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


   日期:2020/7/8 8: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

释悟殷

壹、前言

佛陀所开示的缘起法:从「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2.85下),说明了有情生死流转乃至涅槃解脱的因果理则。这缘起的因果理则,虽有依持性与必然性,但世尊说:「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大正2.85下)「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大正2.92下)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我」,没有「作者、受者」的缘起说,即是佛教最原始的业说。

然而佛弟子们在缘起无常生灭、诸法无我我所的教说下,对于「谁在生死流转?谁得涅槃解脱?谁能忆持?造业与感果间如何连系?……」等等诸多问题,都觉得须要论究与解答。而这些问题,对于行者来说,又是最感迫切且需要厘清的要目。揆诸部派佛教思想,不管是「三世实有」或「现在实有」,其学说之所以形成,大都意图对生命流转及业果相续等问题,做一圆满解答。

由于有情是色心和合、相依不离的,因此,学派在解说业果相续的问题上,发展出两条路线:或依蕴立我,或依心立我。由此依蕴或依心的不同,不仅影响了各学派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大乘佛法的思想。是以笔者特以〈论师的轮回观〉为题,探讨部派佛教时代,在「诸行无常」的轨则下,各部派如何安立有情生命的依持,如何构筑有情生命轮回的网络。

本文分五节来说明:

第一节,诸法的刹那生灭与转变差别。这是和轮回说有关的问题。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教说下,三世实有论的有部、犊子部等,创建「世俗补特伽罗」,或「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大正49.16下),作为有情生命相续的依凭。二世体无论的大众部、化地部等,说「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大正27.96上)。探寻二大学派的歧异点,原来还在于:刹那生灭是否能「转变差别」。不过,化地部末宗说:「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大正49.17上),这是一切法的现象背后,五蕴等一切法是念念恒住了。何以有此差别呢?学派间兼容交错的思想,是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

第二节,说一切有部系的轮回说。有部说「一切行皆刹那灭」,故「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所以,在五蕴和合的相续上,创建「假名补特伽罗」(大正49.16下),作为有情生命流转、业果相续的所依。犊子部也在五蕴和合的相续上,创建「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大正49.16下)的不可说我,作为有情生命的轮回体。另外,说转部学派,则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有根边蕴,有一味蕴」,有「胜义补特伽罗」(大正49.17中)。如此,说一切有部系下,有部、犊子部,以及说转部,都是依蕴立我,以作为有情生命移转的说明。然三者最大的歧异点在那里?印公导师在《唯识学探源》中,有精辟的解说。而值得留意的是:犊子部的「不可说我」,及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与大乘佛教的真常思想关系很密切。

第三节,大众部的轮回说。大众部是过未无体论者,据《大毘婆沙论》,大众部主张「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大正27.96上),有情的异熟因果创建在心心所法上。然刹那生灭的心心所法,有情的业果如何相续流转呢?他们依心立我,在一心相续上,安立有情业果相续及生命缘起。然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业果安立在心法上,六识有间断的时候,业果岂不是会中断吗?在深刻的探究下,发现了六识外,有细心不灭。这细心相续,有生起六识的功能,也是有情生命缘起的中枢。

第四节,分别说部系的轮回说。分别说部与大众部同属过未无体论者,同样在一心相续上,安立有情生命的缘起。如化地部本宗,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定无中有」……(大正49.17上)等,都与大众部的学说相同。然何以末宗说「亦有中有」,「大地劫住。……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大正49.17上)呢?探寻其原因,原来他的时间观已有所转变,有情业果的相续,已经不纯然是安立在心法上了!分别说部系中,南传锡兰的铜鍱部,创建了「有分识」。有分心识是有情初生心及命终心,也是意识中内在的贯通者,贯通三世而没有中断。这「有分识」,也是有情业果相续之三有轮回体了。

第五节,经部譬喻师的轮回说。三世实有的有部譬喻师,脱离有部,成为现在实有的经部譬喻师。经部最主要的思想,是以种子熏习作为有情造业与受报间的连系,也作为有情起惑造业、生死流转,及转迷启悟、出世解脱的依据。

贰、诸法的刹那生灭与转变差别

本节所要探讨的是:刹那生灭的法,如何生成有情身心构筑前后相续的关系?这个问题,学派间有不同意见。而学派的异见,将涉及到有情业果相续的创建,并影响了各学派的轮回说。因此,要探讨各学派的轮回观以前,必须说明各学派的异见。

一、说一切有部学系

诸行无常,是佛教的根本教说,故不论是三世实有论,或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论者,都承认诸行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法。而学派间生成诤议的地方,在于:刹那生灭能否形成转变差别。有部是「刹那生灭不能转变」论者:「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大正49.16下)。它认为:一切有为诸法,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无常,没有暂时安住而不灭的,故不能移转。而探寻有部「刹那生灭不能转变论」的学理依据,原来与其「三世实有论」有关。

有部成立三世实有的学理依据,是「一切法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因为一切法各住自性,自性是实有的,故「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安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大正27.395下-396上)。这是说,在一切法恒住自性的前提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在因缘和合下,由法体现起的「作用」,才是有生有灭的,才可以「说有说无」的。故有部说:

诸行自性,无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得力时生,失力时灭……和合时生,离散时灭,故有转变。(大正27.200上)。

依法体上现起的作用生灭,说有说无,而法体则恒住自性,没有转变差别。这样,要说转变,一定是在作用的生灭上来说。所以,有部认为转变有:自体转变、作用转变、功能转变、物转变及世转变等。说诸行没有转变,是就自体上说;说诸行有转变,是就作用转变、功能转变、物转变及世转变上来说(200上-中)。因此,有部是「说一切行皆刹那灭」论者,在刹那生灭无常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必须创建「假名补特伽罗,说有移转」(大正49.16下)。

说一切有系分出的犊子部学派,则主张「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大正49.16下)。犊子部认为:一切有为诸法,有刹那灭的,也有一期暂住的。如心、心所法,前念后念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色法,如我们的色身,从出生到老死,这一期中间,也有暂时安住的现象。虽然色法似乎有一期的暂住,但是随着生命的退出,终归坏灭,故有为诸行还是没有一法能转至后世。因此说:「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必须创建「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大正49.16下)--「不可说我」,作为前后世的移转。

二、大众、分别说部学系

二世无体论者,如化地部本宗,主张「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又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而大众部方面,《异部宗轮论》中,只说大众部末宗主张「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16上),并未说本宗如何看法。不过,大众部本宗和化地部本宗,同是过未无体论者(16上,下);同样说「都无中有」(16上,17上);同样是主张「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大正27.42下,)的「心能自知」论者。所以,大众部本宗,可能和化地部本宗一样,主张:「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

不过,这里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心是刹那刹那性的,何以能转变呢?化地部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这句话,通用解说是:如有情的一期生命,从投胎至母腹开始,经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等位;出生后,经婴儿、幼童、少年、中年、乃至老死,都不断的转变差别。这是说,有情由染污心识去投胎,藉着父精母血托生,在母胎中,初七日,「状如粥汁,或如酪浆」,是羯剌蓝位;二七日,「状如稠酪,或如凝酥」,是頞部昙位;三七日,「状如铁箸,或如蚯蚓」,是闭尸位;四七日,「状如鞋楥,或如温石」,是键南位(大正24.254中);……乃至瓜熟蒂落而出生,经婴、幼、少、壮、中、老,……乃至一期生命终了,都有一段时期暂住的情况。如窥基法师说:因色根大种「性非刹那生灭,故有转变」,如牛奶变为乳酪等。所以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至于「心心所法亦有转变」,是说心念是刹那刹那生灭,前念后念不断不断的转变差别。然而化地部等何以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又说色根、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呢?窥基法师说:化地部是二世无论者,故「前法于现在灭已,无别有法从未来来,但由前法为因力故,引后法起,后法即是前法为因转作。虽刹那灭,转变义成」;而有部是三世实有论者,「前法灭以后,于未来法生至现在」,故无有转变。

上述的解说,是否如实而解呢?笔者以为:「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有二种解说:一、通用解说:有情投胎至命终一期的异熟报体,虽然色根有暂住,但随着生命终了而损灭;而心法虽前念后念不断生灭,但由前念为因引生后念。故不管色根及心心所法都有转变差别,此如窥基法师所解。二、这是二世体无论者安立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理论。如《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化地部本宗,是主张「都无中有」(大正49.16上,17上)的学派。而《大毘婆沙论》记载,主张「无中有论」的分别论者说:「从死有至生有时,要得生有方舍死有。」(大正27.358上)这是说,有情一期生命将告退出时,在临终的刹那,由过去善恶业的牵引,父母生缘和合,心识先去投胎(生有),再舍五蕴身(死有)。生有,是投胎的刹那,死有,是死时的刹那。「要得生有方舍死有」,所以,他的刹那有前后二时(「入胎为初,命终为后」)。由此,说「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这正如印公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说:「《异部宗轮论》已经说到:一切是刹那灭的,刹那有前后二时,所以有转变可能。」(p.210)。因此,「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真正的义涵,正是二世体无论者诠释有情业果相续及生命缘起的理论。

三、结语

综合来说,大众部末宗「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有部「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以及犊子部「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都是基于诸行刹那生灭就不能转变,有前后转变就不能刹那生灭的学理。〔大众部本宗及〕化地部本宗「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这是立足于诸行刹那生灭亦有转变差别的学理。至于化地部末派说:「大地劫住」,又主张「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居现在」(大正49.17上),则与本宗思想有些距离了。详细情形,将于第五节--「分别说部的轮回观」,再作说明。

前面说过,探讨〈论师的轮回观〉,之所以先探讨诸法刹那生灭与转变差别的问题,乃因这思想影响了各部派的「轮回观」。故下节起即分别说明各学派的轮回观。

参、说一切有部系的轮回说

说一切有部系,基于诸行刹那生灭就不能转变,有前后转变就不能刹那生灭的学理,故而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是创建在依蕴、处、界而立的补特伽罗上。如有部的「世俗补特伽罗」,犊子部的「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大正49.16下)--不可说我,以及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大正49.17中)等:都是为了创建有情生命流转,业果相续,乃至涅槃解脱而安立的。以下,依次介绍各说。

一、有部的轮回说

《异部宗轮论》记载,有部主张:

有情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活时行摄即无余灭,无转变诸蕴。(大正49.16下)

这是说,有情是「依现有执受相续」,假名为「有情」的,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有情)。在刹那生灭中,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法),可从前世转到后世,有情的生命轮回,业果相续,只有在五蕴和合中,说有「世俗补特伽罗」,有情可从前生到后世。这五蕴和合假名补特伽罗的有情生命体,在生命体存在时,是有为诸行所摄的。有为诸行所摄的五蕴和合生命体,是刹那刹那的生灭,没有一个真实的五蕴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所以说「活时行摄即无余灭,无转变诸蕴」(大正49.16下);若执有一个真实的补特伽罗,那就是我们要破除的「萨迦耶见」,亦即「诸法无我」所要破除的「我」。

考有部创建「世俗补特伽罗」的理论依据,是源于「三世实有」的学理:一切诸法,「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大正27.395下-396上)。法体是自相恒住,三世一如,在法体的作用起灭上,有三世差别。一一法恒住自性,可以称为「法我」,但不能称为「补特伽罗我」。如说:

然诸有者,有说二种:一、实物有,谓蕴界等。二、施设有,谓男女等。(大正27.42上)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大正27.41上)

「一切法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是「实物有」,是「法我」。而「施设有」、「补特伽罗我」,是在实物有(蕴界等)上因缘和合的假法。恒住自性的法,不增不减,没有转变,不能创建补特伽罗,然可以说为「法我」;而依法体而起的作用,是各各差别,又是刹那生灭,也不能成立补特伽罗。只能在作用现起的相续(五蕴和合相续)中,安立「世俗补特伽罗」,说明众生从前生到后世的移转现象。

有部在有情五蕴和合相续中,安立「世俗补特伽罗」,作为有情生命的移转,笔者以为:这思想与其业果相续的安立处有密切关系。有情是色、心(受、想、行、识)相依不离的,有部以为:「异熟因及异熟果,俱通五蕴」(大正27.96上,263下,741中)。有情的造业感果,并非只有思业或身语业感果而已,就是在作业时俱起的一切法、俱起的作用,都是可以感果的。而业力是色法--无表色。有情由于思心所的推动,表显于身口的行为造作(表业);在身口行为造作的当下,即种下一种潜在的功能--无表色。这无表色,就是业力,是无见无对的法处所摄色,是「随心转」(大正29.68下)的色法。

这里有一个问题:假使业力是色法,那么,无色界有情如何维持业果相续?有部说:命根依色、心二法转。无心定有情,生欲、色界起此定时,心虽断而命根依色转;生无色界,色虽断而命根依心转(大正27.779中)。

如此,有部论师是坚守有情是五蕴和合,以及「一切行皆刹那灭」的世尊教说,来说明有情业果相续与生命流转的问题,故巧妙地以三世实有的学理,在有情五蕴和合相续中,安立一「世俗补特伽罗」,来解释有情前生后世的移转现象。

二、犊子部的轮回说

相对于有部依现有执受安立「假名补特伽罗」,犊子部则立「依蕴处界假施设名」的「不可说我」。如《异部宗轮论》说:

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大正49.16下)

犊子部以为:「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这是说,心心所法是刹那生灭的;而色法的根身,却有暂时而住的现象。虽然根身不灭而暂时安住,但终随一期生命的退出而宣告灭坏。如此,有情的身心,没有一法可以从前生移转到后世。所以,他创建了「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的不可说我,作为生命缘起的中枢。故说「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这是由补特伽罗来贯通三世差别。假如「补特伽罗我」造了业,这业便与「补特伽罗我」发生连系;因「补特伽罗我」的流转后世,也就可以说:业一并带到后世去感果。

犊子部以补特伽罗作为有情生命流转的依凭,补特伽罗也是记忆的主体,是能知者,能了别诸法。如《大毘婆沙论》说:

补特伽罗自体实有。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若无我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大正27.55上)

有执补特伽罗能了诸法,如犊子部。彼作是说:补特伽罗能知非智。(大正27.42下)

有执随眠唯于补特伽罗有随增义,如犊子部。彼作是说:补特伽罗名有随眠及无随眠,非心等法,补特伽罗有缚解故。(大正27.110中)

如此,补特伽罗我,是有情记忆的主体,能了别诸法,又是生命轮回的主体,系缚解脱的依据。此中,值得留意的是:有部和犊子部同为三世实有论者,但有部是「说一切行皆刹那灭」,而犊子部却说「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有部说「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犊子部则说「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那么,有部的「世俗补特伽罗」,犊子部「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的「补特伽罗」,二者有何不同呢?印公导师在《唯识学探源》分析说:

有部的假名我,创建在现在五蕴相互间的连系,与未来过去相似相续的关系上。这假我,是依不离诸法实体而现起的作用而创建。若直谈诸法的自体,可说是三世一如。一一的恒住自性,不能创建补特伽罗,只可以说有实法我。犊子部虽也依蕴安立,但不单创建在五蕴和合的作用上。五蕴起灭的作用,是不能从前世到后世的。犊子部的不可说我,能从前世到后世,必定是依诸法作用内在的法体而创建。不离法体的作用,虽然变化,法体恒存,仍旧可以说有移转。(《唯识学探源》,pp.67-68)

犊子部的「不可说我」,与有部的「世俗补特伽罗」,同是创建在有情的五蕴和合上,主要的歧见,在于体用是「一」或是「异」的看法不同。如说:

有部偏重在不一,在从体起用的思想上,创建假我。犊子部偏重在不异,在摄用归体的立场上,创建不可说我。有部的假立,但从作用上着眼,所以不许有体。犊子部的假立,在即用之体上着眼,自然可说有体。就像犊子部的不可说我,是六识的境界,也就是依六识所认识的对象,在不离起灭的五蕴上,觉了那遍通三世的不可说我。摄用归体,所以不是无常。即体起用,也就不是常住。(《唯识学探源》,p.68)

有部和犊子部,把诸法分为本体与作用,由于法体与作用的偏重不同,故而同在依蕴立我的解说上,即出现了「世俗补特伽罗」,以及「依蕴处界假施设名」(不可说我)的差别。有部着重于作用上,故只许假名的补特伽罗,是「假无体家」;犊子部则偏重于法体,故创建了不可说我,是「假有体家」。

三、说转部(经量部本计)的轮回说

说转部,是从有部分流出来的学派。据《异部宗轮论》记载:说转部(经量部本计)得名的由来,是「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在思想上,说转部主张:「非离圣道,有蕴永灭。有根边蕴,有一味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大正49.17中)。如此,显然的,说转部与有部、犊子部的思想,有些差异。这里,首先要究明的是:什么是 「根边蕴」、「一味蕴」?什么是「胜义补特伽罗」?

所谓「根边蕴」、「一味蕴」,据印公导师的研究:应该对照《大毘婆沙论》的一段文,比较容易明白。如论说:

有执蕴有二种: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后蕴无常。彼作是说:根本、作用,二蕴虽别,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作用蕴所作事,根本蕴能忆故。(大正27.55中)

由《婆沙论》文,可知:「根本蕴」,是法体,是常住的;「作用蕴」,是体上的作用,是无常的。作用蕴,是法体上的作用,是从根本蕴生起的,所以称为「根边蕴」。而根本蕴,是诸法恒住自相,常住一如的,所以又名「一味蕴」。如此,说转部的一味蕴、根边蕴,也是承袭于有部--诸法自体,恒住自性,在诸法上作用的起灭有无,安立三世差别的思想。在诸法恒住自性上,说有「一味蕴」;在诸法体上现起作用的起灭有无上,说有「根边蕴」。

至于「胜义补特伽罗」,是在「根边蕴」和「一味蕴」的统一上所创建的真实补特伽罗。如印公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说:有部和说转部的不同,在于:有部的一一法恒住自相,可以称为「法我」,但不能称为补特伽罗我。依法体而起作用,各各差别,又是刹那生灭,所以也不能成立补特伽罗。只能在作用现起的五蕴和合相续中,安立假名补特伽罗,说众生从前生到后世的移转。而说转部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的,是为「胜义(真实)补特伽罗」,那不是世俗假有的。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根本蕴」是常住的,一味的。所以用从体起,用不离体,在体用统一的见地下,有真实的补特伽罗,作为有情前生后世的生命移转。

四、结语

说一切有部学系,依据三世实有的学理,在刹那生灭无常的有为法中,把有情业果相续安立于五蕴和合的补特伽罗中,创建前后的移转:有部立「假名补特伽罗」,犊子部立「依蕴处界假施设名」的不可说我,说转部则以「胜义补特伽罗我」,作为有情生命的轮回体。

然有部等创建「假名补特伽罗」、「不可说我」,以及「胜义补特伽罗我」的意趣,都是为了解说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问题。如犊子部说:

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若一切类我体皆无,刹那灭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忆知(大正29.156下)?……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复能生未来果?(158下)

如此,有部等「依蕴立我」,与其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有同等意趣:圆满解决有情修道解脱及业果相续的问题。因此,有部清楚的表明:「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大正49.16下),而「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大正27.41上)。若执着有真实补特伽罗,那即是「诸法无我」所要破的「我」。虽然如是,但犊子部的「不可说我」(真常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未来将与大众、分别说系的「心性本净」,「意界是常」结合,在大乘佛教中,形成另一特色的佛法。

另外,三世实有论的有部等,亦主张「唯欲色界定有中有」(大正49.16中),作为有情一期生命退出后,前五蕴身灭和后五蕴身生之间的桥梁。

肆、大众部的轮回说

大众部本宗的轮回说,《异部宗轮论》中,并未说明。只说末宗主张「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大正49.16上)。那么,大众部如何创建有情生命的流转呢?据《大毘婆沙论》的记载,大众部把业因业果安立在心心所法上。如说:

有执: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如大众部。(大正27.96上)

心、心所法,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在刹那生灭的心、心所法上,如何安立异熟因果,使有情业果流转相续呢?部派中,有依心立我的学派。如《成实论》说:

又无我故,应心起业;以心是一,能起诸业,还自受报。心死心生,心缚心解。本所更用,心能忆念,故知心一。又以心是一,故能修集;若念念灭,则无集力。又佛法无我,以心一故,名众生相。(大正32.278下)

这是把业果相续、轮回解脱、记忆、众生等,安立在一「心」上的学派。这一学派,据《成实论》说,他也主张「心法能知自体,如灯自照,亦照余物」(大正32.279上)。由此说法,可知他是大众部及化地部的思想。

依「心」安立业果相续、轮回解脱、记忆等,据《婆沙论》记载,以一心来说明记忆时,有「前后一觉论者」。如说:

有执觉性是一,如说前后一觉论者。彼作是说:前作事觉,后忆念觉,相用虽异,其性是一,如是可能忆本所作。(大正27.55中)。

说明杂染与清净时,有「一心相续论者」。如说:

有执但有一心,如说一心相续论者。彼作是说:有随眠心,无随眠心,其性不异。圣道现前,与烦恼相违,不违心性。为对治烦恼,非对治心。如浣衣、磨镜、炼金等物,与垢等相违,不违衣等。(大正27.110上)

主张「有随眠心,无随眠心,其性不异」的一心相续论者,和主张「心性本净」论者的说法相同。如说:

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污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大正27.140中-下)

这心性本净论者,是大众、分别说部系的学说。如此,可见主张过未体无、现在实有论者,为了说明记忆、造业受报、系缚解脱等问题,而依「心」立我。这一心,是「其性不异」,「其体无异」的,是「相用虽异,其性是一」的。

有人质疑:如果说心是「相用虽异,其性是一」;既然心性是一,岂非是常!常即真我,以今作、后作,常一不变故。一心论者回答说:这心不是常住不变,也不是刹那生灭,是在一心相续上说,因为:「以心是一,故能修集,若念念灭,则无集力」(大正32.278下):「我不为念念灭心故如是说,以相续心故说垢染」(258中)。由此可见:把业果相续、记忆等安立在心心所上的大众、分别说部,其本义--心是一体相续的,因为刹那生灭是不能安立前后因果连系的,故在一心相续上,说有杂染有清净;在一心相续上,才有刹那转变差别。可以说,大众部等不说心是刹那生灭,而说心是刹那转变。而且,他们的刹那有前后二时,故「心心所亦有转变义」(如前第贰章「诸法之刹那生灭与转变差别」所说)。不过,大众部末宗则说「心心所法无转变义」了。

大众部、分别说部等,把有情的业果相续创建在一心相续上,认为有情「从死有至生有时,要得生有方舍死有」(大正27.358上),不须「中有」作为有情前五阴身与后五阴身间的桥梁,故说「都无中有」(大正49.16上)。由于〔刹那〕前心识去投胎,〔刹那〕后心识方舍五阴身,一刹那有前后二时,所以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

不过,大众、分别说部等把业果相续安立在心识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心识,显然有中断的情形,如六识在睡眠、闷绝、无心位等,是间断而停止作用的。那么,在有情是心色相依不离的原则下,当然要成立深潜的细心了。所以,唱说「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因为「若定无心,命根应断,便名为死,非谓在定」(大正27.774上)。而且,如果有无心的有情,则有无业无果的有情了。那么,什么是大众部安立有情业果相续的深潜细心呢?据印公导师的研究:大众部,最初是一心相续的六识论;末宗主张「有于一时二心俱起」(大正49.16上),也还是六识并起。说「心遍于身」(16上)的细心执受,是生命的象征,一切感受的来源,这才是细意识的思想。这细意识就是六识外恒存的细心,这细心,或称为「根本识」,为六识生起的所依。

所谓根本识,如《摄大乘论》说:「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大正31.134上)。此根本识,是诸识的根本因,意识与前五识,都依他而起。如树木的根、茎,是树的根本一样,若离根、茎,此树即死。即如《唯识三十论》说:「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意识常现起」(大正31.60下)。

又,依据《显识论》,大众部也有名为「摄识」的学说。如《显识论》说:如六识起善恶,留熏习力于本识中,能得未来果报。这熏习力,大众部称为「摄识」。如同我们诵经,第一遍不通顺,二遍、三遍,一直读下去,第十遍就会背诵,这是后遍能摄得前一遍的关系。这「摄识」,是不相应行,是摄藏于识中的一股力量(大正31.880下)。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大众部的「根本识」,与末宗「心遍于身」的细意识,与大众部:「五种色根肉团为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大正49.15)的学说有关。眼等五根,只是血肉的组合,没有见色闻声的作用,见色闻声的是五识。因为大众部认为眼等五根是肉团,于是把我们的精神活动,根身灵活的感应,说是「意根」的力量。这意根,有生起六识的功能。如前所说,根本识是六识(五识及意识)生起的所依。而「心遍于身」,是因心(细意识)的执取五根,才能遍身生起觉受。细意识执持根身,才起觉受、生六识。所以,大众部创建「根本识」、「心遍于身」的细意识--意根,作为六识生起的所依。这种见解,是基于「五种色根肉团为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的学理而来的结果。

另外,据《异部宗轮论》,大众部末宗说:「种即芽」(大正49.16上)。这是说,有情强力造作的行为,转为潜力的存在(业力),因缘会合时,就由潜力的存在转为现行。这潜力的存在,有说为种子的。如一粒种子,种在土里,由水分、阳光等因缘会合,于是抽芽发叶。大众部末宗认为:这芽是种子自体转变的,而不是种灭方生的。

伍、分别说部系的轮回说

上一节说过,大众、分别说系都是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的二世体无论者,有情的业果相续创建于心心所法--一心相续上。所以,两个学派有很多思想是相同的。如「心性本净」,「意界是常」、「一心相续」、「都无中有」、「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心能自知」……等等。然由于两学派下又分出了不少子学派,故也有不同的思想出现。如有情生命的轮回说,分别说部分流出来的化地部、铜鍱部等,即有不同意见。以下,依次探讨之。

一、化地部的穷生死蕴

前第贰章说过:分别说部系的化地部,主张诸行刹那生灭,刹那生灭亦有转变差别。所以,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但这还是「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说。而其末宗的思想,则有些不同。如主张「大地劫住」,又说「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大正49.17上)。

「大地劫住」,是说大地(色法),从成劫起以至坏劫间,可以暂住而不灭。这是承续本宗「色根大种有转变」的思想;而这思想,也同于犊子部「诸行有暂住」的主张。至于「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居现在」方面,化地部的「随眠」,是烦恼(缠)的「种子」,是心不相应的。虽然如此,但是念念恒在,恒住现在。不仅是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连蕴、处、界等,亦是念念恒住现在。这是说:一切法在刹那生灭间断的现象背后,有蕴等的种子念念相续,恒住现在。

化地部末宗思想的转变,据印公导师的研究,即在于化地部有:「一念顷蕴」、「一期生蕴」、以及「穷生死蕴」说。这三蕴说,即符合于诸行刹那灭,又转变差别的思想;而「穷生死蕴」,即是有情轮回的主体。不过,化地部的三蕴说,《异部宗轮论》、《大毘婆沙论》,都没有说到。直到无著菩萨的着作中,才有化地部立「穷生死蕴」的记载。如《摄大乘论》说:「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大正31.134上)。因而,印公导师推论说:「穷生死蕴」,是属于化地部后期思想。由此,可以说化地部早期主张「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至后期则说有「穷生死蕴」了。那么,何以化地部后期要创建穷生死蕴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以前,先说明三蕴的内容。

无性《摄大乘论释》说:

于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谓乃至得金刚喻定恒随转法。(无性《摄大乘论释》,大正31.386上)

印公导师解释说:

三种蕴,是层次不同的三类五蕴。「一念顷蕴」,是刹那生灭的五蕴。「一期生蕴」,是业力所感的异熟五蕴,从生到死,都恒时随转的。《异部宗轮论》已经说到:一切是刹那灭的,刹那有前后二时,所以有转变可能。「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业力所得的报体,不断转变相续,到业尽而死,才灭而不起了。……「穷生死蕴」,应该是迟一些成立的。刹那灭了,一生灭了,而还是生死不断,由于微细五蕴不断的相续。直到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有漏五蕴才彻底灭了。(《印度佛教思想史》,p.210,)

由上解说,可知:化地部的三蕴说,还是源于化地部本宗「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的学理而来。「一念顷蕴」,是刹那生灭的五蕴;「一期生蕴」,是业力所得的报体,到业尽而死才灭而不起。所以,还是「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穷生死蕴」,是维系有情一生一生生死不断的微细五蕴,直到断尽一切烦恼,有漏五蕴才彻底灭除。所以,可说是有情流转相续的轮回体。

如此,可知:分别说部系--〔早期的〕化地部,是过未无体论者,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故把有情业果相续安放在一心相续上,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定无中有」。晚期的化地部,是主张「实有过去未来」(大正49.17上)的三世实有论者,说「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故创建一念顷蕴、一期生蕴、穷生死蕴等三蕴说。其中,「穷生死蕴」,是有情流转相续的轮回体。由此穷生死蕴,众生有从前世至后世的移转,乃至到金刚喻定;因而亦说「亦有中有」(大正17上)了。

不过,化地部末宗有一学理的困境。化地部末宗说「实有过去未来」(三世有),创建「穷生死蕴」,说「亦有中有」,又说「业实是思,无身语业」(大正49.17上)。过未无体论者,依心立我,业力安放于心法上,说「定无中有」;三世实有论者,依蕴立我,业力是随心转的无表色,说「定有中有」。以此理论来看化地部末宗,显然学理上出现了难解的问题了!

二、铜鍱部的有分识

铜鍱部,是分别说系南传锡兰的一派,他和流行于大陆本土的兄弟--化地、法藏、饮光部,思想上有某种程度的距离,编辑于北印的《异部宗轮论》、《大毘婆沙论》中,都未提到他,显见其与北印大陆佛教的疏离。不过,据传他安立「有分识」,作为三有轮回的主因。如无性《摄大乘论释》说:

上座部中,以有分声亦说此识,阿赖耶识是有因故。如说:六识不死不生,或由有分,或由反缘而死,由异熟意识界而生。如是等能引发者,唯是意识。故作是说:五识于法无所了知,唯所引发;意界亦尔。唯等寻求。见唯属照。等贯彻者,得决定智。安立是能起语分别。六识唯能随起威仪,不能受善不善业道,不能入定,不能出定;势用,一切皆能起作。由能引发,从睡而觉。由势用故,观所梦事。如是等,分别说部亦说此识名有分识。(大正31.386中)

有分心识,是有情初生心及命终心,也是意识中内在的贯通者,贯通三世而没有中断。可以说,有分心识是有情三有的轮回体,也是六识起善恶,遗留于本识中,能感得未来果报的熏习力(大正31.881)。

铜鍱部的有分识,玄奘师资给以九心轮的解说:

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反缘,九、有分。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大正43.635中)

这九心轮,是有情认识的活动过程,从有分出发,又回归于有分。这有分识--意识,是一切心理作用的根本,也是三有的根本心,是生命内在的心体,深潜而贯通于过去、现在,一直到未来。

三、结语

铜鍱部的有分识,以及大众部末宗「心遍于身」的细意识,都是过未无体论者,在心色相依的原则下,所发展成立的学说。可以说,过未无体论者,把有情的业果相续、生命缘起创建在一心相续上;而心识有间断的时候,所以创建了深潜的细心相续说。而化地部末宗转向三世实有,则说有「穷生死蕴」了。据印公导师的研究,这些学说(细意识、有分识、穷生死蕴),都是未来大乘唯识学本识论、种子论的先声;而这也是过未无体论者最合理的归趣。

陆、经部譬喻师的轮回说

三世实有的有部譬喻师,在西元二、三世纪间,脱离了有部,独立为现在实有的经部譬喻师学派。经部譬喻师从有部分流出来,舍去三世实有论,演化为种子熏习说,作为有情业果相续的说明。

经部如何转化三世实有,成为现在实有的种子熏习说呢?如前(第贰章)所说:有部安立三世差别,是在法体现起的作用生灭上创建的。因诸法自体是「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故「诸行自性,无有转变」(大正27.200上);而诸法现起的作用,必是依前时与同时诸法的力用为缘,才能生起。生起后,又能引生未来法。在这前后相续不断中,构成生生不已之流,才有转变。如此,在无常、无我的教说下,有部在有情的五蕴和合相续上,创建了「假名补特伽罗」,作为有情从「前世转至后世」(大正49.16下)生命相续的连系。

而经部说:「过去世曾有,名有,未来当有,有果因故。依如是义,说有去来。……但据曾当因果二性,非体实有」(大正29.105中)。经部以现在实有的立场而言,因果的相续诸行是真实有的,过去与未来,都是约现在相续诸行从前因引发、能引生后果的功能性而安立的,但体非实有。亦即经部把三世实有者所说的过去有与未来有,转化为存在于刹那生灭相续的现实底里。虽然过去体非实有,但已熏成能生自果的功能性;现在法为因,未来只要众缘和合,还将引生果报:这就是种子熏习说。

可以说,经部以刹那的当前现实为本,过去所起或能引生未来的功能性为用。功能性(种子)是依现在相续而立,无有别体;现行与功能,都是刹那无常生灭的。那么,有部与经部的歧异在于:有部重于作用的刹那生灭,经部则重于现在刹那生灭的和合相续。

经部创建种子熏习说,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有情业果相续生死流转的过程,也作为有情修行解脱还灭的依据。如说: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何名相续?谓因果性三世诸行。何名差别?谓有无间生果功能。(大正29.22下)

此中意说:不善心中,有善所引展转邻近功能差别以为种子,从此无间善法得生。或善心中,不善所引展转邻近功能差别以为种子,从此无间不善法生。(大正29.397下)

谓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于彼二道所断惑中,无复功力令其现起。……圣者所依身中,无生惑能,名烦恼断。或世间道损所依中烦恼种子,亦名为断。与上相违,名为未断。……善法有二:一者不由功力修得,二者要由功力修得,即名生得及加行得。不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种未被损,名为成就。若所依中种已被损,名不成就。……要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彼法已起,生彼功力自在无损,说名成就。与此相违,名不成就。(大正29.22中-下,)

有情的业果感赴同于外种子:根、芽、茎等,由种子而生,即使果种坏了,但在根、芽、茎等相续中,内含有生果的功能性,因缘成熟了,就会开花乃至结果。有情造业在起而即灭的刹那间,熏成感果的功能,在后念不断的相续中,含有生果的功能性。如此,不断的新熏,不断的感果,则不断的流转。同样的道理,有情藉由听闻圣教,修行断烦恼,断除生果的「功能性」(种子),亦能趋向解脱。此即「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圣者所依身中,无生惑能,名烦恼断。或世间道损所依中烦恼种子,亦名为断」。如此,经部譬喻师的种子熏习说,不仅作为有情造业与受报间的连系,生死流转的依凭,也是有情转迷启悟、出世解脱的依据了。

不过,种子是「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必须经过「相续,转变,差别」才生果,那么,种子依附在那里而相续转变生果呢?种子的所依,共有四说:一、心心相续说,二、六处受熏,三、色(根)心互熏,四、细心相续说。譬喻师的业力是心法,故「心心相续」说是譬喻师的本义,而上座室利逻多则主张「六处受熏」。

《顺正理论》主众贤论师,问难经部的「种依心法」:「于一念一心体中,无有细分,如何能牵爱及非爱俱相违果」(大正29.441下)?「如何可执言:一心具有种种界熏习,一心多界理不成故」(442中),「业为先,心后续起,名业相续,理必不然,以业与心有差别故」(629中)。问难上座的「六处受熏」:「若此后时相续六处能感果者,与业、烦恼都不相应,如何熏彼可成随界」(大正29.440下,)?

另外,众生从未有无漏,无漏种子由何而得呢?关于无漏种子的来源,经部学派中,有不同意见。有说:无漏种子(净界)「体非无漏」(大正29.713上),而大德逻摩则说:

世尊昔在菩萨位中,三无数劫修加行时,虽有烦恼,而能渐除烦恼,所引不染习气、白法习气,渐令增长。后于永断诸漏得时,前诸习气有灭不灭。以于长时修加行故,证得无上,诸漏永尽,然佛犹有白法习气,言习气有灭不灭故。(大正29.502中)

这是说,菩萨在修行时,断除烦恼所引发的不染习气,以及白法习气,不断增长。不染习气,在证得无上正觉时,即断尽无余了;而白法习气是不会断灭的,即使成佛后仍然存在。

据印公导师的研究:「白法习气」,就是净界,或者说是无漏种。它虽然是有漏善熏习所引起,却能成佛而不灭,这是无漏种子新熏说。《瑜伽论》〈抉择分〉及《摄大乘论》中,有漏闻熏,成为生起无漏现行的因缘,与这个思想应该是有关系的!

捌、后记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在刹那生灭无常的情况下,论师们如何安立有情的业果相续及生命缘起的问题。这问题,与论师的「业力观」、「中有观」,乃至「时间观」,都有连带的关系。怎么说呢?

三世实有论者,如有部,说业力是无表色,法的五类自性中,除无为法外,其余四法--色、心、心所、不相应行,都是异熟因,都能招感异熟果报。有情造作的业果相续,生命缘起,创建在五蕴相续和合的「假名补特伽罗上」(犊子部立不可说我),由此说有情从前世移转至后世。这补特伽罗,是六识生起的所依;有情一期生命终了时,由业力的牵引,心识化生为中有身,作为有情前五阴身到后五阴身间的桥梁,因而主张「欲色界定有中有」。

二世无体论者,如大众、分别说部,不许潜在的业力是无表色,认为业力是心法,说「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然心是刹那刹那的,如何安立业果相续呢?他们说「心是一」,是「一心相续」的;且一刹那心有前后二时,故心是刹那转变,非刹那生灭。因业果相续安立在一心相续上,故有情一期生命将终了时,由业力牵引心识去投生,在心识入胎托生的刹那(生有),方舍去前五阴身(死有),因而不须假藉中有去转世投生,故说「都无中有」。

如此,掌握学派主要的学说,即可得知其思想发展的趋势,以及思想的变迁。如化地部本宗说「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所以,说「定无中有」。其末宗说「实有过去未来」,即主张「亦有中有」了。

而学佛者冀望由听闻经教,修道断烦恼证得解脱,为最终标的。然由有漏的凡夫众生,到晋升为圣者之列,最初一念的无漏心如何而得?是学佛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且从印度部派佛教以来,乃至到中国佛教,都是诤议的主题,论师、学者们于着书立说中,都尽力的给予最合理最圆满的诠释。本文谈到各学派的轮回观,其实也已约略的触及这个问题,只是未加重点提示而已。

如主张三世实有的有部,最初的一念无漏心是怎么得的?对有部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清净无漏法早已存在,只是在未来而已,行者只要听闻经教,藉着现在有漏的加行善,把他引生出来即可。这如《大毘婆沙论》说:「迦湿弥罗诸论师言:色法亦有同类因,唯除初无漏色」(大正27.88上)。众生从来未有过无漏,所以「初无漏色」未有同类因,要藉有漏加行善引生。

而说转部,是从有部分流出来的学派,主张「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大正49.17中)。他把有部的未来清净法,引到现在位来说,凡夫众生现在就具足清净无漏,所以可以说本有无漏种了。

二世体无论者,最初一念无漏如何而得,就比较需要加以解说。如大众部、化地部(《大毘婆沙论》说分别论者,大正27.140中-下),是心性本净论者。「心性本净」,即是无漏的根据,可以说有漏与无漏间有一共通心性。这思想,与说转部的「异生位中亦有圣法」,都是未来真常大我的源流。而经部譬喻师的种子是熏习而有,为了解说最初的无漏种,也出现了不同意见,而大德逻摩的「白法习气」(无漏种)说,引发无漏种子新熏的思想。

另外,佛法说无常、无我,那怎样解说记忆、作业受报,及生死流转等问题?导师说:主张「三世有」的部派,依蕴立我,依蕴、处、界--身心的综合活动来解说;而主张「现在有」者,依心立我,依「一心」相续来解说业果相续、生命缘起问题。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

学派中,依蕴立我和依心立我,这二条不同的路线,是各有偏重,而各自发展的;在大乘佛教时代,二者有了会合融通的趋势。如(「依蕴立我」)犊子部的「不可说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与(「依心立我」)大众、分别说部的「一心」相续,「意界是常」,「心性本净」等,在大乘佛教中,形成如来藏学说。

而从三世实有的有部譬喻师,到现在实有的经部譬喻师,乃至发展到大乘唯识学说,则以业力是心法为共同的桥梁:由经部种子的所依「细心相续」,而与虚妄唯识的阿赖耶识说联机;进而如来藏通过自性清净心,又与生灭的妄识结合,形成「如来藏藏识心」的真常唯心学派。

因此,导师把学派安立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所依,分为「依蕴立我」和「依心立我」二条路线,实是智慧的结晶!若依循着这路线去研读部派佛教,乃至大乘学派思想,将可「牵衣一角,举衣皆得」(大正50.268下)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殷法师)  

 悟殷法师:中国佛教史略 原典资料汇编自序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