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五


   日期:2020/10/21 22: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因果明镜论》讲记(五)

智海法师讲述

2009年5月26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因果明镜论》十七面。昨天我们已经学到第三节,心是业之源。前面第二节,我们讲了业的规律。业的规律从什么地方产生呢?就是从我们微妙的自心开始产生。心是业的来源。所以说,我们不起心动念也就算了,一旦起心动念,它就是一个行为,它就是一个业种。所以,你不起心动念就算了,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有方向,一定有对境,一定有内涵。而这些东西就是业的构成。你不动,就可以遍在十方;你要一动,有方向的时候,就把自己约束了。你向着其中一个方向,其它方向就没到。所以要真正达到自由自在,还得要把心行的约束超脱开。身口意三业,意业为主。一起心动念它就会表现在语言上,就会表现在行为上。语言和行动,都是受意识心的支配。所以说,不管是善业、恶业都以心为主;不管是作善、作恶,心就是根本。

今天是这一节的第二个方面,心是祸福之根。祸,是由于作恶业而来。不好的果报,我们就认为是灾祸,不愿意接受到这样的果报。但是这样的果报已经降临到我们自心身上,于是我们就认为是一种灾难。所以,这种灾难从哪里来呢?还是从我们自心思维,身语意三业的造作而来。福报是什么?福报是从善业当中来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这种善业的时候,我们毫不讲条件地去利益众生。于是,你给予众生什么,业的结果当下就能够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早晚这样的结果会回馈于我们。所以,当善业成熟了以后,我们接受到这些果报的时候,自然而然适心悦意,领受结果的时候就是那么高兴。所以,祸福的根本来源于什么地方?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

所以,上面所说的身口意,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其实都是根源于介尔一念。我们当前的这个心念很重要。所以,这一念心的动机,它的差别决定着我们自己业的本质是善、是恶,还是无记。所以说,要考究一个人所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最主要地还是看本人的发心动机。所以,有很多人不能够从发心动机上来求,而只是从形象上来求,就妄判别人的善恶。这是很武断的。比如说,有三个人他们一起去绕塔,其间一位是为了忆念佛的功德而绕塔,另一位是想趁机窃取塔中的宝物,第三个人是盲目地随着人群,你们去绕塔,我也去绕塔。同样是绕塔,如果说不求之于发心动机的话,我们看这三个人都是善业。但是,不是这样。这三个人,他们的身体都在绕塔,但是这个身体是中性的,不属于善,不属于恶,没有善恶的自性。身体绕塔是善是恶?就全看当人的内心,动机是什么。上面三个人的行为动机有贤善,有恶劣,有无记三种。他为了忆念佛的功德,想要成就佛的功德。佛是怎么样觉悟世间的,他就怎么样觉悟世间;佛是怎么样利益世人的,他就怎么样利益世人。这个就是贤善的发心,他绕塔就是十足的善业。其间一位,虽然说身体在绕塔,但是他的发心和动机是为了去窃取塔中的宝物。实际上他绕塔就在窥探,做准备,探虚实,到最后他就是为偷东西而来的。那是恶业,是非常恶劣的发心。第三个人,他是盲目地跟从,所以动机是几乎没有动机。人家怎样办,他就随着怎样办。是盲目的。所以,他在转塔时接近于无记的业。

这三个人所造的业,从发心动机上来分就形成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所以,你说能够从行为上就判别吗?不能够。很多人学了佛以后专门去观察别人,你做坏事了,你犯了戒了,你怎么样了……我说这个话不敢轻易乱说。在僧团当中,有人检举,说这个人犯了戒了,僧团都不敢轻易下决断,都要把当事人找来,问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动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问清楚才可以说犯不犯戒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就很主观,就很武断,到处去批驳别人,这个又犯戒了,那个又犯戒了……你怎么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的?根本不知道。还有的人,把天下的人一棍子就打死了,“哎呀,这天下真修行人少啊!持戒的人少啊!”你怎么知道别人修不修行?你是诸佛菩萨再来?你有他心通?你能够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所以这话轻而易举不敢去乱说。你要随便乱说,十足说明我们的无知,很武断,很主观。有时候,偏偏说明我们自心没有修行的观念,没有持戒的观念。所以,要了解众生的心行不太容易。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往往是求之于人,你不知道自己的心行,你知道别人的心行吗?所以,你能够看好自己的心,就是一个修行人的本分。你要利益众生,也从看好我们的自心,管好身口意三业。这样修行就蛮好。你要是不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功夫,老去管别人,你这人当下就没修行,当下就背道而驰,当下就不得法。所以,求之于己的时候,任何东西都有方法得到,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就不愁得不到。要求之于人的时候,要看命了,别人愿不愿意和你的意呢?不愿意和你的意的时候,你求之于人,谁能满足你呢?没人能够满足你。所以,有个成语叫自给自足,是自主之道。学佛也是自主之道,要从认识自性上来。我们的自性是圆圆满满的,本自具足的,不待求之于人,不待求之于外。能够安心,当下就能够满足。所以这个心非常微妙。善恶、无记,也是从心分散出来的。

又比如,我们通常为了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缺点毛病,父母会严厉地呵斥孩子。但这是父母亲发自内心的慈悲,希望孩子好,所以是善业;相反有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对于上司非常讨好,以恭敬的言语行为去巴结上司,但是发心仅仅是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因为动机是自私的,所以这些行为反而是恶业。所以,你看这个世间上的善恶,能够从表象上分判吗?不能够分判。有首古诗,它说的大概意思是,比如世间上的奸臣,表面上作出一副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样子,他为了什么?要招揽人才。但是他的发心动机是什么呢?为了成就自己的私欲。想夺得天下,想复辟。这些动机如果说最后不暴露出来,你能看得出他是个坏人吗?你看不出来,所以不太好说。世间上的正人君子,往往觉得无求于人,所以敢说敢干,立场分明,爱恨分明,哪怕是引起别人不高兴,但是但求无愧于我心,但求无愧于天理。世间上往往很多人批评他:“这个人太有个性了!做的事太善了!”天下的人你都为得了吗?为不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善恶标准,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能为得过来吗?所以说,善业、恶业要从内在的发心动机上来分判。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给我们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树根,它可以做药,自然而然芽也可以做药;树根是个毒药,树芽不用说也有毒性。所以,随善恶来分判,就是依自心发心动机为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不是在表面上去分判。所以,从我们内在的贪嗔痴心所引生的身体、语言的行为都是不善业;而从内心里面的无贪无嗔无痴所产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善业。所以,我们有没有权力轻易去批评别人呢?有没有权力轻易去否决别人呢?所以这要自尊,也要自重。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就是尽量进化自己,提升自己,圆满自己。一个真正能够圆满自己的,真正能够自尊自重的人,必然也会尊重别人。所以,我们学佛了解心是善恶之源,就是要我们把根本用功的地方,不要在外面去做表相,成天表现给别人看。看到师父来了,赶紧磕两个头,“师父,你看我在磕头呢!”看到居士来了,赶紧抓一本经书念,“你看,我在诵经呢!”看到同修来了,赶紧把双腿收起来:“你看,我在打坐,正当用功呢!”一辈子就做这些表相形式。把这些表面形式做出来有什么用呢?别人倒是赞叹:“你诵经,功德无量!”“你打坐,功德无量!”你怎么样,怎么样功德无量?不一定是个好事。要看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修行人,不观照自心的状态,很难修行。只是检讨别人,目光非常严苛,严厉,苛刻,到处纠正别人,从来不观察自己的心行。这个就是与修行背道而驰。

既然我们理解了一切安乐一切痛苦,都是由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所感召而来的,而善业恶业就源于我们当下一念心的发动。所以祸福的根源,实际上就在于我们当前的这一念心性。在《太上感应篇》中这样告诉我们:“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祸、福在哪儿等着你呢?要不是你造作,哪儿来的祸福?都是我们自己召感出来的。世间上的好好坏坏,哪有什么定论,都是我们自己由行善行恶而召感出来的。六祖大师也给我们说:“一切祸福,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就是这一切的好好坏坏,一切的快乐痛苦,其实都是从我们自心开始感召而来的。只要能够认识自心,只要能够了悟自心,守住自家方寸,要想感应一切好的东西,没有不通达的。所以说,学佛切忌从他觅。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自性住。要自住于自性,观照自己的自性,观照自己的造作。所以,你念佛念的也是一颗心,拜佛也是拜的一颗心,修行也是修的一颗心。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无非不过是针对自心而起功用。如果你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佛法跟你是白说,乃至还成为我们烦恼的根源。我们今天要想求得诸佛菩萨的帮助,要想求得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要求得早日成佛,要求得利益众生的技能、智慧、方便、神通,等等,等等,都是从自心当中来。所以,要把心能够认识好。前几天我们打念佛七,就给你说了,不用心念的人,一个念佛七,两个念佛七,一辈子都在打念佛七,结果打下来心还是没有得到对治。这样打念佛七就仅仅是一个形式。修行也是这样,念佛也是这样,所以你每一念心的时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与心相不相应;与信心,与愿心,与菩提心,与度众生心能不能相应;与因果心,与无常心能不能相应。只要你背离了这些,有的时候念佛就念得不清净。所以,我们平时多在自心上用功。

我们人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就像清净湛然的虚空一样,善恶还没有形成。六祖大师给我们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呢?一句话就把你点醒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不属于善,不属于恶,善恶都是我们造作的。所以,由于心念的发动,趋向于好事它就是善,趋向于坏事它就是恶。最初开始不过起一个念头,行一件事情。但是,一旦形成开头,走出这条路了,很容易就沿着老路而去。所以,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习气毛病串习在一起,就有了善人、恶人的区分。所以得祸得福,全都取决于我们最初的一念。所以,修行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已经开了头,但是大多数开的不是好头,所以这个非常糟糕。从初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接受父母的熏习。有的父母素质高一点,道德水平高一点,教给你的就比较好;有的父母教给你的不一定很好。你从小遇到老师,老师也在教你,熏习给你,但是不一定是如理如法。包括我们身边的人,你在那个环境当中成长起来,周围的人都在教你。你看小的时候,抱你出来,左右邻居都在教你:“这个娃娃好乖,来来来,吃个糖。”“来来来,笑一笑。”都在教你,你那时候的熏习很重要。乃至于我们从小到大,已经经历过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了。这里面你熏习的都是好的吗?不一定是。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我们平生积累起来的习惯好好做一番清理,要算一算总账。看看我们随时随地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哪一个是如理如法的?哪一个不是如理如法的?要对自己来一番清点,来一个大盘点。在经过大盘点以后,把我们最粗显的毛病要记下来,作为靶子一样。限期把它改正过来。咱们打念佛七也是这样。在念佛七过程当中,我说目标不要定太远,就把我们念佛过程当中最大的毛病数出七件,一天对治一件。那你念佛的功用就不小了。虽然说我们现在定的目标不是很大,但是通过一天对治一个毛病,一天对治一个毛病,把这些最粗显的毛病对治了。其实一个人的毛病又有多少呢?根本的毛病就那么几个。无非不过是针对环境的不同,它在不同的形式下爆发出来而已。先把粗显的毛病给对治了。不管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你都知道它以什么方式冒出来。千变万化,但它始终都是白骨精。你能够认得出来,就能够收拾它了;认不出来的时候,就收拾不了它,修行就很艰难。念佛,也就是要针对这一念善恶的区分,一念善恶的熏习。

所以,古代儒家教人“日三省吾身”,每天最起码要有三次反省自己的身心世界。来观照自己,来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有原则,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所以说儒家的理,全部来源于自己的修行。它的理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今天学习,也要把这种理落实起来,随时随地要能够尊重真理。所以,礼貌的礼,通真理的理。为什么呢?因为有所敬畏。认识了真理以后有所敬畏,不敢做的,不敢听的,不敢说的,就坚决不做。这就是理。我们今天能不能够守住这些?要把这些落实在平常的生活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观照自心,把持自心,不让非法的邪念产生,这个就是修行。倘若恶心生起来了,要及时将其消灭,转化成善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了之后,有没有觉照之心?没有觉照之心,就失去观照,失去佛的觉悟功能了。有了观照以后,是善是恶,就能自然而然对比检点。看到恶念头,自然而然能够以理转化,以理把持自己,把恶心转成善心。这样行持久而久之,善恶自己就作得了主。如果不是这样去熏习,心没有经过锻炼,往往你就作不了主。

所以,很多同修在问:“师父,念佛这颗心怎么不听招呼呢?”“我要念阿弥陀佛,它跑到消灾延寿药师佛去了。”“我要念经,这个心早就跑到世俗五欲上去了。”“我要看阿弥陀佛,但是眼睛不由自主就跑到外面去了。”为什么?就是作不了自己的主。为什么作不了主呢?没有经过锻炼。所以我们今天修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乃至七念,一天乃至七天,就可以往生,就可以成就,快不快?很快。但是,到那个时间你能不能够把持?就在我们平常的日常工作当中,日常生活过程当中,要反复检点,要养成习惯。现前我们不把握内心,你就发现一辈子都把握不了内心;现前你能够有观照,持之以恒,念念刻刻,时时处处你都觉得有观照,就养成素质了。修行就在于持之以恒,就要把它养成我们的素质。真正的修行内涵才能够生得起来。在善恶当中,我们自己做得了主,生死才算是自由,来去才算是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才真正说得上称心如意。如果不然,你不会称心如意的。今天想去北边,结果别人一引诱你就跑到南边了;今天想说句善话、善语,结果别人随便两句话就能够让你口生恶言。本来这是修行的道器,身口意三业都是修行的道器,但是在世俗五欲的不断熏陶当中,偏偏成了遭恶的工具。可不可惜?非常可惜。所以,我们未来的命运便把握在自己当下的心性当中。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讲其它的,也经常说,我们修行其实就是把现前这一念心要安顿好,念佛也是把这一念心要安顿好。当你把这一念心安顿好了以后,是念念往生。一念往生,念念往生。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是究竟往生。就看你当下得不得法。如果当下不得法,很艰难,汇不到道上来。

在宋代,有一个赵康靖公,他为了净化自己的心念,平常放置瓶子、豆子这两种东西,默默地观察自己内心,如果起一善念,就投一个白豆在瓶子里面;起一个恶念头,就投一个黑豆在里面。最初,瓶子里装的黑豆很多很多,逐渐地善心串习起来了,它的力量增强了,恶心自然而然就逐渐减少了,最后到达善恶二念都全部忘掉,连瓶子与豆也弃而不用。他的内心因此磨砺得清净莹澈。修行就是这样,都是恭敬。可以说今天千经万论也是磨练自心的工具。“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让我们回归到自己圆满自性的一种方法,一种器具。实际上佛法不离于我们本心,本来就具足。但是,因为多生累劫流浪在外,熏习虚妄分别念头。所以今天千经万论,只是一个刮垢磨光的过程。只要把这些毛病解决了,你能够了悟心性的时候,本自具足。何欠何余呢?一点欠少都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恰如其分。

所以要明了修行。古人就是这样修行,我们今天也学一学。我们今天考察一下,对自己的心性有所认识的有多少?每天把自己善念恶念记下来的有多少?观察自己二六时中起善起恶,善多善少,观察过没有?如果没有观察的话,有很多毛病我们是制止不了的。尽管周围的人不断在批评我们,说一次,说两次,但是我们还是无动于衷。拿起经本来的时候,是道貌岸然:“我在修行!”但是把经书一丢掉的时候,还是我行我素,依然落于黑暗的槽厩当中。这个修行能够有多少功用呢?所以说,要好好地把修行落实在安身立命的基础之上。它不是一个消闲性的东西,不是一个业余性的东西,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要让我们全神贯注投入其间。


在明朝有一个尚书,一天它梦游园林当中,做梦的过程中吃了别人两个李子,醒过来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我在梦里面会吃别人两个梨子呢?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我为什么就拿别人的梨子来吃了呢?都是我平时义与利不分明。见利忘义,义利之心不分明。所以才导致在梦中干这样的坏事儿!”所以,仅仅是为做了这么一个梦,他就断食好几天来警醒自己。古人做功夫就是这么厉害。连梦里面做了这样的坏事,都不容放过。但是,我们今天在现实过程中做了很多坏事,你警醒自己没有?不会警醒自己。常住上为了帮助你,师父要为了帮助你,要给你一种刻骨铭心的学习,你还不愿意接受。叫你去跪香,叫你去磕头,你偏偏不愿意。所以说实际上就是自己袒护自己。因为自己袒护自己,所以在是非观念当中越来越淡薄。你说你学得会吗?根本学不会。所以说,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过去有一个八岁的小沙弥,他叫妙颜,长得非常端正。八岁就得到了罗汉神通。有一天,他想教化于王宫当中,所以利用神通飞入王宫里面。王后看到小沙弥长得十分乖巧,想要抱他。妙颜阻止她:“不应靠近沙门。”王后说:“你年幼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这么小,虽然说我来抱你,那有什么关系呢?”妙颜答道:“你所说的符合人之常情,但时我们的习气毛病往往是从很微小的地方起来的,就像星星之火一样。星星之火一点燃,万里的野草都能烧尽。又如涓涓之水,哪怕是一滴,天天一滴一滴地,泰山之石也能够滴穿。所以,每件事情都由细微之处渐渐发展而来,从少到多,由小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要远嫌避疑、防微杜渐。” 功夫从微小处开始做起来,也最容易见进展。比如说你的心性,不该想的,你不要想,防微杜渐。能够防止一个恶念,就要简单一些。你要等嗔心发展到非常强烈的时候,怒不可遏的时候,再去控制自己,控制得了吗?控制不了。甚至身边周围有那么多人来劝你,都劝不了。发作起来了,就像一头疯牛一样,多少根绳子也栓不住。所以,人若能在此一念心性上,从微止住,来反省自己,观察自心,努力地将这个心源打扫得清清净净,光光明明。虽然处于暗室之中,也无愧于天地鬼神。就像这样来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积功累德,孳孳为善,自然而然走到哪里都是光明,都是智慧。那样好不好?这个就是修行。

所以,心就有这么奇妙。当你把心按住在善念当中的时候,恶念就很难起来。因为善恶不两立。心做善事的时候,它就不会去干坏事。同样的,你要把心安置在恶念当中的时候,善念又绝难起来。它们两个是生死冤家。所以,你要是能够善巧用心的话,有的时间很多同修在问:“师父,我念佛怎么有那么多念头?”只能说明你心不专一。当你的心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的时候,就会发现心不仅仅二用,甚至三用、四用,妄念纷飞,它总是要来。你要是习惯了以后,边念课诵,还边在打妄想,甚至还边在睡觉。只有你全身心地投入了,它就会把其它的杜绝。所以,妄念并不可怕,最主要是你的修行过程当中,你的正知正见能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样的正念当中。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念当中的时候,妄念是不治而亡。所以,一句阿弥陀佛能够念得滋润,能够念得至诚恳切,能够念得专一的时候,何愁功夫不专一,何愁散乱妄念不能够对治,一定能够对治。所以,心性就是这样。

第一章,我们把业的规律和业的根本学过了,下面是第二章。既然然业有这样的规律,我们来了解有哪些业。业,有世间业,有出世间业;有善业,有杂业;有有漏业,有无漏业。今天我们知道痛苦、欢乐,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都是从善恶业当中来的。所以,对于业就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先来学世间业。

第一节,是十业道。业虽然说有很多种,但是归纳起来也并不多,有十个范畴。你把这十个范畴掌握了,学习容不容易?就很容易了。所以,对业的规律有了总体的认识以后,接下来就应该对善业、恶业进行谨慎的取舍。一般善业,我们叫白业;恶业,我们叫黑业。为什么呢?恶业都是从愚痴无明、没有智慧当中来的。它是自心最黑暗当中产生的。有智慧有光明的时候,能够照得清楚因果真理,能够认得清楚人无我、法无我,世出世间的善业才起得来。一般都是发生在光明之下,智慧之中。称之为白业。所以,我们对善业、恶业要进行谨慎的取舍。业,我们无时无处不在造业。面对这无量无边的业,我们该先从哪些方面着手,对业果的道理来引发决定的胜解从而如理取舍呢?所以,我们首先对业果之理要有充分地听闻思维。没有充分的听闻思维,你是分辨不出来的。所以,看经明理。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主要是为了明了这些理。把法理明了以后,要通过如理思维,实际实修,来引发决定的胜解。把道理想清楚,想透,不要是是而非。今天很多人就是是是而非。怎么说它是是而非呢?他念佛,念了半辈子,时不时跑来问师父:“师父,念对没有?该不该这样念?”对与不对,正确不正确他都不肯定。这样不肯定的行为,干了半辈子。所以,这个很危险。当你不决定的事情,做了半辈子,是善是恶自己不知道,这危不危险?当然危险。比如你开车在路上,是不是走这条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是不是到达目的地了,你开着车跑了一天两天,这个很危险。等到你觉醒过来的时候,走错了。再回过来就花大功夫了。所以,修行不要急功近利,先要把路找好,修行方法要找好,是是非非要分辨清楚,善善恶恶要看得清楚。看清楚了再干。没有看清楚前,不忙。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先把业果之理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相关法理,听闻道理以后,我们要反反复复地如理思维。在如理思维过程当中,要把道理想清楚。有一丝一毫的疑问,都要请求善知识,都要自己努力地思维。内因外缘加在一起,好好地抉择,扫除我们的怀疑心,扫除不定心,让这种道理在内心里面十分确定。所以,要有这样的功夫。这叫胜解。有这种胜解以后,我们才能够如理取舍。

我们今天的修行,可以说大多数的毛病都发生在这个地方。一个是不亲近善知识,不听经不闻法,不看经书,什么道理都不知道,懵懂无知。因为懵懂无知,所以就胡行乱行,走了半天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这个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毛病。最后叫他如理取舍的时候,他也发生不了取舍。往往该取的取不了,该舍得舍不掉。原因是什么?道理看不清楚。所以有的人说:“师父,真的不能吃肉吗?真的不能喝酒了?我能不能少喝点?我能不能偷着喝一点?”这种偷心不死,往往就是毛病。随时随地,自己心里面没有一盏明灯,要让别人给你说。但是你现在学法又存在一个毛病,虽然你多而不少听一点。今天从这个法师听一点,明天从那个法师听一点,所听的都没有取得决定的胜解,没有次第性,没有严谨性,没有决定性。所以,他听了这个法师的就拿去问那个法师,法师说:“这个讲的我不太懂。”要说不懂,还是谦虚的。他能够承认自己不懂,他不给你回答还算好的。假如要遇上冒充大德的,那就麻烦了。他明明没有学过这个法门,他要给你说;明明不知道,他要给你评判。要遇上这样的人就麻烦了。我们现在要求每一个法师都能广学戒定慧,三藏十二部经典,显密一切教典,都完全通达,现不现实呢?不太现实。你要遇上这种善知识,是你的福报修得挺好,你往昔时候的善根福德因缘太殊胜了。但是,如果往昔的善业,福德因缘没有修好的话,今天不太容易遇得上这些善知识。

所以,今天我们是东求求,西求求;这个地方抓一点,那个地方抓一点。但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决定的胜解。所以,你在发生如理取舍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取舍。所以,我们念佛法门当中的同修,时不时问:“师父,这样念对不对头?”“这样修对不对头?”“我要不要一直念下去?是不是还是要持持咒?是不是还要打打坐?”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修了一辈子都在怀疑当中,修了一辈子都在动荡当中。怎么修呢?也不见效果。所以,我们看藏地的佛法。拜了师父以后,就好好地跟着师父学;未拜师父之前,就好好地如理观察师父,看看他可不可以做我的师父。一旦观察好了,就一心一意,死心塌地跟着师父好好学。在师父这个地方学好了以后,再去参学。所以,这都是有规矩的。没有规矩的时候,就像跑摊匠。这个地方跑一跑,那个地方跑一跑。一辈子不要希望得到多少好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对每个师父都是这样,它是可有可无的。你要讲了我就听,听不懂我也不问。我有问题跟你不相关。我要是不相信,自己不好好地如理抉择。对每一个师父他都是这样。结缘性的。到处拉关系,人人都是朋友,人人都是真朋友。到最后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通过如理听闻佛法,如理抉择取舍。要对因果正见发生正知正见,要发生决定胜解。然后,取舍才有力量,取舍才能够非常果断,非常分明。

一切善恶业都依照身、口、意三门而造作,就此三门所造的无量业当中,首先就要把握那些感果非常大的业,那就是根本业。针对根本能够如理取舍,自然就能防止大罪的发生,从而能够摄持广大的义利。依照这样的道理,佛把一切恶业扼要性的介绍出来,那就是十黑业道。十黑业道就是十种恶业。多不多?不多。只有十种。从身体上来说,表现为三种,杀生、偷盗、邪淫;从口业上来说,有四种,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从内心上来说,有三种,贪心、嗔恨心、邪见心。总结起来就是十种恶业。这就是最根本的。犯了这十种恶业,遭受到的罪非常非常大。如果我们断除十种恶业以后,一能能够产生广大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反过来就是十种善业。这十种善业就是一切善业的重点,一切善业的根本,也是世出世间法的根本。所以,多不多?也不多。这是十个方面。要把它学好,理解深透,其实也简单。

这样,我们对于十种业道能够深入、细致地思维,把十业以及十种业的果报,都能生起确定地,殊胜地,明了圆满地定解,这样才能够在一善一恶,一正一反当中能够断然发生取舍心。才能够把恶业转恶为善、反黑为白、毫不含糊。生起定解之后,我们对于黑业恶业,乃至起心动念都应该善加防护,努力做到身口意三门不沾染恶法罪业。戒经上给我们说:“护语及护意,身不作诸恶,此三业清净,当得大仙道。”“大仙道”就是成佛,不是成仙。佛不成仙,学佛也不成仙。但是,佛法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就最喜欢得道成仙了。所以理解不了佛是什么,认为最高的就是仙。为了随顺我们的文化背景,说最圆满的大仙就是成佛,于是就好理解了。所以,大仙道就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在哪里?一个方面,护持自己的语业。语言上,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要保护好自己不说这些话。“以及护意”,把我们内心守好。贪心、嗔恨心、邪见心,让我们的心不要有这些恶法沾染。还“身不作诸恶”,要把我们的身体管好,不要造作杀、盗、淫的恶业。把这三门能够保护好的话,成佛就绰绰有余了。所以说简不简单?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做起来为什么复杂呢?就因为你没有学习,没有理解清楚,认识上不明了,决断上不果敢。所以,现前我们就犹犹豫豫,反反复复。就由于我们没有认识清楚。认识不清楚才犹豫,认识不清楚才反复。对于这样的人没有办法,还是要你从自己内心里面好好地认知清楚。认知清楚了,才是发生动力的源泉。所以智慧是很必要的。

我们对于白业善业,应该非常努力地去行持。应该知道十善业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果位的成就,一切增上生的果报乃至决定解脱的义利的产生,都必须以十善业为基础,不容缺少。所以佛在经中从各个方面对于十善业道的功德作了赞叹。所以说,学佛基础在哪里?第一,是入不入门,皈不皈依;皈依以后,就看你对十善业道、十恶业道了不了解,清不清楚;十善业、十恶业了解清楚以后,看你能不能在身口意三业当中,发生非常分明果敢地取舍;如果说能够发生取舍了,就看能不能够持之以时。实际上整个修行能不能够成功,就是这么几个因素。就这么简单。《海龙王请问经》当中就给我们说:“譬如一切聚落、都城、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之处。”这里就是把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础给我们指出来了。不管再高深的道德,再高深的修行,一定是基于十善业道的一种修行。

《海龙王请问经》当中,说一切城市、一切都城、一切方邑、一切国土、王宫。大地上的一切,草木、有情、山川、树木,包括你做的一切事业,都是因大地而有。如果说没有大地,这一切存在吗?那也不存在。所以,大地是荷担一切,是一切的住处,处所。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大地善法就像什么?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是大地善法。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所以称之为大地善法。不管是将来你持五戒,修十善,往生人天途中享受人天增上生的福报,离开十善业能不能够成就?不能够成就。乃至于今天有学、无学果位。“无学”果位就是究竟阿罗汉。阿罗汉之前的初果、二果、三果称之为有学果位。所以,有学无学果位,一切出家沙门所得的功德结果,都离不开十善业道的积聚。所以,今天福德资粮的积聚,实际上就是落实在十善业道当中。

“独觉菩提”,什么叫独觉菩提?独觉是相对于声闻来说。声闻,要依佛讲经说法的声音来开启智慧。由声音而听闻道理,由道理而发生取舍,由取舍而征得果位。所以,他离不开佛的引导。独觉,是因为往昔时候在佛的面前听经闻法,法的种子已经种下去了。今生今世哪怕是没有佛讲经说法,他的智慧也很通达,也很上根。通过自己的了悟能力,就能把多生累世从佛那里听到的法的种子开显出来。秋天,他就看黄叶落;春天,他就看百花开。在一般人的眼里面,花开花落很平常,但是在独觉的眼睛里面,一看花开就知道花要谢,一看花开花落就知道这是无常,一知道无常就知道不究竟,一知道不究竟就知道立马舍弃,追求坚实的法。这种人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我们今天有没有?往往没有。你看到年轻的时候,能不能想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想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我们也像七八十岁的老太婆,牙齿掉光了,只剩两颗门牙,一笑就不关风。这时候,你在年轻的时候还会想到放逸吗?还会因为自己年轻而贡高我慢、骄傲自大、放逸不修行吗?那就不会了。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不远,没有智慧,自然而然只能够耽着于目前。我们健康的时候,就知道早晚有一天病缘、违缘、无常将会到来。所以,知道无常紧迫感的话,在健康的时候就抓紧去修行,储备资粮。但是我们人好多连松鼠都赶不上。你看袋鼠,等等动物,在秋季的时候就知道把东西藏到山洞里面去,冬季才有吃的。你看动物都有这样的远见,而我们人说不定还没有。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好好修行,等到生病了,“怎么生病了呢?”年轻的时候从来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我看在公园里,内江、成都、重庆各种大大小小的城市,只有老年人的锻炼,年轻人就睡懒觉。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说年轻最好锻炼,但是你天天睡懒觉;说老年人都七老八十了还锻炼个啥?但是没有办法,年轻的时候没有锻炼,只能这样。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抱佛脚,稍微锻炼一下,能够延年益岁,多活两年。一到老年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一旦失去了才感觉到拥有的可贵,一旦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一旦要死了才知道生时修行的光阴多宝贵。所以,我们不到临头不知道这些的可贵。这就是人类的一种短视之处。

所以,知道善业是世出世间一切好处的根本。增上生、究竟圆满都依靠它来圆满。所以,我们应该把十善业多思维,多了解清楚。所以十善业、十恶业,这就是根本。把根本理解了以后,修学就开始慢慢地上路了。

好了,今天的时间到了。下来要好好看。

(毒 毒 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海法师)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九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八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七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六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四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三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二 

 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一 

 智海法师: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六 

 智海法师: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五 

 智海法师: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