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1


   日期:2020/7/17 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十七菩提分法

释名: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又名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道亦名为菩提分法,菩提者觉也,圣智与境行果相应无违;分者因义,顺此故名分,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佛何以要说三十七道品:

《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7b23~c8﹚: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随其本愿,诸根利钝,有大悲﹑无大悲。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雨无差别。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少受。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T30,565c:菩萨始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后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萨地中,当知略有四菩萨行,何等为四: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内容: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十五页云:何等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四正断者

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

四、于已生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

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

五根者: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七觉支者: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支。四、喜等觉支。五、安等觉支。六、定等觉支。七、舍等觉支。

八支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如卷二十八十五页至二十九卷十三页广释。

次第:

但《俱舍论》二十五卷十四页云:有余于此,不破契经所说次第,立念住等。

谓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契经言:此四念住,能于境界系缚其心,及正遣除耽嗜依念,是故念住,说在最初。由此势力,勤遂增长。为成四事,正策持心。是故正断,说为第二。由精进故;无忧悔心。便有堪能,修治胜定。是故神足,说在第三。胜定为依,便令信等,与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此五相,说为第四。相义既立;能正伏除所治现行,牵生圣法。由此五力,说为第五。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通于二位,建立道支。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如契经说:于八道支修圆满者,于四念住至七觉支,亦修圆满。又契经说:苾刍当知,宣如实言者:喻说四圣谛。令依本路速行出者:喻令修习八圣道支。故知八道支,通依二位说。

《俱舍论》卷第二十五,T29,p.132.3:

初业顺决择,及修见道位,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

初业位中能审照了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

暖法位中能证异品殊胜功德用勤胜故说正断增。

顶法位中能持胜善趣无退德定用胜故说神足增。

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故说根增。

第一位中非惑世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故说力增。(何缘信等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后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信等何缘次第如是?谓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起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得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

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觉支增。

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道支增。

八中正见是道亦道支,余是道支而非道。七中择法是觉亦觉支,余是觉支而非觉。

但《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8b17~18):「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本论卷二十八亦同此义。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九p.444.3 ~ p.445:

即由如是诸根诸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为因缘故,便能发起,下中上品,顺决择分,四种善根。何等为四?一暖,二顶,三顺谛忍,四世第一法。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为求火故,下安干木,上施钻燧,精勤策励,勇猛钻求。彼于如是精勤策励勇猛钻时,于下木上最初生暖,暖增长热气上冲,次倍增盛,其烟遂发,次无焰火,欻然流出,火出无间,发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如钻火人精勤策励勇猛钻求,五根五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当知亦尔。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其暖善根,当知亦尔,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如暖增长热气上冲,其顶善根当知亦尔。如次烟发,其顺谛忍,当知亦尔。如无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当知亦尔。

如火无间发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摄五根五力,无间所生出世无漏圣法当知亦尔。此复云何?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已,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

《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8b18~c10):

问曰:应先说道,何以故?行道然后得诸善法。譬如人先行道,然后得所至处;今何以颠倒,先说四念处,后说八正道?

答曰:不颠倒也。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时名字。如行者到师所,听道法时,先用念持是法,是时名念处。

持已,从法中求果,故精进行,是时名正勤

多精进故心散乱,摄心调柔故,名如意足

心调柔已,生五根。诸法实相,甚深难解,信根故能信,是名信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名精进根;常念道,不念余事,是名念根;常摄心在道,是名定根;观四谛实相,是名慧根。

是五根增长,能遮烦恼。如大树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长时,能转入深法,是名为

得力已,分别道法有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此三法,行道时若心没令起。除觉、定觉、舍觉,此三法,若行道时心动散,能摄令定。念觉在二处,能集善法,能遮恶法;如守门人,有利者令入,无益者除却。若心没时,念三法起;若心散时,念三法摄。无学实觉,此七事能到,故名为分。

得是法安隐具足已,欲入涅槃无为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为道。

《大毘婆沙论》卷96(大正27,496c22~497a12):

「问:何故先说四念住乃至后说八道支耶?答:(一)随顺文词巧妙次第法故。(二)复次随顺说者受者轻便次第法故。(三)复次四念住从初业地乃至尽无生智,势用常胜是故先说。四正胜从暖乃至尽无生智,势用常胜是故次说。四神足从顶乃至尽无生智,势用常胜是故次说。五根从忍乃至尽无生智,势用常胜是故次说。五力从世第一法乃至尽无生智,势用常胜是故次说。八道支见道中胜;七觉支修道中胜。……

问:若尔。何故先说七觉支,后说八道支耶?

答:(一)随顺文词巧妙次第法故。(二)复次,随顺说者受者轻便次第法故。(三)复次,随顺增数次第法故,谓先说四,次说五,次说七,后说八故。(四)复次,显清净法渐增长故,谓先修四,次修五,次修七,后修八故。」

初修学时,修四念处;到了暖位,修四正勤;顶位修四神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见道位修八正道;修道位修七觉支,但这也不过约「势用常胜」的意义说说而已。

例外

先修八圣道《杂阿含经》卷13﹙大正2,87c3~5﹚:

八圣道修习满足已,四念处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修习满足。

有些阿毘达磨论书是以「七觉分」为修行道的主轴《大毘婆沙论》卷96﹙大正27,495c27~496a25﹚:

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世尊虽说菩提分法而不说有三十七种,但说七觉支名菩提分法,云何知然?经为量故。谓契经说:有一苾刍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如世尊说:七觉支者,何谓七觉支?世尊告曰:即七种菩提分法名七觉支。

问:菩提分法有三十七,何故世尊唯说七觉支名菩提分法?答:佛随苾刍所问而答。苾刍唯问七觉支,故佛唯说七菩提分法。若彼苾刍问四念住乃至若问八道支者。佛亦应随彼所问一一而答。复次,彼契经中唯说无漏菩提分法,七觉支一向无漏,故偏说之。余通有漏故彼不说。

有作是说:余契经中亦具说有三十七种菩提分法,时既久远彼经灭没,云何知然?如彼尊者达罗达多作如是说:世尊有时说:一道支,有时说二,乃至有时说三十七,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如斧柯喻。契经中说于三十七修道法中若唯取决定者,则应说七种修道法,谓七觉支唯无漏故。若唯取不决定者,则应说余六位修道法,谓四念住乃至八道支,通有漏无漏故。若通取决定不决定者,则应说三十七种修道法。谓前六位及七觉支,故三十七菩提分法亦是世尊契经所说。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98经)(因品)『念处经』第二(大正1,582b7~584b29)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觉」我今现在「诸…觉」。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亦如是,观法)如法念处。

也有单说四念处、七觉支或八支圣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