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性广法师:燃灯引路 禅七开示录(一)――入堂日


   日期:2020/7/12 1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燃灯引路

禅七开示录(一)――入堂日

开  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  间:95.7.22晚间

地  点:学院禅堂

入堂闻法音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非常高兴,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一起来共修!

入堂主持禅修之前,不但要处理例行事务,还要把未来九天的事预先做完,以致这段时间天天熬夜。又如许多志工菩萨,为了成就这次的禅七,带领也已经筹划布置,熬夜许多天了;而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来此之前必定也是加倍忙碌吧!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重担与忧烦,能浮生偷闲,万缘放下而来禅修,这时间真有如电光石火般短暂而珍贵。想到这里,觉得此时此刻,我们是天地间最幸福的人,就不由得满心欢喜起来。

老参初学皆应摄心闻法

在大殿中等待入堂开示时,有些老同学已经收摄六根,开始用功了,而有些新同学可能因为还不知道方法,比较容易东张西望,还会不时抬头「偷瞄」我几眼。从明天早上开始,你们不要再看我啦!除了开示时要认真用耳倾听之外,其他所有时间,都要摄心专念在自己的功课上。

禅七初入堂时,我们循例要向大家说明共修规矩、禅堂作息与课程安排。为什么要先讲解清楚,而不只是要大家照表操课就好呢?因为佛法最重视智慧的启发,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让我们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禅七共修过程中的种种规定与安排,都不是随兴,毫无道理的,而是依于戒、定、慧三学增上的修行原理所作的安排。所以同学在初入堂时,若能先知其大要,那么在依之行持的过程中,就能进一步体会道品次第的深义。

在座的有旧生也有新生,老同学应以温故知新的态度听闻、思维。以读书为例,我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接触印顺导师的著作,但于今每重读一次,都有更多,更新的心得与体会。读书如此,修行法门的实践,又何尝不是如此;同一方法,回忆初学,比较久参,则更觉行门愈入,体会益深。以前听过的内容,并不代表当时都能了解,更何况有些是当时也没听清楚的。每次禅修,都会有旧生来向我反映说:这次的「新」功课,他以前没有听我教过。而更多时候,其实是我曾说过,反而是他忘了!所以提醒老同学,切莫以为曾经听过,就心存轻忽,而应该认真的复习,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呀!

新同学当然要专心听讲,否则初次禅修,什么也不懂,若是自以为是,不听招呼,不守规矩,怎么能得到修行的受用呢!

人生最幸福的事

有些人入禅堂就觉得害怕,好像是到了魔鬼训练营一样,那是被别人吓的,其实入禅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现在我们先为大家做一些心理建设,仔细算一算我们的福报,让各位知道你们有多幸福!我一边说,你们把身心放轻松,一边跟着思维、观想,做最好的准备,再开始禅修。

为什么说入禅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呢?现在请听我的分析:

首先,就拿场地来说吧,你们家里的场地有这里大吗?没有!所以对照之下,道场的禅坐场地宽敞,庭院的花木扶疏,居住环境是比家里宽敞、宁静而优美的。

第二,我们每天早上四点起板,四点半进禅堂禅坐。如果是在家里,你们有没有办法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起来静坐用功呢?出家法师也许可以,但是在家居士就不太可能了。现代人习惯晚睡,晚上或笙歌夜舞或挑灯夜战,到第二天早晨,没有日上三竿是绝对不起床的。而现在我们四点半就起床开始用功,这不但对身体有益,相对也就多出了许多时间。

第三,四点半到五点半是第一枝香,我们静坐一小时。五点半开始是晨诵时间,届时我会为大家诵念「钟声偈」与和禅修有关的经文。晨诵的时候,同学们还是静静的保持原来的端坐姿势,眼睛不必张开,也不必出声跟随,重要的是专心摄耳,听闻思惟。在一天的清晨时分,以禅修静观的身心,浸润在梵呗声中,对心灵将是多么大的提醒与启发呀!

第四,老师和霭可亲,志工热忱照护。首先说主七的老师──我,保证会和霭可亲地善待同学。平时我的脾气并不好,耐性也不够;但是在带学员禅修的时候,则会提醒自己要面带笑容,要好脾气,要有耐心。为什么?因为大家一天要禅坐八小时,要在蒲团上努力用功,不但要克服身体的各种不适与疼痛,还要调伏内心的燥动与烦扰,实在非常辛苦。所以千万要疼惜你们,呵护你们;不可以再加压力,再讲重话,要把你们都当做「草莓族」来护念。所以,我这样笑容可掬,缓语轻声,耐心无限的样子,就只有在禅堂里才看得到了。

除了老师,在整个禅修期间还有许多义工前来护持,从早到晚的起板、安板,每枝香禅坐的开始与结束,都有人司钟控制时间;每天两堂临斋用餐,都有行堂义工替我们添饭布菜;如果个人有特别需要,还可以写纸条请求额外的服务。想想,除了此时此地,哪里有这种非亲非故,却又热忱照护的免费「侍者」呢?

我们不是虐待狂,也不摆晚娘面孔,所以这里没有体罚,没有申斥;同学们也没有受虐癖,不但不必来「讨打」香板,也不会来受气。这七天当中,你们就在老师与护七法师、义工的细心照顾下,吃好睡好,专心用功。大家想一想:清晨睁开眼睛,入禅堂静坐一枝香,听完晨诵开示后,打板进斋堂吃饭。接着坐两枝香,吃一顿现成饭,再坐两枝香,休息一小时;再坐一枝香后听开示,接着就可以上床大休息。这样般般现成,息诸缘务的清净生活,除了在禅堂,也是没处找了!

最后,整个课程与膳宿完全免费。这点可以进一步说明:学院无论举办禅修或开设课程,所有的弘法活动我们都不定价收费,因为佛法是无价的。所谓「无价」有两个意思,一是「无价之宝」:我们认为,如果迷惘的众生能因几句正法而开启智慧,忧悲恼苦的有情能因点滴的慈悲甘露而抚慰心灵;你们说,这样的珍宝该值多少钱呢?十天课程一万元?还是七天禅修七千元?难道受用无边,福慧无量的正法,就用七千元、一万元称斤论两地将它「出卖」了吗!所以我们向来的信念是:无价之宝的佛法应无价供养大众,不要把它「订价买断」。二、所谓「无价」,就是不要钱,不需花费。无论经济力许不许可,都可以来学佛,可以心无负担地参加任何活动;不要让学佛,走道场成为高消费,有钱人才能参与的活动。所以,想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食宿免费地住上九天,大家不是应该很快乐吗?

学习放松身体

心情放轻松了,接着我们再循身观察,依次作意,让身体也放松自在一些。

关于修观的原理,在未来几天的开示中会进一步说明。现在同学先照着我话语的引导,当提到身体的哪个部位时,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个部位;然后专心地觉知、观察,留心你所能觉知到的任何觉受。接着作意──提醒自己:放松!当我们的心念够专注时,不但能觉察身体部位的觉受,并且能体验到当作意「放松」时,必然产生的「轻松」的效果。

现在,我们开始来练习,以自己的身体做为观察的对象:……(作意松身之引导省略)

以上列举身体部位的顺序,观察范围的大小,停留时间的长短,属于教学示范;下次同学自己练习时,可依个人情况与需要而定,不必然一定照着刚才的内容。止观力强的人,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很小的部份,觉知到最微细的觉受。所以,最重要的是知道这个方法的功效,即:透过意念对身体加以观察、觉知与提醒,的确有助于我们身心的放松。它不但对初学甚有助益,在禅堂中可以用,就连日常生活中都可藉以松驰身心。

佛法的修行正道,是解除所有痛苦,是从禅定的现法乐,以到达无我观慧的离系乐的过程;「离苦得乐」的目标,无论初学还是老参,在每一阶段的修行过程中,都能体验其中的身心愉悦之乐。然后,在这自身涌现的,不能抑止的求法学法热忱中,终于贯摄始终地圆满证得。所以上来才细数禅修环境、设备的殊胜,老师、外护的慈善,让同学随语忆念,这是以事实的证明,让我们放下内心对禅修莫名无谓的恐惧,使心情轻松愉悦起来。不但如此,还教导大家自我作意,提醒身体放松的技巧。这一切都是为了解除大家不必要的紧张与焦虑,以正常而喜乐的心态和身体,去迎接并享受所有崭新的修行体验。

好了,相信经过以上的提醒与引导,同学们的心情一定比初入堂时轻松愉快许多了。

现在,我们开始讲解共修须知与禅堂规约。

每一间寮房的门板上,都贴有「共修须知」与「禅堂规约」,请大家仔细阅读并确实遵守。在这里,我们除了再一次提醒大家,而且要加以说明。

禅堂共修规约

一支香六十分钟,一天静坐八支香

在「禅堂规约」部份。第一,入堂禅修应准时,不可迟到早退。这次禅修时间的安排是一枝香一个小时,每天禅坐八枝香。

「坐香」是旧时寺院的计时方法,古时候没有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也没有计时器,所以禅修时就点一枝香以为计时,香燃完了,就算用功了「一支香」的时间;「一支香」的时间长度,会因线香的粗细大小而有差别。这种「燃香计时」的方法当然不精确,也不标准;曾听一位老法师说,他们小时候调皮被罚静坐,最怕大人们用大而粗的香计时,可怜小孩子心如猿猴般不能安定,常常会睁眼偷瞄香的燃速。这次禅修设定的教学对象是初学,静坐时间以一小时为一节,只是计次单位则保留古风,称为「一支香」的时间。

共修期间,早晨四点起板,四点半入禅堂,晚间九时三十分安板,这期间扣除经行、小参、吃饭、盥洗,以及早晚两堂开示,一天能排八支香的静坐时间,这就表示每天正式在禅堂用功的时间只有八小时。请大家一定要准时入禅堂,珍惜所有能用功的时间。禅定力的培养,奠基在绵密而持续的专念用功;若以炼心得定的效果而言,一支香一小时是不太够的,所以如果是老参的进阶禅修营,则一次静坐──「一支香」以九十分钟为较佳。所以你们只能加香,不要减香,使得上力的同学,在经行时间仍然可以继续用功;当然,早、中二餐的时间不要脱队。初学者不习惯久坐,一支香结束时,可以安静的离开禅堂经行,但是心念应该继续保持专注。经行时间是为了让初学者透过姿式的改变,来缓解身心的不适应,不要误以为:「修行一小时可以休息半小时」。

七天全程参加,不要缺课

接着,希望七天的禅修,大家都能全程参加。

在受理报名期间,总会接到询问开缘的要求,有人或因白天工作不能请假,或因晚上家务不能分身等原因,常会要求是否能来听晚间开示,或只参加白天的静坐,或只在假日来随喜几天等等,不一而足。在考虑同学们时间调度不能圆满的情况下,提供方便让人稍沾法益,也是一种成全。但是在禅修营中,从修道次第与重要法义的完整呈现而言,缺课学习实在是「险象丛生」。

为什么?因为这个课程进度的安排,是依着戒定慧三学依次增上的原理,从共世间的定学教到出世间的慧学;更除了声闻自净其意的修慧,也涵盖到大乘舍己利他的菩萨心行,而且在出堂日更会向同学分析禅堂用功与日常修行的差异。在具体的修行技巧方面,我们会教导三个定慧所缘,此中牵涉到「止观分别」与「所缘转向」的禅修理论,所以如果半途中止,不但不能得见佛法修行的全貌,更恐怕在中途离开禅堂后有错解错用之虞。

以上所说的佛教重要的正法知见与修行技巧,虽然同学们不可能在七天内就完全纯熟,修证圆满,但是之所以安排在一期禅修中完整呈现,主要是着眼于日后大家出堂自修时,能「自依止,法依止」,不致于迷乱了正道的方向。在这七天禅修中,课程的安排或可喻之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所以应该全程参与,否则对于修行的认知与方法的运用,或有「断章取义」与「一执之偏」的危殆。不能全程只能随喜的名额,通常只接受曾经全程参加的旧生,新生则鼓励全程参与。在此之所以要再次提醒新学员全程参与的利益,不要半途而废,主要是怕有人中途「溜单」呀!

晨诵的意义

每天清晨的第一支香结束,有三十分钟的「晨诵」时间,由我吟诵「钟声偈」与一些配合禅修进度的经文,并稍作解释与说明。诵念时,同学们不必睁开眼,也无需跟着念,只需正身端坐,摄耳听闻就可以了。安排这个课程的用意,是让同学知道在禅七期间所学法门的经典依据何在;而且和法义的口语阐述相比,直接听闻经典中的佛陀教诲,更有一种亲尝原味似的亲切与感动。所以每日清晨,安排一小段的晨诵时间,让同学在晨曦渐升的明相中,伴随佛陀教法的智慧之光开始一天的修行,这是对大家道业增长的激励与祝福。

「晨诵」分为两部份,一是吟哦「钟声偈」,二是读诵经文。

晨诵之一──钟声偈

「梵呗」源于印度,自佛教传至各地后,产生了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佛教音声文化。中国古代讲经前后,即有呗赞传唱的仪轨;现在台湾各地寺院讲大座时,也会由维那呼唱「钟声偈」。在禅修期中,同学不需分心学梵呗,然而「钟声偈」的旋律悠扬,文义周备,提醒学人闻法时心生善法欲,所以我们将它列于读诵经文之先,以作为同学摄心闻法的前方便。

「钟声偈」的全文是:

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

「钟」在佛教的丛林道场,多以之作为报时或集众的信号。「三千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本为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在此,我们可以意解为「浩瀚的宇宙」;在佛典中引用「三千世界」时,也指为一佛所教化的领域,是为一佛国化土。「檀那(dana)」是梵语,意为「布施」,「檀那波底(danapati)」意为「布施者」;中文用语,向来有将「檀那」引申为「布施者」之意。「功勋」,一般意指个人的功劳与成就,在佛教中转为修证的果位与阶段,如曹洞禅的洞山良价,就将修行的成绩分为五个阶段,称为「功勋五位」。「利益」,梵语念upakara,又作饶益,指因信受佛法而获得福利,其中的现世利益,有吉安、健康、长寿、利禄等福乐。

在每日清晨闻法之前举扬「钟声偈」,意乃引导学人大众依文起观,作如是思维与祝愿:

当集众诵经的钟声响起,洪亮的音声响彻浩瀚的宇宙;清净的正法,宣扬于释迦佛陀所教化的万亿国土之中。吾等修行之点滴心得与成就,回向:国土丰饶,众生安乐,世界和平;感恩信施护持吾等道业,即此一善法功德,祈愿彼等:灾障净除,现世安稳,福慧增长,究竟圆满。

晨诵之二──读诵经文

钟声偈之后,我会为大家读诵并解说几小段经典,同学们仍然端坐谛听即可,不必跟随诵念。经文的内容每天不同,主要是选读对同学现阶段禅修有所助益的;或是正见的确立,或是道心的劝发,或是技巧的说明等等。解说的方式,不作长篇的,学院式的考证与论析,而是针对禅七期间的实修需要,援引经典,做为当时与当机的提醒与开示。长篇的法义思维与讨论,可以留待来日在课堂上进行。

早午两餐,注意二时临斋礼仪

晨诵结束,听到云板的声音,请同学到斋堂用餐,务必在三阵云板声音结束之前就坐;禅修期间,一日两餐的用餐礼仪,皆是如此。今天下午的「入堂新生训练」时间,已经向同学示范了佛教入众用餐的仪节,这可以说是「佛教版」「国民生活礼仪须知」的「大众聚餐篇」。

我们在禅七期间,要求同学的规矩不多,但立意皆出发于善。古时有些宋明儒者对佛教颇不以为然,然而传说北宋大儒程颐到寺院,见到出家僧人于入众诵经、闻法、临斋时,皆能威仪庠序,次序井然,使这重视礼乐教化的儒者,也要赞叹:「三代礼乐尽于斯也!」

不过在此要提醒大家:在禅堂之外的任何地点,做任何动作,还是应该把心念安住于禅修的所缘。此中,礼仪不是目的,规矩不是重点,但是一个用心于平稳专注的禅修者,在恰如其分的举止行仪中,一切都能自在安祥,符合仪节。

而或许同学会有疑问:一定要遵守汉传寺院用餐的礼仪吗?当然不必!禅修所证得的缘起空慧,超越种族与时空,也和任何文化系统中的规矩礼仪无关;但这并不表示就能没有规矩,漠视礼节。须知,各地的佛教皆有仪节,也都蕴涵地域文化的色彩。修行是破我执,不是废规矩,变成一个粗鲁无文的野人,当然汉传佛教化区的佛弟子更不用妄自匪薄,觉得印度佛教或南传佛教是「原始」佛教,所以它们的规矩形式比较好。其实身为汉地佛子,传承汉传佛教的礼仪,是很适当的,这也是佛陀教示「随方毗尼」精神的活用。

每日受持八关斋戒

每天第二支香后,在家学员要受持八关斋戒。

佛法的定慧二学,奠基于清净的戒德,纪律与道德是修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就广义的戒律而言,禅修期间大家过着早起早眠,守口摄念,闻法增慧,专意禅思的生活,本身就体现了「都摄六根」,「自净其意」的「尸罗」精神,而加受清净不放逸的「斋戒」净行,更有从外在仪式以强化内心的功能。而若论具体的戒律规范,则出家同学自有具足戒与沙弥戒等戒法需要持守,在家同学,我们每日早晨会传授八关斋戒,其具体的戒相是:不杀生,不与取,不淫行、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坐卧高广富丽床座,不涂饰装严具,不歌舞观听,不非时食等八戒,此中更有长养出世善根,顺向解脱功德的寓意。

八关斋戒的戒体是一日一夜,所以我们每日以十分钟的时间,在三宝前摄心求受。

坐禅与经行,止静与开静

「坐禅」乃端身正坐以修禅观。修行不必然要以坐姿来进行,如天台智者大师就整理有常坐、常行、半坐半行、非坐非行等四种三昧。而本次禅修,八支香的禅修时间,皆以坐姿来修行。主要是以坐姿摄心较为稳定,这也是佛教最通行与主要的修行姿式。「禅」,禅那,梵语为 dhyana,本指「禅定」。于此「禅坐」的禅取其广义,指包涵定慧二学的止观修行。

「经行」,梵语 cavkr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沈瞌睡时,即起而经行,是一种调剂身心的方法,类如安详地散步。经中说时常经行能得五种利益,即:(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故在禅修期间的每支坐香中间,安排有经行的时间,用来缓合同学因不惯久坐所引起的疼痛或疲倦。

「止静」指大众齐集禅堂,静寂摄意,专心禅修的时段;相对的,「开静」指坐香与坐香之间,允许散动出入,松缓身心的稍息与经行时间。

每支坐香的时间一到,请务必准时入禅堂,不要迟到或早退;并在三声「止静」木鱼讯号响后,停止一切移动与声响。开静时间虽到,能够继续用功的同学可以连香,不要觉得在禅堂多待一会儿是「吃亏」,好像会被人「占了便宜」似的。而需要变换姿式或经行的同学,不要干扰其他同学,应静静地离开禅堂。我常碰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开静的磬声一响,大部份的人就反射动作似的,开始搓手搓脚,摩面揪耳起来。这些动作,对于舒缓久坐不动的身体是有帮助的,我们也曾经教同学按摩与转动身体九个重点关节的动作,如果是在家中,或只有自己一个人,那当然没有关系,但是在上百人共修的禅堂,许多人此起彼落的按摩身体、搓手搓脚,声音是很大的,也会干扰到连香禅修的同学;所以请大家在不打扰继续用功同学的地方,才去做松缓身体的动作。总之,禅堂是大众修道的场所,请大家务必保持禅堂的宁静。

大堂闻法与个别小参

一天共修的最后时段,大众将齐集一处听闻法要,称为「大堂闻法」。佛法重视的是智慧的开启,一切修行皆从依于正见而有的正行,俾能真正趣向于圣道。

「参」,咨询请益,学人参见老师请求开示,有别于在大众中闻法的方式;在禅修期间,我们安排有一对一的教学时间,于教者是垂询劝修,于学者则是询问请益。禅修老师对于学生最切实有用的帮助,常是在小参的时候,因为师生一对一的面晤时,学生可以针对个人的需要,直接提问或讨论。禅七期间小参有两种,一是每人每天的固定小参,二是视个人需要而增加。

请同学每天都要来让我看一次,问问一天的修行进度与用功情形。有些同学对于来小参有心理障碍,常像老鼠怕见猫,小偷逃警察一样,能躲则躲,能逃就逃。其中的心理因素不外乎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境界不够」,所以无颜见老师;更有同学在几次躲闪几天,终于让纠察义工半劝半「押」来见我时,说:现在我的问题很多,麻烦很大,没有脸见老师,等一切解决了再来呈报成果云云。听了真让人啼笑皆非,如果没有问题,或自己已经知道如何修行,那就代表能自法饶益;就是因为不知法,不知义,尚需要人指点迷津,才需要随师而学,老师的经验多,其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指点迷津。放弃小参,实在是学生很大的损失。虽然我从不觉得自己是老师,但是在修道的路上比在座的同学起步早,或许有些经验的提醒,可以让你们省下走冤枉路的力气和时间。

师生之间的「小参」以一对一方式进行,让同学在无旁人环顾与听闻的环境中,放心地诉说与提问。老师对于同学的谈话内容,也不会散布传说;若问题有代表性,可以为大众教材,也会以隐去名姓、特征的方式作为教案。

以戒为基

禅修期间,功课安排以「三学增上」为主轴,首先,以戒学为基础,持戒清净,则色身轻安,心无烦扰。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将身心完全的投入当下所需修习的禅观功课上。

第一、方便具足,净戒增上。出家众遵守各自所受持的具足戒或沙弥(尼)戒法,在家众则持守八关斋戒,由于八关斋戒的戒体是一日一夜受持,所以每日第二枝坐香后,我们会为在家众传授斋戒法,出家众这时可以出到禅堂外面经行,或等待小参。禅修期间,大众都要持午,也就是过午不食。大家要以亲身的经验来证实:在安详清净的环境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一个人是不需要太多的食物的;反而是烦恼炽盛时,才需要很多的食物加以「助燃」,让我们有气力「继续起烦恼」。再者,晚间大寮也会提供戒律所允许的果汁或甜汤,让一些同学补充体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取用,除此之外,其他食物一概禁止食用。

请大家以清净庄严的心,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这些戒律对于定慧的增长十分有帮助。至于其他的规矩,包括禁语、不互相招呼,和保持安静等等,也都是有助于你们用功的规矩,基本上是以自护护他为前提的,对各位的禅修进退,影响非常大,请各位务必遵守。

有句话说:「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因此,在教导第一个禅修功课「安般念」之前,请各位先以诚恳肃穆之心,发愿切实遵守共住共修的规矩,以护念彼此的道业。

修学安般念的步骤与技巧

现在,开始传授第一个功课。

我们在禅堂的第一个功课是「持息念」、「安般念」。anapana-smrti是梵语,音译安那般那念、安般念,意译念入出息、持息念。ana(安那)即入息(吸气),apana(阿般那)是出息(呼气),smrti是念,也就是注意力、专注力。安般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息的出入息上,以摄心专念的修持方法。

平常我们的心念跳跃奔腾,如野马、如猿猴,十分的散乱,更从眼、耳、鼻、、舌、身、意触对色、声、香、味、触、法,生起六识,产生种种的幻想意念。心念缘于外境──所缘,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炽盛,不断造作。遇到喜欢的,就追求;遇到不喜欢的,就排斥。我们透过知觉所经营的生命型态向来是趋乐避苦的,在贪嗔痴三毒中,不断运作,不断发酵。

安般念,就是学习将注意力──念力专住在唯一一个对象,以念住于息,来代替其他所有的意念。换言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出入息上,在人中范围的部位觉察呼吸,藉此截断其他的妄念。

以下说明修学安般念的步骤与技巧:

第一、关于禅坐姿势。

可以使用散盘、单盘、或双盘的姿式禅坐,只要上半身能保持端正直立就可以。要注意的是,不要长期盘一个姿势,应该左、右腿交换,以免身体因长期倾斜而压迫到脊椎,造成病变。此外,腰力弱、脚受伤,或腰受伤者可以试着坐禅椅,坐禅椅的着力点、重心在臀部,而不是在双腿与脚背。坐端正之后,上半身以非常自然的方式保持端正直立。

上坐之前不要匆忙,任何会束缚身体的东西,最好先取下、松开,再以最自然、最轻松的姿势坐好。双手自然放在腿上,上身保持直立,闭上双眼,然后花几分钟的时间,从头到脚依序检查自己的身体,若有紧绷、僵硬之处,专注作意,提醒自己放松。

第二、关于摄念修定的所缘。

全身放松后,将注意力放在人中的范围,也就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部位;当我们的心能够渐渐地安静下来时,应当可以在人中范围觉察到自己的呼吸,也就是鼻息的出与入,气息通过人中的皮肤,有摩擦,接触的觉受。对!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个觉受上。

第三、关于安般念的技巧。

念住人中的鼻息,不要移动。念力弱的初学者,专注的范围越大,越多,越移动,就越不容易专注。我们应该像足球守门员一样,当呼吸通过人中时才加以注意,至于呼吸进入鼻腔和身体的其它部位后,就不要再理会它,不要随着移动,应该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人中的范围就好。而且,一旦发现注意力跑掉,警觉之后,马上回到(鼻息的)安般念。

观察自然的呼吸。所谓自然的呼吸,不是说你现的呼吸是不自然的,要去找一个自然的呼吸;而是指如果你现在的呼吸是长的、绵细的,就观察长呼吸;如果你现在的呼吸是短的、急促的,就观察短的、急促的呼吸。换言之,就是观察你目前身心状态下的呼吸──这就称为「自然的呼吸」,没有丝毫的控制,造作和勉强。只是静静的观察,不刻意追求让自己舒服的呼吸,也不刻意排斥让自己难受的呼吸;不要因为觉得气息很弱,就加深呼吸或用力呼吸来让自己的觉察变得清楚些;也不要因为觉得气息粗,就刻意憋气变细。

整个过程都不要控制和调整呼吸,以免造成胸闷、气滞。而应该以平静安稳的心念,去接受当前的每一个呼吸状态,当注意力跑掉时,一觉察到,就马上回到安般念。

无法观人中鼻息时,可先观鼻腔内的气息。如果息很微弱,无法在人中范围觉察出来,这时可以先把注意力移到鼻腔里面。由于鼻腔粘膜的皮肤更为敏感,因此一定能够在里面找到一个清楚的鼻息触点,确定之后,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部位。当专注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心意已经稳定安住,可以再把注意力移回人中范围。不过,如果你能在人中范围觉知呼吸,就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鼻腔里面,因为鼻腔十分敏感,很容易觉察到息的出入,这样无法增强我们的定力。

心意散乱,可先数息。心念散动,不能及长时间集中时,还有一个前方便可以运用,也就是数息。

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如果感觉自己的心非常的散乱,或是在人中的范围息太微弱了,甚至没有办法观察,这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人中范围,然后用数数目的方式:吸气、呼气,完成一个呼吸,数一;吸气、呼气,完成一个呼吸,数二,………。如此增上数目,从一数到八,不断重复,直到注意力稳定、人中范围的息,能观察得非常清楚,而且保持长时间不散动为止。

论典中说,数一至五,数目太少,不容易摄心;数十以上,数目太多,心念过劳,故数数以六至十为佳。帕奥禅师的教法是以八为数,取其「忆念八正道」的寓意,所以我们在此也建议同学数到八。但是当心意能安住而集中,就应该将数目字放下,只是观察呼吸。

经过几天的练习后,如果一入坐,息就可以观察得很清楚,那就不要数息而直接观息。「安般念」的修持重点是观察、念住于(鼻)息,以「念」为主;因为初学者无法立刻专注,才退而求其次的数息,而不是以「数」为主。

安般念的特胜与功德

第一、具普遍性。[1]

呼吸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自然的生理现象,以它为禅修的所缘,不但容易取得,也可以超越宗派、宗教的对立与修持的神秘色彩。

第二、利于情绪的调理与觉察。

我们的呼吸和情绪相关联,情绪起伏,呼吸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例如,情绪稳定时,呼吸就比较平静细长;情绪焦躁时,呼吸就比较急促粗糙。因此,以「呼吸」做为专注的对象,有助于情绪的自我觉知与调整,专注力愈强,情绪的自我调理能力就愈强。

第三、培养定力。

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其中「观身如身念处」,息属于身,故观息也是观身的一个所缘。安般念在禅定的层次上可以修到四禅,到了色界的顶点:四禅,息才会停止;在色界四禅以下的众生都还有呼吸,在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佛陀教导弟子修学安般念得四禅。第四禅的定力均衡和稳固,非常适合开发观慧,故《阿含经》中常称四禅为「根本禅」,即依此定力而起观,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进而破除我执,故佛陀对此禅境的定力,十分赞叹。

南传觉音论师在《清净道论》中,将修定缘整理成四十个业处,并论及各个业处所能到达的定力浅深,有些所缘的定力层次较低,不容易开发观慧,有些则定力虽深,然慧力转弱;而安般念则定慧力适中,这就是佛陀赞叹其为根本禅的原因,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禅修所缘。

第四、开发观慧。

安般念不仅可以培养定力,也可以修观慧,如「十六胜行」中说,依之而修可以破除我执,得证圣果。

以安般念为所缘的定慧分别

也许有人会问:修学安般念,是否会影响自己过去所修学的法门?事实上,定力和慧力都是一种能力,如果安般念修得好,定力就会增强,这时要转学其他的观门、定门,根本不成问题。换言之,一旦三昧力成就,有了定力的扶持,其它的其他能力也比较容易增长。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学了安般念以后,要怎么面对自己过去所修学的法门?

安般念除了增长定力之外,还能开发观慧,为了不让大在用功时有所混淆,在这里,我想为大家简单地说明一下以安般念为所缘的定慧分别:

依安般念修禅定: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鼻息上面时,如果只是专注于鼻息通过人中范围时的触感,换言之,就是心念只专注于一个所缘,没有其他,不去分别,不去思惟,就只是静静的观察自然的呼吸,注意力跑掉了,马上抓回。如此循序渐进,呼吸的观察渐渐变得明了清晰,因为降伏五盖,就能从欲界的未到地定,进升入色界的四个禅定层次,这样就是依安般念修定。

依安般念修观慧:依安般念转为观慧时,就必须注意息的「自相」,即观察其长短、冷热、前后变化等,与「共相」,即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当我们做这样的分别、思惟、拣择时,就是以安般念为所缘,开始从修定转为观慧。

虽然经中有先修止,后修观;先修观,后修止;止观双修等三种不同的禅观进路,然而一般都依定起修,而且戒、定、慧三学,也是先定后慧的次第。所以,慧学必须以定学为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动与不动之间

我们常会因为久坐而产生疼痛,这时我们可不可以透过移动来减轻不舒服的感觉呢?有人强调不要移动,但是这会引起强烈的痛苦,学员也容易生起惧怕的心理。所以我们的方法人性一点,也就是:不是不能动,但千万不要只是反射动作的动。

无始以来,我们的生命已经养成一种本能:遇可爱境起贪,遇不可爱境起嗔。由于习惯于贪就执取,瞋就排斥,使我们的身心形成趋乐避苦的深厚习气。生命深层执持根身的力量非常强大,也难怪我们总是贪生怕死。在禅修过程中,一般人对身心觉受的反应也是经常受制于这种习气,无法超越。

所以,就算可以动,我还是要提醒各位,我们入禅堂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透过定和慧的训练来改变根深蒂固的惯性,那是生死流转的惯性。因此,碰到不可爱境时,如果能够不理它,最好就不要理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安般念上。你一定要用自己的修行经验来证明一件事:是你的心把痛苦和快乐抓住了以后,它们才会和你纠缠不清。如果你有能力不理会身心的觉受,它们就不会对你产生干扰。

但是,有时候久坐,总不是很舒服,尤其当身体的疼痛已经严重干扰到你用功时,就不需要再做无意义的忍耐了,以免浪费时间。如果短暂的移动身体,可以换来之后二、三十分钟的专注,这时候最好先变换一下姿势,再继续用功。

精进而不放逸的力量要从自己的内心生起,而不是靠老师或纠察对禅修者打香板,喝斥、责骂,使学员心生恐惧而来。修行是对自己交代,而不是对别人交代的,因此,在这个禅堂里,除了道德的劝说,道念的提醒,和互相的鼓励之外,我们没有任何外在的管教或威吓。希望你们自行生起精进的警策力量,珍惜每一分的禅修时光,努力超越身心的逆障。

[1]有关于安般念特胜的说明,一至四点于拙著《禅观修持于人间关怀》,页五三至五五,三二九至三三三中有较详细之说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性广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性广法师)  

 江灿腾教授:一个新禅学思想家的诞生——贺性广法师的“人间 

 性广法师:覆清泉居士谈禅观修学 

 性广法师:出堂叮咛语 禅七开示录(十七)——出堂日 开示 

 性广法师:无住生心 禅七开示录(十六)――出堂日 晨诵 

 性广法师:自知自作证 禅七开示录(十五)――第七日 大堂 

 性广法师:菩萨心行 禅七开示录(十四)――第七日 晨诵 

 性广法师:苦口说菩提 禅七开示录(十三)――第六日 大堂 

 性广法师:次第升进 禅七开示录(十二)――第六日 晨诵 

 性广法师:观色如聚沫 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 大堂 

 性广法师:观色如聚沫 禅七开示录(十一)――第五日 大堂 

 性广法师:如实观受 禅七开示录(十)――第五日 晨诵 

 性广法师:受如水上泡 禅七开示录(九)――第四日 大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