在产生了政治迫害宗教的问题,就针对政教关系点来探讨。或是想要对地区性佛教的发展、演化更进一步的了解,就可能举办类似“台湾佛教的学术会议”或是“大陆佛教现状的学术会议”等等。在各团体为达成其不同的目的理念,因而有不同研讨会之举办。

三、对治性

在上面这些不同的目的当中,学术会议过程中必会提出主要的思想内涵,在阐明理念时,必会藉着一些思想的表述。从正面的显发中,将原本一直想要克服的问题,所要面对的问题一并解决,同时,在一直不断提出的正面理念、正面思想、价值、观念或是一些措施、方法和步骤的过程里,同时解决了某一些问题,也解决了隐含的或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或是对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些对应的策略,这就是对治性同时达成。

四、阶段性(世界性)

等到一些理念价值形成或问题逐步地解决达成以后,也就是所谓阶段性的完成。理念表达了,思想对治性的问题也处理掉了,去蔽、兴利,这个会议就产生了一个成果,可能就告一个段落。当然也可能会再继续阐发出更高更深刻的理念,也可能会解决更广大或推演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上,这就进入第二阶段性将产生第二个丰硕的成果,所谓时空人事物因缘的聚合。

(二)主题设定

一个学术会议的举行,主办单位必有其前述理念在,其理念是针对思想、戒律、禅修或是佛教的事业、佛教文化等等,理念也许会不一样,可是大家都是在达成佛法住世、利益众生这个大原则下,就每个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不同众生的或广或狭,或长远,或暂时的问题来达成其理念。所以我们认为依各别对治,理念容许有不同,其本质原则却是统一。

对于在这样理念的追寻下,当然主题的设定就必须尽量配合以达成其理念,如同这一次所办“禅观的思想”,或所谓“净化人心”“佛教教育的思想”“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佛教艺术建筑”“佛教文学”这些主题在台湾佛教界都有人办过。这些主题并没有所谓的优劣性,只不过在其相应的众生、相应的问题或是所相应的角度阶段性不同而已。所以主题的选定就是主办单位对于理念的一种宣达,主题恰适与否,对会议有绝对整体性引导发展,因此,主题的设定是会议发展结果优劣、久暂、大小的根源。

(三)人事问题

当然在参与者中,我们将人事方面分成三点来看:1. 主办单位的负责人或是承办单位的核心成员。2. 参与的发表者或是讲评者。3. 与会听众。

1.从主办单位来谈:

甲、吾人认为主办者必须要对于举办这样的学术会议是作为正法住世、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基于对整个教团和所有众生有利的立场,对这个理念清楚的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而前进,这是最重要的问题。用这样的理念来指导进行,而非为其他个人的目的而办这个学术会议。

乙、主办单位必须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能够有一种开阔的心胸,让所有参与的人,让整个佛教界,所有社会的资源都能充份地在这一个会议上凝聚,佛法在这个主题下本有的思想内容能充分呈显,让这个会议能够很充分地发挥到它的功能,让人能够适得其所,让物都能充分地应用,让思想、事情能够很明显且明确地彰显出来。因此,我个人认为主办单位应该具有开阔的心胸。

丙、主办单位对于人、事、物方面,需要具备检择的能力。这些检择能力包括对时间、地点的选择;对选择邀请参与讲评、主持、发表的人、后勤的义工人员,以及所使用器材的选用,这些筹备可谓点点滴滴,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2.对于前来参与发表讲评主持者:

甲、主办单位基本上要建立大家共同的理念,即正法住世、真理的弘扬、众生的利益上,这理念是大家所共许的。同时,我们对真理的执着、对理论的剖析,容许彼此互相的问难,可是对于基本的原则理念是不容许有争议,这是第一点。

乙、对于古人、佛经,我们是继承前人的思想,在品味前人的法雨、甘露,用一种感恩继承的心来研究古人,以进一步发挥的心而研讨,不是用批判、否定的态度。

丙、我们要很真实地体验到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每个人都能成佛,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朝着解脱之道上,这才是佛法的本质。不能离开佛法的本质而去谈佛法,那同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肯定佛法,如何从戒定慧的立场引导我们朝向真正地所谓觉悟的上面去,而不是谈论世事有无多少,这是就发表者基本上所要把握的理念。

主持者及讲评者:主持者在引导会议顺利进行而安排人事时物,并适切引导大众对论文主题的进入与思路。讲评者则对文章思想做明白抨析进而引导与会者了解作者本义,而非专以挑问题为讲评之工作。

3.听众:至于听众能够抱持着一种随喜,庄严道场的心情,接受主办单位法筵的飨宴,尽量体谅主办单位很多无心的缺失,或是发表者一些不成熟的思想,大家共同来成就这样丰盛法会的喜悦,这是一个听讲者的心态。

参、佛法之尊严与学术之尊重

或有人以为僧众与学者在治学立场、思维方法有异,同台讲论是否扞格对立而诸多不宜,此是众人心中未出口之通病也。当然在某些立场上面,或许有所谓僧俗互动的关系,我认为必须把这个问题分开立场来谈。

第一我们要了解佛法在世间有共世间和不共世间的成份,在完全共世间的部份,我们可以完全交给一些学者,或是社会上专业人士来处理,如办理佛教慈善、文化、教育事业的问题。或是佛教跟哲学、科技、法律上的事务,这完全是属于社会上的问题。我们只要站在一种基本方向的指导,一些具体的理论及行动可完全放由社会学者或专业工作者去探讨这样的问题就可以。

第二是佛门的僧团跟社会学者共同可以探讨的部份,譬如像佛教的思想、历史、制度、政教关系、宗教法令、风俗礼仪、佛教跟外道的关系等等,这些很多牵涉到世俗的东西,出家人无法懂得这么多世俗的思想,也不便探讨太过深入,所以我们必须要仰赖社会学者来参与这样的工作,我们也参予佛法的思想及僧团的原则。

第三纯粹是内部问题,并不是绝对需要社会学者来参与,例如戒律、清规、内修证的问题。当然如果有某些很诚恳的学者居士以佛教立场来看待问题,我们并不排斥。但如果完全是佛教僧团内部的事情,可以完全由僧众自己关起门来探讨,研究解决。

由上所述,我们推出以下看法:

甲、把这些问题剖析开来,我们发觉就现在社会及事情本身而言,社会的学者教授,他们是社会的菁英,对于社会了解得非常透彻,他们掌握了思想、知识,有很多社会的问题,出家人没有办法探讨得很细微,却又不能脱离这个社会,所以我们确实需要这些学者教授们替我们阐明分析,解决佛教涉于世俗社会的一些问题。

乙、佛教僧众不可能完全融入社会跟社会人全面接触,因此不可能深入到各层次事物,进而影响社会这些成员,因此需要由这些学者、知识份子作为佛教界与社会的桥梁,来调合僧团与社会互动关系,并销融转化佛教思想内涵,向社会宣达佛教看法。如果把这些知识份子剔除在佛教界以外的话,则佛教界会孤立在自己的院墙内,佛教必然就会封闭固陋,因为我们缺少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也缺少了必要的发展滋润资讯。

可是我们也能分清楚,学者和僧团的同异、他们的特性,我们能够恰如其份地彼此互相定位好,互相的尊重与肯定彼此的独立及特性。同时,佛教学者也能了解发扬佛教本质方能有益于众生社会,这种学问才有意义。就是因为佛教是真实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的,它才有研究的价值,才有推广、存在的价值,才有向社会宣达、沟通、探讨的价值。所以,社会学者能在肯定、认同佛教教义思想,以一种尊重谅解佛教的立场研究佛教外,同时对僧团伦理制度与社会之差异性也予以尊重谅解的认知,佛门也能够彼此认同到这样的立场,大家互相达到良性的沟通,一起把佛法向社会推动,这是我们举办学术会议,对于学者与僧团一个互动正面的看待。

在此容许我们再多思考一问题,即是今日佛教的反常现象。大学教育制度是西方文化之产物,而神学宗教学亦西方基督教文化下之产物。中国社会乃至政府自清末以后,民族自信心失掉,同样的也将文化自信心失掉,宗教自信心失掉。在无可选择全盘采用了西方科技文明与民主文化,而教育制度与宗教文化亦一同纳入了中国社会,然而传统的佛教教育却被排除在教育制度之外而毫无异议。但宗教与科学民主是不同的,中国的宗教文化、道德思想、并未必比西方不如而须弃舍。然而大环境使然,欧美宗教哲学研究为日本所采用,中国又专向日本以及欧美学习,如此因果相循,则佛教本质将何以显彰,实足令人忧焚,这种因民族衰微导致国族体制文化之大变化,后人的我们无可对前人苛责。可是现今民族建全,科技民主已备,仍将宗教教育排斥于教育制度之外,此又可见政治、教育领导人物之无知,彼非佛教徒又不可论议。然而身为僧伽者进大学攻读学位,为佛教导正社会而取得认同,进而有发言权,则其心可悯,其行可嘉;若徒为博世位名,乃更以世俗法以别于同道,以为僧伽教育之内容,则吾人谓此非正本清原之道而期期以为不可。吾当思择,僧人读经研论当以佛陀圣智法界真实为皈依,抑或曲抑于学派之规格,或世俗官府之法令限制,则吾不知其将于何止焉。

结语

我们须了解,研讨会本身即是一种佛法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佛事道场,在这样的一个现代化佛事道场中,我们要将三宝的庄严神圣显彰出来,在这样一个教育的因缘下,我们要引导每一个与会或知晓的人,对三宝产生崇高的信仰与皈依,带起一种由信仰而修学佛法,以三宝为归依的教育宗旨。所有的主题、人事物安排皆能衬托出此一氛围,让每一与会者皆浸沉在清净的法味中。

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之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好僧团以及自己的立场,分清楚每一个学术会议其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对治、不同的阶段性,世俗的归世俗,僧团的归僧团,彼此互敬、互谅、互利,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维护,我相信世俗跟胜义、佛法跟社会、学者和僧团之间可以得到良性的互补和增上,而不是互相的冷漠、对立或是不协调。与会大众能餐食法师学者消化于佛陀祖师的智慧而欢喜。这是我们对于僧团办理义学研讨会议的一种看法,为了回答师友的鼓励,款款曲曲,固陋之处有在,尚祈学界教界包涵指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