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其它法师:论“三法印”与现代生活(静觉) |
||
|
||
论“三法印”与现代生活 涅架就是脱离了烦恼,脱离了烦恼就超脱了轮回。佛法认为在轮回中的生命没有寂静、安宁、快乐可言,只有根除烦恼,脱离苦海,才会得到爱恨息灭、身心安乐自在的无为之乐。苦和乐是对立的观念,无苦便是乐。人生在世,常为扰攘纷纭的世事及贪嗔痴等烦恼无明所系缚,正如犯人被扭械枷锁束缚而不得自在。一旦枷锁卸除了,就得解脱,解脱就是涅槃。因此,涅架不是死亡,而是快乐,无比的快乐,是佛教最圆满的境界。三、三法印与现代生活三法印是佛陀的根本思想,是原始佛教的圣义。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佛法,把佛教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从而使自己在当下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那么,如何把三法印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佛教的根本思想三法印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一)诸行无常与现代生活常即永恒、不变之义。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的人身、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资生器具、我们所依住的山河大地等等,请问哪一样是恒常不变的?都是无常的!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正是说明了无常的道理。1.我们的人身无常宇宙中的一切有情共同处在一个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无止境,流转不息的生命运动的环形激流之中。在流转的过程中,没有片刻停留的自由,没有固定的贵贱、强弱、贫富、高低的位置,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亲仇利害关系。在生死交替的流转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和痛苦,被视为“幸福”和“快乐”的东西,也都伴随着苦,或者结局是苦,或者是暂时的镇痛,或者纯粹就是从一种苦境到另一种苦境的意识的转移,本质上都是苦。这种轮回流转,好像一个上下转动不息的“水车”,三界六道众生的生命犹如水车的车斗,忽上忽下地变换着位置。上界的人及神通广大的天人,也会堕入下界畜生、地狱、饿鬼道,反之,下界的三恶道也会转生人天等三善道。把一个个的生灵投入到这个流转系列,并且推动这个巨轮转动不息的动力是什么呢?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佛,更不是其它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而是众生自己一种虚妄颠倒无明意识和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善恶行为—一—造业。善行是能使上升的因业,恶行是能使下堕的因业。我们了知人身的无常,就可以破除众生的断见。持断见的人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物质形体的存在,形体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灭亡,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在现代生活中,执断见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因为有这种错误的见解,就不相信三世因果,富贵者不知道自己的富贵是前生善因所感,从而拚命享受、挥霍,而不知道要继续行善,积累福报,他们以为自己的富贵是长久的。贫穷者也认为自己穷困是命定的、不能改变的,所以俗语云:“命里只有三格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从而消极悲观,不积极行善布施,积极进取,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贫困是自己前生的恶业所招感,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贫困的境况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有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意者 骄世傲人,失意者了无进取之心,此正所谓“富贵而骄人,贫贱则肆志”是也,这都是因执断见而不信因果,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不可改变的表现。我们了知人身的无常,就可以善待一切生命,深刻体认众生平等的道理,而少造甚至不造杀业。我们这一辈子有幸生而为人,如果我们没有修行或者修行功夫不够的话,我们不知道自己后世会落入何道。有这种心理,我们就会戒杀放生乃至作种种善业。清朝名儒俞曲园在他的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休宁朱封地方有位姓朱的人,娶妻许氏。一天,许氏拿了十几个鸡蛋给母鸡孵,夜里梦见她已去世的公婆用红布遮头,脸上带着忧凄的神色从外边走来,刚走到鸡窠边就不见了。第二天一早,鸡窠里有二只小鸡破壳而出。 勾”一文,深有感触,至今记忆犹新。此文也正好说明我们身边的人事无常,教诫人们不要贪恋执著,而应“一笔勾”销。原文虽不长,而意义深刻,兹录如下: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几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孙一笔勾。独占鳖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许口?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仫仫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文中所说的孝子贤孙、鱼水夫妻、贵子兰孙、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盖世文章、风月情怀,请问哪一椿是常的?哪一椿是久的?哪一椿又是永恒不变的?莲池大师看透这些,“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恩爱如鱼水般不可分离的夫妻也不过是“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所以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贵子兰孙”也“毕竟有时休”;“富贵功名”乃“声势非常久”;“家舍田园”是“得者欢喜失者忧”;“盖世文章”在“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风月情怀”只是“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这种种的无常,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看得透?又有多少人不是执著、贪恋、沉迷于此中?如果人们能够看透这种种的不实无常,就不会引生种种的执著而产生种种的痛苦、烦恼,就能够随缘随分地安住于现实生活中,就能够得到一个较为自在快乐的人生。3、我们的生命无常上半年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其内容也说明了人命无常的道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死亡只是一艘遥遥无期的船,尽管它有朝一日必然会驶来,但是青春的美丽和生活的忙碌总是把死亡隔离得远远的。然而,无常总是随心所欲地降临,它并不听凭人的意愿,除非是一个修行有成,得生死自在的人。当人们在不经意间,在欢乐和幸运的间隙,它悄然而至,带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一转眼,刚才那个活生生的还与你笑语声喧的身影就化做一缕清烟,飘摇于无垠虚空之中。对于“泰坦尼克号”的乘客来说,坐上有始以来最大、最豪华的巨轮.而且又是处女航,这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幸运之神仿佛会随着这艘巨轮降临到每一位乘客的身上,未来的生活也会从此进入一个新天地。所以,每一个乘客都是欢天喜地地踏上这艘巨轮。看着夕阳在西天燃烧,把海面点缀得灿烂辉煌,每一个人都体会到了神话一般的生活的喜悦。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大多数人从此踏上了不归路。有的时候,生与 死只是刹那间的转换。 自然界的灾害是因为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世间的战乱是由于人的心态不平衡。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改变自己的观念,保护生态平衡,维持世界和平,才不会使人类走向毁灭。(二)诸法无我与现代生活前面说过,“我”有主宰、实体、恒常、不变、自在等义。诸法无我的理论依据是无常说和缘起说。佛教认为万物无常,刹那生灭、不存在可以名之为“我”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认识到这些,就可以使我们灭除执著,到达解脱的境界,得到身心自在。如何来理解“诸法无我”呢?比如说“人”,人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色相当于肉体,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它们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受蕴是眼等五根接触外界而产生的感受;想蕴是概念活动;行蕴是意志活动;识蕴是知觉活动。这里面哪里有一个“我”呢?所以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教导弟子们说:“身体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身体就不会陷入苦,人们可以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别那样。可是,身体不是我,所以身体会陷入苦,人们不能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别那样。”比如在我们生病身体疼痛时,我们能命令它别痛吗?它不会听我们的,它还是照样痛。所以,佛陀说身体不是我。同样的道理,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对于诸法无我,《南传弥兰王问经》(汉译《那先比丘经》)中用一个“车喻”说明得非常清楚。龙军(汉译那先)向弥兰王解释“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称号,并不存在与这相应的“人”。龙军问弥兰王:“什么是龙军?你认为头发是龙军吗?”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依次询问汗毛、指甲、牙齿、皮肤、肉、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胃等是不是龙军?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依次询问色、受、想、行、识是不是龙军?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询问是否五蕴之外的某种东西是龙军?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便说:“我问得这样仔细,也没有发现任何龙军。因此,龙军确实只是一个空洞的声音,实无龙军。”接着,龙军以车为喻,依次询问车杆、车轴、车轮、车身、旗杆、车轭、车闸、刺棒是不是车?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询问是否这些部件之外的某种东西是车?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便说:“我问得这样仔细,也没有发现任何车。因此,车确实是一个空洞的声音,实无有车。”最后,龙军总结说:正如各个部件凑在一起,便出现“车”这个词,同样,五蕴和合,称之为人。但依真谛,于此“人”不可得。对于佛陀所说的诸法无我,觉音菩萨在他的《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中总结说:“有数百部经,只说名色,而没有人及补特伽罗。正如‘车’这个词,只是表达车轴、车身、车杆等等部件依据某种关系互相聚合,而当我们逐一考察各个部件时,我们发现依照绝对意义(第一义)并没有车。正如‘房屋’这个词,只是表达木材和其它结构依据某种关系围绕空间,而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房屋。正如‘拳头’这个词,只是表达拇指等手指依据某种关系捏合,而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拳头……。同样道理,‘人’和‘我’只是表达五取蕴,而当我们逐一考察各个部分时,我们发现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人’,可以妄称为‘我’或‘我的’。换言之,依照绝对意义,只有‘名色’。凡是如是观者,他的见解才是如实之见。” 生子啊!你去哪儿了?”后来,他去见佛陀。 假相。你还会同样起贪心吗?又比如你走路遇到大风,把灰尘刮进眼睛,你也不会对风生气,假如有人把灰尘撒入你的眼中,你就会勃然大怒。同样的结果,你为什么对风不生气,对人就生气呢?理由很简单,你把风看做是“无心”的,把人却看做是“有心”的,这就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上的区别,即“有心”执心,“有人”执人。无心无人便无所执,无所执也就无恨可生,但是,只有彻了诸法无我才能做到。实际上,这个“我”并不存在,只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一个虚构妄念。由于这种虚构妄念,使人们产生自私,产生贪欲,产生虚荣心,产生种种烦恼,受种种苦。明白诸法无我就不会因我生出万般烦恼,就会明见诸种事物包括他人,都属因缘和合的暂时联系,其性虚幻,无可爱、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质。自己和身外诸物的关系也属因缘的暂时关系,而没有固定的从属关系。悟出“诸法无我”,就不会因物生贪,因贪求物,因求不得而生怨恨愤怒,因愤怒而又引起众多烦恼,造众多恶业。我们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各种关系,不从本质上去认识,迷惑于表面现象,就会产生错觉幻觉,并把错觉幻觉当做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著地追求,而陷入贪爱迷恋的痛苦之中,从而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著意识,就是我们生命自身难以打开的枷锁。我们如果了达了无我之法,就可了知世事的虚幻性、不可靠性、短暂性、充满苦恼等性质问题,而不会对这些事事物物产生执著贪恋,从而得到解脱自在。(三)涅架寂静与现代生活涅架寂静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涅架(巴利语nibb6na,梵语nirvdna)一词,原意是“吹灭”、“清凉”、“平静”。原始佛教对涅粱的理解主要是指修行达到伦理和心理的最高境界。在巴利语三藏中,涅架通常指“心的平静”、“完全平静”。佛陀常将贪嗔痴比喻为火,必须予以熄灭;熄灭了贪嗔痴三毒之火,也就获得了内心的清凉和思想的平静。由此,“断爱”、“止贪”、“寂灭”、“离苦”、“和平”、“宁静”、“清净”、“善”和“解脱”等等都是涅架的同义词。《杂阿含经》第四九O经云:“舍利弗言:涅架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架。”概括地说,涅架寂静就是灭除了贪嗔痴,去除了烦‘庙,而得到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在《中阿含经》第二O四《罗摩经》中,佛陀对自己达到的涅架境界是这样描述的:“众比丘啊J我自己处在生中,知道了生的危害,我追求无生,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老中,知道了老的危害,我追求无老,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自己处在病中,知道了病的危害,我追求无病,无上的解脱———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死中,知道了死的危害,我追求无死,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自己处在苦恼中,知道了苦恼的危害,我追求无苦恼,无上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污秽中,知道了污秽的危害,我追求无污秽,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简而言之,佛陀所指的涅架是指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苦恼、无污秽的无上解脱。在原始佛教中,涅架也是极乐境界,《法句经》的《幸福品》中说道:“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赖是最亲的 亲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在《中阿含经》中,佛陀将快乐分成十个等级:一、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的快乐;二、第一禅快乐;三、第二禅快乐;四、第三禅快乐;五、第四禅快乐;六、空无边处快乐;七、识无边处快乐;八、无所有处快乐;九、非想非非想处快乐;十、灭受想快乐。这第十种最高等级的快乐也就是涅 境界的快乐。到了大乘佛教,涅槃的概念又有了变化发展。在大乘佛经中,一般也接受早期佛教的涅架概念。例如,《大般涅槃经》卷四云:“灭诸烦恼,名为涅架”;“离诸有者,乃名涅架”;“离欲寂灭,名曰涅架”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架。圣人今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架。”但对涅槃的理论阐释,大乘教义则有进一步的发展,《成唯识论》卷十还将涅架进一步分成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架、有余依涅架、无余依涅架和无住处涅架。其中无住处涅架指已经摆脱障碍,达到“真如”,但不滞留于涅架,而怀着慈悲,运用般若智慧,救度众生。这也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萨”概念。上面反复地说明了涅架的意义,不管是大乘佛教的涅架意义还是原始佛教中的涅架意义,都离不开现实生活,都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谁没有生、老、病、死?谁没有忧、悲、苦、恼呢?如何才能去除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进入涅架呢?通向涅架的途径就是实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正道也叫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由这八正道就可以得到解脱,进入涅架寂灭的境界。 是对现象及诸法进行观察。就时间上而言,现象乃生灭变化的无常存在(诸行无常);于空间上,理论上而言,现象界之诸法,必与他物相互关联和合,无一孤立独存者(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则是诸法现象的价值观,即在现实的凡夫的轮回境界中,充斥着不满、苦恼,而无法获得绝对的幸福,即涅架寂静。我们只有依照佛陀的教导,修习八正道,就可以脱离轮回,进入绝对理想的境地—一—涅架寂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唯明有为,涅架寂静唯明无为,诸法无我则通明有为无为。又三法印加上“诸受是苦”,则称为四法印。因为“诸行无常”印中包含了“诸受是苦”,无常即苦,故通常说三法印,而省略了“诸受是苦”。三法印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它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是最初的根本佛法,这在前言中已经说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三法印,并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就能把握与实践佛陀的根本思想了。愿大家在现代生活中好好地运用佛法,用三法印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去除种种执著,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快乐、幸福、美满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