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中法师:缘起的生命观


   日期:2020/7/17 13: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缘起的生命观

智中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不满百,七十古来稀。其间有十岁是童年,糊里糊涂,不能算数。最後十年又不免老病逼迫,严格说来,中间五十年才算数。而这五十年,黑夜又占掉了一半;剩下的二十五年,又可能有种种不如意。在不知不觉当中,迈向生命的尽头。究竟我们这一生应如何过?是寄托於神的旨意,听天由命,还是任性无为,回归自然?!难到我们自己就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创吗?!

  您是否思维过下述的问题:

  我们为何存在?为何生於此?死後又去哪儿?

  生命,人生之意义、人生之价值究竟何在?

  你这一生究竟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

  你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吗?

  你有为自己活过吗?还是永远只是求人认同(害怕被人否定),而随波逐流的活著?患得患失吗?害怕死亡吗?有成就感吗?你快乐吗?你在这儿究竟做了些什么?正在做的是所该做的吗?

  老实说,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需要勇气,而耐心倾听自己内心的答案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是,功不唐捐,未来的每一天,你都将得到新层次的、平静与启示,那是你最大的报偿。

  你是否把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几乎毫无乐趣的事情上?当你生命终了,你会不会希望自己曾经以另一种方式过活?如果你只剩下一个月的寿命,你会做什么改变?

  检视你自己的内心深处。你快乐吗?有什么东西是你觉得必须拥有才会快乐?你确定拥有那样东西之後,你一定会快乐吗?那样你就满足了吗?

  真切正视你自己心灵的价值。假设明天你突然死了,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哪些时光会是你最珍视的?你会最想念活著时候的哪一部分?

  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重新规划你的人生:心怀大志的人,愿意当下接纳成功和失败。当你明白生命的意义,你就知道自己将往哪个方向走。找出这一生中什么事对你最重要是所有计画中最根本的因素,要知道『紧急』是指加诸在我们身上,应立即注意及回应的事件,『重要』是指关系生命意义人生目标整体方向的事,是一有时间就要去做的。至於其他的都是不相干的对长整体方向的事要用心,请大家拿出时间避开干扰,静静地思考,重新规划你的人生!!

  佛法之外对於生命意义的观点

  耶、回教等神教中的创世主、万能的神,主宰人的一切,只要相信神,服从神的旨意,去侍奉神,自然幸福快乐,死後生天堂,享受永生。但如果这个人有品德,凡是事靠自己的努力,只是不相信神,就应该被消灭,就应该下地狱,永不超生了吗?!

  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要有义利之辨、要惩忿窒欲,因为虽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是读书明理之人,要「见贤思齐」;而贤人还要效法圣人,无时无刻不在鞭策自己向贤圣大路上迈进。但是「圣人有所不知」,仍然要希天,而天究竟是什么?

  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经曹国前往宋国时,司马桓魋(ㄊㄨㄟˊ)要杀孔子,而孔子说:「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上天的使者,上天赋与我德行来教化人间仁义道德的,上天若不同意,桓魋是不能杀我的。

  (《论语》〈八佾〉也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对照这两段话,孔子之德似乎是上天赋与的,或者是自然有的,而不是自己修来的;但是其他的,上天没有厚爱,他们要自己努力地学习、修行才能够有道德;唯独孔夫子得天独厚,这是不平等的,与佛法缘起的教义不符合。

  而孟子的思想也是:「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闲,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而,大任是天降下来的吗?天不降大任的人怎么办?究竟什么是天,似乎没有说明,而仅将形而上的、不可知的归诸於天,与耶、回教的创世之天、万能的神有所不同。

  道家则是认为:「天道法,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据宇宙万有的自然法则,不用矫揉造作,任性无为,便是他们做人向上的目标。立身处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就会颠倒错乱,一切的痛苦困难就接踵而来。但究竟什么是自然法则?!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可奈何,只能消极的放弃一切迈向死亡,回归自然吗?!

  佛法认为,基於因缘果报,缘起的法则,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道德、大任都是因缘有的,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的学习、修行才能成就的;绝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天赋与的,也不是神的旨意。

  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孟之道,对於做人处世、立功、立德,的确有他的好处,可是缺乏光明的愿景,不能鼓舞一般人向前迈进。而道家认为死亡是回归自然,都是不谈来生的。中国人对於生死的观念及态度,多将之视一种无奈的自然现象,稀有深入探究其因者。如果一死就没有了,完全没有来生,我们心中会有一种空虚与幻灭的难过。事实上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断展开,生死未尽,会无限的延续下去的,而众生都有生命延续的爱著(後有爱)。尽管你认为死了就完了,而下意识却并非如此。年青体健的人,憧憬著未来,似乎对於死亡从来就不会重视;但是病重或衰老的人,意识到死亡的威胁,总是想尽办法,希望能转好,希望生命又会延续下去。众生对生命的爱恋贪著,是超过一切的。当濒临死亡时,心中会有种种的不舍、放不下、害怕失去,以及因恐惧、疑惑未来会断灭所引起极大的怖畏,悲哀。到了真的活不下去时,绝对会希望未来的相续存在。

  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如果不知来生会相续而只想到迟早迈向死亡;或是因感觉到世间的无常是如此地令人沮丧,而不知无常代表著无限的可能性,只是愿不愿意去改造自己。难怪所得到的答案,尽是消极放弃式的人生苦短,而只能不甘心地梦想抓住永恒,或者及时享乐,藉著纵情诗酒来麻痹自己。历史上现成的例子: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陶渊明〈饮酒〉诗说:「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神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苏轼「世事大梦一场,人生秋凉几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至於天主教、基督教与回教都宣说:信神的死後生天国,不信的作恶的堕地狱。他们著重由现世而到未来,是不谈生前的二世论。不谈过去生的因,现生的贫富贵贱、苦乐寿夭、千差万别,只说这是神的旨意,是无法说明事实的。即使谈来生,只是假想的永恒,仍然要看神的旨意。

  然而许多的哲学家并不同意上帝赐予的灵性,更难以接受信我得永生的说法: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相信:「懂得掌握人生,渴望活得美好的人,生命意义将与岁月同增。」

  派克医生说:「生活是艰难的,但勇於改变,就能让生命丰富。」

  爱因斯坦:「生命是最奥秘美好的事物,唯有对它渴求与热情,才能充实生活的每一天。」

  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以生活创造力来使自己的生命富有意义,并运用理智与爱的力量来为自己做最完全的发挥(引自Rainer,1995)。

  马斯洛则认为人是透过自我实现来体验人生的意义,而一个能自我成长的人,能应用其创造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同时将自己带进高峰的体验中(引自Lowry, 1973)。

  罗洛梅(May,1953)意义感的获得是以个体为中心而创造出自我的最高价值,并且能够体认到自己的意向,以及感受到自己有自由意志去做抉择与爱的力量。

  意义治疗大师法兰克(Frankl,1963)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展现在回应现实生活中随处所预见的状况,并且寻找与实践自己所独一无二的生活使命,进而藉此让自我经历其终极意义。

  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之说法:

  本我-人类天生有追寻快乐,避免痛苦与不安的本能。

  超我-循著本我而产生的行为常会不恰当,此时便会出现超我,就是将所受的教诲内化而成道德感。

  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会发展出自我,扮演调节两者的桥梁,协助个人管理情绪,使人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得到心理所想要的

  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尚书》〈大禹谟〉说到人心与道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意是:「人心惟危」,人类受了情欲的冲动,想求得肉体的安适,这种物质的贪求不已,可能发生种种的危险。「道心惟微」,微妙难思的道心,就是契合天理的心。中国一向重视这二者的协调综合,「允执厥中」。以道心制人心,不偏向於情欲;以人心合道心,不偏重於理性。到了理学家,以为「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而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然而哲学家们再怎么样积极的创造自我,自我实现,掌握人生,充实生命,追求人自以为是的成长;但仍然无奈地面对生苦,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乃至五盛阴苦。

  总而言之,不谈心的唯物论,认为一切只市弱肉强食的天演进化,是一种违反道德庸俗的功利主义。而一世论,断灭论,不讲来生,会令人丧失人性的尊严,产生幻灭的悲情。至於二世论,虽说来生,只是假想的永恒仍然要看神的旨意,对於今生更无法圆满解释千差万别的众生相。佛法是三世论:众生生死死生不已,是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依於缘起的法则,可以去开创改造的。

  为何今朝何处来,明朝去处可安排?人生所为何事,没有佛法的人生就是: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孳孳行善复何益,逐逐此心安不得』

  逐逐此心安不得:人心不安,总是为著五欲六尘,声色名利在向外贪求,以为物欲的满足就是快乐的根源,但是有满足的一天吗?无财的求财来解决生活的需求。但生活丰足後,他仍然是不满足的,进一步又要讲求享受,等到锦衣玉食,甚至奢侈浪费,心中还是不满足。人心永久是这样的,终日追求,却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人不能获得满足,内心就永久得不到安乐,有他说不出的苦。

  事实上欲望只会令我们心智软弱,看不清真相而远离真理,欲望实在是无边苦的根源,人心的不满足,不是外来的给予所能满足的。

  一般宗教的共同点是给人安慰,使人满足,把人当小孩一样看待,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会满足,内心也就安宁,但是安慰剂或许可以作为一时感情的寄托,但没有改造自己增长智慧,真的能解决问题了吗?

  唯有佛法,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碌碌终生究有何所得,行善复有何利益?如何才能获得内心满足和安乐。从这些问题去审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获得安乐。我们应该从完整而根本的角度去思索生命是怎么回事?虽然这一期的生命看起来必定迈向死亡,但这并不是结局,来生还是会相续的。凡是有生命的,绝对不是死去了就什么都没了;而未生以前,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前一生命的结束就是这一生的开始,这一生命的结束就是下一生的开始。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如同流水一样的川流不息。生命之流是无限的延续,但却有一期一期的分段生死活动。但是三世相续的生命流,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不息,继往开来的。现有的生命,或苦或乐,或愚或智,或贫或富,种种不同,只是因为前生的栽培及今生的因缘所成。过去生思想、行为的正确或偏邪,合法或非法,对人的有利或有害,无限复杂的活动,留下业力,影响现在。现生不是脱空的新生,而是继承著过去,享受著过去,的果实。同样的,现生的思想、行为,对人对己的一切活动,都留下新的业力(与过去未尽的业力),等此生结束时,又开展新的一生。分段的一生又一生,看起来互不相关,而实在是由业力串起,相续不断的过程。在生命无限相续中,目前所作所为,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果报均须自我承受。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就是我们希望能够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人生。相信佛法了以後,我们明白这个人生是前生的业力的果报,不满意!那可以重新创造,重新好好地栽培善根,将来得到一个更美好的生命,希望我不老、不病、也不死,有更多、更多的微妙的境界只要我们去努力的改善自己都能办得到的。学习了佛法,像是在无窗无门的暗室中,开了一道大门,门外海阔天空,而不再无可奈何的活著,或是等待救赎!佛法三世相续的生命观,可说是最符合事实,最容易信受的。确定生命的无限相续,生命的价值,才有了切身的依托标准。

  佛法的生命观是建立在无常无我,本不生灭的缘起观上,依於缘起而呈现三世流转的生命长流:今生的生命是继承往昔业力的结果,而现生的三业行为是开展未来美景的动力!所以应该接纳承担过去;而主要是把握当下,增长心智;开创未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自己创造的。

  一期生命就是心智学习成长的历程

  生命的意义在於离苦得乐,人生的梦是由一连串的寻求快乐及满足而编织成的。一个婴孩一生下来就寻求食物及温情去达到快乐及满足;稍长後上学、读书有寻求知识的满足;生理成熟後寻求异性情感的满足,因此交友、婚姻;又有群居及归属的寻求满足,因此组织家庭、参加社团;又有追求卓越的寻求满足,因此努力於求名求利,或著书立言等。寻求满足感并没什么不好,而且是使人类努力的原动力,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乐?每个人从小到大,受到亲人、学校、社会等等这些普世价值、行为规范与习惯的影响,害怕与别人不一样而妥协只知累积知识与计能,於是一辈子忙於解决寻求上述一般的满足,人生也就在疗饥止渴的过程中溜走了,殊不知生命中有另一种更基本及深邃的寻求满足--心智永恒的需求。

  生命是学习的历程,而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心智不断的成长。

  生命每经过一次洗礼,总会有些经验和心得,不论碰到的是顺境或逆境,应该先自问,我的心智增长了么?而不是计较世间的得失,或是命运的好坏。外来的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去主宰或操控。境界及遭遇已是既成的事实,端视我们如何以智慧去摄受。因此凡事反躬自省,自己的内心到底起了什么变化?是随著智慧的还是愚昧去反应?学到了什么?心智提升了吗?重要的是如何逐渐从中获得智慧和迈向解脱,「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世间无常,并不是消极地不必去奋斗;无常表示一切未定,充满了希望与创造的机会。一个人若不愿虚度此生,唯有开发智慧。智慧是生命的枢纽,人生的动静语默、应对进退,行住坐卧全若都能随著智慧而运转,则不但当下安宁自在,终而了脱生死。不管我们愿意承认与否,今生来到人间,就是来学习的历程,生活的甘与苦都是珍贵的功课。既来之则学之,别到人间白走一回,活到老学到老,尽其可能地学习如何增长心智。等到命终那一天,打起经验的包袱,迈向新生,自己应该满意一生的所学。

  生死之缘起

  业与果报→依业而有的轮回

  业的本质:是身心的活动所引起的势用,业力的引发是由思心所起审虑、决定,然後再依身、语而引发,而有招感果报的潜在能力。举凡身、口、意种种的活动,有一种招感未来果报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就是「业」。

  果报:由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业的潜能是一直存在的,即使经过百千万劫,业力仍不失坏。只要因缘和合,业力就会招致果报。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然而,并不是一造业,就会立刻感果。从造业到感果,需要一段时间,不过这时间有长、有短。有的这一生造业,当生就感果,这叫做「现报」;有的是今生造业,来世才受报,这称为「生报」;有的是今生造业,隔一生或多生才受报,称为「後报」。不过造业,也要种种的助缘才会结果,这个助缘是什么呢?就是烦恼。如果我们把烦恼断尽了,因缘不具足,恶果也是不会成熟的。所以,修行的重点,不是在消灭这苦报身,而是不要造恶业,最重要的,是要断除烦恼!

  从前生到後生之相续:在不断的身心活动中,有无数的业力增长或消灭,由於这些业力的性质不同,彼此相摄、相拒,相克制、相融和,成为有情内在极复杂的潜能。在一期的生命中,有其特别的业力──命根,而这期生命完结後,由於「後有爱」的熏发,当中占有优势的另一系类业起来重新发展,和合新的身心,成为又一有情。

  佛教缘起的业感论,没有轮回主体的神我,没有身心以外的业力,仅是依於因果法则而从业受果;如流水的波波相次,如灯炷的焰焰相续一样。所以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怀疑。

  生死之本,无明与爱:

  「佛告诸比丘:『於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杂阿含266经》卷十(T02,69b5~18)

  云何无明。谓过去烦恼位,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无明确是对於通达真实义的智慧,起著蒙蔽障碍作用的,是一切烦恼的通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如《般若经》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一切法是本无自性的,是从缘而现为这样的。这样的从缘而有,其实是无所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达,就是无明。众生在见闻觉知中,直觉的感到一一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既不能直觉到缘有,更不知性空。这种直觉的实在感,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无明。於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无明──前际生死根本;具有发业功能。

  诸愚疑者,要先愚於所应知事,次即於彼发起邪行。

  云何行。谓过去业位。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行是造作迁流的意思,指依无明而起的身心活动。约性质说,有罪行、福行、不动行;约所依说,有身行、语行、意行。身心动作及引起的动力(业),名为行。行是业的别名。行业,不是别的,只是与爱相应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无明是属於知的,是认识上的错乱;爱是属於情意的,是行为上的染著。由邪行故,令心颠倒。有了这两大因缘,众生就感到了「有识身」──众生自体,而「相续」的流转生死。这也就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生死众生的意思。从烦恼来说:无明是属於知的,是认识上的颠倒错乱;爱是属於情意的,是行为上的染著。有了这两大因缘,众生就感到了「有识身」──众生自体,而「相续」的流转生死。

  云何识。谓续生心及彼助伴。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心颠倒故,结生相续。识是现在这一生的开始。当父精母血结合时,有识的刹那现起,因而结成有心识作用的新生命。这样的有识结生的新生命,从何而来呢?这是从前生的业种所引发的;业就是行支。当前一生的最後死亡时,虽然身心崩溃了,但过去所造作的业能,并未消失;等到因缘和合,就随著业力善恶的不同,而得或苦或乐的果报体,成为一新的个体,新的生命。行业的感果,是离不了烦恼的发业与润生的,无明就是烦恼,是以我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的总名。这样,由於过去世的烦恼──无明,有过去世的业──行;从过去世的烦恼与行业,才有现生的生命开始──识。从无明而行而识,说明了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死历程。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後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

  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六处未满中间五位。谓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缘」此结生的「识」,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由於识的结生,身心就开始发展。照经上说:不但因识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识。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是要依於有取识(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的摄取而存在。反之,也因为身心的活动,有取识才能存在。正像没有领袖,就不可能有群众的组织活动;如没有群众,领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在十二缘起支中,著重在识缘名色。应解说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後,还是肉团的阶段。

  生相续故,诸根圆满。

  云何六处。谓已起四色根。六处已满即钵罗奢佉位。「从」此名色而进一步的开展,胎儿渐长,有眼、耳等的差别,六根相现,尚未能与触作所依止,六根具足这已到了形成人体形态的阶段即将出胎之位也。

  根圆满故,二受用境。

  云何触。谓眼等根虽能与触作所依止。而未了知苦乐差别。亦未能避诸损害缘。触火触刀食毒食粪。食YIN具爱犹未现行是触位。等到胎儿出生,零至贰岁间(口腔期),与境相触,引起身心的活动,名触。对於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胎中虽有眼耳等根,还不能见色闻声等。一到出了胎,从此六「根」开始了与六尘「境」界「相」关「涉」的活动,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叫做「触」。根境识三者,因触而和合,也可说因三者的和合而有触。

  认识开始,就到了重要的关头。在触对境界时,首先发生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或非合意不合意的反应,这叫可意触,不可意触,俱非触。不幸得很,众生的认识,是不离无明蒙蔽的──『无明相应触』。所以触对境界後,就会依自我中心的执取,起种种的复杂心理,造种种的善恶行为;生死轮回,是不能避免的了。佛所以教诫弟子,要『守护根门』。在根境相触时,如有智慧的观照,就称为『明相应触』,那就能从此透出,裂破十二缘起的连锁。

  云何受。受是领纳。婴儿渐大,受用受学,贰岁以後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苦乐等之位也,名受。

  谓能别苦乐。亦能避损害缘。不触火触刀不食毒食粪。虽已起食爱而未起YIN及具爱。是受位。「从触」的可意或不可意,当下就能「生於受」。可意的,起喜受乐受;不可意的,起苦受忧受;非可意不可意的,就起舍受。如有智慧而正念现前的,就不起味著,不为情感的苦乐所惑乱;否则就危险了。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

  云何爱。谓虽已起食爱YIN爱(十二岁以後到成人,性欲发动,而开始男女的染爱,名爱。)及资具爱。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而未为此四方追求不辞劳倦,是爱位。没有正念正知的,都是依「缘」此或苦或乐的「受」味,生「起」深深的「爱」著:爱著自我,爱著境界。这时候,已以主动的姿态,对生命与尘世,倾向爱恋而作不得主。此後,只有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上面从识的结生,说明了身心的开展过程,以及对境而引起内心的活动情况。触是认识的,受是情感的,爱以下是意志的活动了。爱───後际生死根本;具有润生功能。

  爱是烦恼:

  自体爱→爱著色心和合的有情自体。

  境界爱→因我爱的活动,必然爱著於境界(我所)。

  约时间说(四爱):1. 爱──染著现在有的自体爱。2. 後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3. 贪喜俱行爱──现在已得的境界爱。4. 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

  由希求故,於方觅时烦恼滋长。

  云何取。到了壮年,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争名争利争权,追求外在的一切,占有他,支配他,名取。取是摄取其它属於自己,所以有摄它为自体,与执取不失(持)的意思,成人已後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谓由三爱食爱YIN爱资具爱,四方追求。虽涉多危险而不辞劳倦。然未为後有起善恶业。是取位。内心有了「爱」染,爱心的「增」强,就进展到「名」为「取」。

  取有四:执取自我,叫我语取。一般的追求五欲,叫欲取。而宗教与哲学家们,不是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见取;就是执取种种无意义的戒条,苦行──戒禁取。这是从爱染生命与尘世,进而作思想的或行为的取著,造成世间一切苦难的结局。

  烦恼滋长故,发起後有爱非爱业。

  十二缘起中,也特别著重爱与取。在生死流转中,爱可说是生死的动力了。假使只说贪欲、YIN欲、五欲,那唯属於欲界的贪;若说贪、染、著,那就通於三界了。贪与镇,看来是对敌的,其实,为了爱著自己的生命及世间的境界,被自体与境界二爱所系缚;假使爱之不得,就生起镇恨,镇恨不过是为了要达到爱的目的而引起的反动。所以缘起论中,特重贪欲。

  云何有。谓追求时亦为後有起善恶业,在爱取的活动中,造成或善或恶的种种业,成为未来新生命的潜力,名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爱与取,正是依著烦恼而有的一切活动。「因」此烦恼的活动,就起「集」成「後有」的业种。这在十二支中,叫有支。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的生命自体。但这里所说的,不是现实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後世生命的业力,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由所起业滋长力故,於五趣生死中苦果生。有了这未来生命的潜在。,那么现生死了以後,未来识又会结「生」。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生老死的「相随」而来,便是未来生死相续的简说。

  云何生。谓依现生的烦恼发业(即现在识位),依现在之业於未来受生之位名生位。即因业力而又有未来新生命的开始,名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老死是由生而来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

  云何老死。谓即现在名色六处触受位。在未来时名老死位。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之苦。生了,无论如何,跟著来的,是老是死。这样,在生死过程中,因果钩引,展转相生,充满了忧虑、悲哀、苦痛、热恼。生死相续,只是无限苦恼的大集合而已!「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这不就是「五阴炽盛苦」的说明吗?有支之前有爱、取二支,这是惑、业,是集谛,是追寻有、生、老死等痛苦的来源而发现的,它是引发五蕴的原动力。

  (<<毗昙部T27>>p.119.1)

  云何十二支於三际建立。谓前後际各立二支。中际八支。故成十二。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後际。所余八在中际。

  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於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於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行、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道灭之二谛也。

  缘起所摄无明爱取,名烦恼道。行有二支,名後有业道。识乃至受及生老死,名当来苦道。如是三道差别应知。

  『缘起甚深』

  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简单说:缘起就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缘起的法则,说明诸法是互相依待而有的。有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世间一切因果法的存在,都是这样的。如推求为什么而有老死?结果知道老死是由於有生。凡是有生的,就必然地要有老死,虽寿命长短不一,死的情形各殊,然死的结果一样。我们现见事物的存在,不过因某些条件在保持均衡状态罢了,条件若是变迁了,事物即不能存在。有生必有死,所以基督教所说的永生,道教的长生,都是反真理而永不兑现的诳话。生又是从何而有的呢?佛说:有缘生。有,即是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如黄豆有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功能,近於常人所说的潜能,有生起的潜能,即有果生,无即不生,故推求所以有生的结论,是有缘生。如此一层层的推求观察,达到无始以来的无明。无明即没有智慧,即障碍智慧通达真理的愚疑,执一切法有自性。这种晦昧的心识,是一切错误的根本,爱取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内。但这不是说推至无明,我们的生命就到尽头。有生死身,所以有无明的活动,所以无始来的无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而又起无明,如环的无端。此是流转生死的十二过程,生死流转,即是如此的。佛菩萨等解脱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缘起的法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把握其流转的原因,才能转变他。

  此缘起法也可说是事实,如老死、生、有等都可是事实的现象,然缘起法重在说明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後程序性,即重於因果的理性。这种理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则,如生缘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一种不变不移的必然关系,佛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它彼此与前後的必然法则,於是对流转的杂染法与还灭的清净法,能正确的悟解它,进而改善它。缘起的意义很深,所以佛对多闻第一的阿难说:『缘起甚深』。「佛说」缘起,因随机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开示。如说集与苦,也是缘起。或说三支:烦恼,业,苦。从烦恼起业,由业感苦果,又依苦果而生起烦恼。或说五支,这是《阿含经》中常见的,就是:爱,取,有,生,老病死。或者说十支,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後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

  「十二支」说,只是说得更完备些,成为佛教缘起说的典型而已。有情的生死流转,即在这样──十二支的发展过程中推移。这十二支,可以约为三节:

  一、爱、取、有、生、老死五支,侧重於「逐物流转」的缘起观。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来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有情为什么会生起呢?即由於「有」。有指过去业力所规定的存在体,三有或者五有。既有业感存在体,即不能不生起,如种子得到水、土、温度等缘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样。何以会有?这原因是「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取是摄持追求的,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者又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与毫无意义的戒禁。人类的所以执取趋求,又由於「爱」。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著自体与境界,染著过去与未来。因为爱染一切,所以执取趋求,所以引起业果,不得不生,不得不死了。从爱到老死的五支,说明了苦与集的主要意义。

  二、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在逐物流转的缘起观中,进求他的因缘,达到「触境系心」的缘起。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由於苦、乐、忧、喜等情绪的领「受」,所以引发染爱。染爱不但是爱著喜乐的,凡是感情掀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镇,恋著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论到情绪的领受,即知由於(六)根的取境、发识,因三者和合而起的识「触」。没有触,反应对象而起的领受,也即不生。这十二支中的触,专指与无明相应的触。这样,即是不能没有「六处」的。六处即有情自体,这又从「名色」而有。名色是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阶段。这名色要有「识」的执持,才能不坏而增长;此识也要依托名色,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不但识缘名色,名色也缘识,到达色心交感,相依互存的缘起。如《杂含》(卷一二?二八八经)说:「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从识到受,说明现实心身的活动过程,不是说明生死流转的根源。

  三、进一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一期生命中的情识──「有识之身」,即有识的有情的发展,即是生。所以识依於行的「行」,即是爱俱思所引发的身行、语行、意行,也等於爱取所起的有。「无明」也等於无明触相应的爱等烦恼。由於无明的蒙昧,爱的染著,生死识身即不断的相续,不断的流转於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没奈何的苦迫中,成为「纯大苦聚」,这即是有情的一切。从缘起而缘生,约流转门说,有两个重要的意思,不可不知。一、无明缘行到生缘老死,好像有时间前後的,但这不是直线的前後,螺旋式的前後,是如环无端的前後。经中说此十二支,主要即说明惑、业、苦三:惑是烦恼,业是身口意三业。由惑业而引生苦果,依苦果而又起烦恼,又造业,又要招感苦果,惑业苦三者是这样的流转无端,故说生死是无始的,有情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上走。人世间的相续流转,有前後的因果相生,却又找不到始终。像时钟一样,一点钟,二点钟,明明有前後性,而从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不知从何处开始。佛在这环形的因果相续中,悟到了因果间的回环性,所以说生死无始。故因与果,是前後必然而又无始终的。如十二支作直线式的理解,那因更有因,果还有果,非寻出始终不可。佛说「生死无始」,扫尽了创造的神话,一元进化等谬说。

  二、依缘起而有的缘生,佛法是在彼此关涉的和合中,前後相续的演变中去体会的。这是组织的、流动的因果观。这和合相续中的因果必然程序,与一般所说的──从豆生豆、从瓜生瓜的因果不同,佛没有说无明缘生无明,而说无明为缘行。如人的构造是很复杂的:生理方面,有眼、耳等的差别;心理方面,有贪、镇、疑等。人是众缘和合成的,在这和合的相续中,观察前後因果的必然关系,所以说为十二支。如由父精母血的和合而起情识的活动;由识能执取名色;名色能渐渐生长,发展到六处完成;有了六处,就有六触,不过在胎中的触相还不大明显,等到出生与外界的五尘相触,这才有显著的识触。因此,古人传说缘起因果,是「约位」说的,这就是在和合相续的一一阶段上说,名色阶段也有识,六处中也有名色,每一阶段都可以有(不一定有)其他的。不过从一一阶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阶段。这不过依人生和合相续发展中──佛法本来是依人而立的去说明不同的阶段罢了。知道了这一点,佛法的因果观,才会契合于组织的、流动的,即无常、无我的;否则容易流为庸俗的自性因果。

  什么是修行,首先要学习佛法认知真理,打破过去的成见,认清自己的不足,到胜解真理,豪不动摇的地步,而成为自己的思想、知见,并依此导引思惟模式,进而自我突破,改善身口行为,乃至积之成习,习而成性。

  然而千年沉疴,非一日之艾能济,无始劫来的无明亦复如是,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修行这条路非常漫长,不是说你想怎样马上就可以怎么样,唯有依於对佛法的信愿及道次地,相信修学佛法是我唯一的选择,我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此按部就班地,努力充实自己,积聚资粮,去除障碍,改造自己(修),朝著自己规划的目标迈进(行)。虽有远大的目标,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小越好,所以一定要老实的面对自己,要对自己要有耐心,失败我就承认失败,因为我初发心嘛,一定会有失败,但要从失败中成长,避免犯同样错误。至於外面环境影响我的,要观一切是因缘和合,「事来则应,事过便休」,若操之在人,做不了主,凡是我不能去改变的,跟我修行没有关的,就随他去吧!

  就是这样的累积,我今生做多少算多少,脚踏实地去用功,只问耕耘,做到那儿,那儿就算完成。

  从「知道」到「行动」是段遥远的距离,但临命终时不会问我们读了多少、知道多少,而是看我们做了多少,与真理相应的智慧,不会毫无因缘的自然现前,而是由闻思修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

  莫到人间白走一回。除了修学佛法,你还有什么愿没满?!千万不要虚度这暇满难得的人生!

  如何正知正念?随时观察自己的行为,语言,心态,思想;尤其是碰到引发自己情绪的境界时,最好先藉由调云呼吸而气和心平,或转移所缘,千万不要立刻做出情绪反应,最好先远离这个境界,看看这个因缘能令我得到什么?如何藉此而增长智慧?

  最起码 1、不会伤害任何人,包括自己。观一切无我、无我所,一切法毕竟空,不受第二箭,就不会伤害自己;而不能善观缘起,必因境界之顺违,而起贪镇烦恼,想要改变外境,其实首先就伤害了自己。

  2、不但随缘了业,不造新殃,反而因此能增长自己的经验与智慧。

  眼前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刚刚好的,过去一切都已如过眼云烟,而未来一切也不一定如我们所期待的,憧憬与忧虑都是多余,顾恋与追悔更是不必要的。审慎、安祥,如实的接纳现况,放下所有的对立、敌意、执著、贪求、担心、忧虑、恐惧,心平气和的活在当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