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惠空法师: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


   日期:2020/6/20 1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一、禅宗与净土宗之起蔽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分别从“禅”和“念佛”两个思想所开展出的独特修行法门。在《阿念经》中,“禅”,是指四禅八定,称为静虑;静虑在修行解脱上,是智慧的基础,指藉由禅定而开发智慧。而“念佛”在《阿含经》中是六念法之一,主要目的是念“佛”的功德,使比丘在修行时,能远离毒蛇、魔或精怪及死亡的恐惧等等。可是到了中国,禅发展出了一个独特的宗派──禅宗,念佛则发展成了净土宗。

宗密大师在其着作里,把禅分成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二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而中国的禅宗就是此中所谓的最上乘禅。宗密大师的这种分法,不但把禅宗的禅和传统的四禅八定分开,而且还拣别其不同于二乘的禅定和一般大乘的禅定。所谓禅宗的上上禅,是大乘一种直接了当、顿悟的禅,是一种智慧;它不是观照的智慧,而是心地本性的智慧。而念佛转变为净土宗,它除了有所谓念佛的名号,藉佛本愿往生的思想,也有如《观经》所说,观佛报身的相好庄严,而感佛果地的功德。长久以来,净土宗与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实是两个易、简而修行解脱的最主要法门。

就历史事实来看,禅宗从宋、明、清逐渐由盛而衰,到了民国更是没落;净土宗则是在禅净融和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尤其到了廿世纪末的台湾,更可说是一片兴旺的景象。这两个具代表性的中国佛教宗派,虽然各有兴势、渐微的情况产生──净土宗由平常到兴旺,禅宗由盛而衰,但两者其实都内含有某些问题存在。禅宗所面临的问题包括:

(一) 宗师隐没:禅宗传承所依靠的是师资相承、明眼的宗师印证点悟,而从民国以后,除了来果禅师、虚云老和尚之外,就少见有古风的宗师出现,因此使得广大的行者无有导师的引导。

(二) 法门流失:因为宗师的隐没,后学乏人教导,对于初学或功夫的转进等等,没有了传承,很多宝贵的修行经验流失,使原本好的法门因此无有完整的学习环节。

(三) 人心怯懦:禅宗常常被认为是上上根器者所学习的法门,在一个时代里毕竟难得有几个上根器的人能够开悟见性,尤其现在台湾佛教,广大的学佛群众,大多是在家身分,并呈现足与出家学佛分庭抗衡的局面,大家似乎没有办法专心一致完全放下心情好好修行,所以人心怯懦,对自己非常没有信心,不认为自己能够修禅、见性,而只希望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面对生死轮回的大事。

而净土思想虽居易简之优势,可是简易、人人可行,亦是发生问题的所在:

(一) 易行从简:因为大家都觉得容易,所以误认为不需要花太多力量就可以成就,往往造成此方法偏离真正的佛法修行。修行净土除了佛的本愿、他力思想之外,自己的力量还是很重要,因为我们召感佛的本愿和功德力,还是要三昧力来贯通,而念佛三昧力的成就与否,一般人则少有一定的要求。

(二) 他力少定:这与易行从简有其相关联性。修行需要有禅定,修行净土也需要有定的成就,即前面所提三昧力的成就。但是因为净土行者仰仗他力,认为只要念佛,有信心、愿心就可以,对于定力成不成就,往往就忽略其重要性。可是就佛法的认知,净土事实上还是需要定力来与佛的功德力相召感。

(三) 他方少信:因为极乐世界是在他方,除非对宗教具有很强的信念,否则在科学时代进步的现况里,一般人对于他方国土的存在,其信心的建立多少有其困难,而净土若是缺少了信心的建立,想要修净土行就比较困难。“他方少信”,其实也正说明对净土思想理解的缺陷,相对的,对于净土思想的开展也比较缺乏,总认为只要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

所以禅宗、净土思想在面对未来廿一世纪,同样都有以上需要克服的问题。又因禅、净两宗在中国佛教具有绝对的重要地位,所以,这不单是各自宗派发展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问题。

二、禅宗与净土宗的差异

禅宗和净土的思想从明清之后,就一直在交融融和当中,禅净双修理论也一直为各宗师所倡导。可是,禅和净在本质上确实有它们的差异性,我们就其差异性提出下列几点看法:

(一)禅宗为顿,净土为渐

禅是直指本心,直接从法性上见到觉性,即本来面目;净土则走迂回状态,先往生到净土宗,再进一步修行;而即使净土行者在今生即能仗着弥陀的本愿而见到法性,仍是一种渐次的方式。

(二)自他的差异

禅宗是全依自力,从自己反观自性的觉性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性,当然它也有师承的教导,可是就觉性显发的立场,是由自己彰显出来的;净土行者则完全依靠佛的本愿--他力,仗佛力而接引往生,在佛的净土里免受轮回之苦。

(三)定慧的差别

禅宗所要求的是自见本性,纯粹是一种本有空性觉性的彰显;净土则只是一种定-三昧力的显现,透过念佛三昧力的彰显能够与佛感通,在感通当中,本并不具有智慧,它是智慧的用,是一种定,而非智慧。

(四)法化的差别

禅宗是与法身相应,见到法性即与佛齐等,如高峰禅师说:“直饶三乘十地胆丧魂惊,碧眼黄头容身无地。”他们认为开悟以后,与法身佛齐等,所以相应的是法性法身佛;净土念佛往生则是与化身相应,仗着佛化身接引到极乐净土。

(五)今生他世的差别

净土行者积极于往生,不敢在这个世间修行,所以力求今生往生;参禅行者则有面对多生累劫生死的意图,有今生参不成,来生再来参的决志,不惧生死的轮回。

(六)幻与实的差别

净土行者认为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的痛苦是非常真实的,一定要远离这个秽土,因为对生死的痛苦万般无奈;禅宗行者则认为这个世间是虚幻的,“法本清净,了无挂碍,那里有生死轮回?”他认为这个世间是无需在意的,只是一心求证悟解脱。

基本上,顿渐、自他、定慧、法化、今生他生、幻实这些都是在智慧的层面上显出其差异,其中又以自力与他力为本质上最大的特质。所以净土与禅在本质上可说是截然不同的修行理路,故要将净土与禅做实质的融汇,有其本质上的难度。

三、对佛教延续发展的思考

在汉地这块佛土上,净土与禅可说是修行解脱上、佛法弘扬上的两大主轴;而在提出以上六点的差异性后,可以了解净土和禅宗思想,在其本质上有很明显的差异,因此,两者若想加以会通,有相当大的困难度。因为禅的“自力”与净土的“他力”,本质上就是不同的思想观念,而历史上所谓的“禅净双修”,其实还是就净土他力的立场来说的。如宋朝永明延寿大师曾经为禅与净土作了一首“四料简”,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悉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一作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当中对净土的赞美是逾于言表的,所强调的重点则是“简易而易于成就”,简易而易于成就的背后,就是他力的思想,这就是现在持名念佛的一个特质,也可以说是净土法门能够普遍弘扬开来,为大众所易于接受的主要因素。

在这个时代,因为众生的根性怯懦,根性崇尚于他力,可以想见,这种他力思想在未来廿一世纪的佛教发展中,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而在这种讲求他力的状况下,禅宗纯粹讲求自力的法门,势必受到削弱,使得其影响力更加递减。所以,当我们思考到这种未来发展的情况时,不禁对禅宗未来的发展产生忧虑,更对中国佛教的未来产生隐忧。因为禅宗是一种当生了脱生死、具有圆顿上上乘的禅法,它的没落会使得佛法的精神失去很大的支柱;而净土完全仰仗他力的思想,若将来仍然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对佛教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过于崇尚他力的思想,会与佛法觉性的召感、显现之本质有所偏离。今天我们身处在这个时节因缘下,禅和净土,一个衰败,一个兴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它们除各自面临未来要继续发展延续的问题外,其一消一长之间又关系着佛教的未来。对此笔者提出两个角度的思考:(一)从佛法本怀建立修行理念;(二)就教化方便开创修行法门。

(一)从佛法本怀建立修行理念

佛法的本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不管任何法门,都不能离开此觉悟的原则。只是,因为所相应众生的机感和佛佛本愿的功德不同,以及心性深广无量的差异性,所以才产生种种法门。这是我们在面对不同修行法门时,所要依准的原则,也就是兼重契理与契机。就此,本文认为有三个观念值得建立:

1、智慧、觉性的开发,是修行的根本目标,绝不能有丝毫的模糊与动摇。而此觉性的开发,基本上是自力、自修自悟的,诸佛替代不得。所以在修行时,如何去面对自己心性的烦恼?如何开发智慧?是每个佛弟子必须兢兢业业去面对的问题。这是从自觉的角度来谈的。

2、大乘经典中,处处宣扬赞叹菩萨累劫以大悲方便,不畏生死苦难而度众生的襟怀。为成就庄严的佛果,我们亦必须发起大乘菩提心,以利他为自利,以广大心和甚深行修集福慧,则在累劫修行过程中,我们的功德会辗转增上,如转轮圣王之轮宝随身,所到之处威德自在。这是菩萨道觉他精神的建立。

3、从法性和佛的本愿功德力的立场来看,佛菩萨他力的存在是绝对肯定的。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不仅摄受众生往生他方净土,亦随时护念此界众生,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释迦牟尼佛的累劫舍命度众生等等。所以虽身处此浊恶世中,但要能深信佛菩萨之力仍时时密护我们,自能不觉孤寂、无助,亦不必求往生,现时即能获得安慰。

(二)就教化方便开创修行法门

前文提到,禅净融和,因为本质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困难度极高,但若转为“自力与他力融和”来思考,则似乎尚有可为。在净土念佛的领域里,对于他力与自力融合的问题,我们在强调他力接引下,可以进一步强调以他力为主,自力为辅;但是在以他力为主的状况下,则又不禁要问“究竟他力要占有怎样的地位?”对于自力与他力的结合,彼此的层次、成分要如何组合?

另外就禅宗的立场而言,是否能仰仗他力的感应,藉着他力的因缘,使得禅行者有他力的依恃,而得到自性的解脱?当然,这样的思惟有其不易存在的现实,因为禅宗是完全自力而摒绝他力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连一物都不立了,何以要他力呢?如果禅宗要假借或融合他力的思想,那么禅宗必然失去其本质,所发展出来的就不是中国传统禅宗的思想。但既然现在面临他力思想的高涨,则我们又不得不思索“既要有他力的思想,又能有智慧的开展”,这种发展可能已经脱离传统的禅宗与净土宗的思想,而形成另一种新的禅观思想的开展了。

当然,提出这样的思想发展论点,是基于禅宗要融合传统净土思想后,所产生两难情况下的抉择。他方思想的净土宗会继续走下去,而禅宗融合了净土念佛思想,这种不是纯粹禅宗思想,也不是纯粹净土宗思想的新思想在未来中国佛教有可能会出现,这是我们大胆所提出来的一个推论,当然也有待教界诸位高明的前辈指正。

总之,禅与净、自力与他力的融和,是历史上难度极高的问题,亟待高明的宗师为众生指引一条明确可行之路,则为众生之幸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