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


   日期:2021/6/2 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

一、缘起中道

佛教的立教基本,是接受了当时公认的轮回说与解脱说,从踏实的立场,破除婆罗门教幻想的神我说,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的。佛法对轮回与解脱这些问题,给予一种理智的解答,这就是佛教中道的教说。我们可以用中道二字,简别一般的宗教,显出佛教的特色。

中道是以中正不偏的态度立场,深入人生为本的、事事物物的根本核心,穷究它的真相。佛法的中道不是固执一端的偏见,也不是世俗肤浅的认识,中道代表了佛法与世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佛陀指出两种中道:缘起中道与八正道中道。缘起中道指出一般人生活动的规律,八正道中道指示一种更好的、向上的实践法则。

“如来离于二边说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纯大苦聚。”“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①[①《杂阿含》卷12。依中道而说的缘起,可以遣离二边邪执,这是《杂阿含经》处处可见的。如卷12依缘起说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卷13依缘起说不来不去。卷7依缘起说不有不无。《中观论》的八不中道,就是将《杂阿含》所说的加以总集。]

无明(avijja)是贪瞋痴等烦恼的惑,行是造作诸业的业,这无明与行是过去二因。识是业识投胎的苦,名色是但有胎形六根未具的苦,六入是长成眼等六根人形的苦,触是出胎与外境接触的苦,受是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的苦,这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五果。爱是对境生爱欲的惑,取是追求造作的惑,有是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的业,这爱、取、有是现在三因。生是再受未来五蕴身的苦,老死是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的苦,这生、老是未来二果。这十二支因缘,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缘起法的原则。无明缘行,无明灭则行灭等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与还灭,是缘起法的内容。这是世间一切事物发生、存在、消灭、生灭有无的理由。

佛陀指出,人生的痛苦不是凭空而来的无因,不是上帝梵天所造的邪因,是有其因缘的。一切是因果关系的存在:因生起、果就生起,因存在、果就存在,一切生起与存在,全由因缘来决定,所以说:“此(因)有故彼(果)有,此(因)生故彼(果)生”,这是缘起的流转律,说明人生现象、生死流转的所以如此。

逆转过来说,依缘起的理则,要解除人生的痛苦,必须从原因给予解除,所以“此(因)无故彼(果)无,此(因)灭故彼(果)灭。”有因必有果,有了邪谬的思想,必然发生错误的行为,也必然引起不良痛苦的后果。因无,果就无,纠正了邪谬的思想、停止了错误的行为之后,痛苦的后果当然可以消灭。

事物是因缘而生,因缘又是必然要离散的。因缘而有的事物,也必然要随因缘而无、随因缘而灭。凡生必灭,凡有必无,事事物物的生与有,本身就蕴蓄着一种趋于灭无的必然性。如同海浪的波涌必会消失一样,当“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时候,立刻要透视到“此无彼无,此灭彼灭”的必然性。因此,人生的痛苦,在缘起的法则下,不但有解脱的可能性,而且解脱之道,不在因果法则之外。生者必有死,崇高必堕落,这是世间因果的必然法则,这是缘起的还灭律。

缘起中道,说明了流转与还灭的必然定律,从缘起的、世俗谛的生灭非实中,说明第一义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名,这是世俗的俗谛(sammuti-sacca),是凡夫所见的世间真相。圣弟子就在这因缘和合缘起的世俗法中,体观空寂,离有法与非法二边之见,证得第一义谛,即圣者所见的、真实理性的、离言法性的胜义谛(paramatta-sacca)。“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如实正观世间集者,不起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不起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①[①《杂阿含》卷12。]

世间依于二见,堕落于有边与无边。佛说中道的缘起法,不落二边。一般人见到法,就生起有见,见到法灭,就生起无见。例如,一般世间人见到一朵花,就以为实有此花体,见到花谢落,就以为什么都没了。见到小孩从母胎出生,以为实有这个有情的自体,见到人死了,又以为什么都没有了,世间一般的人总是如此实有实无的倒见。

佛陀既不教导常见,也不教导断见,而是教导属于中道的缘起正见。常见断见都认为有一个自我存在,这是佛教所不能接受的。常见认为生命或万物可以永恒存在,人死后仍有一个一贯永恒的自我本质、或叫灵魂的存在。而佛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导致事物生灭无常不断变化的就是因缘条件。万事万物都是因(hetu)缘(paccaya)条件和合具足就生起(uppada),因缘条件不具足就消灭(vaya)。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世间万法都是因果缘起,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根本无法找到任何持续I生的本质或永恒的事物。断见认为人死了就一了百了,而佛教对业力的阐述,充分证明死并非灭绝,生不是永恒,灵魂的复生也不是神灵转世,而是“识”重新开始的重生,没有神、我、大梵、上帝、阿拉、创世者。

学佛的人,了达一切法(万事万物)本是空、无我。佛法并不否认一切现象有生有灭,一切现象确是有因有果、有体用而现起还灭现象的,但却没有独存的、实在的常住体,仅仅是如幻的生灭而已。若能把握这一点,就能不落有无而正处中道了。

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是般若无分别慧、无所得智的中道义。缘起法的归于灭,说它是空,不是因缘离散才是灭、才是空,当诸法生起存在时,由于了无自性可得,所以是空的、是寂灭的。生灭无常即是空无我的,空无我即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这样,缘起的本性空——无我,就是贯彻无常、苦、无我、寂静的三法印了。

判断佛法是否究竟,以三法印来衡量。依此三法印(ti-lakkhana)来证实是否究竟正确的佛法,所以称为法印:①诸行无常(anicca)是说世间一切,只是不断生灭与延续的过程,没有不变的事物;②诸法无我(anatta)是说世间一切,只是种种关系条件和合的现象,没有独存的个体;③涅槃寂静是说世间一切的差别与动乱现象,当下是平等的、和谐的寂静。符合这三原则,便是佛的正法。

二、八正道中道

八正道也是缘起法。它说明了实修解脱行的人所应采取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佛陀时代,当时的外道有的穷奢极欲,以纵情享乐为人生的意义,有的专修无意义的苦行,自讨苦吃,于解脱毫无益处。佛陀针对这苦乐二边不正的行为,开示八正道的中道。将人的言语、动作、感情、意志、生活方式,一切的一切都纳于正轨,一切的一切都求其持中不偏、正当合理。

由于法法是从缘而起,法法是自性空,八正道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修行也还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修行的人从发心到得果,不是单靠一法可以奏功,而是法法互相资助、互为因缘的。修行的方法由众缘所成,也当然是本性空寂的。所以佛在《筏喻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①[①巴利文《中部》第1品第22经。]法是合理的道德行为,非法是不道德的行为。在中道的修行过程中,最初应该用合理的行为(法)去改善不道德的行为(非法)。然而,道德善法也还是因缘所生法,也还是自性空寂的,假若取相执实,以为有善法可得,就与性空不能相应,就不能悟证实相空性而获解脱。“比丘们!我所说的法好像木筏,是用来济渡的,不是为了负荷。不要因为它帮助渡河而一直将木筏负于背上或顶在头上。我的教诫是用来度人,使人得到安全和平、快乐宁静的涅槃,不是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应当明白好的东西(法)尚应舍弃,何况不好的东西(非法)呢。”②[②同上。]佛陀清楚说明了对任何事,无论好事坏事,苦事乐事都不应执着(upadana),若有执着,就必须放弃(patinssagga)的道理。

八正道的中道行,以道德的实行,满足了人类的宗教要求,把它放在缘起性空的理性指导下,圆满正确而经得起一切思想的考验,这智信合一的中道就是释尊教法的特质所在。

总之,缘起性空的中道,遣离了断常、有无二边邪见,遣离了一切错误的思想。八正道的中道行,离苦乐二边而不取相执着。这两大中道法,是相辅相成而圆满无缺的,若是只知缘起性的种种,而不能付诸身心的实际修证体悟,就不能满足人类冲破烦恼束缚、要求彻底自由的宗教情绪,也就抹煞了佛教的宗教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陈燕珠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陈燕珠居士)  

 陈燕珠居士:善念带来乐果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结语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四圣谛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三法印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学佛三要门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究竟圆满的佛陀三德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人类有三特胜可以学佛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切莫误解佛教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重视人间的佛教 

 陈燕珠居士:佛法要义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