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修定资粮


   日期:2020/7/17 7: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止观禅修之修定资粮

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卷第三十,第三瑜伽处之一中,

总嗢柁南曰:往庆问寻求,方安立护养;远离一境性,障净修作意。

发了出离心,想要修学止观这个人,善知识那里去请问;善知识先赞叹这个请法的人,然后寻求审问其根基烦恼…等。然后瑜伽师教导初学者(初修业者)应于①护养定资粮处、②远离处、③心一境性处、④障清净处、⑤修作意处等「五处」安立。

其中修行禅定的预备条件称为「定资粮」,其内容为戒律仪(戒之防护)、根律仪(六根之防护)、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伽(初夜与后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乃至沙门庄严(沙门之美德)等项目。

此与十四种「离欲资粮」(《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一:嗢柁南曰: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之戒律仪、根律仪…沙门庄严等名称相合。

又「定资粮」之中,从「戒律仪」到「正知而住」之项目,与「声闻地」所提出的十四种「涅槃法缘」劣缘(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之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之名称亦相合。

另外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p.205.3 ~ p.206.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

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1、「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住于净戒』是于所受的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戒品项目完备具足,故称具足戒。)能做到不亏损,不违犯。『波罗提木叉律仪』义为别解脱戒;佛陀制定戒规,因人、因事而有所差异,僧尼各有不同所持的戒,从而解脱个别的烦恼,也就这个意义,是名为波罗提木叉。『律仪』是泛指守戒的行为;『威仪』则是行、住、坐、卧的仪表态度;『行处』是心念所到之处。

2、「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小罪虽然细微,却能障圣道。滴水能成河,汇河成海。别轻视微细,故应心生畏怖。

3、「受持学戒。」:『学戒』即是学处,是佛陀因为比丘的不净行,而逐一制立的戒条。

从名称来看,与戒律直接有关的修行襌定的预备条件只有「戒律仪」而已。但若根据无著菩萨所著《六门教授习定论》的说法:「一、善护诸根─由正行于境与所依相扶,善事劝修能除于过。(于所行境,行清净故)二、饮食知量─于所依身共相扶顺,于饮食离多少故。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于善事发起精勤故。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能除过失,进止威仪善用心故。」(大31, 776alff.)「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伽」、「正知而住」此四者是使戒律清净之四种要素(戒净四因)。因此可以说:「戒律仪」再加上此四者,则成为增助襌定之戒学。总的说是,举止行为要合乎法度,安住于正念、正知,稍有过失便深自警诫,不违犯戒律。TBC

而三学次第则是: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

「持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能如实知如实见→厌→离欲→解脱」

第二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少欲、少事、少务。」:『少欲』是减除贪爱与欲望,令心清净:『少事』是减少人事杂还的缠扰;『少务』为减少世间经营,不要把所有的事,都独揽到自己的身上,可以使精神更能集中于修行。

补充:息诸缘务:如果真心想要在安般念上有所成就,就将一切杂务放下。有些禅修者想要培养定力,但却又不能放下对世俗事的执着,结果此心变得非常散乱,时常在呼吸与世俗事之间来回奔走。实时他们努力地想使心安静下来,却都无法办到,原因就只是在于他们不能放下其它目标的执着。这种执着是禅修进展的一大障碍,就因着那一丝牵引,所以,我们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静坐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一切万缘,以平静且安详的心来修行。TBC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初学者开始修行,应当要学会如何先保护自已这一念心,所以必须先速疾摄法,随顺如来的法语深入学习,闻是法已,深生净信进而努力修行;也就是由闻思修增上力故,获得正念,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护意;这样才能令自已的心清净,才能随护自心,随护聪叡,随护正念正智。自已先要成就正知正念令心清净,然后才随护他心,随顺种种因缘,来保护别人的心清净。

利他的第一步,先要能持戒忍辱,不触恼众生即可,其实如果福德,戒定,智慧皆薄弱;那么杯水车薪,米粒之珠焉能放光?要往长远看,多充实自己,厚积博发。所以在这世间什么事情你不要争,不需要争,就是尽量地栽培自己,等到功德圆满了,什么事情都是现成的,作金轮王的时候,没有人争,这些小国王自动地来奉献。所以就是努力地栽培自己,到时候什么事都是很安乐、很自在。

生净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诸尘秽,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离诸諠杂,犹若虚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续,尽其形寿,精勤修习,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是故我今应以正信,剃除须发,被服袈裟,弃舍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财位亲属,若少若多,悉皆弃舍。

多事多业、多有所作。由此因缘爱乐种种所作事业。后彼事中其心流散。不堪修学止观!

多事多语,增过损智,滋长烦恼,障碍圣道。

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误却了一生大事。试问临命终时做得主否?切勿假借行菩萨道而逐外忘内!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菩萨道便有一分稳当。

当观有必可做之里乎?倘无则且随他去,过得去就好。即便不得已,非得应付,尤应先度德量力,不可勉强;复应审势择人,小心谨慎,仔细体察。

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世间可喜可怒之事,自家着一分陪他,可谓劳矣,可谓痴矣!

所以真实想要在佛法里有成就,修行这一段时间内不能讲人情的。修行人常常为了要小事圆满,失掉了一个大圆满。

第三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饮食知量」:正确地思择:饮食的目的不是为贪爱、放逸,是为修行而养身,所以应该不多不少适量摄食。过于饥饿或吃得太饱,皆妨碍禅坐,所以必须要适中。又饮食是以解除饥渴为目的,不为满足口腹之欲,否则便会起贪欲。

第四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初夜、后夜,不着睡眠。」即「初夜后夜觉寤瑜伽」说:世人多数贪着睡眠之乐,所以佛陀每每诃责此事。佛陀那个时代,出家人没有劳务,除了乞食、听法之外,便常禅坐、经行,是故不必太多的睡眠。睡得太多反会成为禅观障碍,故佛以睡眠为五盖之一,因此不应贪爱睡眠。印度分昼夜为六个时段,称为六时。每一时段是四个小时,日夜各占三个时段。夜三时由黄昏六时至翌晨六时,分初、中、后夜,各四个小时。比丘仅在中夜养息,初夜与后夜应充分利用,或行或坐除去盖障、净修其心,才不致于因多眠而令心暗昧,影响修习安那般那念。

以上是在日常生活,则正确地知道饮食与睡眠的量,并且作适当的调节。

第五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空闲林中,离诸愦闹。」:烦嚣喧闹的地方,容易使人失念,所以,修习安般念最适宜于住空旷、林中、树下、闲房之空闲无诤住处。

补充:远离非处

云何净障。谓即如是正修加行诸瑜伽师,由四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何等为四。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缘故。三遍知过患故。四修习对治故。

云何遍知诸障自性。谓能遍知障有四种。一怯弱障。二盖覆障。三寻思障。四自举障。

怯弱障者。谓于出离及于远离勤修行时,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盖覆障者。谓贪欲等五盖。寻思障者。谓欲寻思等染污寻思。自举障者。谓于少分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谓我能得余则不尔。乃至广说如前。应知是名遍知诸障自性。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扰恼故。其身羸劣。二太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于远离犹未串习。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

若不作意思惟不净。而于净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于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于闇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于亲属国土不死昔所。曾更欢娱戏笑承奉等事诸恶寻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缘性缘起。而于三世诸行计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云何遍知诸障过患。谓遍了知此障有故,于其四种未证不证,已证退失。败坏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恼住,自毁毁他,身坏命终生诸恶趣。是名遍知诸障过患。

云何名为修习对治。谓诸怯弱总用随念以为对治。

由随念作意庆悦其心,令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

其身羸劣、太过加行,初修加行,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

不修加行,用恭敬听闻勤加请问以为对治。

烦恼炽盛,用不净等所缘加行以为对治。

若未串习。即用如是思择方便以为对治,谓我昔于远离,不串习故,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我若于今不习远离,于当来世定复如是。故我今者应正思择于其远离,舍不喜乐,修习喜乐。

余盖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违如理作意以为对治。应知是名修习对治。

又遍了知诸障自性,是能障碍,是能染污,是黑品摄,是应远离。能遍了知如是诸障远离因缘,方可远离。故应寻求诸障因缘,能遍了知,于应远离、不远离者,有何过患,故应寻求诸障过患。既远离已,更复寻思如是诸障,云何来世当得不生,故应寻求修习对治。由是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当如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毘钵舍那亦有众多,毘钵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又复即此毘钵舍那由所知境无边际故,当知其量亦无边际,谓由三门及六种事,一一无边品类差别。

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毘钵舍那串习清净增上力故,增长广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轻安,奢摩他品当知亦得增长广大。如如身心获得轻安,如是如是于其所缘心一境性,转得增长,如如于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如是如是转复获得身心轻安,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如是二法展转相依展转相属。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转依方乃究竟。得转依故于所知事现量智生。问齐何当言究竟获得不净观耶乃至齐何当言究竟获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观行者于不净观正加行中。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若行若住虽有种种境界现前。虽复观察所有众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净行相显现非诸净相。由于不净善修习故于能随顺贪欲缠处法。心不趣入心不爱乐心不信解。安住于舍深生厌逆。当于尔时修观行者应自了知。我今已得不净观。我今已得所修果。齐此名为于不净观已得究竟。与此相违当知名为未得究竟。如不净观如是。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念。当知亦尔。于中差别者。谓多分慈心行相显现非瞋恚相于能随顺瞋恚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无常苦空无我行相显现。非彼常乐身见俱行愚痴行相。于能随顺愚痴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种种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别相想显现非身聚想。于能随顺憍慢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内寂静想奢摩他想显现非戏论想。于能随顺寻思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毘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毘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双运转道。(<<中观,瑜伽部T30>>p.457.2 ~ p.458.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