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药师山·紫虚居士:我对十二因缘的浅见


   日期:2020/9/10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对十二因缘的浅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十二因缘是释尊教法中最重要者之一,它所包含的意义甚多,后世的缘起论:包括法界缘起、无明缘起、业力缘起、唯识缘起等,大多与十二因缘有关。

  十二因缘之前在印度就有,例如在业力缘起论中就含有十二因缘中的一些内容,只是没有完整的十二支,到释尊才以自己的证悟而圆满开示此十二支。但对十二因缘的开示,在经论中似乎有些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之处,笔者仅提出一些看法,请各位多指正。

  在此我们仅对释尊在杂阿含(298 经) 、大般涅槃经( 卷25,狮子吼品第23-1) 以及长阿含经( 卷10,大缘方便品第9)对十二因缘内容的开示做一些探讨。

  二、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名为触。习染一爱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爱。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则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界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死,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十二因缘。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故。故众生悉有佛性。」

  三、杂阿含经中的开示

  「佛告诸比丘。我为说缘起法…… 。彼云何无明…… 。不知三世、内外、因果、四谛,不知三宝,不知根尘… …,痴暗即无明。云何行。身口意行。行而有识。识而各色即四大与四阴。名色而有六入,即六入处,即眼入处以至意入处。六入而有处,即六触身,即眼处乃至意处身。触而有受。即苦、乐与不苦不乐受。受而有爱,即欲、色有三爱,爱而有取,即欲、见、戒取与我取。取而有,即欲、色、无色三有。有而后生,生异类众生,于中得阴、得界、得入、得命根。生而有生死,老而白发……,死而命终,暖离色身。」

  四、在长阿含经中的开示

  佛告阿难:「因爱有求……,至于守护。受亦如是。」佛告阿难:「缘触有受,此为何义?阿难若无眼,无色,无眼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释尊曰「若无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注:即有六根、六尘、六识才有触)。

  释尊又曰「阿难,若众生无有触者,有受不?」答曰「无也」。又曰「阿难,我以是义,知受由触,缘触有受。阿难,缘名色有触,此义为何?……,若众生无有形色相貌者,无有身触。无名色者即无身触。」,又曰「缘识有名色,此义为何?若识不入胎者,无有名色。若识入胎不出者亦无名色。若识出胎,婴孩败坏,则名色不得增长。若无识而无名色」。

  又曰「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无住处。若识无住处,则无有生老病死悲忧苦」,故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有缘生,生缘老死悲忧苦,大苦阴集」。

  五、对此三种开示的探讨

  (1)在杂阿含经中的开示 

  杂阿含经所开示者,由佛性因为无明妄起而有第八识,再由于有「妄生存」之动念(即行),由此生起第七识,再由对尘之分别妄想而成前六识,总之,由无明、行、识三支形成众生的八识身(*)。

  八识身因为无明以致引发其前六识起妄想分别,累积名、相、符号,此即名色。名色与八识是「相」与「功用」,是不一不异,名色即识,识即名色。由八识身对六道之一的执着而形成五蕴身(**),此即六入。此义为六种入世间的器官,此在人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官(含神识)。在鬼神或天界众生则可能为「气」所成之身(含神识)。又由此形成六触身与六受身。

  以人为例,眼触身是眼根接触色尘的部份,即人的眼角膜,包含其特殊构造、形状与其上的细胞中的眼识。眼受身是眼球的视网膜与附近的特殊结构、形状及其内细胞的眼识。有这些五蕴身、六触身及六受身,则面对尘境时,就有爱、取、有等现象。「有」是指此神识已决定以所造的五蕴身出生为该道的一个众生。此众生具有阴、界、入、命根。此身在世间又造业,于是有病、老死的现象。这是由无明到老死,称「生死门」,又称「顺观」,是由佛性转成众生的过程。反之,则称「逆观」或「还灭门」,此门可由凡夫破无明,解脱生死,返现本有之佛性。详情请参阅本人所写《般若心经白话注解》(法成出版社发行,请参见附录)。五蕴之详情,请参照药师山通讯第25 期笔者所写的文章。我称此为「法界的十二因缘观。」

  此外,在此顺便一提,无明之义,无明是痴,没有道理的痴,楞严经说无明无因即此义。无明才会有众生,无明使众生执诸法为实有,把虚妄当实有,才叫颠倒。佛断无始无明,菩萨断根本无明,阿罗汉断枝末无明,在此经释尊所开示者为枝末无明。此经所示之十二因缘是用于六道各界众生的「通则」。也开示出轮回入解脱之要道。

  (2)在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 

  此为本经开示十二因缘在人的状况,故才有入胎之事,这是对轮回状况的方便开示,因此,经中未提及解脱之道。但提到一点很重要,就是十二因缘不是众生每一生皆会有十二支出现,例如出生为无色界众生则没有入胎之事。但就如同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在轮回中必会有十二支出现的机会(即以空得故)。

  在本经中,无明应是指中阴身由于尘沙无明(此源于过去的业力)而入六道光明中的一种光明,例如投生人道则入红光之中。决定投生六道的动力即行。「识」指中阴身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入受精卵中成为「识蕴」,故称为初受胎。

  接着是第六识入胎转成想蕴,其之所想(即名、相、符号)称为名色,想蕴与名色形成脑部,此时胎中尚未有眼、耳、鼻、舌四个器官。接着是中阴身的色、受二蕴依母胎中的基因记录制造五种器官(即眼、耳、鼻、舌、身),脑与此五器官合为人的肉身,称为六入(因为有六种器官能与尘境接触之故),接着神识再进一步制造六触身与六受身。

  此时神识依过去生的习气对尘境生起「爱」、「取」、「有」各种心境。到「有」支之时,此神识(中阴身)才决定要以自己所造的色身(即六入与触受身)投生人界,故才会由母胎出生。由母胎出生指第八识转成为现在的识蕴,此是未来(即今生,亦即出胎后的人生)记忆的开始,故经说「现在识名未来生」。即有生就有老病死,有老病死是因为现在的色身(即经中所说的名色、六入、触、受各种身),故经中说老病死是未来生。

  总之,此经是说人因为过去的烦恼业力才有今日的果报色身,有此色身为因,人才有老病死的苦果。也就是释尊在此经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界的现象。同样,十二因绿也可用以说明鬼界、天界、畜牲等各众生的状况,但其各支的内容可能不相同,甚至未具足十二支。

  (3)在长阿含经中的开示 

  释尊在此经中除了叙述此十二支的相关性之外,最主要就是讲「名色」的特性,两且是针对人而说此「名色」。在此经中,无形色相貌即无身触,这是说名色为五阴的用。「色」是色阴的用,即色阴所属(所依)的身体的形色相貌。「名」是其他四阴(即受、想、行、识四阴)的相用。

  经中说「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这就告诉我们识与名色是能与所的关系,识是体,名色是相用。识是能依,名色是所依。此经亦说明名色与母胎的关系。经中说「识不入母胎则没有名色」,这是指前六识与名色的关系(不是指神识),也就是说识与四大结合才有名色,此乃因为识入胎(与四大结合),则才会对色身相状产生执着,因此才有名色的「色」。

  经文又说「若识入胎不出亦无名色」,此乃因为若识入胎不出,则没有外界的名、相、符号可执着,故无「名」可成,当然就不会有「名色」。此中所指出胎不是指「出生」,因为出生时识不会离胎,只有人死时识才会出胎。由这段文字可看出「名色」的产生,是由识入胎(后对肉身的执着)到死亡时,识出胎入中阴之前对人界的执着而起。名色乃人(或众生),自无始以来,很多生入胎与出胎所生的结果(即累积多生的名、相、符号与对色身的形色相貌执着而成)。

  经文中又说「若识出胎,婴儿败坏则名色不增长」,此乃因为识离开胎儿(出胎之义)则对色身相貌不会再生执着,故名色不再增长。

  注: 

  (*)「身」:在此指功能(例如识之体)与相用(例如识种子、名色或色身等)和合而成的整体,此中功能指能依,相用指所依。 

  (**)五蕴身有时表示精神身,以方便包含没有肉体的众生,有时表示精神身、肉身、气身和合(如泥和水)之身。在药师山通讯第25期笔者的文章中,五蕴即指前者,在本文中之(2)与(3)段文章中,五蕴指后者。

  附录:

  本师佛对十二因缘之开示(杂阿含298经):「佛告诸比丘,我当说缘起法……,彼云何无明?……不知三世、内外、因果、四谛、不知三宝,不知根尘……痴暗即无明。云何行?身口意行。行而有识,即六识身。识而名色,即四大与四阴。名色而有六入,即六入处,即眼入处以至意入处。六入而有触,即六触身,即眼触乃至意触身。触而有受,即苦、乐、不苦不乐受。受后有爱,即欲、色、无色三爱。爱而取,即欲、见、戒取与我取(四取)。取而有,即欲、色、无色三有。有后有生。生异类众生,于中得阴、得界、得入与得命根。生而有老死,老而白发……,死而命终,暖离色身。」(以上为大略,有兴趣者请看原文。)说明如下: 

  (1) 无明:即无始无明,由此如幻生出各种业障,使人不知三世、三宝等,真如因此无明幻生第八识。 

  (2) 行:起心动念而幻生第七识,由此而有身、口、意诸行进而反熏生诸识相。 

  (3) )识: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4) 名色:第六识记录六根与六尘之相互作用而累积各种名、相、符号即成名色。此包括五阴诸相(四大为色阴,名为其他四阴)。 

  (5) 六入:是六种入世间之处,约在细腻身或中阴身阶段,是六种「精神器官」。 

  (6) 触:六入接触六尘(经六触身)。 

  (7) 受:三受,即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 

  (8) 爱:第六识与意根之作用。爱即对三界之爱,即贪爱三界之某一界,也就是喜爱六道之某一道。 

  (9) 取:四取,中阴身对三界尘境之贪着而生,即:贪着投生道之五尘境界而生欲取。见取是妄见该道之境界而生执取。戒取是妄求能投生于该道。我取是妄认我已在该道。 

  (10)有:妄以投生道(即三界六道)为实有。 

  (11)生:投生该道而得有五蕴身(阴),得依报(尘)与正报(得界得入)及得命根(肉身)。 

  (12)老死:肉身由老化而终至死亡,死亡是体温消失。(暖是指人的体温。)

  ‧由无明而有行,……而有老死。称「正观」或「顺观」。顺观称「流转门」,因为发生轮回之理。 

  ‧‧由有老死因有生,……,因有无明,称「逆观」。逆观称「还灭门」,由反省可解脱:即无明灭则行灭,……则老死灭(尽之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药师山·紫虚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药师山·紫虚居士)  

 药师山·紫虚居士:简介仙道与精怪众生 

 药师山·紫虚居士:由自心起观照破痴业 

 药师山·紫虚居士:谈佛经中名色的真义 

 药师山·紫虚居士:大脑皮质记忆对修行的影响 

 药师山·紫虚居士:虚妄有与不可思议有 

 药师山·紫虚居士: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二) 

 药师山·紫虚居士: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一) 

 药师山·紫虚居士:成佛之道 

 药师山·紫虚居士:浅说庵摩罗识 

 药师山·紫虚居士:定中观想心得报告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双身法的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以现代知识解读佛经中的各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