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周叔迦居士: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日期:2021/8/3 13: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摄者,《十善业道经》者,出《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诸家目录皆收于大乘律部,是故此经三藏之中毗尼藏摄,二乘之中菩萨乘摄。若约教相,方等熟酥之味也。

三转译因缘者。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父难陀译

唐者,李唐。于阗者,今新疆和阗县,梵云矍萨旦那国,昔阿育王子被抉目已,迁流比间,始建国邑,流行大乘,广如《西域记》卷十二所说。沙门者出家之都称,此云勤息,精通经律论,故号三藏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学喜,唐武后遣使往于阗求《华严经》并译人,以证圣元年迎师至京,至圣历二年译出《大华严经》八十卷。功毕,自久视元年至长安四年,复译出大乘《人楞伽经》等一十九部。以母老表请归省,再上方许,敕使送还。和帝时再往征召,以景龙二年至都,上亲至开远门外迎之,敕置大荐福寺。未遑翻译,遇疾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寂,年五十九。茶毘尽,其舌不灭,敕送其余骸及灵舌至于阗起塔供养。后人于茶昆处建七重塔,号华严三藏塔云。

四解释经文,大判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之中有六成就。为证信故,初信成就。

如是

六成就者,佛临涅槃时,阿难受阿(少+兔)罗驮教,问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言: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述经》等说。后阿难结集,还依佛教故。如名不异,是言无非,阿难所传与佛所说一种不异名如,文中之理允当无非称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为令众生起信乐心,随顺修学,故言如是。

△二闻成就。

我闻,

阿难对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离增减失,故云我闻。

△三时成就。

一时

法王启运嘉会之时,圣不虚说,言必会机,令人开悟。故云

一时。

△四主成就。

佛者大师之称,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总称佛。

△五处成就。

在娑竭罗龙宫,

娑竭罗龙王为八大龙王之一,此云海龙王,住须弥山北大海中,宫广八万由旬,七宝所成,墙壁七重,栏楣罗网严饰其上,金壁银门,门高二千四百里,广二千二百里,彩画殊好,有五百鬼神守护,广如《楼炭经》卷三中说。

△六众成就。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比丘者,《智度论》卷三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人涅槃。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维摩经肇注》云: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萨埵。

△二、正宗分有二:初,明义趣;二,明正行。初中又二:初明因果,二明性空。初中又二,初明法。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心想者,惑道也,谓无明、贪、嗔、痴等烦恼是也。业即业道,依于烦恼发善恶所作也。诸趣轮转者苦道,以善恶诸业为因所获生死苦果也。《金光明经玄义》云:“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诸趣者,《俱舍论》卷三云:趣谓所往。《大乘义章》卷八云:“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也。轮转者,旋转三界六道生死,无脱出期,与轮之转无穷已也。

△二举证。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同,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形色种类各别不同者,苦道;心者,烦恼道: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者,业道也。

△二明性。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心如幻。

无色者,无质碍故。不可见者,不可示现故。不可取者,不可执着故。集者集聚,起者生起,是心但由众缘和合而生,故云集起。主者谓体是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用,即是我义,无主故无我。我所者,我所有法,无我故亦无我所。作者谓有我能用手足等作众事者,无我所亦无作者也。幻者谓世有幻术,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术灭,还成草木,以不实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心亦如是,无其实体,但彼因缘变现诸法也。《维摩经》云:诸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大乘起信论》云:虽观一切法皆无自性,本来寂灭,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

△二,明正行,有二:一总明善业致福,二别明十善功德。初中又三,一标。

智者知己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蕴者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者积聚之义。五蕴和合,假名为人。处者十二处,谓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处者心、心所生长门义,六根六境为生心、心所用之处故,即开彼色蕴为五根、五境及法处之一分,合彼受等四蕴为意处、法处也。界者十八界,谓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意,六尘界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于十二处中开彼意处、法处为八界:意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也。

△二证,有四,初以佛德为证。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天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一切善法总名福德。自在梵天者,即魔醯首罗天,居色界顶,为三千大干世界主。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如来圆满无量善行,故相好光明亦无有边,超过一切世间也。

△二以菩萨为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无量福德而生。

更无等比,更无过上,故称曰妙。庄严清净,故曰严净。菩萨位居学地,故云修习无量福德也。

△三以八部为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八部众者:一天;二龙;三药叉,此云勇健,鬼道所摄;四乾闼婆,此云香阴,嗅香而长养故,为天帝释乐神;五阿修罗,此云非天,果报类天而非天故;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七紧那罗,此云非人,为天帝释歌神;八摩喉罗伽,此云蟒神。

△四以众生为证。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大集经》云:或有诸龙所受乐报,犹如诸天,或有受乐如人,或如饿鬼,或如畜生,或如地狱,受大辛苦。又《长阿含经》云:龙有三患,一者诸龙皆被热风热沙着身,烧其皮肉,并及骨髓,受大苦恼;二者恶风暴起,龙宫之内,宝饰衣服均被吹失,龙身自现,受大苦恼;三者龙王在宫娱乐,金翅大鸟辙人宫中搏而食之,诸龙恐怖,受大苦恼。

△三劝。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非颠倒见,名为正见,即是通达性空,深信因果也。断见者,谓执身心一期,断绝不续。常见者,谓执身心三世,常住不灭,此‘二总名边见,皆是拨无因果,既是邪见。既于正见坚固不动,则应于诸福田广修善业。田以生长为义,能生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福田有三:一者敬田,即恭敬三宝也;二者悲田,即布施贫穷也;三者恩田,即孝养成父母师长也。或云八福田:一佛、二法、三僧、四父母、五师长、六贫人、七病人、八畜生。

△二别明十善功德有三:初总明善法,二广明业道,三结示宗要。初中有五;一标宗、二征释、三明益、四定义、五列名。今初。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诸恶道者: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也。

△二征释。

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思惟者,心缘于境,思量分别也。观察者,心缘其事,彻照分别也。《梵网经》云:诸佛子当行、住、坐、卧日夜六时,常生大乘善信,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遗教经》云:“汝等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昼夜亦无有废。”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三明益。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以恒念善法无有间杂故,所得三种胜利:一者断一切恶,二者成一切善,三者得亲近一切善知识。

△四定义。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

人界之生名为人身,天界之生名为天身。声闻者,生于佛世,间佛声教,悟四谛法,断见思惑而人涅槃,故名声闻。独觉者,出无佛世,常乐寂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觉悟无常,断惑证真,故名独觉。菩提此云觉悟,《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云:“无学智慧,清净无垢,名为菩提。”《显扬圣教论》卷七云:“菩提五种分别者:一种性、二方便、三时、四证觉、五解脱。种性者,声闻菩提依钝根种性,独觉菩提依中根种性,无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种性。方便者,声闻菩提由行六处善巧方便,独觉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缘起善巧方便,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证觉者,声闻菩提由师证觉,独觉菩提唯誓自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若法能成就此五者,是为善法也。

△五列名。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言业道者。《大乘义章》卷七云:“起作名业,能通名道。”总相如是,于中别论,释有三义:一对思以辨,不善业思能起杀等,故名为业。杀等十种通畅前思,名为业道。二对果以辨,杀等十种能起来报,故名为业。通人至果,称曰业道。三当相辨释,杀等十种缘中集起,故名为业。若望业思,通思名道。若望后报,通人至果,故名为道。断众生命,隔绝相续,名曰杀生。于他资财,非理侵夺,名曰偷盗。非己妻妾,奸行违礼,名曰邪行。言不当实,妄有所谈,名曰妄语。间离彼此,名曰两舌。言辞粗鄙,名曰恶口。邪言不正,名曰绮语。顺境乐受,名曰贪欲。违境忿嫉,名曰嗔恚。迷正道理,邪心推求,名曰邪见。永离此十,即是十善业道也。

△二广明业道有三:初明人天十善业道,二明菩萨十善业道,三明如来十善业道。初中有十,一离杀生报。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杀生之法,恼害众生。不杀生故,报得离恼也。施无畏者,无杀害心,故使众生无所畏也。大慈心者,与乐之心也。习气者,现行气分熏习所成,故名习气。非人者,天龙八部等之总称。此十为人天福报。言回向者,回转所修善法,趣向所期,名为回向。佛所得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觉,即无上正等正觉。若以不杀善业回向佛道,则后必乘愿而得寿命自在者,如来十自在之一,为度众生,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心无墨碍也。不杀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蓄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二离偷盗报。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美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偷盗之法,亏损他财。不偷盗故,报得可保信法。保信者,谓坚固可恃也。财者资财,命者寿命,色者色相,力者气力,安乐者身心安乐,辩才者言辞善巧也,此十为人天福报。若以不盗善业回向佛道,则后必果愿得清净智也。不盗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三离邪行报。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欢,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邪欲之行,智人所呵。不邪行故,报得智人所赞。诸根者,眼、耳、鼻、舌、身五根也。调顺者,调伏善顺也。丈夫隐密藏相者,亦名马阴藏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男根隐藏腹中,不现于外也。不邪YIN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妄、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道及非道?

△四离妄语报。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人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罗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妄语之法,世人所讥。不妄语故,报得人天所赞。优钵罗者,此云青莲华。爱语者,善言慰喻,使闻者爱敬也。意乐者,性欲也。不妄语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五离两舌报。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两舌之法,离间彼此。不两舌故,报得不可坏法。不坏法者,谓崇信三宝及戒也。法行者,如法之行也。善知识者,良师益友,化导于善者也。不两舌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令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六离恶口报。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恶口之法,粗恶鄙陋。不恶口故,报得清净言辞。梵音声相者,如来三十二相之一,《长阿含经》卷五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远,五者其音遍周普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其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火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人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七离绮语报。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三种决定行。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学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绮语之法,无有义利。不绮语故,报得决定正行。授记者,佛为发心众生,授与当来成佛之记别也。其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常作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之语,是菩萨乃至喜笑,当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语。

△八离贪欲报。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行。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贪欲之法,无有厌足。不贪欲故,报得威神自在。三界特尊者,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为尊故。不贪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无所愿求。”

△九离嗔恚报。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贤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嗔恚之法,心常恨怒。不嗔恚故,报得喜悦。圣者,谓三乘见道以上,发无漏智,证正理故。得圣者慈心,谓常怀慈心,等于贤圣也。和忍者,柔和安忍也。梵世者,色界诸天之总称,离欲清净故。无碍心者,一切智自在通达也。不嗔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观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十离邪见报。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邪见之法,颠倒虚伪。不邪见故,报得功德。等侣者,同类伴侣也。皈依者,归投依凭,如子归父,如民依王也。事正师而舍邪师故,唯归依佛,不事余天也。直心者,质直无谄也。正见者,离诸邪倒也。非理之行,名无为邪道;三乘之行,名为圣道。身见者,即是我我所见,固执实有我身,实是我所有物故。诸难者,谓八难障,于见佛闻法,难于修行故。不邪见行相者,《华严经》卷三十五云:“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无恶戒取,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二明菩萨十善业道有二:一广明施严,二略显众严。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当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天,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当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诽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信,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于中“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者,行施之报,以十善业庄严施故,别得十种胜利。若不具足斯十胜利,则于施度不能圆满也。

△二略明众严有六,一明六度庄严。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集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人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以六度庄严十善也,施度已如前说。戒者,受持戒行,防护身口及意诸恶,由此报得能生法益,度诸众生。义利者现益名义,当益名利。言大愿者,深众生愿也。忍者,忍耐怨害及诸苦楚,心不动摇。言圆音者,谓如来能以一音演说一切差别之法,能同一切差别言音使诸众生随类等解也。言相好者,色相庄严,相大严身,好小严身也。精进者,策动身心,勇猛修行,断恶迁善也。言魔怨者,魔为佛怨,故云魔怨。佛法藏者,真如理体,如来藏也。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名佛法藏。定者,止心一处,拂去妄念,思惟真理也。念慧者,内心存意,守境为念,于法简择,观达为慧。惭愧者,依自尊重,崇尚贤善,羞耻过罪,止息恶行为惭,畏世诃厌,轻拒暴恶,羞耻过罪,止息无行为愧。轻安者,身心轻乐安稳也。慧者,分别真理,通达诸法,断惑证真也。分别妄见者,思量推度名为件分别,身见边见等名为妄见也。

△二明四无量庄严。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违顺境无爱恚心。

此以四无量心庄严十善也。慈者,与乐之心,悲者,拔苦之心。喜者,见人修习善行离苦得乐,生庆悦心。舍者,怨亲平等,于顺无爱,于违无恚也。

△三明四摄庄严。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四摄者,一布施,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二爱语,谓善言慰喻;三利行,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四同事,谓同其所作使沾利益。言摄者,谓以此四使生亲爱之心,依附受化也。

△四明道品庄严。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常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惑尽惑尽灭,无能坏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此以三十七道品庄严十善也。一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念为观智,处为观境,以知察境,名为念处。二四正勤者,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令灭、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也。四神足者,欲神足,依欲乐力而引发定故;勤神足,勤修习力而引发定故;心神足,一心专注,依心之力而引发定故;观神足,观察真理,依观之力而引发定故。言神足者,《俱舍论》卷二十五云诸灵妙德所依止故。又云:“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四五根者,信、精进、念、定、慧也。深信坚固是信根报,精进匪懈是进根报,常无迷忘是念根报,寂然调顺是定根报,断诸烦恼是慧根报。根者,能生善法之义。五五力者,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能断五障,故名为力。六七觉支者,择法觉支,以智简择法之真伪;精进觉支,以勇猛心离于邪行,修行真法;喜觉支,于诸善法心生喜悦;念觉支,定慧均等,明记不忘;轻安觉支,能除身心粗重,而得轻利安适;舍觉支,舍诸妄谬,心行平等;定觉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前三觉支以治昏沉,后三觉支以治掉举,念觉支为定体觉之分,故名觉支。七八正道者,正见,明见四谛之理,心为体;正语,离于邪语,清净口业;正业,离邪身业,住于清净身业;正命,清净三业,随顺正法以自活命。此三以无漏戒为体。正精进,用于真智,强修涅槃,以无漏精进为体;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以无漏定为体;正定,以真智人于无漏清净禅定,以无漏定为体。此三十七法品类差别,共通涅槃,故名道品。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长茎,觉支如开华,正道如结果也。

△五明止观庄严。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陆。

止者,梵云奢摩他,止息妄念诸境界相,止心一处也。观者,梵云昆钵舍那,推求简择观达真理,破灭烦恼、契会真如也。结使者,烦恼之异名,系缚身心、结成苦果名结,驱使众生、随顺生死名使。性者不变为义,诸法白性,即是真如也。

△六明方便庄严。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法。

方便者,梵云沤和,方者方法,便者便利,应物施则,权巧逗机。名为方便。为者造作之义。有为即是因缘生灭而有所作也。无为者,离于因缘,无有生灭,虚寂常住,名无为,即是涅槃也。

△三明如来十善业道。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皆如来所证之法。十力者,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如一切是理非理故;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故;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一切禅定;八解脱,三三昧等故;四知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故;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故;六知种种界智力,知世间众生种种境界故;七知一切所至道智力,知一切善行正道无漏法等行因所至故;八天眼无碍智力,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善恶因缘故;九知宿命智力,知种种宿命共相因缘故;十知漏尽智力,知诸惑永断余习不生,无漏涅槃故。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畏,佛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我是一切智人,无所畏故;漏尽无畏,佛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我已断尽一切烦恼,无所畏故;说障道无畏,佛在大众中作师子吼,是法障道,无所畏故;说尽苦道无畏,佛在大众中作师子吼,是法能尽诸苦,无所畏故。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佛无量阿僧只劫已来持戒清净,故身口无失;三念无失,善修四念处,甚深禅定,心不散乱,故于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分别,观一切众生如己身,观一切众生及诸法不生不灭,常清净如涅槃,常行不二人法门,故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常摄心善法中住,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故;六无不知已舍,佛于念念中觉知苦乐等受生住灭相,寂静平等住故;七欲无灭,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善法,故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精进无减;九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故念无减;十慧无减,佛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悉成就,故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佛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无师智相应,一切烦恼尽,故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明,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于三业,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三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智慧照于三世,尽于三际,所有一切众生非众生法,遍知无碍故。

△三结示宗要。

龙王当知,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皆依大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天人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此中有喻有合,一切天人依于十善而立,喻如城邑聚落依地而住,声闻如药草,独觉如卉木,菩萨诸佛如丛林。此三皆依十善而得成就,喻彼草林丛林地生长也。

△大文第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皆大欢喜,佛是一切智人,说者清净;所说经教如理相应,所说清净;听者一心正信受行,受者清净,具三清净,所以欢喜。信受奉行者,净信受持,奉承修行,以明服膺拳拳无失也。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周叔迦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周叔迦居士)  

 周叔迦居士:论佛教徒的修养 

 周叔迦居士:焰口与密教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四章 禅、净土、密、律宗与唯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三章 天台宗、贤首宗与唯识哲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二章 真谛的唯识哲学观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一章 佛果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章 三学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九章 十地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八章 六度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七章 正行唯识和预备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六章 烦恼障同所知障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五章 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