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道法师:平淡、平实中的不平凡──记亲近印公导师的殊胜因缘


   日期:2020/7/12 2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平淡、平实中的不平凡──

记亲近印公导师的殊胜因缘

释传道

一、薪火相传

向来被敬称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人间佛教的领航者,而享有「玄奘以来第一人」1,「汉人来台开垦四百年最伟大的思想家」2,及「世界佛教之光」3等称誉的「佛国瑰宝」4──印公导师,于今年六月四日上午十点零七分圆寂了!就世俗的层面来看,导师的形体是与我们告别了;但从佛法的层面来看,他老人家的懿德风范,及忘己为人、任重致远、护持正法的菩萨精神,仍然长存人间。只要四众弟子依法修学,辗转行之,亦即是导师的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5这是导师不舍有情,而对自己、也对我们所作的慈悲承诺。祈愿在不久的将来,能与同愿同行者追随导师,共同建设此人间而成净土!

二、无尽感恩

今世能得人身,又得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自己真是满怀感恩!不仅感念父母生养之恩,感念众生互助之恩,感念师长教育之恩,更感念三宝、善士启发法身慧命之弘恩。在无尽的感恩之中,尤其感念印公导师慈悲摄受之深恩。在学佛的最初十年,一切多半自行暗中摸索,正当自己困于传统的佛教思想、制度,而苦寻不着思想的出路之时,幸而经由间接拜读导师的著作,乃至直接的晋谒请益,这才终于寻得思想与行动的「源头活水」。

从此,不但自己的疑团尽释,宗派的隔阂冰消,更因而走出传统谈玄说妙之窠臼,跳脱寄情来世他方之迷惘;进而深信实现「人间净土」是为释尊本怀,而誓愿尽未来际奉行「人间佛教」──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这一切,都拜导师的法乳深恩所启发,因此对导师的感念最深!

三、为法忘躯

民国五十八年,应师范大学中道社学员之邀,一齐上报恩小筑拜谒导师。当时导师病体未愈,却仍慈悲开示:从读经入门次第,到一门深入的阶次,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谆谆善诱,如话家常;历一个多小时的殷切垂示,真是如醍醐灌顶,令人感激涕零!

民国六十年,偕同现今已是中正大学历史系主任的颜尚文同学,以及目前已自文建会文资中心主任退休的林金悔同学,这两位大学青年去拜谒导师。彼时,导师刚刚经历了两次大手术,身体甚弱,所以侍者明圣师父特别叮咛:谈话顶多只能十五分钟。但导师一谈起佛法,就显得精神抖擞,连一丝病容都没有;反而苦口婆心地一再提醒我们:「研读佛书,要用信仰的精神和态度为之;如果只当是作学问,或者资料的累积,那对身心、对生命,就一点助益都没有!」

导师更对我们说明了如何以两种方法,来勘验学者的言行是否符合佛法:(一)所说与佛法的根本义理是否相合?(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子?「若光谈修行或劝人作善,一般宗教也会啊!如以神通来建立佛教,外道也有神通,那佛教就和外道一样了!现在的人,稍微有一些修行,就说前生后世、说神通,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从佛陀证悟、说法的史实来看,佛世尊不是那样的!虽然佛的身、语、意三业都可以教化,但是佛法的重点是教诫轮──用语言来引导你、启发你,使你向上。」

这种平实而不惮其烦的垂示,在侈谈特异、神通的今日,不特是对症的针砭正见,更是炎热里的清凉剂!在这么一问一答之间,时间竟已过了将近二小时,害得侍者坐立难安,但也让自己感动难忘!

其实,老人家的心情,我是深有所会的:恹恹的病体,能不能活得长久犹未可知,既然有人要来请法,他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倾囊相授。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与悲愿,正是我佛弟子效法的典范!

民国六十八年,因事到慧日讲堂,临离开前,欣逢导师前来,我遂把握机缘,趋前请问疑义。因为自己出门在即,于是便与导师两人站立而谈。我方便请益,但导师仍详尽垂示,用心讲解;感动得我,亦全神贯注,一心谛听!

不知过了多久,隐约觉得旁听的人愈来愈多,回头一望,才发现身边已围了一圈人。原来,用餐打板声已敲过半小时了!大家都觉得好奇,到底是什么问题,让一向准时的导师浑然不觉,专注到连敲板声都听而不闻。我于是再一次领会到导师为法、为众生的慈悲,以及古人「废寝忘食」的深义。

四、平实接众

民国八十四年,安排当时已任职文建会的林金悔先生,陪同艺文界人士──梁华纶(文建会文资中心秘书)、赵东晖(中国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何恒雄(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院长)、叶绍国(淡大教授)、李文宾、柯耀东、程雪亚、苏献隆、彭琼华(画家)、李谷摩(画家)伉俪、柯锡杰(摄影家)一行十三人,前往永光别苑拜会导师,老人家的平易可亲,让大家的请益就像围炉夜话一般温馨。

众人离开以后,林先生因东西忘了拿而折返。当他进屋的剎那,看到正在闭目养神的导师,似乎好累好累;但是当导师听到脚步声,一睁开眼睛看到他,就像有一股力量迅速泛上脸庞,瞬间又回复了先前的神采。林金悔先生心中一动:原来,老人家是打着精神来与大家讲话的。见他从头至尾不露一丝倦容,其实是不忍让人有心理负担之故啊!

八十七年,带领妙心寺慈恩护法会一行,到台中华雨精舍拜谒导师。那一次,记忆很深刻的就是老人家童心未泯地,用手将皱皮拉起,还莞尔地说:「老病不中用了!」惹得众人都哈哈大笑!「病,是多年的故友,几十年常在一起,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这充分显露了导师对于自己一生多病的态度。末了,老人家还慈悲地开示大家:「要有正信、正见、正行!善尽自己的本分、职责,革除不良的积习,这才是学佛的通途。」

还有一次,与「妙心人间佛教研修院」的学员,及南部《妙云集》读书会的会员一行,到华雨精舍拜见导师。当日,导师慈示我们:「研究佛法,要能培养温故知新的精神,而且还要能够受用佛法。因为佛法是宗教,宗教是离不开实践的:总是叫我们减少烦恼,叫我们增长慈悲心,叫我们对佛教有热心、热忱,来护持圣教;而且觉得众生非常苦恼,应该如何予以救度……。时时这样用佛法来指导自己、警策自己。」

还说:「真正学佛的,要能谅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来熏陶自己,还应该时常在佛法里改变气质。向来时常发脾气的,脾气慢慢少发了;向来懒惰不肯做事的,慢慢肯发心了,这至少就有一点好处了。假使连自己都对佛法没有信心和受用,还拿什么教人家生信心呢?如果你越学越烦恼,或者你学了,自己觉得了不得,就瞧不起人,那就和研究世间的学问一样,变成非佛教了!」

由导师这种种对信众的开示,可知他老人家从不陈义过高,而多重于佛法在生活日常的躬行实践。从他接众、处众的种种平实、平易,正显示了他在平淡、平实之中所孕育的不平凡,真正值得我们礼敬、称叹与效法!

五、深度专访

八十五年六月九日,陪同正在撰写《印顺佛教思想研究》博士论文的丘敏捷居士,到华雨精舍对导师作深度的访问。其间,我特别拈出导师三系(论)教判,来请示真常唯心的禅者开悟的问题。导师劈头就一语道破地说:「真正的开悟(即见道位),那是破我见我所见;没悟就是没悟,一悟即是永悟!那有什么大悟多少次,小悟多少次的?那是外行话!一般禅观者所谓的『开悟』几次,多数是有所体验而已;真正彻底的破我见,那须再破(再悟),又怎会再有个真常(我)心存在呢?」导师就这么提纲挈领、深邃简约地层层析理,令人听来颇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快意!

八十七年十月十七日,丘敏捷居士再次造访导师,真没想到九三高龄的导师,竟已慈悲地阅毕论文全书,他并且期勉作者要用信仰的心来研究佛法,对于自他、身心,方有裨益。

88.2.9于华雨精舍(左为丘敏捷居士)

导师对于后学这般的关怀鼓励与殷殷期许,无怪乎要被尊为「播种者」。他老人家不但以他的等身著作,为台湾佛教,乃至世界佛教撒下正法的种子;还以他的德学之风与慈悲之水,勤加灌溉这一亩正法之田,让人不得不由衷怀念、赞仰这位人间永远的导师!

六、拍摄点滴

民国七十八年,因警觉到导师的声音愈来愈微弱,遂兴起拍摄导师纪录影带的计画,以嘉惠后学既读其书,又能睹其神采影像,惕励道心!于是,先与台北「映象观念工作室」的吕欣苍先生,商讨编写脚本,后经导师慈允而开始拍摄工作。这期间因缘错综、极尽曲折,一直到八十二年──前后历经四年,全片才制作完成。其后,经与昭慧法师讨论,而终定名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印顺导师》。此录影带的拍摄发行,当也是激发日后慈济大爱台,拍制《印顺导师传》的因缘之一吧!

犹记得首度在永光别苑,拍摄工作告一段落,正待告假离去之时,导师靠在躺椅上,若有所感地紧紧握住我的手,慈祥地对我说:「学佛修行,不要怕苦!不要怕人少!要重质不重量,正信正见重要!度一个算一个,二个就是一双……。」导师这番一心为正法,重质不重量的剀切垂示,至今仍萦绕在耳,让我感动莫名!并终身尊奉为利世度生的圭臬!

八十九年十二月九日,早年归依导师,今已移居美国的雷通明博士伉俪,偕其上足曾景山居士同至妙心寺,并说明此次乃专程回国晋谒导师。经与侍者明圣师父联系,获知导师正好回到嘉义妙云兰若,遂于十四日,偕同中正大学教授颜尚文伉俪,及高雄信众暨摄影团队一行十五人,前往礼座。

89.12.14于妙云兰若(坐导师身左为雷通明博士)

当谈到佛教思想与律制的异见异义时,有人就请问导师说:「如果佛世也有现代科技,可以将佛说的实况拍摄下来,那现在大概就不会再有见诤了吧?」没想到导师立刻斩钉截铁地说:「还是有异见,一定有见诤!」是的,众生的根性、程度不一,怎可能没有异见异义呢?由此可见导师之高明、思路明晰而锐利!

七、最后篇章

作为一个佛法研究者,导师毕生的研究成果,固然已深获学术界的肯定与推崇;但导师他老人家却一再地在其著作中揭示弟子:要重视佛法的宗教性(信仰与实践)。从自己亲近他老人家的殊胜因缘中,从他老人家所表现出来的平易近人、平实可亲、平凡可学中,益发觉得导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宗教家!尽管有人称他论师,称他思想家、理论家;但是从他的菩萨身影,我所看到的,确是一位将自己的言语身行,与佛法紧密结合的可敬大德!

如华人向来避讳谈「九」,去(九十三)年,当徒众们欢欢喜喜地为导师祝贺百岁嵩寿,他老人家却坦荡而如实地澄清说:「不!我今年九十九!」甚至在遗言中,他老人家仍郑重付嘱后人:舍繁文缛节,不发讣文,不传供,恳辞花圈、花篮、挽联,遗体从速火化等细节。

可喜的是:他的弟子、学生们,在百般不舍中,仍选择了谨遵师命,为导师的一生,谱上最完美的休止符!纵观导师一生的行止,以至圆寂,其不眩夸神奇、不显异惑众,在在皆为佛教界留下永恒的典范!在祈愿导师乘愿再来之余,也殷切的期望导师的及门弟子、徒众与学生,承继他老人家的遗绪──关怀净化此人间,甚至「青出于蓝而甚于蓝」!那末,导师便也始终不曾离去,因为,他的法身慧命,将代代相承,留传人间!

传道敬书

民国九十四年六月十四日

【注释】:

1.佛教史料学者蓝吉富教授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玄奘以来,弘扬印度佛法最卓然有成的大德,印老当是其中第一人。」(引自《佛教弘誓电子报》第116期(2005年6月12日):〈玄奘以来一人而已〉一文)

2.九十四年六月七日,传道、昭慧法师暨江灿腾博士,于东森新闻台「青蓉K新闻」节目接受专访时,佛教历史学者江灿腾博士于访谈中所说。

3.九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印顺导师追思赞颂会于慈济香山联络处举行时,香港觉光长老于会中赞颂说:「印顺导师是台湾佛教之宝,是中国佛教之宝,是世界佛教之宝。是台湾佛教之光,是中国佛教之光,是世界佛教之光!」

4.九十年三月十五日,陈水扁总统至台中华雨精舍拜会印顺导师,并致赠「佛国瑰宝」贺幛,以表对导师德学成就之尊崇。

5.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页7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