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十六)


   日期:2020/7/13 1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997.6.19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十六)

释传道主讲

〈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壹﹑释品题

笃信品者立道之根

果于见正行不回顾

笃,音(督)tok4地谷切

于,音(于)u5英渠切

本品「笃信品」,说明真诚纯净的信心,是建「立」学佛修「道之」完整历程(信、解、行、证)的「根」本。「果」能因「于」理解深刻、知「见正」确,而引生笃诚的信心,则必能策发实践的愿欲,精进力「行不回顾」。

印顺导师在〈信心及其修学〉一文中也说:『胜解』──深刻而有力的理解──『为信因』;『乐欲』──希求实现的恳切欲求──『为信果』。『信心』即『在这深刻的理解与恳切的欲求中显出;是从理智所引起,而又能策发意欲的。』1

再进一步说,佛法的『信』,是以『心净』为其体性的,『这是真挚而纯洁的好感与景慕;这是使内心归于安定澄净的心力,所以说如水清珠的能清浊水一样。信心一起,心地纯洁而安定,没有疑惑,于三宝充满了崇仰的真诚。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必然的要求从自己的实践中去实现佛法。』2所以,佛法的信仰,不单是与理智合一,而还是与解行相顾、证理攸关的。

大凡世间事业或学问的成就,尚且必须具足信心,全力以赴,乃能克竟其功,更遑论是如此甚深佛法的修学!所以在学佛的始终历程──信、解、行、证之中,信是为首的,也是最终的(证信,证净);佛法的无边功德,都由信心中来,因此才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3。相传释尊在初成佛道之时,有感于所悟真理之深奥难懂,恐怕不易为此五浊恶世之驽钝众生所信受,遂发出『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4之慨叹,而有不拟说法、疾入涅槃的打算!由此,即可确知信心之于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信心,不是抽离现实的空泛理念,也不是空中楼阁式的自我催眠!而是对吾人所服膺之信仰、所投入之事业、所研究之学问,乃至所追寻之理想的一种确定、一分坚持。是这一分确定和坚持,支持着我们,努力不懈、顺逆不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所以佛法才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5。

但一般凡夫众生的信心,却犹如朝露,尽管晶莹剔透,可是禁不得风吹、耐不住日晒,而就在风吹日晒中,轻易地失去了踪影。别说遇到大顺大逆了,一点小小的顺境,都可以令自己迷失忘形!而一点小小的挫折,亦足以令自己万念俱灰!这就是我们凡夫浮泛的、无根的小信、浅信!

真正的笃信,是禁得起风雨的考验,与顺逆的淬炼的。一如铁块,必得经过一番水里来、火里去,一冷一热、反复交替的锤炼,始能锻造而成钢!信心的从生起到成就,亦同于此!最初,是在真诚的仰信中,激起自己解行的愿欲;继之,又从所理解的法义中,强化自己的信心;从笃行中,验证所理解的法义。

这之间,我们可能因为宿世熏习的善根慧力,现生师友的提携,及个己不断的努力,而日有所进;也可能因为一个个的差别因缘,或者解行的不能合一,而停滞,甚或退失道心。然可以肯定的是:在通过事行的勘验之后,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更深入了!对日常的行践更积极了!行而有得于心的内容,也更丰富了!于是在信、解、行、证的还复历程中,一层一层地深入法海、体悟法要,终而离系解脱、圆成佛道!这一切,即由『信』始!──唯有诚净的笃信,方可摆脱犹疑不决等向上升进的障碍,而「行不回顾」。

贰、释颂义及因缘

1.信惭戒意财 是法雅士誉6

斯到明智说 如是升天世

惭,音(谗)chham5出谈切

士,音(祀)su7时遽切

誉,音【有】u7英遽切

如能兼具「信」财、「惭」愧财、「戒」财、「意」财(依《法集要颂经》,则为「布施」),这种种的资粮法「财」:首先,依于纯洁的信心,与『崇重贤善,轻拒暴恶』的道德自觉──惭愧心,而修习戒行德性、止恶行善。再随分随力、欢喜布施,修习慈定、净化自心。能依「是」(此)「法」而修行,即具足做一名世间正人君子的基本条件,得获贤人「雅士」的称「誉」。

此(「斯」)修学佛法的正常「道」,不为余人说,而只为贤「明」有理「智」的人宣「说」。因为唯有明智之人,才能闻法而依教信受奉行,「如是」即得生于人间或报「升天」上的来「世」善果。

2.愚不修天行 亦不誉布施 

信施助善者 从是到彼安

愚,音【牛】gu5语渠切

誉,音【有】u7英遽切

「愚」痴之人,因内心久为悭贪、嫉妒、犹疑等无明烦恼所障覆,识见浅薄,所以只重眼前私利,而不知广植福田,「不修」人「天」诸善「行」(布施、持戒、慈定)。不但他自己鲜有惠施之心,「亦不」赞「誉」别人的乐善「布施」;吝于造善因、结善缘,当然只有生生世世在苦恼,而福报浇薄的轮回中生死死生,无有出期。

反之,一位深明因果事理,相「信」布「施」持戒等诸功德,不但自己广集诸善,而又能帮「助」他人力行「善」法「者」,随其所造的善业成熟,来世即得生于人天,受诸福乐。若在此人天善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熏修三学八正道等出世法门,则得「从是(此)」生死流转的世间出离,「到」达「彼」岸的「安」隐涅槃!

※  ※  ※  ※  ※   

一般人总将布施定义为金钱财物的施与,殊不知布施的真义,实为奉献与服务,而不止限于物质的外财施。如身体、生命的施舍,即包括在布施的范围(内财施)。

除此,还有法施与无畏施:如以自己所体解的佛法来化育众生,助其离恶向善、回缚向脱;或者以知识、技能来教导众生,使其离无知而长识见、离钝拙而趋智巧,均称为法施。如若众生遭逢不可抗力的天灾地变,或受恶王(恶法)、盗贼迫害之时,能够挺身而协助他、保护他,使其免于恐惧、要胁、蹂躏、不安,此即称为无畏施。

所以布施的内容,可以是物质,可以是体力,可以是修养,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任何众生需要,而真能助其获得实益者。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7。可见即使是一个慈悲同情的眼神,都可以让一个陷于苦境的众生,得到无比的慰藉!这即是一种无形无声,而却意义重大的布施!

不过有些人可不是如此!他们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以『白眼』睥睨众生,仿佛人人与他(她)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这不仅自己的内心长时处于不平衡的恼害之中,连带地,也使周遭的善意怯步、氛围淡漠,无形中加深了人际的疏离与自我的孤立,其实对自己而言,就犹如雪上加霜一般。但愚痴众生之所以为愚痴众生,就在于挣脱不出旧有的牢笼、自囚的枷锁,而反复地在恶性循环中与自己冲突,与周遭的一切冲突!

此时,也就更加凸显克己的德行,是多么的重要了!能够做到不管内心的负面情绪如何酦酵,而始终不迁怒于人,不以之做为伤害别人的借口,且依旧如分地克尽己责,这便算是难能可贵的了!所以现代社会不再专重个人的智商(IQ),而更重视其情绪管理能力(EQ情绪智商),以及挫折容忍力(AQ逆境智商)。一个人唯其能够真正地克制自己,那末,才可能摒除私欲,而实现利他。这克己以利他的德行,不论就佛法的修学,或现实人间的和乐善生而言,无疑是比有形的布施更为可贵的善行!

有很多人误以为信仰宗教或亲近道场,就一定要捐钱布施。其实布施除了培植福报,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治我们的悭贪,来达到助他离苦得乐,乃至转凡成圣的终极目标。所以,布施切记要随分随力,因应对方需要,如法而施,才不会造成别人的困扰与自己的负担。

不过,大多数人是情胜于法的,所以往往在对方凌厉的人情攻势之下,不辨真伪、不究法理,而一味捐输。这才造成佛教界动辄开山辟地,营宇立寺,以建构一个台湾最大,或者亚洲最大,甚至世界最大的某山某寺自期;而实则留下了滥垦滥建、破坏生态、滥用社会资源、过度奢靡浮华的历史骂名!这一点,佛教徒的盲目布施,要担负很大的责任和因果!

请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切记啊!切勿为自身的名闻利养着想而建寺,切勿为教团的扩张着想而建寺,更切勿假利世度生之名而建寺!而应该为了正法的弘扬,为了信众的需要和利益,方始发心去从事、去护持,这才不致辜负佛恩,成为佛教的罪人!

这是佛教徒滥情布施的一例,不过悭吝成性,『拔一毫以利天下而不为』的,可也大有人在。这种人非但自己不肯布施、不愿服务;见到别人布施、别人服务,还要语带讥嫌地笑人家是傻子、是凯子!他宁可自己吃到撑死,吃到拉肚子都没关系,就是不肯将多余的东西布施与人。这种悭贪相,令我不禁想起一首打油诗来,诗云:『何期今日与君逢,夹菜与人大不同,象箸飞来忙似箭,忽忽猴形盘覆空。』这用来描绘众生的贪吃相,的确是入木三分啊!

深深觉得,一个人的价值观,其实决定了他面对生命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些人别说要他修生天行了,恐怕连做人的道理,他都不怎么喜欢!而向来便是随兴所至,放纵自我。说好话、做好事,没他的分;破坏生事,他倒在行!

还记得有一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浮世绘故事说:在英国的某一所大学,他们新闻系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通常都要被分派到不同的乡镇,各自就当地文化的特色,写出一篇实地采访报导。其中有一位同学还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到系上缴交报告,教授就好奇地问他:『怎么?才一个星期不到,就写完报告了?』

『是啊!我看了看,对于每个地区的特色,就已差不多了然于胸,所以提早完成了报告。我观察过,每一个地区或许有其区域文化的不同,但更有其共同的特色,如各地都有医院,有学校,有饭店,有酒家,还有教堂。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不离这些,总是吃喝玩乐、纵情享受;一旦纵乐过度,生了病,就找医院看医生。当内心有了罪恶感或郁闷难解,就上教堂告解,反正上帝会替我们赎罪嘛!赎了罪,就可以再继续去吃喝玩乐了!这就是我的报告内容。』……

这个小故事的确反映了某部分人的生活写实,在他们的价值观里,生命本就应当如此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把酒言欢、不亦快哉!但尽管呼朋引伴、嘻笑作乐,也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吧!彼时,就只剩下自己站在空旷的舞台上,与自己对话,这场戏,又如何继续演下去!难道就此沉沉睡去,只待一觉醒来,再找另一批人来填满自己的舞台吗!这可是我们所要的生命?

生命何其短促呢!怎禁得起我们这般浪掷!请珍惜自己吧!不要再把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言语和作为上;而当好好把握,及时止恶修善!也请珍惜别人吧!也当积极地助人止恶修善,令彼向于善净提升;这不仅他人得到利益安乐,自己也在助他的同时,得到利益安乐!

3.信者真人长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寿寿中贤

长,音(冢)tiong2地拱切

笃诚的「信」心,乃是一个学佛修道,希求断惑证「真」之「人」,首先必须具备的(「长」,列为首位之意)。依着对于佛法僧三宝真诚的仰信,时刻忆「念」思惟所闻「法」义,并用之如法修行,以改正自己的短处,充实自己的长处,则不仅所到「所住」止之处,皆得现法「安」乐;及至身坏命终,亦将获得来世的安乐。倘使依此人天善法而向解脱道胜进,则因圆果满之时,便可得尝究竟解脱之乐。

亲「近」佛法,而又能依教奉行「者」,他的内心因为得到法喜的滋润,所以其「意」念必「得」净化而增「上」。若能长时以法持身修心,既拥有「智」慧又得长「寿」,这样的长寿,对自、对他才饶具意义,而堪称长「寿」者之「中」的「贤」者。

可叹绝大多数人庸庸碌碌的一生,所追求的不外物欲、财富与事功,而甚少开发自己的心灵,探讨生命的课题。即使是佛教徒,亦多偏重念佛、打坐,或持咒、护摩等仪轨行持,而较忽略法义的熏修行践。一旦年纪老大,很多见解都定了型,习气个性也已然牢固、不堪动移,别说对于新事物、新观念(这里所谓的『新』,是指迥异于自己既成的观念、旧有的能力而言)的学习,感到兴趣缺缺了;即使对于现有的一切,亦越来越觉力不从心!

眼见身上各部分的『零件』慢慢地老旧、故障,此身再不像从前一般活力十足了,做起事来,总觉缺少那么一股热诚和干劲。而曾经拥有的一切,荣耀、权力、地位,也似乎渐渐地转移到年轻的一辈;感觉自己的双手是渐渐空了,自己的生命也渐渐变得空虚苍白,想来真是心有未甘哪!

于是,只好拼命地抓住些什么、留住些什么,好向自己、向别人宣示自己的存在,与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有的人于是抓住(丈夫)妻儿子女,企图将他们紧紧地『绑』在身边,以专属于自己;有的人则霸住职位权柄不放,以满足自己发号施令的宰配欲;有的人则牢牢地守住财富,以便继续在自己的金钱王国里称王称帝……。

但,紧抓住这些,是否就能叫自己安心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恐惧往往伴随着拥有而生;在享受拥有的欢悦之际,必然地也怀抱着失去的恐惧,这世间有什么可以为我们永远停驻的呢!

但,是否因为如此,我们就该沮丧地不再作为,拒绝拥有呢?不!只要能够透析一切诸行皆由缘起,而善观一切因缘的起落生灭,那末,我们既可以得,也可以失;既可以成,也可以败;既受得掌声,也受得嘘声;既堪得起功成名就,亦耐得住默默无闻。得失毁誉之心既泯,那外在的一切,就如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于我心一般;何妨就此放手一搏,好好地勇猛精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我想,这样的「念(缘起)法」,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所住」皆「安」的!

健康而长寿,是一般人所希求的,能够如此固然值得欢喜;但一个有智慧又有德行的长者,应该更能赢得众人的尊重吧!最起码,自己就很能够得到受用。否则,虽长寿而愚痴、顽固、没有修养,这样的长寿,恐怕只会换来后生晚辈的唾骂!我们在〈无常品〉中也说过,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乎其长短久暂,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用心的活过、努力的贡献过!所以,请把握学习能力佳、反省能力强的青壮年,好好地来修习佛法,好好地来成就一番自利利人的事业!

4.信能得道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所到有明

5.信能度渊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6.士有信行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一切缚解

7.信之与戒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从是脱渊

得,音(德)tek4地激切

致,音(智)ti3地记切

到,音(倒)t3地告切

渊,音(焉)ian1英坚切

摄,音【涩】siap4时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船,音(旋)soan5时权切

除,音(厨)tu5地渠切

岸,音(雁)gan7语限切

士,音(祀)su7时遽切

誉,音【有】u7英遽切

乐,音【藕】ngau7

缚,音(服)hok8喜独切

与,音(予)u2英矩切

恚,音(惠)hui7喜跪切

有了对佛法的净「信」,始「能」深入法奥,解行相资,而「得」证无上「道」果。因为依于净信,才能在佛「法」的修学中,制断一切恶、广修一切善、涤净一切尘劳,而终获「致」贪瞋痴等烦恼永「灭」无余的寂静涅槃,「度」脱众苦。但在达此境地之前,还须「从」善知识,听「闻」正法,更要依法如理思惟,如法而切实修行,方能「得」到真实「智」慧。有了智慧去抉择取舍,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那末,「所到」之处必「有」光「明」常相伴随。

有了对佛法的净「信」,始「能」超越生死的瀑流,「度」过黑暗的深「渊」。因为依净信心而修定「摄」意,才堪作「为」己心的「船师」,善能驾御这纷动恼乱的心。依净信心而「精进」地止恶防非、造福兴善、自净其意,才能「除」灭众「苦」,不复生死。依净信心而闻、思、修习般若智「慧」,才能达「到」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

「士」夫(男子之通称,以代一切人)「有」了对佛法的净「信」心,而依法修学,若更能应用于身、口、意三业的躬「行」实践,则必恒「为」贤「圣所」赞「誉」。因为一个好「乐」追求寂灭「无为」的真理「者」,必会勇于面对自我,挑战自己的烦恼性习,扩充自己的智慧慈悲,终而达致一「切」缠「缚」自「解」的寂灭涅槃。

有了对佛法的净「信」,并以「之与戒」行德行并修,「慧」学「意」(定)学齐习,定「能」发为精进的努力,以之端正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行」。勇「健」的大丈「夫」依此而行,终将「度」越那贪「恚」痴的烦恼流,「从是」解「脱」生死众苦的深「渊」!

释尊之所以宣讲以上四首偈颂,是由于以下的这段因缘:

佛世,在舍卫国的东南,有条大江,江水既深,江面又广,在离江岸不远之处,住有五百余户人家。这些人家自给自足,连价值观念都自成一格,咸未听闻过什么道德操守,与度世解脱之行。他们生性顽强,又以欺诈别人的钱财为务,贪求己利、为所欲为,只求自己称心快意,而丝毫不顾别人的死活。

大悲大智的释尊,不忍众生愚痴受苦,所以常常就念及有哪些众生合该得度,即便前去教化度脱他们。这五百余户人家因为宿世的善根成熟,得度的因缘已届,因此释尊便来到他们居住的江边,坐一棵树下,意欲化度他们。

村民们见了释尊的色身庄严,光相奇特,莫不惊叹折服而肃然起敬,于是纷纷来到座前,或跪拜或作揖为礼,向释尊问讯起居。释尊便令他们却坐一旁,以为他们宣说真理法义。但是这群以欺骗讹诈为能事的村民听了,却丝毫不能信受释尊所言。因为他们早习惯于詨诈不实、松懈散漫,可怜连真理的语言,一进了他们的耳根,都被染污而予否定。

幸好释尊有的是方便善巧,于是便化作一人,自大江的南岸涉水走来。说也奇怪,那么深的江水,他竟能足踏江上,一路走来,而江水也不过才淹没他的足踝而已。他就这么轻松自在地踏水过江,来到佛前,稽首作礼。这些村民们,这下可开了眼界,只见他们一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的,不知彼等是何方神圣?

乃便开口问化人说:『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以来,就定居在这江边,不过可从来没听说过有人可以踏江而行的。你到底是何许人,身怀何种道术,竟能足踏江上而不被淹没?请快些将这其中的秘密告诉我们吧!』

化人答言:『其实我只是江南的一介愚直之人,因为听闻佛世尊住止在此,我急于听到佛说的法音,遂至南岸边,希望能够渡江到这里来。不料那里并没有渡船可以过江,所以我才问了在岸边的人,看江水是浅是深?是他们告诉我水深及踝,不妨涉水而过,我信了他们的话,方才这么一路踏水过来的,并非有什么神奇的异术。』

释尊听了化人所说,便赞誉他:『说得好啊!说得好啊!怀着谛实的净信,尚且可度过生死的深渊,以达涅槃的彼岸,何况是那宽仅数里的江水呢?相形之下,也就一点都不足为奇了!』接着,释尊就为他们再说偈言:

「信能度渊,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一切缚解。

信能得道,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所到有明。

信之与戒,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从是脱渊。」

村民们听了释尊所说法偈,又见到了笃信的真实例证,一时心开意解、信心坚固,因而皆受五戒,成为佛的在家弟子。并从此依佛教说,信受奉行,进而普世弘扬。(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学佛三要》页88。

2.同注1。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大正10.72中)。

4.《大智度论》卷一引经(大正25.63中)。

5.《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44.48中)。

6.依《法集要颂经》〈正信品第十〉云:「信惭戒布施,上士誉此法,斯道明智说,得生于天界。」(大正4.782上)《出曜经》〈信品第十一〉云:「信惭戒意财,是法雅士誉,斯道明智说,如是升天世。」(大正4.672上)故本偈第二句采大正藏的「是法雅士誉」,而不取宋元明本的「是法雅意誉」。

7.《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大正9.58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