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略述佛子为人基本修养(远尘法师)


   日期:2020/6/26 1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述佛子为人基本修养

远尘法师

佛陀和历代的祖师都要求佛弟子在修行之前,首先要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去谈修行成道。故而现代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在为人处世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我认为,一位真正的佛教信徒在为人处世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几点基本修养:

第一,谦恭有礼。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十分讲究为人的礼节。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就是以“温、良、恭、俭、让”的谦恭态度来赢得当时士大夫的爱戴的;佛门历代高僧也都是以谦恭有礼的人品而得到王室和广大信徒的尊敬的。

作为佛教信徒,应该将我国传统为人礼仪和佛教为人优良礼仪相互融合加以继承。在与别人相处时,态度首先要谦虚。谦虚是一个人赢得别人尊敬的基础。不管你的地位多高,学问多深,对人一定要有谦虚的态度。我们都知道,凡是真正有修养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谦虚的人。古人言:“深水不响,响水不深。”那种盛气凌人,到处炫耀自己的人,会处处受到别人的指责,他自己也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在谦虚的基础上,佛教信徒对人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这是礼貌待人所必须的礼节。学问比我们高的,以恭敬的态度来对待他,我们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知识,从而使我们能够不断得到进步;学问或地位不如我们的人,我们以恭敬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使他们能够感觉到受人尊重的幸福,我们同时也能够反省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这就是孔子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理所在。

第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在我们与人相处时,要有真诚待人的态度,只有我们对别人付出了真心,才能得到别人的诚心相待。我们常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你以真诚之心来帮助人、关心他人时,别人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你的真心诚意。当你有困难时,别人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帮助你。那种整天花言巧语到处骗人的人,他们永远也不会有仁慈之心,更不会诚心待人,这样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真诚相待。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做人不但要诚实,而且还要守信用。在守信的问题上,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他们凡是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为别人去做,决不失信于人。

现代人的诚信意识比过去淡薄。在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的今天,佛教信徒更应该起带头作用。在与人相处时,不要随便对人许诺言,如果你真的愿意帮助别人,付出行动比事先许诺的效果更好;对于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事,如果自己有能力去做,并且愿意去做时,你可以答应别人。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千万不要向别人许诺。一旦你向别人许下诺言之后,就要尽快实现自己的诺言。否则,向别人许过愿之后而不兑现,便再也难以取得别人的信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说一个人不守信用就没有办法了。可见一个失信于人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的。

第三,忍辱宽容。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之间,因这些人的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了一时之快。但同时又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

作为佛教信徒,学会忍辱宽容是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在进入佛寺天王殿时,都会看到大肚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呵呵地欢迎我们。弥勒菩萨就是忍辱宽容的典范,他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侮辱,应该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治。弥勒菩萨的诗偈中说: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涕在面上, 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没烦恼 。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来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如果你对那些是非之人的中伤行为不予理睬,并且一直宽容他们的过错,日久天长,会使他们的良心发现,从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向受害者忏悔道歉,请求他们的宽容。他们也会因此而变得品行高洁,宽容别人。

很多时候,人若能够忍得一时之辱,有时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表明,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先具有忍大辱的精神。作为一名佛教信徒尤其应该忍大辱的精神。

第四,不论人非。不论人非这句话意在提醒佛教信徒在与别人交谈时,不要说别人的是非。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禅师告诫初学修道的人,要想修行,首先要学会不说是非,少言多听。因为说是非的人最终会因自己的是非之语而自食其果。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时候,人我是非多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说话又没有节制,不仅不会讨人喜欢,有时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现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对言语是非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对人谦恭有礼,而且还要忍辱宽容,看别人都是菩萨,将自己看成凡夫之人。如果以这种心态来看待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说别人的是非话呢?印光大师说,“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

印光大师要求佛弟子在生活中要“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如果我们都能在平时多反思自己的不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不仅可以少犯过错,而且还能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从而也不会再不负责任地对别人说短道长。

石屋清珙禅师在《题裁缝》诗中,对那些整天只知道说别人是非的人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在诗歌中说:“手携刀尺走诸方,针去线来日日忙。尽量他人长与短,自家短长何曾量。”诗歌语言浅白,寓意遥深,表面是在说裁缝整天忙于为别人裁布制衣,而从来顾不上自己的事情。其内在含义是说,一些人每天只知道说别人的长短是非,而从来不知道反躬自问——我自己是不是也有许多目前不曾发现的短处。殊不知,“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当自己真正回过头来反观自身的时候,才会发现,哦,原来我也一无是处。

避免说人是非的重要一点是减少言语。人们常说“言多必失”,当一个人说话过多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而且话语过多,常常会说出失言的话,惹人生气,招致别人的厌恶。更可恶的是那些故意捏造事实陷害别人的人,他们为了达到中伤别人的目的,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学识和人品并不是靠过多的话语来显露的。适当的减少自己的话语,别人会认为你很有涵养,从而对你尊重有加。我们常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就是这个道理。父母给我们一个嘴巴,两个耳朵,意在让我们少说多听,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少发表一些言论,多倾听他人有益的言教,对我们进德修身是会有一定助益的。

第五,不念旧恶。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对于那些曾经在公众场合给自己难堪的人,或是讥讽并加害过自己的人,我们通常会记恨在心,总想着寻找机会报复他们,以发泄心中的怨气。对于与我们有深仇大恨的人,我们甚至会想置对方以死地而后快。

以怨报怨的结果,常常使仇恨越积越深,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对于这些积怨,我们应该将它们抛至九霄云外。这是化解仇恨的最好方法。孔子云:“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伯夷和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渐渐地怨恨他们的人就少了。《菜根谭》亦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意思是说,不因别人有了小过失就横加指责,不张扬别人的个人私事,不计较别人以前的罪恶。做到这三条,既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又可以避免受到伤害。

只有我们不念别人的旧恶,我们才彻底忘掉对人的仇恨。当我们对有怨与我们的人怀有善意了,他们自然会以善意的态度来对我们。如果双方再能加强沟通和理解,久而久之,彼此之间自然不会有任何怨恨了。

以上几点是作为一个佛门弟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不仅能够处处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还能成为一位品行高洁之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