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侯松蔚教授:汉藏皈依误解举隅


   日期:2020/7/29 1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汉藏皈依误解举隅

第305期明觉文:侯松蔚

  历代祖师无不指出,皈依为趣入圣教之门,只有受持皈依才能成为内道弟子。可惜,汉传、藏传佛教信众都广泛流传著一些有关皈依的误解,以下尝试作出若干厘清:

学佛不必皈依?

  现在有些人认为,只要认识佛法的义理、做一个好人,即使不作皈依亦无妨。若仅从世间层面看,了解佛教哲理并能应用到现实生活,已有很大裨益,是否皈依的确无伤大雅。但若欲深入修持、究竟解脱,则非皈依不可。

  盖未皈依即缺乏了种种功德的所依及修持的基础,不能接受任何戒律,参与灌顶也无法真正受灌(因灌顶等同受密乘戒,而受取后者必须先受皈依戒、菩萨戒),而且没有修习密法的根基。月称《皈依七十颂》载:「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阿闍黎文殊称《真言解说・心要庄严》云:「最初先从皈依始,三律仪轨详检察。」又说:「於别解脱戒,先未善守护,修密等理趣,如灰烬生谷,根本不得故,初由皈依始。」

  再者,忏除业障须具足四力:依止力、破除力、回遮恶业力、遍行对治力。其中「依止力」即皈依三宝,故不皈依,便无法完全清净恶业。

  皈依三宝,好比注册入学。虽然没注册者也可以旁听,但始终不是正式学生,不可享用学校设施及福利,不能参与考试,没有所谓的毕业和证书,资历也不被承认。同一道理,未作皈依即未入佛门,未入佛门更谈不上小乘或大乘,遑论密乘!即使懂得多精妙的道理,修持了多长时间,全都不能转化为解脱成佛之因。法王八思巴云:「不依三宝修行者,纵使贤善亦外道。」密勒日巴尊者《十万道歌集・中有解脱口授》说修持高深密法前「首应修持皈依三宝及愿、行二菩提心等法以奠定基础,否则师徒二人即犹如二牛互系於牛轭,双双同堕於苦境中。」

密宗违背皈依三宝?

  有人以为,密宗在「三宝」(佛、法、僧)之外,别立「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作为皈依处,违反了佛法基本原则。其实不然,Yukhog Jadral Choeying Rangdrol大师(1872―1952)《前行遍集论》解释:「总体而言,诸上师不外乎佛宝或僧宝,但个别而言,於己亲赐成熟解脱教授(灌顶、导引)之上师,恩德尤大,故了知其为加持根本而趋皈依;一切寂忿本尊不外乎佛宝,唯自己投花所中本尊,过往多生多世已有因缘,故了知其为成就根本而特别受持;所有勇父空行皆想为持明内僧伽而趋皈依,然於己特别亲近者,了知其为除障根本而修持、供养。」

  故知,「三根本」不离「三宝」。密宗基於实修方便,才强调「三宝」中与自己关系最密切者,名之为「三根本」。

上师高於佛陀?

  藏传佛教强调敬师,部份弟子虔敬心澎湃,却误解密宗见地,以为上师功德胜过佛陀,导致其他传承误会藏传佛教背离佛祖、个人崇拜。

  藏传佛教为何那么重视敬师呢?格鲁派宗座法王於《供养上师法・乐空无别》经验引导中指出:「虽然事实上无与三宝分离之上师,上师正摄於佛或僧之中,然因上师乃三宝之引见者及能令我等心中得三宝之加持,故最初特别皈依上师。」

  从本质而言,敬师与敬佛的原因相同。弟子的恭敬心对佛陀、上师本身并无直接好处,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因为凡夫多生多世以来串习我执、我爱,一般都须要通过向另一对像的虔敬,才能摆脱「我」的束缚,打开自己的心。

  《蓝色小册》曰∶「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虔敬的利益主要来自弟子自心,而非所敬的对像;信心越大,明心见性的机会也越大!「温萨耳传」的温萨巴大师说∶「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於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敬师如最高的觉者,自心将最为开放,慈悲、智慧也最容易生起;若视上师为凡夫,则跟世俗朋友相处一样,自心不会有任何转变。

  事实上,藏人说的是「敬师如佛」,从来没说「佛不如师」!《供养上师法・乐空无别》经验引导:「汝不应视上师为较佛尤胜之士夫。我有位西方朋友,他曾告以朝圣途中有人真视上师为更胜於释迦佛本身者,并对此说不喜,我亦以为然。若人视佛较自己上师为劣,此甚不好……上师是一个人,是我们与之亲近并有师徒关系的人,只有通过上师我们方能听受教授……因此对我等而言,最有恩者厥为上师。」

  正如藏传佛教广泛传颂的一首祈请文所言:「功德虽然等同一切佛,恩德尤胜诸佛之怙主、根本上师尊足前祈请……」佛陀是最圆满的觉者,上师即使开悟了,充其量是等同佛陀,总不可能胜於佛陀,否则即意味存在著比佛法更殊胜的教授。上师之所以地位超然,是因为我们没福缘亲见佛陀,端赖上师才有机会闻法,更必需上师授权、引导才能修习殊胜的密乘。就这方面来说,上师对个人的恩德比佛陀还要大。

皈依后才算师徒?

  汉人普遍重视皈依师,目之为自己真正的师父。大抵受此影响,许多藏传佛教的汉人弟子以为曾听受其讲经、传法、灌顶的上师,仍不是自己师父,只有传授皈依的才是师父。如果有若干位投缘的上师,为了成为他们的「弟子」,便要逐一向其求取皈依;即使曾接受其灌顶、口传、导引,仍觉得自己不是其弟子……

  藏传佛教中,有多种不同层次的上师。《光明吉祥》提出六种上师:「总及引导、誓句灌,酬忏退犯、解心续,传授口诀诸上师。」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谓总体上师,乃稍得法恩的一般善知识;引导上师是引入法门者;令解脱心续的上师为讲经说法者;酬忏师为向其忏悔恶业、犯戒者;传授口诀师为传授修法诀窍者;誓句灌顶师即是传授灌顶者(灌顶与授予密乘戒是同一回事,故「誓句」与「灌顶」并称)。

  换言之,不啻皈依师(相当於引导上师),举凡曾从其听经闻法、领受窍诀、接受灌顶者,无不是上师。《道次第甘露藏》曰∶「等同一偈字数劫,供养亦难报师恩;遑论开示全圆道,如是恩德谁能量。」从其得受一偈者,亦当视为上师而感恩,为自己传授完整佛法者更是恩重无比。

  道次第大德Drubkhangpa Geleg Gyatsho(1641-1713)没有把教他识字的老师观想在资粮田中,故修了多年仍没有效果。他请教其根本上师,后者问他是否观想资粮田时遗漏了某位上师,於是他把那老师补进资粮田,果然证悟如泉涌现。由此观之,连文字老师也要奉为上师(当时教字母的老师是僧人,而且藏族认为文字是学佛的重要工具),我们怎能不承认讲经说法、灌顶口传者为师父?

  密乘对师徒关系尤为严格,双方授受灌顶,师徒身份随即确立。固然只有指出自己心性的那一位,方为根本上师,但不可否认其他曾传授密法者亦为上师之一。《黑降阎摩续释难》云∶「设唯闻一颂,若不奉为师,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因此,藏传佛教经常强调传授与接受密法者,必须先观察对方是否具格。一旦授受密法,任何一方若有违师徒责任,即成重大恶业。

  至於向不同上师逐一求取皈依,除了因为不了解师徒关系的内涵,也是因为误解皈依的对像是某一个人。其实,皈依的对像是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所有上师――包括皈依师及任何你欲依止的上师,都摄於佛宝或僧宝中。眼前的皈依师,乃担任媒介或见证角色。此乃汉、藏佛教之共义,然而此二传承中,都不乏把「皈依三宝」看作「皈依某某」者。

  佛法重视发心,若皈依发自出离心或菩提心,当然功德无量;若是出於误解,则没多大意义。如果为了修复或增上皈依戒律,随缘於不同上师座前重受皈依,亦无不可(其实每个灌顶前都必重受皈依戒、菩萨戒,已可达到相同目的);但有些人纯粹为了收集不同款式的皈依证和结缘品,甚至只想物色新奇或合意的法名,则可谓本末倒置!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  

 侯松蔚教授:佛法仪规不能臆测 

 侯松蔚教授:藏传佛教不仅是密宗 

 侯松蔚教授:对显密理论与实修的误解 

 侯松蔚教授:小乘与大乘、显乘与密乘的次第 

 侯松蔚教授:密宗到底在修甚么? 

 侯松蔚教授:灌顶、口传后才可念咒吗? 

 侯松蔚教授:三昧耶戒的忏悔与还净 

 侯松蔚教授:再谈三昧耶戒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三)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二)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一) 

 侯松蔚教授:通达圣教无相违,极大罪恶自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