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艾雅·凯玛:无明


   日期:2020/11/10 16: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明

无明并不是指无知。在佛学词汇里,无明只是指一件事——那就是不了解四圣谛。无明是生死轮回(samsara)的开始。四圣谛是佛法最核心的部分。假如忽略它的话,我们就错失了佛法的本质。

我们或许学习了一些比较能接受的、不那么困难的教法。也许我们喜欢听到关系开悟的事;或是很高兴不必回应别人不礼貌的态度;或是希望在漫长的禅坐中能有不寻常的经验;或是喜欢慈悲、布施和利他。当然这些都是佛陀的教导,但是当我们忽略了最基本的教法时,那就像只是绕着佛塔外围逡巡而已。这种平常的习性冲淡了教法的力量。在佛法外围徘徊只会让我们感到不确定。我们会开始怀疑是否应继续禅坐和修行,还是去过比较舒适愉快的生活。

就人间来说,生命的本质和实体是有漏的(苦)。生命是不圆满的、相对的,是身体和心灵上不断的苦楚。出生就是苦,也是所有苦的新开始。假如个人经验还没有让我们体会到内在的平静和圆满,那么什么是我们的选择呢?有什么道路我们可以走呢?

佛陀的回答是“不死”,或者说是涅槃,就是不再轮回。我们应该把目标放在下辈子生在更好的家庭、有更多的钱、更多的朋友、更健康的身体、更聪明的头脑吗?这就是答案吗?或许有人希望生在天界?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对的。他们认为篱笆外的草总是绿一些。或许是吧。其他世界的有些东西是满吸引人的。但是假如我们知道生就是苦,我们就知道生于哪个世界都是苦。

怎么会“不死”呢?涅槃的不死是因为没有再生,只要没有生,就不会有死。假如有不死,假如我们承认生是苦,那么摆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趋向不死的道。光是密集的禅坐,希望能有些神秘经验,和学习一些佛法,这是不够的。自己的心灵还必须说:“除了获得不死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要生起这样的信念,有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吃足苦头。当然没有人希望这样,不过有了许多苦的经验,却能使我们有那样的动机。在佛陀的本生故事里,有许多是关于妇女失去她们的家人、所爱的人、无处可依靠时所经历的苦。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里,有许多方式可以排遣这样的苦。我们可以去沙滩、享受着海水,或者出国去印度、去地中海沿岸的度假胜地,或者去发展另一段新关系,或者去吃中国料理。不论是哪一种排遣方式,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串连起来,就像是一幕幕的浮光掠影,它们总是短暂的。除非整个经验能够变得很清晰,否则我们的精神成长总是摇摆不定。禅门有句话说:“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就是走路。当你在跑的时候,就是跑。不可以要走不走,要跑不跑的。”不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做什么,让我们真正的走,稳定地走,坚决地走。

唯一会使我们偏离菩提道的,是感官的接触。佛陀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诫感官欲望的危险。我们应该检验佛陀的话是不是正确的,或者只是讲些不曾听过的有趣故事而已。解脱之道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佛法是不会活在书本里或是别人的话语中;它只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定要去检验是不是所有的愉悦都来自感官的接触,而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缺乏感官的接触、或者是接触到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我们有两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愉悦的感官接触,或者是走在坚定的道路上,引导我们出离生老病死,出离所有的苦。有趣的是,只有少数的人选择后者。苦是使我们选择坚定的道路而决心修行的一种方法。

我们需要勇气来选择佛法之道。假如我们走向出离苦的这条路,我们必须舍弃许多的执著。这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必须舍弃过去认为会带来快乐和满足的许多事。我们需要勇气与它们断绝关系,自己单独站起来。但是那并不表示我们就不喜欢和我们的老朋友相处,或者是再也不和亲人见面。我们是放开执著、渴求和所拥有的一切,相信没有什么事会比解脱更重要,所有的能量和考虑都是为了求得解脱。

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成功。之后我们所有的经验——愉快的、不愉快的、不好也不坏的——都成为佛法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也会视之为一种训练。假如有不愉快的感觉生起,我们会马上知道,“这是不愉快的感觉,现在我准备要反应。但是我不要这样做,我同样也可以放弃这反应。”假如我们仍旧执著于感官的接触,那这就不管用了。我们不可能同时有八正道,又有感官欲望,我们只能选择鱼或是熊掌。而且,恪守八正道极有可能会有一些不太愉快的感官接触,因为它需要自我规范和自我守护,所以有时候会有不愉快的感觉。

我们也不能希望马上成功。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一旦知道了方向,而且不再需要作选择,或者担心是否需要有人导引时,安定的感觉就会生起。我们可以依靠佛陀,但我们不需要再去决定趋向解脱的路。我们有生活的明确引导。

我们的最大困难是找出什么对“我”是好的。“我”的本质在哪里?我们有五蕴(khandhas)——身体和心灵的五个层面,我们有四大元素和身体的三十二部分。没有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特殊的——每个人都一样。我不需要去发现什么对我有好处。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愉悦的感官接触和息灭苦之间作选择而已。而那个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假如我们不再忽视四圣谛,而且把它们当做是我们生活的重心,那么无明就会减弱。无明要完全消失,要等到第三圣谛的实践,也就是我们已获得解脱、涅槃,息灭所有的苦。直到那时候,我们才灭除了无明的根本——对“我”的执著。

所有佛陀的不同教法,主要是帮助我们坚持正道。在经典中,舍利弗尊者列举了许多开发正见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增加理解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观察自己说话、想法和行为的动机。当我们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那么好的时候,我们必须反省一下自己的动机。问题不是出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反躬自问。动机就像冰山一样——看得到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看不到的。除非我们学会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我们会知道行为是由“我”所控制。我们必须为了净化来检验我们的动机:我们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这些动机是出于自我肯定,还是出于恐惧?我们需要检查我们的企图,因为我们创造自己的业力。就像我们日常课诵所诵的:“我拥有自己的业,继承自己的业。”

戒的基础在于正语、正业和正命。没有这些作为坚定的引导,我们所有个人的力量都将白费。我们的能量并不是来自于身体,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安定,这安定只有在自觉无咎的情况下才会生起。想要依靠某人,会让我们变得软弱,这是很危险的。别人和我们都一样是无常的,母亲、父亲、先生、太太、老师,有一天都会分离、死亡或是改变心意,或是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不在身旁。我们需要有个很好的守护者,能小心地保护我们的步伐。

正精进、正念、正定,需要深植在内心中。正精进是指持续不懈怠,不只是在禅修中,也在我们所有清醒的时候。假如我们还没有学会或是了解新的东西,或者没有帮助或爱过他人,我们这一天就白费了。日子是珍贵的,而且只能过一次。过去已经过去,而未来我们不可知。下班飞机可能坠毁,下班公车可能会翻车,所以当下是最好的修行时机。不能说我们过去就这么活过来的,将来也会一样。除非我们能把握每一天,对自己和佛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不算是正精进。当正精进成为习惯后,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益处。

时时刻刻都维持正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种理想,很难达成。除非我们下定决心时时刻刻增加念住,否则我们会很轻易地忘记修行。念住并不是一句话或者是佛陀所教的法,而是具有意义的心灵状态。我们必须把握此时此刻,对内境外境了然于胸。我们要觉知自己的动机,而且学习改变不健康的想法和情绪,使其成为健全的想法。念住是心理的活动,它自然会消除所有的苦。它明白地告诉我们,除了五蕴(色、受、想、行、识)之外,没有其他的现象。刚开始念住会让我们远离对过去和未来的忧虑恐惧,而安住于现在。最后,它会指向正见。

当正定生起时,我们应努力去实修。“止”的一个层面是舍离,舍离愉悦的色、声、味、触和想法。我们通常会非常喜欢感官接触,而且会很强烈地执著它们。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禅定能力有足够的自信。虽然觉得困难,但我们会克服它的。

我们内心要准备妥当,把四圣谛和八正道当做是日常生活的重心,而其他的都在其次。假如我们对佛法的兴趣已超过理性的了解时,我们会希望依循这些真理来生活,而这就是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