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文法师: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日期:2020/6/28 19: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学佛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层次:下士、中士和上士。
   下士的发心,是远离恶趣,希求世间安乐。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受持皈依、修学十善。所得的果报,会使我们不至于堕于恶趣,生于人天的善处。
   中士的发心,是解脱轮回的痛苦,证入解脱。修学的内容,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所得的果,主要是解脱和涅槃。
   上士的发心,是要以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六度四摄。所得的果,是无上佛果。

  1、下士道的深信业果
  (1)做一个下士不容易
  我们先来看下士道。大家不要觉得,“下士”好像是一个很低级的阶段,等同于“下等”。事实上,能够称作“士”,已经很了不起了。下士至少能够保证在轮回中不会堕入恶趣。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在轮回中保持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向上,能够保持内心始终都是安乐的,能够保证生活始终与善法相应,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接触了很多学佛的人,大家的一个共同感觉就是,这个时代的压力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推动着每一个人。
   首先是信息爆炸。只要一打开网络,什么都有,铺天盖地。在信息的海洋中间,我们如何来选择,如何不被淹没?
   第二是刺激消费。消费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有需求,需要使用。但是现在,生活让我们感到一种要去消费、要提升消费能力的压力,使我们的生命被驱赶着。
   第三是提倡竞争。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踏上竞争轨道了。一个班级里,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一个人成功,其他人都是失败的。这样的过程中,注定了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压力。
   而且我们的媒体,又给我们这样的熏陶和灌输。
   大家可以看一下屏幕。屏幕上,举枪的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其实是在做游戏,举了一把玩具枪,对着摄影记者。虽然只是在玩游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种眼神,他的脸,非常狰狞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哪里来的?就是从影视、文学作品来的。那些不健康的作品,把种种贪婪、仇恨直接灌输到我们的头脑里来。
   你看这个比赛场上,人们在那里竞争,拼搏,挣扎。每个人好像都已经竭尽全力了,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胜利,渴望着得到荣誉,得到物质,得到种种的东西。
   当我们在想要战胜外界的东西时,有没有想着战胜自己呢?当我们与外界的人去竞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与我们内心的烦恼,与我们内心种种的痛苦,做一个竞争呢?
   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后盾,没有清醒的觉照,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来对抗种种的贪婪、仇恨、愚痴。
   所以说,真正做一个下士不容易。
   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让生命得到安乐,想要让内心充满喜悦,想要让身语意都安住在善法上面,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啊!

  (2)念死让我们清醒
   《道次第》里有两方面的修学。第一,学习断除种种烦恼的能力;第二,让我们的身心回到善的轨道里来。其中介绍了一个强有力的法门,就是念死。
   在死亡面前,我们会忽然清醒过来,发现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是用毕生精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忆念死亡,可以使我们清醒,重新倾听内心里真正的声音。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杂志,它介绍了汶川地震。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一对夫妻,刚刚离婚。两人结婚了一段时间,总是互相伤害。最后两人都已经伤痕累累,厌倦到再也不想在一起了。他们办完离婚手续出来,这个男子想起要给前妻买一个发夹。以前一直想买,没有买过。离婚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点良心发现,要去买发夹。当他跑到商场里去买的时候,正好地震开始。刹那之间,那个女子就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前夫被埋在废墟里了。她冲上去,在废墟里扒,要把那个人给拉出来,其实人已经砸死了。在她拼命扒的时候,过去种种两人互相关怀的情景、美好的记忆,全部现起来。她才明白,过去两个人互相伤害,很多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种种不满和指责,来源于自己内心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围绕着自己转,来源于永不满足的贪欲。面临死亡的时候,她才真正看清楚。
   我们要真切地去忆念死亡,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真正最在乎的是什么?
   面对死亡,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我在这里谈死,可能你们心里在想:如果我要死了,我最重视的是什么?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可能有人觉得:如果我快死了,我肯定要大吃一顿……去没有玩过的地方,好好地旅游一下,放松一下……或者,好好地陪伴我的妻子、我的孩子……
   也有人可能会想:我还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不足之处。如果这一刻就死了,我还有太多善法没有修,我会觉得不甘心,觉得错过了很多时光。
   佛法的念死,不是为了让我们对本来就无常的东西更贪著。念死,是要给我们敲响钟声,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还不圆满。如果这时候就要离开这个世间,那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念死,是为了将来的那一刻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能每时每刻都把身心调整得很好,每时每刻都能觉知自己的状态,把握住自己的身心,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不会有遗憾,不会害怕。
   我们会觉得遗憾,会觉得不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

  (3)对恶趣苦生起怖畏
   在念死的过程中,也需要深刻地忆念恶趣苦。如果我们带着烦恼的心态,带着种种的焦躁、愤怒,带着种种的不满,走向未来的生命,那么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呢?能不能是安乐和喜悦呢?恐怕很难。
   观察恶趣苦,生起怖畏,我们就会知道,我们需要寻找内心真正的归宿。
   在业的洪流里边,在生死的滚滚波涛里边,在种种烦恼狂潮冲动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依靠,内心的小船如果没有港湾,我们只能在洪流里翻转、沉浮。

  (4)三宝是心灵的归宿
   为了寻找心灵真正的归宿,我们需要皈依。皈依是什么?就是寻找一个依靠,寻找生命的方向。
   在漆黑的大海里航行,是需要一个灯塔的。有了灯塔,你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你也就知道,终有一天能到达目的地。
   如果连灯塔都没有,不管我们航行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走得是对还是错,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能够到达的一天。这样一种生命的状态,肯定是漂泊的,迷茫的,痛苦的。
   我们皈依的是什么?皈依三宝。皈依里边,正皈依是什么?皈依于法。法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那么佛陀是什么呢?是皈依的大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真正觉悟了生命,有能力解脱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别人解脱。清净的贤圣僧团,是我们修行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修学,不能离开团队的力量。
   我们受持了皈依,修行才能完整地展开。我们内心里那一颗菩提种子,才能发芽、生长起来。

  (5)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
   下士道的修行,着重的是修十善业,要对业果产生正念。
   对业果的了解,是整个下士道正见的核心。
   说到业果,可能很多同修都会觉得,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什么很深的东西。
   但是我们对业果的理解,是不是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我们做每一个行为都会考虑到它的后果和影响?当我们在内心里,放纵嗔恨、放纵贪婪、增长愚痴的时候,有没有去想一下: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在生命里种下一个力量,种下一颗种子呢?
   如果你对业果的理解,能够精细到这样一个地步,时刻都能想到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具足了业果正见的标志。那么,业果就不再是口头上的说法,也不再是佛学课上的名词解释,你可以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了。

  2、中士道的四谛法门
  (1)思维四谛观察世间
  中士道的修学,在《道次第》里边,主要集中在苦、集、灭、道四谛。四谛法门,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之后,第一次为弟子们宣说的法门。佛陀告诉弟子,要这样观察世间。
   苦谛,是对世间的诊断,认为世间是痛苦的。集谛就是查找病因,看痛苦的原因来自哪里。灭谛,是对未来康复的评估。道谛,决定了治疗的方法。
   整个四谛法门,代表了佛陀对这样一个轮回世间的系统评价,和处理的态度。

  (2)谈苦是面对现实
   首先谈苦谛。佛教谈苦,是非常之多的。有三苦、六苦、八苦,还有《瑜伽师地论》里边讲的二百多种苦,还有无量诸苦。
   有的人一听:“你们佛教好像非常悲观消极,老是谈苦。为什么不谈快乐呢?世间有那么多开心的事情。”
   因为人生有很多问题,确实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必须要面对。如果不面对,可能永远没有解决它的机会。你面对它的时候,也许就能够解决它。谈苦,大家不要皱眉,也不要头痛,而是要具有面对的精神,真正地看一看它。
   人生的痛苦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体方面,生老病死,是我们都会遇到的根本问题。心里边呢,心爱的人要别离,不喜欢的会见面,要求的东西得不到,这些感觉,是每个人经常会遇到的。
   有的人会说,是的,世间有很多痛苦,但是也有很多快乐呀!也有很多阳光、微笑……
   然而,所有的快乐,都是基于苦的减轻。在无常变幻的世间,你没办法找到绝对的、永恒的乐。
   有时候你觉得阳光灿烂,可是如果这个灿烂的阳光一直晒下去,你也会觉得:怎么天天老是晴的,要是来点雨滋润一下就好了,也可以吹一点风嘛,为什么不下一点雪?要是一天到晚都下雪,你又会觉得: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春的温暖?
   人的内心总是这样,在不断地无常变化之中。
   我们的很多快乐,只不过是痛苦的暂时缓解。吃东西的时候很快乐,但你要是一直吃一直吃,你就会吃得烦死了,苦不堪言了。睡觉也是这样,睡到最后,睡得很苦恼,难受得要命。生病的人,天天在病床上,睡得最多,却是最痛苦的。
   不管我们得到了什么,最终都会失去。就算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你都得到了,但是转眼之间,死亡也会把它们带走。人世间充满了不圆满,充满了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分离。
   那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世间,希望在哪里?
   所以很多哲学家思考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发疯,甚至自杀。因为他对人生做了很多思考,但是找不到出路,只好选择结束生命:“我没有办法面对了,这么多痛苦,太可怕了。”——我们很多人,还达不到他们那种程度,还在掩耳盗铃,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不去解决问题。
   佛教不是消极的宗教。恰恰相反,佛法是最积极的。佛法讲四谛,并非只是讲苦。说苦,是为了让我们断除苦。
   我们说苦,最终不要执著于苦,而是要以苦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要知道,在这世间,很多让我们贪著的东西,其实价值并不是那么大。如果你悟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放下很多东西,内心就会得到很大空间。
   佛法经常让我们去思维苦、无常、不净,等等。这是为了把你解放出来,让你放下。

  (3)断除烦恼的重要性
   知道了苦,就要进一步地去看它的原因,看如何去解决它。
   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依烦恼而起的业。
   而在烦恼和业力之中,哪一个又是最根本的呢?
   认为业是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是多少。认为烦恼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多一些,也不是特别多。还有一些,两个都没举手的,保持中立是吧?认为两个都一样重要?
   在烦恼和业力中,烦恼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呢?因为业是依烦恼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烦恼的滋润,即使有业力,它也很难现形。相反,即使你没有过去的业,都已经把它忏除清净了,但是只要内心还有烦恼,你就会在烦恼的推动下不断造业。
   什么是烦恼?有些人说,我一天到晚都很烦恼。但是让你说到底什么是烦恼,你又觉得说不出来了。
   烦恼就是:“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就是让你心静不下来、安不下来的那种推动力。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内心的一种躁动,让你不能安详。
   安一颗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个人能做到心安的话,已经烦恼很轻,甚至已经断除烦恼了。
   当年禅宗二祖,到达摩祖师面前求法的时候,雪下得非常大,他在雪地里边跪了很久,但是达摩祖师没有答应他。后来二祖就把自己的胳膊砍下来,托着一条胳膊跪在达摩祖师的面前求法。达摩祖师就问他,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你把手臂都砍下来了,到底想要什么呢?当时二祖回答了一句话:“我心难安,乞师与安。”可见,安一颗心是如何难。把手臂砍下来去求这样一个法,也是值得的。
   烦恼住在我们的内心里,一天到晚地推动着我们,催促着我们,纠缠着我们,牵挂着我们。从我们出生开始,烦恼就跟着我们了。从过去生,久远劫以来,它都在跟着我们。如果我们不去寻求解脱的正法,那么它未来还会生生世世都折磨我们。
   我们要认识烦恼。外在的敌人,都可能有消失的一天。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永远不会放过我们的。

  (4)十种根本烦恼
   一般来说,有十种根本烦恼。
   依于事的有:贪、嗔、无明、慢和疑。就是贪婪、嗔恨、无明、傲慢、怀疑。
   依于理的,主要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那就是说,对自我的执著;执著于自己是恒常的,或者执著于自己是死后就灰飞烟灭、一无所有了,这样的断灭见;或者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是大梵天造的,认为冥冥中有天在操纵着我们的命运,这样的邪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很殊胜,执著于这些见解;或者执著于种种行为,比如说修种种苦行,用火烧自己,或者认为跳到恒河里洗个澡,就可以把罪孽洗掉,或者认为排一些气、采一些能量,就能够让生命解脱,等等。所有这样的错误的东西,不但没有让我们的生命更快乐,反而使我们沉沦得更厉害了。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有我知有他,自他分爱憎,由此等和合,一切过当生。”
   因为对我们生命的本质的不明了,就会对自己的五蕴,执著有这样一个“我”。你会认为这个我是恒常的,小时候是我,现在是我,老了还是我。小的时候的身体,跟老的时候的身体,早就不同了,心理也早就不同了,什么都变了,但是就觉得这个我没有变。从小长到大,照片里那个小孩子也是我,未来的那个将要走到死亡边上的老头或老太太,那也还是我呀。
   到底什么是我?那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执著。
   在这个自我的基础上,判别的是“他”。对自己喜欢的、要的东西,对符合自己的,会贪;对不符合自己的,会产生嗔恨。
   缘我高举,产生傲慢。在这个世间上,我们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自己那一小片空间。可是在我们的感觉上,好像整个世界被我们分成了两半: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外边的世界,好像整个世界是以我为核心的,以我的价值观来评判的: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对我有利的,对我有害的。

  (5)八正道的修行
   如果想破除我执,走向解脱,那就是道谛的内涵。以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断除烦恼。
   八正道分三个方面: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的范围,可以使我们的烦恼不至于太厉害。如果我们每天把身心调整得比较好,而且有正当的职业、良好的生活态度,烦恼会少很多。
   正精进、正念、正定,属于定学,可以压伏烦恼。你在禅修中,有时候会觉得找到了安乐,内心一片喜悦和宁静。但这个时候,还只是一种压伏。
   最后,用正见、正思维,用慧学来永断烦恼。

  (6)真正的出离心是清凉的
   以上就是中士道的整个过程。
   在中士道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产生出离心。中士道的正见,就是无我的正见。
   怎么才能生起出离心呢?通过正见、正思维。思维什么,能让出离心生起来呢?就是对苦谛的思维。如果你对苦谛没有真正的认识,后面的一切都谈不到了。
   真正生起出离心是什么感觉?律藏里边有一个公案。
   当时佛陀出家以后,证道了。他父亲净饭王曾经有一个要求,你成佛以后,必须要回你的祖国来一次,让我看看你。佛陀成佛之后,为了实践这个诺言,带着弟子回到了祖国。
   他的父亲一看,佛陀的弟子们因为修苦行,都又黑又瘦,法相也不怎么样,穿得很破。净饭王觉得,我的儿子是佛陀,这么尊贵,但是他的弟子们不庄严,配不上。于是他下令:所有的贵族子弟,每一家要选一个,长得又庄严,而且又年轻又聪明的男孩,跟随佛陀出家。硬指标,给他的儿子壮声威。
   结果很多贵族都剃度出家了。有一个王爷之类的贵族年轻人,也剃度了。出家之后,他跟随佛陀听闻了一些教法。后来,他到尸陀林里边去静修。一天夜里,几个出家人路过这片坟场,听到这个年轻人在里边大声喊叫:“真快乐啊!太快乐了!”这几个人就想:你看那小子,是不是又在回忆过去在王宫里边的生活了?他们就汇报给佛陀了。
   第二天,佛陀把这个比丘找来,问他,昨天夜里你是不是喊“快乐”?他说,是啊。佛陀就问,你是不是忆念到那些五欲六尘的享乐,想到你那些美女、醇酒、王宫了?
   这个比丘说,不是的。他说,我以前在王宫里边,虽然有很多享受,但是内心里很烦躁,有压力,有很多事务要管理,还要经常参军打仗,防备仇敌的陷害。妻妾们有时候还争风吃醋,家庭关系协调不好,很烦恼。昨天夜里,在坟场里边思维这些的时候,我感觉到,从这一刻开始,我不需要再为这些东西挂碍了。突然,我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从未有过的清凉,所以忍不住喊起来了,因为这个感觉太美妙了。
   佛陀就为他验证了,说,是的,真正的佛法的修行,确实是清凉的,是安乐的,你的感觉是对的。
   真正的出离心,会让我们体会到如释重负之感。
   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也会修出离心,却修得深仇大恨的,苦不堪言的。那不是真正的出离心,那是一种嗔心。
   如果出离心修得不正确,状态很麻烦,不单自己烦恼,还将给别人带来很多烦恼。
   为了修出离心,有时候要问自己一句:“又如何?”有人总想着,我要得到一百万,或者一千万,我要买一套更大的房子,或者买两套、三套、四套、五套……你想买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又如何?”就算买到一百套房子,又如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有太多外在的东西在推动着你。你的世界观,可能是非常病态的、充满贪嗔痴的,它在影响着你,控制着你的身心。如果你在当下问自己这么一句话,你就会醒过来。

  3、上士道的发菩提心
  (1)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
  中士道已经很美妙了,但是,往上,还有更殊胜的上士道。
   上士道的发心,是发菩提心。这样的众生,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他拥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菩萨道的修行,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在利他中成就自己。在利他的过程中间,一方面可以不断地突破我执,另一方面,不断地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质和无量的福德。
   进入大乘,标志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愿意成佛。
   也有的人会说,我为了成佛,所以要利益众生。大家说,可不可以这样想?这样想,是不是一种菩提心呢?认为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认为不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看来认为不可以的是非常多的。
   成佛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什么是目标呢?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圆满地利益众生,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目标。它是真正的菩萨的唯一的发心。
   菩提心以大悲为核心。菩萨为什么要成佛?因为只有佛陀有最圆满的能力利益众生。

  (2)发菩提心的四个缘
   《瑜伽师地论》里讲到,怎么才能生起菩提心呢?有四个因缘。
   第一个,通过见闻诸佛菩萨的神力和功德,生起欲得之心。我们看诸佛菩萨的传记,看到经典里的描写,对他们的功德、智慧、慈悲,生起了一种信心:原来佛陀这么伟大,他对众生的教化,值得我们尊敬和信仰,值得我们依靠。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也想有这样的功德和智慧,有这样的能力。
   第二个,闻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通过听闻大乘佛法,产生信心。
   第三个,是看到佛法的衰微。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正法非常微弱,人们的贪嗔痴非常炽盛。不要说修大乘法了,修解脱道、修下士道的人都已经很少了。因为看到佛法如此衰微,菩提心如此难以生起,有人会想:正是因为菩提心难发,所以我才要发菩提心,带动大家一起发心,让菩提教法久住世间。
   第四个,见到世间的恶人愚痴过重而发心。我们这个世间,人们烦恼太重了,太痛苦了,希望自己早一点有能力利益他们。
   由于这样的因缘聚会,菩提心能够生起来。
   过去生中,我们发过菩提心,今生听到善法,就会生起这样的一种心,生起强烈的感动。

  (3)生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圆满的佛果从哪里来呢?从菩提心来。
   菩提心缘于增上意乐,就是要承担利益一切众生的重担的责任心。
   这样的增上意乐,来源于内心的大悲。
   悲心来源于哪里呢?悲心来源于对众生真正的慈爱。佛法,并不是无情的,佛法,并不是冷漠的,其实有着滚烫的情怀,对众生是有慈爱的。
   慈心从哪里来?慈心生起,来源于知恩、念恩和报恩。
   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母亲。母亲跟我们是最有因缘的,她用她的生命、她的身体孕育了我们。从知母念恩,再观察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对众生的报恩之心。众生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恩德,所以我们希望众生快乐,希望断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成佛。这时候,就会发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我们最终会得到佛果。
   在七因果里边,最核心的要素是大悲心。慈悲是菩萨的核心的品质。知母、念恩、报恩,和慈的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乃至于佛果,都是大悲心的果。你有了大悲心,就会一步一步地增上,会发起菩提心,会去追求圆满的佛果。想要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悲心,是整个大乘佛法里边最核心的内涵。
   当然,这个菩提心,还只是一个菩提心愿。当你生起了这样的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求取无上佛果,也要让我周围一切众生永远没有痛苦,都得到安乐——那么你就发起了愿菩提心。

  (4)受戒强化菩提心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可以通过一个仪轨来强化它,使它进一步地稳定下来。这就是受持菩提心戒。
   每次菩提静修营,济群法师都会给大家传授菩提心戒。
   菩提心戒,跟菩萨戒还不同。它是愿菩提心的戒。从发起愿菩提心,到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地去做,还是有距离的。
   受了愿菩提心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受持菩萨戒。
   菩萨戒就是开始进入行菩提心的阶段,开始真正地在生活中不断地修学六度四摄,不断地增进我们的福德和智慧。
   我们的生命开始不断地成长,最终到达那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无上圆满的佛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文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文法师)  

 界文法师: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五、注意几个核 

 界文法师: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三、寻找和依止 

 界文法师: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二、我们怎样成 

 界文法师: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一、学佛需要循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