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道法师: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


   日期:2020/7/12 1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9.5.30第八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综合座谈会引言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

释传道

一、前言

当今的台湾佛教,就如百花齐放、众鸟齐鸣,看来蓬勃发展极了!从延续中国佛教遗绪的传统佛教、各式各样的人间佛教,到南传的原始佛教,以迄藏传的秘密佛教,可说各拥天

地、各具擅场;即连佛学研究,亦蔚然成风、盛况一时。但在琳琅满目、光鲜亮丽的外表底里,佛陀教法的真义,是否也同样获得显扬呢?这似乎有待我们进一步省思。

二、人间佛教的修行──依人身向佛道的人菩萨行

学佛,即向佛学习。佛,是觉者,是以无上的证智觉证宇宙人生真理、彻了万有诸法实相的圣者。佛教──佛陀所教,则是觉(智慧)的教育,而有教人转迷启悟、上通圣境的可能。所以凡一切大张佛教旗帜,而其实违反真理智慧的教说与行持,皆非佛法。

佛是经累劫修菩萨行而成的,「自悟不由他」。弟子则依佛示的古仙人道迹修行,断惑证真、成贤成圣,佛教是自力的宗教。佛或因众生的根性与需求,施设种种方便摄引行人;但方便是有着适应性、阶段性与对治性的,终需回归佛法的正常道,而不能视之为佛陀教法的全部。

然当前的台湾佛教,为迎合好简、求速成的时代文化,种种融摄外道糟粕的他力、方便,一如春风野草般不断衍生。导师尝慨叹其所处时代之「中国佛教为『圆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顿证』之所困,已奄奄无生气;『神秘』、『欲乐』之说,自西而东,又日有泛滥之势。」1而今却更变本加厉!种种假借加持、消灾名义,而行敛财骗色之实的,也全部记到佛教头上来了。从自力到神秘、他力,佛法的被异质化,始终是一大危机!

或有人欣慕原始佛教之淳朴,而对南传禅法趋之若鹜。但若于佛法正知见未能建立,信、戒基础未能具足,即径行禅定之修习,这尽管有其宗教体验,却不能确定即为佛法。专修禅定而偏废人间正行,这是共外道的天法,而非佛法!

当然也有鼓倡人间佛教,广行菩萨利他事业的一大流。彼虽于佛法普及有功而值得肯定;然为了普及,势必非将佛法浅化不可,因此教说内容也就不离人伦道德,而偏重人乘善法的施与戒(德行)。这是忽略人间的佛法固应包含这些内容,而不能只有这些内容,否则佛法的特质与真义,不免就隐晦而不彰了!

由上述的辨异,吾人当可勾勒出佛陀教法的轮廓,从而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佛教是宗教,而且是重视依人身自力觉证智慧的宗教。从一个愚痴无闻凡夫,经由对佛陀教法的信、解、行,而终于证得与佛同样的正遍觉,这也就是学佛.成佛的始终历程。从人而菩萨.佛──由人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此即人间佛教论题的核心要义。2

在对圆满佛果菩提的深切信仰中,依于慈悲,广集福德、智慧资粮,不以人天的福乐为满足,也不急切于厌离求解脱,不寄情于来世与他方,也不眩惑于神秘及他力,而只是老老实实地由具烦恼身、悲心增上的凡夫发菩提心,「除正信正见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业,以护持佛法,救度众生为重。」3──这种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人菩萨行,才是上契佛陀本怀,又符合时代机宜,而为现代学佛者所应遵行的人间佛教的修行。

三、人间佛教内修外弘之依持三要

自利与利他,内修与外弘,是菩萨行必不可免的;甚且是「自未得度先度他」,将利他置于自利之先的。但不论自利与利他、内修与外弘,皆须依于三项要则,才能不违佛法、不悖初心,而进向佛道。这三项要则,也就是菩萨行者所以能长在生死、普利众生的根本要诀。

(一)发心──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

由人乘直接发大乘心的,称为直入菩萨,他或因不忍圣教衰,或因不忍众生苦而发心,此即含摄得智增上与悲增上二类大乘行人。「这二类发心,是出于深刻的智慧及悲愿而自发的,所以是坚强有力,容易成就。」4而且会因此发为内修与外弘的动能。

1.不忍圣教衰──这是「着重于护法而发心」5:确认佛法的究竟无上,而且唯有佛法才能给予自他及世间彻底的利济。但此时、此地,宣说正法的少,而相似佛法、错谬邪见,却裹着佛教的外衣充斥世间,不仅无能解除众生的烦恼,还加深了众生的苦患。这唯有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才能振兴圣教,使佛法的真义流传人间。

2.不忍众生苦──这是「着重于利生而发心」6:众生的苦难无量无边,而尽由自身造业招感而来;尽管给以物质、知识、技能等等世间法的救济,却也仅能得到相对而有限的改

善。要能彻底救度众生,必得教以佛法,从根本上解除苦因──令其改变观念、言行,使其随顺佛法真理,终而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这才能使众生真正离苦而得究竟安乐。

这是为不忍众生苦而发心的。

(二)目标──净治身心.弘扬正法.利济众生

成佛,是学佛者的究极理想。理想是不妨远大的,而实践则要从切身的修行入手。一般人听到修行,总不免联想到出家修行,联想到在寺院集众共修,联想到早晚课诵、念佛拜忏。而其实修行,就是将所「修」学的用之于日常的事「行」,用之于改造我们的身、语、意业;将佛法的理论与我们的生命、生活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依此,出家学佛要修行,在家学佛同样也要修行;佛教有修行,其他宗教同样也有修行。「单讲修行,并不一定就是佛法」7;重要的是,所修的行,「一、与佛法的根本义理是相合。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子。」8三、有没有依佛法而改变自己的气质。所以学佛,且慢谈了脱生死、究竟成佛,先完具一个正常、高尚的人格,成为一名人中君子,才是最切要的。否则,佛法是佛法,而我依然故我,一点改变都没有,佛法与我,终究是二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那就罔学了佛法!

对此,导师有感而发的说:「中国近百年来佛法衰败的原因,是出家者误解住持佛法的意义,不能以方便摄化信众,使他们从净治身心中,表现佛法的大用。如佛法而不使人净治身心,那弘法也者,祇是形式的热闹而已,于佛法毫无裨益。……所以净治身心,是学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9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亦当以此为基本的目标,舍此,谈弘法、谈利生,都未免遥远了些!

于甚深佛法,有过一番深刻的认识,再将此认识体会到自心,净治烦恼、改变言行。──由佛法的修学而得净化,由佛法的实践而受用法乐,复因见圣教衰、见众生苦,而发心弘扬正法、利济有情,这就发起大乘菩提心了。发了菩提心,一切的修学与事行,皆为续佛慧命、救度众生,皆是为佛教、为众生,而非为自己的成就佛道。依此目标而发心,才是强而有力的发心!

「信为欲依,欲为勤依」10,依此来解说发菩提心的重要,是再恰当不过了!深信佛法是世间唯一能济世利人的大法,深信佛果菩提的超胜世间、究极无上,即能从纯净的信仰中,引生趣求无上菩提的愿欲。于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起大愿欲,那才能精勤于佛法的修学与弘扬、自利与利他,以圆成菩提。故说菩萨道为从凡夫发心、修行,以至证得菩提的完整历程。人菩萨行是不能离去愿求菩提的终极目标的,一切的利他行因为与菩提信愿相应,那才成为真正的菩萨行,而不致落空、堕入小乘或人天的福果。

(三)方法──十善行为本.修六度四摄.性空慧为要

依人身向佛道,十善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凡夫菩萨,即从十善学起,而渐深渐广,故又称十善菩萨。十善虽是共世间的善法,但因学者之发心差别,也就分别而为人天、解脱与成佛的不同果报。

单为个己的内修与解脱而学,一个人所需要的佛法其实不多。但若为弘扬正法、利济众生而学,则定然要遍学一切法门,才能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性与烦恼,施以种种的善巧化度。「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一切法门中,又以六度、四摄为菩萨行之纲要,尤为人间佛教内修与外弘之所必学。六度为从愚迷此岸,自度度他,以超越生死长河,而达正觉彼岸的方法;包括利他的福德道与自利的智慧道11。四摄则为摄化众生同向佛道,摄受志趣相同者同行菩萨利生事业的方法。故说六度与四摄为今菩萨行者之必修学分。

然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如非以般若智慧作为前导,是显不出佛法超胜世间的特质,而又触处染着、触处成碍的。「五度如盲,般若如导」12,这不但说明了五度的共世间性,更突显般若为一切法门之眼目的重要地位。一切法门的修学,不能离于般若慧,可以说佛法的修学即是修学智慧的历程;但这并非只要智慧,不需其他,而是强调智慧之不可或缺与彻始彻终。欲求菩提,唯有信、智、悲齐头并进、辗转增上,才可能完就。

众生是多苦而又畏苦的,要从此多苦的人生超脱,已然不易,何况是即此多苦的人生,不为自身忧苦的超脱而发心,却一心一意为超脱其他众生的忧苦,而一生又一生在此多苦的人间受生死?他所凭恃的是什么?逆境,可能挫败他;顺境,可能迷惑他;众生的刚强难化,可能令他退屈;但是在千锤百炼中,在头出头没中,他终于习得一身的好本领,坚毅地向佛道迈进。──菩萨,无怪乎要被尊为「众生之上首」!他的成佛,为了多苦众生;他的不急求自证,为了多苦众生;他的遍学一切,为了多苦众生。──因为这大悲心的策发,才使他一日一日坚定自己的菩提信愿。但使他久处生死,而能不畏生死、不趣涅槃的,却是胜解空性的智慧。透过缘起深观,了达一切如幻,菩萨于是而能不离人间,又不着

人间!人间佛教的修持者,当切实把握菩萨的真精神,依此发心、目标、方法而学!

四、内修为了外弘.外弘深化内修

人间佛教是不能离于人间的,修持的内容不能离于人间和乐善生的德行,也必然要将所修所学应用于人间的种种事业,增进人间的利乐。内修,或外弘?这或者也令部分学人觉得困惑,但内修要为外弘作准备,并且在外弘中深化个己的内修,这样的内修与外弘,才符合人间佛教的精神而有意义。

进一步说,内修是外弘的基础,人间佛教的弘扬,不管是用于领众修行,用于讲说治学,或用于菩萨事业,均需于甚深佛法下过一番扎实的功夫。而后,在对外的弘化中,内化所修所学的一切,将理论付诸实际事行,在事行的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终达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信解与行证的合一,这才完成自我生命的彻底改造。

内修与外弘,就犹如学与用,对此,导师在〈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文中,即有着恺切而深入的慈示:

「无论什么学问,只是『为用而学』。学业的价值,不但在为自己,而且要对人类能有所贡献。所以彻底的说起来,学只是『为用而学』。不问所学何用,不求如何应用,『为学问而学问』,是有背于学之意义的。」13

「就佛教而论,佛学本非纯知识的,一向是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所以非『学』『用』相结合,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学。」14「如善于应用,学与用相结合,那即使所学不深,也会一天天增进,更切实、深刻起来。否则,学到相当程度,不能见于实行;或者实行时,不能与所学相结合。那相当的闻思知解,可说一无用处,久久也会退失了。那一心想学,专重闻思而不想实用,将永远是空虚的,也难有更高的造诣。」15所以「唯有『学以致用』,才能向『学无止境』迈进」。16

儒家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7而依自己的体会与经验,或许可以再加上一句:「用,然后知不逮。」理论知道,真正要用得出来,这才发觉还有一段距离呢!所以要在边学边教、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中,教学相长、学用相资,而达到教与学、学与用的互相增上,那佛法才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再说学与用,内修与外弘,不论修学什么、用于何处,都非从认识自己入手不可。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所长与所短,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可以发挥的,依于上述的修持三要去修学、去应用,这才能真正裨益于佛教与众生,又有助于自己的道业。

内修,不是个人住茅蓬或远离人群、独处自修,而是大众集体共修,共同生活、共同论学、共同办道,在大众生活中增进德学、消融习气。外弘,广义来说,则涵盖一切严土熟生的事业。对此,学者尽可发大心,成就菩萨大业,但切记要随分随力,由小而大,由近及远,慢慢结集同愿同行者共同成事,才不致因好高骛远,而退失初心。

不过当前的台湾佛教,为了自家寺院的维持与扩大,为了服务信徒、争取信徒,僧众往往忙碌不堪。硬体设备庄严宏伟,而软体空洞贫乏是极普遍的现象。于是,为求法,为病缘,为理想的不得实现,为理念的不能谐同,……不断地有人离此别去。于是,个人静修、住茅蓬、辟精舍,不得已而住俗家的人多了,而寺院僧众高龄化的倾向也更普遍了。(造成高龄化的原因诚然更复杂些吧!)

对此现象,想引用智道长老尼三十几年前对我徒弟开示的一番话,提供大家作为省思,他说:「如果那个地方吃的差、住的差,但是有法可求,你无论如何,都要为法住下来。如果那个地方有法可求,生活各方面又很优渥,那你是很有福报。如果那个地方没有法可求,但是物质上很充裕,那你要赶快走人,免得空耗信施、消损福报、浪费生命!」(这当然指的是初学阶段。若学有小成,又能取得常住的信任与支持,发大心的菩萨真该把佛法带到那个地方去的!)

谈到这里,还是要引导师的话,苦口婆心地说:「『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僧,不是伟大的个人,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18不管自己离开僧团的理由为何,都应该再找寻一处适合自己的道场,回归僧团生活,以持续道业的修学。现实生活是不可能尽如我们理想那样的,我们能有多大福报!当知:菩萨,可以有恢宏的气概,而不必然都当领导者或位居中坚。菩萨,可以成赫赫之功,而不必非成赫赫之功,不能一展抱负。只要道念坚定、吃得起苦(现代僧团能吃的苦已经相对少了),就当安住僧团中。没有大众共同修学的环境和机会,就自己利用时间自求充实。只要有心,在唱念、在办事、在处众,在与信徒的互动中,都是很好的应用所学、藉境练心的机缘

,就看自己会不会把握了。会把握的,唱念课诵,正可以学习摄心、依文起观;担任职事,正可以在办事中学习无我;与信徒互动,正可以随宜教化、广结善缘,那时时处处都可修可学可用!

既然囿于客观环境,不能专意内修或外弘,那就训练自己能静能动,而且动静皆宜吧!不过且谨记:得时间静修,要能「放得下(外缘),安得住心,(并且)持之以恒」19;而弘化、任事、兴福,则要留心名、利、情这「小三关」的考验。「注意『信心坚强』,『戒行清净』,以念诵、忏悔等来培养宗教情操,而将自己安立于僧团中,安立于闻思经教的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20如此,久而久之,道业卒能有成。

在家居士的修学佛法,与出家众其实并无差别,只是二者的生活方式与责任、义务不同。若就菩萨行的开展来说,「从在家众的立场,努力于大乘思想的教化,……(还)是菩萨道的主流」21呢!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诸大善知识,尽多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翘楚,他们即是就着自己的专业领域,融入佛法的修行,而以此来教人修菩萨行的。在家居士亦当以此为学习的典范,将从佛法而来的体会与创意,应用到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工作态度中,甚至展现在工作成品中。如以音乐、戏剧、文学、艺术……等来表达佛法的意象,这不但最能感召人来信仰、修学佛法,更可以使佛法普入各阶层。对佛法的深入,在家居士或者不及出家众的专业;但佛法的广化人间,在家居士却必然可以有所发挥。

现代的在家佛弟子,除应护持三宝,以家庭与职场作为自己的修行道场而外;行有余力,亦当投身利济众生、关怀国土的事业。切勿本末倒置、角色错乱,过着出家一般的生活,或者热心传教,到处拉人来信仰。而应将自己所学到的,即使是少分的佛法,活用在日常的待人处事中,以言语、身行来表现佛法的智慧与慈悲,这无疑更能使人对佛教生信。若有大心居士,发心弘扬正法,也应在人间正行的基石上,谨守在家居士的分际,而有护教利生的事实展现,才能真正有助于正法之弘扬。

五、结语

真诚的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都不应昧于眼前佛教的表面荣景,而应致力于佛法真义的阐扬与行践,让菩萨的真精神充分实现在人间,使人间永有佛法的光明!

论到菩萨的真精神有三:22

(一)为度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发菩提心,其精神为「忘己为人」。

(二)抑他力为卑怯,崇自力、不由他力,其精神为「尽其在我」。

(三)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为「任重致远」。

把握菩萨的真精神,不贪功、不躁进,与自己比,不与别人争短长。莫羡慕、莫埋怨,莫自高自满,也莫妄自菲薄,这才能脚踏实地、学无厌足地就着自己现有的因缘去把握、去开创。在对人、对事的历练中,学习超越过去的自我、挑战自己的未来,学习扩大自己的心胸、增长自己的器量与识见。由自己的苦痛,而同情别人的苦痛;由自己的烦恼,而谅解别人的烦恼;由自己因佛法的修学而得清凉,而思令人也依此得清凉,并力求这样的佛法得以弘扬。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不正应从每一位佛弟子出发吗!人人从自身出发去努力,推己及他,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人间佛教的一粒种子。那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冰雪大地即将冰消雪融、遍地新芽!谨以此文怀念人间永远的导师,并愿所有见闻者、

听闻者,都能以作一个人间菩萨自期!

【注释】:

1.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自序〉,页7。

2.印顺导师,《佛在人间》(新版),页99。

3.同注2.,页103。

4.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页260~261。

5.同注4.,页260。

6.同注5.。

7.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五册,页74。

8.同注7.,页75。

9.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新版),页169。

10.《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四四册.四八页中。

11.同注4.,页280。

12.《大智度论》卷六十二:「五波罗蜜亦如是,离般若波罗蜜,如盲无导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种智。」《大正》二五册.四九六页下。

13.同注9.,页186。

14.同注9.,页187。

15.同注9.,页189。

16.同注9.,页188。

17.语出《礼记.学记》。

18.同注2.,页6。

19.同注9.,页214。

20.同注9.,页153。

21.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版),页250。

22.同注1.,页6~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