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中法师: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三)


   日期:2020/7/17 11: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三)

  禅修手册或其他辅导教材,对初学者甚为重要,同时也可以节省禅师小参时间。在禅修中心比较容易“具五缘”:持戒清净(每天受八关斋戒)、衣食具足(大寮外护准备、授食)、闲居静处(禅修中心)、息诸缘务(息生计、人事、技能、学问)、得善知识(外护、同行、教授)。具足五缘,在环境的保护及师长大众的摄受之下,才能逐渐培育有实修经验的禅师。
  
  禅修规约非常重要,因为初发心的人需要靠环境的保护,而参加禅修的人要能够自律,而包括护七的人也要能够遵守,甚至于主办单位的这些人都要有禅修的经验。在美国的禅修经验,你打一个喷嚏太大声都会被喝斥你没有观照,可是橘越淮成枳,到我们台湾就都办不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监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美国呢,你如果不照禅修指导手册,仍然用自己方法禅修,小参时他立刻就拒绝你,要你去听基本禅修指导的录音带,。
  
  禅修中心,场地的设计,禅堂的单纯,寮房的安排,经行步道的设计,包括饮食的单纯,这是硬体的。执事人员、监香、护七,功课表的安排,还有参加人员的事前准备都非常重要,都需要慢慢培养。


  缅甸班迪达禅师的一个佛学夏令营,实在是像短期出家,不像我们的佛学夏令营,多数是落入团康活动,而他们的短期出家多数是修四念住、调伏烦恼。禅修中心之用途:1.平时纾压2.密集禅修3.夏令营4.短期出家
  结语:面对这样的一个五浊恶世,希望大家未来少事少业、少欲知足,少去人多的地方,多多的忏悔礼佛、多多的修四念住,一旦明白了修四念住的方法,一定要耐烦,不要害怕重复,就是一再的多修多习多修习,只问耕耘、活在当下。

3、参加马哈希内观禅修心得
  初修者是以坐禅与行禅作为主要功课。
  坐禅:初学者是比较难在日常繁杂的环境中,对每个发生的现象给予观照,所以必须先从注意那些显著和容易觉照的现象开始。依《清净道论》,修身念住中最容易观照,最显著的是风大。是故坐禅时以观腹部起伏、移动、上升下降、或胀瘪,为根本业处(home object)。禅坐时,如果有其他觉受如酸、麻、痒、痛,乃至妄念生起或变得明显时,必须立刻观照,并在心中“标记”:“酸、酸”或“妄想、妄想”。这些觉受经观照、标名后,正常的话应该会消失,然后最显著的还是腹部起伏的根本业处。有时根本业处不明显时(如中间入息时),又无其他觉受,则须另外观照次要目标,即身体的触点或坐姿(挺直也是风大的作用)。至于观照何处,或触点多少,则因人而异,需要自己去实验以及在小参时请教禅师。观照根本业处时一开始就要敏锐、精确地瞄准目标,很勇猛的,班迪达大师举例,狮子扑羊。并确保心念的稳定专注。在整个过程中,从腹部开始膨胀到中间、结束、到腹部收缩下降的初中后,在每个阶段都保持专注的觉照。
  如果腹部的起伏不明显时,可以用手放在腹部上。但不要刻意用力去改变呼吸,或故意减慢或加快呼吸的速度,也不可太用力呼吸,因为改变呼吸,会令心疲倦。
  坐禅时应端正脊背,最好双跏趺而坐,其他坐姿亦可,主要是两只小腿能够平贴于地,令坐姿稳固。选择持久又舒服的姿势,尽量放松身体。
  观察腹部的胀起与消瘪,但注意不要与观“息”混淆。“息”指空气吸入与呼出的过程,“胀、瘪”是腹部胀起、瘪下风大的作用,两者差异很大;尤其是数息、随息已经习惯的人,要花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行禅:禅修必须交替的静坐和经行,而不是从头坐到尾。在《成实论》上说,如果不经行,就算得定了,住在禅定里边的时间也不长,就必须得要出定;一般初修者坐时间久了,腿子虽然不痛但气血瘀结在那里,就容易有问题,要经行走一走,帮助气血流通。
  除此之外,经行能发展觉知的平衡性、准确性与专注的持久性。经行,这是属于一种动态内观,禅坐前的经行对坐禅时心的专注很有帮助。
  《声闻地》说:?内摄诸根,心不外乱而习经行,不太驰速,不太躁动。经行是在一段适当的距离内,约十几步的步道来回行走。行走时,全身放松,以自然而舒适的步伐行走,内心一直觉知脚的移动,三分眼,不要东张西望。
  慢步经行时,从起步到结束都须注意每一步的提起及落下的每一个动作,心随著脚的动作,每一步常有正念,这一点很重要。持续一段时间后,觉知的时间就渐渐加长,妄念就愈来愈少。在经行时,虽然要念住于脚底和地面的接触,但同时以开放的心,不排斥各种内外的讯息,如果前面有人经过,眼睛看到仅仅标记即可,不必刻意断绝外境。只是标记,不参与、不干预,更不为各种顺逆的情境所动而起贪嗔的心,始终保持稳定而不游荡,一旦能够长期保持这种稳定的状态,内心会感觉欢悦、轻松,依于这种稳定的心,便能理性抉择所碰到的问题,而不慌乱,不随境转。佛世时便有比丘如二十亿耳尊者,透过动态的经行证得阿罗汉果位,而不是以静态的坐禅。
  开始时,只注意一或两个阶段就已足够:快步经行时,只需注意左脚、右脚,走慢时就注意提起、落下。如果已经熟练了,然后就可以注意三个阶段:提起、前移、落下。当姿势要变换时可保持原姿势不动一会儿,先标记下面要做的动作,然后再慢慢的转换姿势,看著自己的心与作意,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例如:经行走到步道尽头时,先站立不动,标记想要转弯及哪只脚转,身转了,先站好然后作意再慢慢的继续走。在专注每个动作下行动,如果想坐下时,就标记想坐下、想坐下。而坐下时,专注身体坐下时的重感。
  个人体验是:将身体放轻松,以平日惯常的走路步伐,自然、不造作,配合个人走路的韵律与脉动前进,并标记“左步”、“右步”。等到观照绵密心境平稳时再慢慢放缓步伐速度,但需维持原先的自然姿势,开始标“起、落”,乃至步伐更慢时标记“提起、前进、踩下”;在想要改变方向时,先站立片刻,并标记“站立”,乃至“转身”,而且观照整个的转身动作。
  我们一天之中,总是活动的多,经行所发展对动态的觉知很有帮助。在今日充满紧张和压力的生活中,经行是一个方便而简单的纾解压力及培养正知正念,净化心智的方法。
  
  行禅跟坐禅都要放松,想要刻意安排便是执取,期待有好的结果就是贪心,其实有不好的状况这是很自然的,对于好的情况或是坏的情况,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情绪化的判断,而只是观照。这种生灭相、无常相呢,不是我们去思惟、分别、推理出来的,而是不断的观照当下明显的现行法,继续这样用功,不要厌烦,重复的继续用功。这些生灭相就会越来越清楚,就从这个生灭相也就能看到他的不圆满、不能满足以及我们的无奈、不由自主。平常心就是要一切随缘,不要造做,所以不要刻意去连香,或者是减少睡眠、减少食物,把握当下,只问耕耘,慢慢、慢慢地进步。
  
  在禅修当中注意观照、标记每一个妄想是进步的关键。
  注意与修止禅不同之处,察觉妄想之时,不是将心拉回所缘,而是用心去观察妄想心的状况,只是观察、标记(标名)而已,直到妄想消失为止,绝对不可去继续寻思、推理、分析、评断、对照(是要观照妄想并标名,但并不存有令妄想立刻消失之心念) 。在标记时,目标不在于获得辞汇的技巧,而是要帮助我们清楚觉知这些经验的实际特性,因此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越单纯越好,最好是简单的一两个字。
  
  除了行禅坐禅之外,进步的第二个关键是放慢所有的动作,有如无力之重病者,放慢动作才能绵密不断的专注的观照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严格实行止语:马哈希尊者曾这样规定:‘在修行道场聚首闲话乃诸恶之最。’这警语可谓发人深省。恰宓禅师曾经开示:“说话五分钟,比躺下放逸十五分钟更糟,五分钟所说的话,宴坐时盘旋脑中,虽卖力观‘杂念,杂念’亦挥之不去,则定力何能增进?甚至这五分钟的话,得赔上一天一夜的功夫,心才能静息下来。”当说话的念头泛起,应立即观照此念头,如理思维:‘不应废话浪费宝贵功夫’。
  
  小参报告方式:小参必须如实报告用功的情形,其步骤相当简单,要能在十分钟内表达自己禅修的经验。其主要原则,在于对于禅师的信心以及自己的诚实。不论行禅坐禅或者是生活中任何其他禅修目标,需以三个阶段来报告:第一,如何确认出现了什么最显著的现行法;第二,是如何去观照及标名;第三,究竟察觉或经验了什么。小参的时候,禅师绝对不会讨好你或赞叹你,也不会讲人情,并不代表你没有优点,因为他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你的问题,因此不要期待禅师的嘉许或认可。如果只选择自己以为好的情况说出来,说不定其实是不好的。禅师要了解的是你用功的方法是否正确,因此应该报告你所经历的,而非想像出来教理以及境界。也不要谈一些与用功无关的问题乃至教理,尽可能诚实、详细而无所保留的报告,如此禅师才能依据报告的内容来分析判断,给予契理契机的指导。请参考班迪达禅师所著《就在今生》,P.32-P.33。
  
密集禅修时应注意事项:
  世人为求事业的成功都必须全力以赴,何况努力用功,以期了断烦恼生死大事的尊贵的瑜伽行者(Yogi)!瑜伽行者必须少事、少业、少说话,集中一切心力在观照用功上,不能有所间断。
  用功期间所有应注意事项中最重要是禁语,“话是散乱因”,说话的人,向外攀缘,不能观照,自己打自己闲岔,还打扰别人。(其他一切活动,放慢有如无力之重病者,放慢观照,绝不可弄出一点声音来)
  随时提醒自己参加禅修的主要目的,不要因为一些小障碍就打退堂鼓;境界、妄念多时正是行者练习的大好时机,将曾经学习的方法操作熟练才是行者的主要正事。
  要耐烦,不要怀疑这如此简单但有些枯燥的方法。经过数日用心后,会发觉自己所下的工夫是有成果的,观照以及对治烦恼的力量日日都在增强中。
  “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尽量不要干扰到别人是每一位行者的本分,但是监香人员还是有其必要的,缺乏监香时,行者自制力应该更加强才对。的确一些初学者心浮气躁,无法进入禅修状况,有时或是高声讲话及制造出不该有的声响,或是经行时是乱走,常会干扰到别人等等。“但自观内,反求诸己”;你只能去调整你自己,其实这些干扰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藉著禅修来培养自己历缘对境的能力。
  有时被干扰的感受很强烈的生起,甚至于会怨恨,只想找个安静无人的地方,自己一个人独处。或者,即使观照很顺畅,心中却若有似无的生起莫名的不满,对周遭的事物都有意见和看法,这一切的心行都要及时的、如实的加以警惕,清楚明白的观照,在小参中更要报告出来,以利指导者给予适当的开示引导。
  将一切内生的妄念和外来的干扰都视为“观照”的材料,不要分别其善恶,只要用心观照到就好。
  现在资讯发达,学佛者的通病在于不断的搜集资料而寻名摘句、思惟分别;但是在这专修期中不需要多余的语言文字,应该放下对教义教理的思惟分别,只要如实的去观照当下显著现行的所有心法与色法。
  另外现代人受罗素经验主义实证论之影响,因此对教授传承的信心不足,但是可以从实践中来检验。
  有些人学习过其他的禅法,参加这样的密集禅修,应该捐弃成见,先努力地依照教授的方法去实修,而不要在那里比较。
  不要执著许多身心上的变化,其中有好、有坏,有可喜,或可厌,或恐怖,或迷惑,都可能是未曾经验过的。重要的是能够警觉到境界的发生,能即时专注,如实的观照,不加以分别或演绎。不要刻意的去思惟、推想、演绎,以正知正念对一一现行法如实即时不推理、不犹疑的当下观照,日久功深,一定能达成这修行的目标。
  禅修过程中,小参报告对于定慧的逐渐开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参加马哈希内观禅修之前方便:
  尽量提早调整日常作息,尤其是就寝起床时间。
  提前适应减少饮食,开始练习持午不吃晚餐。
  将经行宴坐排成每日定课。
  很多初学者茫然摸不到头绪,因此对禅修方法、禅堂规矩、行者基本须知,尤其是小参报告方式,要有基本了解。否则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障碍他人。

初学者的参考资料
  嘉义新雨道场:《当代南传佛教大师》,马哈希,
  嘉义新雨道场:《内观基础》六、正确的方法
  慈善精舍:《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舍弃我禅师sujivo sayadaw
  清净菩萨学处:《恰宓禅师禅修开示录》
  林震兴居士畅印:《就在今生》之第一章,班迪达禅师。

4、附录:“止乘者”与“纯观乘者”
  
  依据早期佛教与上座部佛教的教导,修行方法可概分为“止乘者”与“纯观乘者”(或称为干观者)二种。马哈希尊者根据巴利文直接翻译过来叫做纯观者或干观者;“止乘者”修习奢摩他,获得色界禅那后,转修内观;而“纯观乘者”在证得色界禅那之前,便修习内观,以欲界定(“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或“刹那定”(kha?ika- samādhi))调伏欲界五盖,因而得以开发内观智慧,进而作证涅槃,成就阿罗汉果。虽然止乘者与观乘者的方法不同,但二者所证得的道、果、涅槃并无差别。
  
  在泰国,泊拉摩诃布拉塞?吉达西多著(泊拉福长?琴默本谣/译,香港闻思修佛法中心出版)的《两条路》中也有类似的意思,今摘录如下:
  “直路”是直接修观,不需先通过修止,即以‘智慧’为主。也就是直接修毗婆舍那,不需先通过修奢摩他,不用先得色界禅;换句话说,不必依靠色界禅为基础,便直接的思惟“法”。在佛陀的时代,就有许多人是以这种方法证果。
以此方法修行者,唯一要做的只是:有正念的、清楚的的观照身心每一个行动而活在当下。
  “弯路”是在修行时,先进行奢摩他,然后才修毗婆舍那。行者必须先将心专注于一境,当心稳固到了色界禅的状态,或心境到了某一个禅定中,这时才接下去进行毗婆舍那。
  
  在汉译的《成实论》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成实论》卷15,〈止观品第一百八十七〉,大正32,358c:“问曰:经中说:以止修心,依观得解脱。以观修心,依止得解脱。是事云何?答曰:行者,若因禅定生缘灭智,是名以止修心依观得解脱。若以散心分别阴界入等,因此得缘灭止,是名以观修心依止得解脱。若得念处等达分摄心,则俱修止观。又一切行者,皆依此二法得灭心解脱。”
  
  大约60年代末期,可伦坡有一份〈世界佛教〉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批评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禅修方法不符合经典。禅师立刻以缅甸文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向这篇文章提出质疑。在已故乌廷禅师的协助下,他又把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这篇反驳的文章在〈世界佛教〉杂志上,连续刊登了十五个月。


巴利注释文献里的干观者
  澳洲昆士兰大学,博士候选人 温宗堃
  
  《成实论》亦隐含有类似上座部“纯观乘者”的教理,在该论提到〈须深经〉的慧解脱阿罗汉未修禅定,纯粹藉由观 (毗婆舍那),以“如电三昧”为所依定,证得解脱。
  这类纯观乘者依凭什么定来开发智慧?南传上座部与北传说一切有部,皆同意有一种邻近初禅但未达初禅的定叫“近行定”或“近分定”,也可以做为修观所需的基础定力。但是有一类“纯观乘者”(或称“干观者”、“观乘者”),未得“近行定”及“安止定”,而于戒清净后,直接修习观(毗婆舍那),内观五蕴的无常、苦、无我,进而得解脱。
  《清净道论大疏钞》:“止乘者依奢摩他门而修观;然而观乘者不依奢摩他门,因此说纯观乘者。”不论称之为“纯观”或“干观”,是在于此类行者“修观时没有得到奢摩他、定的润滑”,或“不杂修奢摩他”。广义来说:
  1.完全未曾修习任何奢摩他业处,纯粹修习内观;
  2.虽曾修习奢摩他业处,但未得近行定,便修内观;
  3.修习奢摩他业处而得近行定,但仍未得禅那,便修内观。
  
  法护在《长老偈注》中,更是明确地指出“干观者”所依的定仅是“刹那定”。
“再者,凡仅立住于刹那定之后便确立内观而证得最上道者,因为在最初乃至整个过程中,于内观里未结合定所生的禅支,所以他们的观是干燥的。因此,他们名为‘干观者’。”
  “未得禅那的纯观乘者,即是干观者。因为他的观没有禅那润滑,所以是干燥的、粗糙的。因此,他被称为‘干观者’。”
  在这里,“禅那的润滑与否”成为“观”是否为“干燥”的判准。同样地,十二世纪的舍利弗也曾以禅那的证得与否,作为“干观”的判准:“于前分(世间道)时,立住在“无禅那润滑故为纯粹的”内观,而后证得最上果的人,名为干观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中法师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五明学佛网:智中法师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  

 智中法师:《佛法的安心之道》之压力讲义 

 智中法师:缘起的生命观 

 智中法师:<心身疾病>讲义 

 智中法师:缘起的生命教育 

 智中法师:略谈佛教生命观 

 智中法师: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二) 

 智中法师: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一)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省察记录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正知正念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欲之过患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修习内观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