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九住心1


   日期:2020/7/16 23: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止观禅修之九住心1

《瑜伽师地论》卷30〈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处之一

总嗢柁南曰:〔1〕往庆问〔2〕寻求,〔3〕方安立护养,出离、一境性,障净、修作意。

复于五处如应安立。云何五处?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

三、心一境性处(披寻记:册2,页1004~1030;大正藏:册30,450b27)

(一)出体性

1、总征释

云何心一境性?

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2、别释

(1)数数随念

何等名为数数随念?

谓于(450c)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

(2)同分所缘

云何名为同分所缘?

A.辨相

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

B.释名

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为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

(3)流注适悦相应

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

(4)无罪适悦相应

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稳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1]

3、结

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二)辨品别

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钵舍那品。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钵舍那品。

1、九种心住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1)明体相

谓有苾刍,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1)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2)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2];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3][4]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3)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4)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451a)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5)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5]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6)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7)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8)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9)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2)配六力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

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

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

A.闻、思力配→内住、等住

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

B.忆念力配→安住、近住

如是于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C.正知力配→调顺、寂静

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D.精进力配→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451b)极寂静、专注一趣。

E.串习力配→等持

由串习力,等持成满。

(3)辨作意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1)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2)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3)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毘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故此亦是毘钵舍那品

2、四种慧行

云何四种毘钵舍那?

(1)出体性

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

A.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1)净行所缘境界,或于2)善巧所缘境界,或于3)净惑[6]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7]

B.云何名为最极思择?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8]

C.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

D.云何名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2)显差别

A.标释

又即如是毘钵舍那,由三门、六事差别所缘,当知复有多种差别。

(A)由三门

云何三门毘钵舍那?

一、唯随相行毘钵舍那;

二、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三、随伺察行毘钵舍那。

a.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谓于所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451c),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9]

b.若复于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c.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随伺察行毘钵舍那。

是名三门毘钵舍那。

(B)由六事

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

a.寻思

谓寻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b.伺察

寻思已,复审伺察。

c.随释

a)云何名为寻思于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如是名为寻思于义。

b)云何名为寻思于

谓正寻思内、外二事。如是名为寻思于事。

c)云何名为寻思于

谓正寻思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为寻思于     相。

d)云何名为寻思于

谓正寻思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利。如是名为寻思于品。

e)云何名为寻思于

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世。如是名为寻思于时。

f)云何名为寻思于

谓正寻思四种道理:

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10]

当知此中:

1)由观待道理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以为胜义,寻思因缘以为因缘。

2)由作用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3)由证成道理寻思三量:

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证量。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证可得不?为应比度不?

4)由法尔道理,于如实诸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11]应生信解,(452a)不应思议、不应分别。

如是名为寻思于理。

B.结

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及前三门毘钵舍那,略摄一切毘钵舍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