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论“三法印”与现代生活(静觉)


   日期:2021/8/3 21: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三法印”与现代生活
静觉


  三法印者,《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云“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三法印是原始佛教之教理,乃其后大小乘根本教理的基础,为佛教的三项根本佛法,此三项义理可以用来印证各种说法是否正确,所以称之为三法印。在原始佛教教理中,三法印、十二缘起、四谛,皆以缘起观为依准。缘起说为佛陀教法之代表,是佛教与其它宗教或古往今来任何哲学流派区别的根本特征,而三法印则为缘起说的基础,四谛、十二因缘只是缘起说的一种表现型态。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谓真理,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而印证佛法是否合符这些条件的定律,就是三法印。由上观之,可知三法印是佛教中何等重要的义理。

  二、略释三法印三法印,简单地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现在略释如下:1、诸行无常(梵语an汁ydh sarvasamskdrah),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诸行”是指事物和一切现象,“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世间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没有一件不在刹那刹那之间迁流变化。因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而产生。如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发芽,植物的生长除了种子,还需要具备水份、温度等多种因缘;又如眼识的产生,要靠客体存在,视觉器官正常,注意力不受干扰等条件。诸行无常印又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

  “有为法”指的是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变化是永不间断,即生即灭的。今天的我已不是昨天的我,如果把此时此刻的我看成是一刹那前的我,就是静止不变的恒常观念。中国儒家有句名言“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实,照着古人的月也不是今时的月,而是古时之月。儒家的这种观念,就是一种恒常不变的观念。佛教的观念与这种观念恰恰相反。一般人认为,人一生几十年,到最后生命结束才算“无常”。其实不然。人体细胞乃至人的思想意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进行着生灭交替的运动。无论是物质或者精神,无论是宏观世界或者微观世界,无论是有情世界众生的生老病死以及心念的生住异灭现象,或者是器世间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之演变,都逃不脱无常这条规律。器世间成住坏空的“成”,是生成,这是由因缘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住”是生成后暂时存在,并产生作用的现象;“坏”是存在着的物质和生命,在经历了一段存在和产生作用阶段后必然导致的变异现象;“空”是从无到有的物质现象,在经历子“住”和“坏”的历程后,复归于本来的无。物质世界的成、住、坏、空,生命过程的生、住、异、灭,在在都说明了佛教“诸行无常”的哲理。总的说来,因缘所生的诸法,是空无自性的,它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因此,宇宙万法在时间上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住即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无固定不变的事物存在,没有什么永恒可言,所以佛陀说“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梵语nairatmanahsarvadharmah),又作一切法无我印,略称无我印。一切世间有为无为法概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而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我”的意义有三:一、作为人称反身代词;二、作为个人(包括肉体或精神)的实体存在;三、作为超越或主宰个人的绝对实体存在或形而上学存在。从实际生活或日常用语的角度出发,佛陀并不否认作为个人的假名安立的你、我、他的存在,但是作为三法印之一的诸法无我的“我”,是主宰或实体的意思。中观鼻祖月称大师在《中观论疏》中说:“我”指事物的不依赖其它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没有这种自性,因此是“无我”。由此,可以知道,无我就是“无本性,无自性”。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够称“我”的,必须具有“恒常、主宰、不变、自在”之义,但是,遍观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并没有独立存在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无我有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人无我的“人”主要是指自己,是主体;法无我的“我”,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他和一切事物,是客体。事实上,人无我和法无我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所说的对象不同罢了。不研究、不分析,笼统地称做“人”,可以。但仔细的研究分析,可知人是由物质身躯和思想、感觉、行为、主体意识等五种成分(5-蕴)组成的。其中每一种单独成分都不是“人”。如果躯体是人的话,“人”就不会死,因为人的躯体可以长期保存,如古代埃及的木乃伊,如六祖慧能大师的肉身等。同样,思想、感觉等精神成份也不能单独地看做是“人”。所以,—‘般人执著为“我”的身体,是没有自性的,是依烦恼业缘、五蕴诸法所成,是虚幻不实的,如梁柱瓦椽和合而成房舍,离开梁柱瓦椽则别无房舍。因此,“我”只是假名而已,并无实体,所以说“诸法无我”。佛法深刻揭示自我和客观事物的无自性本质,目的是为了消除众生虚妄的我执和贪心。3、涅架寂静(梵~santam nirvanam),又作涅架寂灭印、寂灭涅架印,略称涅架印。一切众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故佛说涅架之法,以出离生死之苦,得寂灭涅架之乐。涅架是四圣谛—一—苦、集、灭、道中的灭谛,是破除贪痴,断灭一切烦恼、痛苦、人我等无明火焰,而达于寂灭无染、充满快乐、光明、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身无恶行、心无恶念、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

  涅架就是脱离了烦恼,脱离了烦恼就超脱了轮回。佛法认为在轮回中的生命没有寂静、安宁、快乐可言,只有根除烦恼,脱离苦海,才会得到爱恨息灭、身心安乐自在的无为之乐。苦和乐是对立的观念,无苦便是乐。人生在世,常为扰攘纷纭的世事及贪嗔痴等烦恼无明所系缚,正如犯人被扭械枷锁束缚而不得自在。一旦枷锁卸除了,就得解脱,解脱就是涅槃。因此,涅架不是死亡,而是快乐,无比的快乐,是佛教最圆满的境界。三、三法印与现代生活三法印是佛陀的根本思想,是原始佛教的圣义。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佛法,把佛教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从而使自己在当下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那么,如何把三法印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佛教的根本思想三法印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一)诸行无常与现代生活常即永恒、不变之义。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的人身、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资生器具、我们所依住的山河大地等等,请问哪一样是恒常不变的?都是无常的!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正是说明了无常的道理。1.我们的人身无常宇宙中的一切有情共同处在一个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无止境,流转不息的生命运动的环形激流之中。在流转的过程中,没有片刻停留的自由,没有固定的贵贱、强弱、贫富、高低的位置,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亲仇利害关系。在生死交替的流转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和痛苦,被视为“幸福”和“快乐”的东西,也都伴随着苦,或者结局是苦,或者是暂时的镇痛,或者纯粹就是从一种苦境到另一种苦境的意识的转移,本质上都是苦。这种轮回流转,好像一个上下转动不息的“水车”,三界六道众生的生命犹如水车的车斗,忽上忽下地变换着位置。上界的人及神通广大的天人,也会堕入下界畜生、地狱、饿鬼道,反之,下界的三恶道也会转生人天等三善道。把一个个的生灵投入到这个流转系列,并且推动这个巨轮转动不息的动力是什么呢?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佛,更不是其它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而是众生自己一种虚妄颠倒无明意识和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善恶行为—一—造业。善行是能使上升的因业,恶行是能使下堕的因业。我们了知人身的无常,就可以破除众生的断见。持断见的人认为,生命的存在就是物质形体的存在,形体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灭亡,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在现代生活中,执断见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因为有这种错误的见解,就不相信三世因果,富贵者不知道自己的富贵是前生善因所感,从而拚命享受、挥霍,而不知道要继续行善,积累福报,他们以为自己的富贵是长久的。贫穷者也认为自己穷困是命定的、不能改变的,所以俗语云:“命里只有三格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从而消极悲观,不积极行善布施,积极进取,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贫困是自己前生的恶业所招感,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贫困的境况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有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意者

  骄世傲人,失意者了无进取之心,此正所谓“富贵而骄人,贫贱则肆志”是也,这都是因执断见而不信因果,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不可改变的表现。我们了知人身的无常,就可以善待一切生命,深刻体认众生平等的道理,而少造甚至不造杀业。我们这一辈子有幸生而为人,如果我们没有修行或者修行功夫不够的话,我们不知道自己后世会落入何道。有这种心理,我们就会戒杀放生乃至作种种善业。清朝名儒俞曲园在他的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休宁朱封地方有位姓朱的人,娶妻许氏。一天,许氏拿了十几个鸡蛋给母鸡孵,夜里梦见她已去世的公婆用红布遮头,脸上带着忧凄的神色从外边走来,刚走到鸡窠边就不见了。第二天一早,鸡窠里有二只小鸡破壳而出。
  许氏心里暗想,一定是我公婆投的胎,便趁着小鸡还不知道痛苦的时候,就把它们投进水里淹死,随后请来和尚念经三天,求免公婆罪孽。几个月后,许氏梦见公婆来谢她说,我们俩人在世时杀生太多,阴间罚我投生为鸡,现在幸亏媳妇替我们忏悔,以后我们就可以转世为人了。这种有关因果轮回的故事,在一般人看来,认为离谱而不信,然而古今记载的这类事情不胜枚举,令人不得不信。如近代俞如哉所辑《因果轮回实录》(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一书,就收有自古以来有关因果轮回的故事近百则之多。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轮回,我们更应该戒杀放生。近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曾作放生法语道:“好生恶死,物我同善。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沉。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救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河,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何敢杀乎?……”这一段话将生命的轮回以及为什么要戒杀放生说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至于历史上在家居士所作之戒杀诗,则比比皆是。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又如北宋江西诗派始祖黄山谷曾写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判,自揣看如何。
  劝君休杀命,背面复生嗔。
  吃他还吃汝,循环作主人。
  还有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提倡戒杀,我们且看他的《戒杀诗》: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这些诗从各个角度劝导人们应该戒杀放生。历史上大德高僧及居士对戒杀放生是很重视的,我们举不胜举。由了知人身的无常,而深信因果,戒杀放生,在当今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当今之世,佛教对全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有着巨大的发言权。由佛教的教义出发,佛教的不杀生乃至放生,则自然而然地保护了野生稀有动物、鸟类、昆虫。如果提倡信佛,推广佛教,这对于维护生态来衡,保护珍稀动物,无疑有着巨大的功效。试想,一个崇信佛教的人,连小蚂蚁都不去伤害,还会去猎杀珍稀动物吗?2、我们身边的人事无常我刚出家时,就读到“莲池大师七笔

  勾”一文,深有感触,至今记忆犹新。此文也正好说明我们身边的人事无常,教诫人们不要贪恋执著,而应“一笔勾”销。原文虽不长,而意义深刻,兹录如下: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几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孙一笔勾。独占鳖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许口?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仫仫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文中所说的孝子贤孙、鱼水夫妻、贵子兰孙、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盖世文章、风月情怀,请问哪一椿是常的?哪一椿是久的?哪一椿又是永恒不变的?莲池大师看透这些,“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恩爱如鱼水般不可分离的夫妻也不过是“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所以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贵子兰孙”也“毕竟有时休”;“富贵功名”乃“声势非常久”;“家舍田园”是“得者欢喜失者忧”;“盖世文章”在“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风月情怀”只是“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这种种的无常,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看得透?又有多少人不是执著、贪恋、沉迷于此中?如果人们能够看透这种种的不实无常,就不会引生种种的执著而产生种种的痛苦、烦恼,就能够随缘随分地安住于现实生活中,就能够得到一个较为自在快乐的人生。3、我们的生命无常上半年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其内容也说明了人命无常的道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死亡只是一艘遥遥无期的船,尽管它有朝一日必然会驶来,但是青春的美丽和生活的忙碌总是把死亡隔离得远远的。然而,无常总是随心所欲地降临,它并不听凭人的意愿,除非是一个修行有成,得生死自在的人。当人们在不经意间,在欢乐和幸运的间隙,它悄然而至,带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一转眼,刚才那个活生生的还与你笑语声喧的身影就化做一缕清烟,飘摇于无垠虚空之中。对于“泰坦尼克号”的乘客来说,坐上有始以来最大、最豪华的巨轮.而且又是处女航,这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幸运之神仿佛会随着这艘巨轮降临到每一位乘客的身上,未来的生活也会从此进入一个新天地。所以,每一个乘客都是欢天喜地地踏上这艘巨轮。看着夕阳在西天燃烧,把海面点缀得灿烂辉煌,每一个人都体会到了神话一般的生活的喜悦。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大多数人从此踏上了不归路。有的时候,生与

  死只是刹那间的转换。
  在灾难面前,这些尚未从狂欢和荣耀中苏醒过来的人无助地在甲板上跑来爬去,如同遭遇大水的一群蚂蚁。当晨曦渐渐生起,我们看到脆弱的生命在冰冷的海水中漂浮,与前一天晚上的喧哗和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原本是无常的,而在此无常中,人们的生命显得如此的苍白,没有意义。海难发生得太突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时候,而灾难的过程又太短暂,来不及让人做任何的思考。面对死亡,所有的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千四百多名乘客的身份、职业、个性和才能已经失去了分辨的必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其中死了,有两类人活了下来,一类是被照顾上了救生艇的人,另一类是从容面对死亡的人。但其中那些不愿行善甚至不惜作假来保持自己生命的人,他们虽生犹死。那从容面对死亡的一类人,如那牧师在船还未倾斜的瞬间,还在为甲板上无助的生灵做最后的祈祷;如那母亲依然在哄两个天使般的孩子睡觉,让孩子在美丽的故事中甜甜地睡去;如那对老夫妇相扶相持,手紧紧地牵在一起,静静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还有那支乐队,尤其是那位小提琴手的从容绝望而又执着坚持演奏到最后的态度……,他们拒绝了惊恐,他们的肉体被超越,他们的精神将得到永生。他们的死是生命的进一步升华。他们是对生死无常看得比较透彻的人,也许他们并不懂得佛教的道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或许他们就是佛菩萨的化现14、我们所利用的资生器具无常我们所住的房屋,我们所用的桌椅,我们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等等,都是无常的。房屋的倒塌,桌椅等的损坏,也许是微不是道的小事,而汽车的相撞、轮船的沉没,飞机的坠落等,则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就囚车祸死于非命。多么年轻的一个生命,多么有为的一位青年,就因车祸,顷刻消失了。这除了说明生命的无常外,不也正说明了器物的无常吗?还有上面所提到的“泰坦尼克号”,它之所以会沉没,就是因为该船的设计者自信该船是“永不沉没”的。只要是船,就有沉没的可能,一切器具既能造成,就会坏灭,这就是无常。那些人因为不了知无常的道理,而过于自信、自大和虚荣。因过于自信而没有准备足够的救生艇,因自大而设计了过于庞大的船体,因虚荣而在看不清海面的夜晚加足马力,试图创造奇迹和制造新闻。当巨大的冰山突然出现在船的前面时,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泰坦尼克号”把自己的首航变成了终航,并无情地把一千多人的生命变成了它的随葬品,因“永不沉没”的自信而预支了人们全部获救的可能。5、我们所依住的山河大地无常我们依之所住的山河大地也不是坚固不坏的,也是无常的。比如地震、水灾、火山爆发,还有战争,使多少人丧失生命,使多少人流离失所,其中的损失不是可以金钱来计算的,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中说:“国土危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音机,世间的天灾人祸到处都是,令人心惊。这种种的无常,都是我们大家的共业所感。如果我们人人都来保护生态平衡,提倡世界和平,那么世间的灾难就会消失。这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共同来做,否则于事无补。

  自然界的灾害是因为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世间的战乱是由于人的心态不平衡。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改变自己的观念,保护生态平衡,维持世界和平,才不会使人类走向毁灭。(二)诸法无我与现代生活前面说过,“我”有主宰、实体、恒常、不变、自在等义。诸法无我的理论依据是无常说和缘起说。佛教认为万物无常,刹那生灭、不存在可以名之为“我”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认识到这些,就可以使我们灭除执著,到达解脱的境界,得到身心自在。如何来理解“诸法无我”呢?比如说“人”,人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色相当于肉体,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它们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受蕴是眼等五根接触外界而产生的感受;想蕴是概念活动;行蕴是意志活动;识蕴是知觉活动。这里面哪里有一个“我”呢?所以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教导弟子们说:“身体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身体就不会陷入苦,人们可以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别那样。可是,身体不是我,所以身体会陷入苦,人们不能说让我的身体这样,让我的身体别那样。”比如在我们生病身体疼痛时,我们能命令它别痛吗?它不会听我们的,它还是照样痛。所以,佛陀说身体不是我。同样的道理,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对于诸法无我,《南传弥兰王问经》(汉译《那先比丘经》)中用一个“车喻”说明得非常清楚。龙军(汉译那先)向弥兰王解释“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称号,并不存在与这相应的“人”。龙军问弥兰王:“什么是龙军?你认为头发是龙军吗?”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依次询问汗毛、指甲、牙齿、皮肤、肉、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胃等是不是龙军?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依次询问色、受、想、行、识是不是龙军?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询问是否五蕴之外的某种东西是龙军?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便说:“我问得这样仔细,也没有发现任何龙军。因此,龙军确实只是一个空洞的声音,实无龙军。”接着,龙军以车为喻,依次询问车杆、车轴、车轮、车身、旗杆、车轭、车闸、刺棒是不是车?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又询问是否这些部件之外的某种东西是车?弥兰王回答说不是。龙军便说:“我问得这样仔细,也没有发现任何车。因此,车确实是一个空洞的声音,实无有车。”最后,龙军总结说:正如各个部件凑在一起,便出现“车”这个词,同样,五蕴和合,称之为人。但依真谛,于此“人”不可得。对于佛陀所说的诸法无我,觉音菩萨在他的《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中总结说:“有数百部经,只说名色,而没有人及补特伽罗。正如‘车’这个词,只是表达车轴、车身、车杆等等部件依据某种关系互相聚合,而当我们逐一考察各个部件时,我们发现依照绝对意义(第一义)并没有车。正如‘房屋’这个词,只是表达木材和其它结构依据某种关系围绕空间,而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房屋。正如‘拳头’这个词,只是表达拇指等手指依据某种关系捏合,而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拳头……。同样道理,‘人’和‘我’只是表达五取蕴,而当我们逐一考察各个部分时,我们发现依照绝对意义,并没有‘人’,可以妄称为‘我’或‘我的’。换言之,依照绝对意义,只有‘名色’。凡是如是观者,他的见解才是如实之见。”
  我们如实了达诸法无我,就不会对世间的一切产生执著。《中阿含经》第二一六《爱生经》记载:佛陀住在祗舍园时,舍卫城有位家主失去心爱的独生子后,无心工作,不思饮食,总是去火葬场哭喊道:“我的独

  生子啊!你去哪儿了?”后来,他去见佛陀。
  佛陀告诉他说:“因爱而生忧愁、悲哀、痛苦、伤心和烦恼。”为什么会生爱呢?就是不了达诸法无我,从而产生了爱的执著,才有了诸般痛苦。在《爱生经》中,佛陀还向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派遣来见他的婆罗门那利鸯伽举例说明因爱而生忧愁、悲哀、痛苦、伤心和烦恼的故事。佛陀说:在舍卫城有个妇女失去母亲,精神失常,从这条街跑到那条街,从这个路口跑到那个路口,询问别人有没有看见她的母亲?其他失去父母、子女或配偶的妇女和男子也是如此。还有一个妇女已经结婚,而娘家亲属想要拆散她的婚姻,把她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人。她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便劈死她,然后自杀。她的丈夫心想:“这样,我俩就永不分离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这都是因众生不了达无我之法产生了爱执而引起的。无我的事物就是缘起的事物,这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与其它事物毫无关联的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其它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存在的事物。世人所谓永恒不变的、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和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都是一种愚昧无知所产生的虚构自我意识。这种虚构的自我意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为这种自我意识产生自私自利的欲望和自私自利不可能满足时的怨恨。贪欲和憎恨心理掩盖了人们光明的本性,扭曲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们产生烦恼,干出种种蠢事,造成种种恶业。一旦勘破无我,彻悟自性本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佛法的宗旨就是无我。处处忘不掉“我”字,这正是世俗意识的特点。由此,在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肉体和思想意识的主人翁似的“我”,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家庭”、“我的荣辱”、“我的得失”、“我的名利”等等,这个无形的“我”就出现了。这个“我”把肉体、思想、感情、意识都看做是他的附属物,认为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感觉等等。这个“我”是苦乐的感受者,在切身的利害面前,这个“我”就会跳出来,这个“我”在自己和别人中间画上爱和恨、亲和仇的界线。名利和财产的占有欲都从这个“我”产生,它支配着每个人的行动。从这个“我”出发,人就有了自我自私意识,就产生爱恨,计较利害得失,使人的心胸变得狭窄,目光变得短浅,品行变得恶劣。“无私地奉献”、“忘我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等这类菩萨行、高尚行为都产生于正确对待“自我”的态度。佛和凡夫在品德上的根本不同之处是:佛为众生着想,凡夫为自己着想。要想解脱自在,首先要破“我”、破私,作个无我之人,否则,永远都得不到解脱。就是因为有这个“我”,使人产生执著。
  产生执著的人认为钱是可爱的,权是可爱的,利益是可爱的,都是需要的,都是真真实实的,因而不惜一切手段,拚命去追求。但是,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比如爱执,你认定你所爱的对象是可爱的,是真实的,你的思想感情就象一双手似的紧紧抓住爱的对象不放。可是,假如你发现你所爱的对象是骗子,是虚情假意的,或者,你看透花容月貌般的女性最后不过是一堆骷髅,你还会不撤手吗?壁画上的美人和金银财宝,人看了不会产生贪爱之心,因为看的人都知道那是假的,是假色假相。假若把你生活中的意中人、金银财产,都看成画面上的假色

  假相。你还会同样起贪心吗?又比如你走路遇到大风,把灰尘刮进眼睛,你也不会对风生气,假如有人把灰尘撒入你的眼中,你就会勃然大怒。同样的结果,你为什么对风不生气,对人就生气呢?理由很简单,你把风看做是“无心”的,把人却看做是“有心”的,这就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上的区别,即“有心”执心,“有人”执人。无心无人便无所执,无所执也就无恨可生,但是,只有彻了诸法无我才能做到。实际上,这个“我”并不存在,只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一个虚构妄念。由于这种虚构妄念,使人们产生自私,产生贪欲,产生虚荣心,产生种种烦恼,受种种苦。明白诸法无我就不会因我生出万般烦恼,就会明见诸种事物包括他人,都属因缘和合的暂时联系,其性虚幻,无可爱、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质。自己和身外诸物的关系也属因缘的暂时关系,而没有固定的从属关系。悟出“诸法无我”,就不会因物生贪,因贪求物,因求不得而生怨恨愤怒,因愤怒而又引起众多烦恼,造众多恶业。我们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各种关系,不从本质上去认识,迷惑于表面现象,就会产生错觉幻觉,并把错觉幻觉当做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著地追求,而陷入贪爱迷恋的痛苦之中,从而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著意识,就是我们生命自身难以打开的枷锁。我们如果了达了无我之法,就可了知世事的虚幻性、不可靠性、短暂性、充满苦恼等性质问题,而不会对这些事事物物产生执著贪恋,从而得到解脱自在。(三)涅架寂静与现代生活涅架寂静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涅架(巴利语nibb6na,梵语nirvdna)一词,原意是“吹灭”、“清凉”、“平静”。原始佛教对涅粱的理解主要是指修行达到伦理和心理的最高境界。在巴利语三藏中,涅架通常指“心的平静”、“完全平静”。佛陀常将贪嗔痴比喻为火,必须予以熄灭;熄灭了贪嗔痴三毒之火,也就获得了内心的清凉和思想的平静。由此,“断爱”、“止贪”、“寂灭”、“离苦”、“和平”、“宁静”、“清净”、“善”和“解脱”等等都是涅架的同义词。《杂阿含经》第四九O经云:“舍利弗言:涅架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架。”概括地说,涅架寂静就是灭除了贪嗔痴,去除了烦‘庙,而得到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在《中阿含经》第二O四《罗摩经》中,佛陀对自己达到的涅架境界是这样描述的:“众比丘啊J我自己处在生中,知道了生的危害,我追求无生,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老中,知道了老的危害,我追求无老,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自己处在病中,知道了病的危害,我追求无病,无上的解脱———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死中,知道了死的危害,我追求无死,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一涅架;我自己处在苦恼中,知道了苦恼的危害,我追求无苦恼,无上解脱—一涅架;我自己处在污秽中,知道了污秽的危害,我追求无污秽,无上的解脱—一涅架,我获得了无上的解脱一—涅架。”简而言之,佛陀所指的涅架是指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苦恼、无污秽的无上解脱。在原始佛教中,涅架也是极乐境界,《法句经》的《幸福品》中说道:“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赖是最亲的

  亲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在《中阿含经》中,佛陀将快乐分成十个等级:一、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的快乐;二、第一禅快乐;三、第二禅快乐;四、第三禅快乐;五、第四禅快乐;六、空无边处快乐;七、识无边处快乐;八、无所有处快乐;九、非想非非想处快乐;十、灭受想快乐。这第十种最高等级的快乐也就是涅  境界的快乐。到了大乘佛教,涅槃的概念又有了变化发展。在大乘佛经中,一般也接受早期佛教的涅架概念。例如,《大般涅槃经》卷四云:“灭诸烦恼,名为涅架”;“离诸有者,乃名涅架”;“离欲寂灭,名曰涅架”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架。圣人今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架。”但对涅槃的理论阐释,大乘教义则有进一步的发展,《成唯识论》卷十还将涅架进一步分成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架、有余依涅架、无余依涅架和无住处涅架。其中无住处涅架指已经摆脱障碍,达到“真如”,但不滞留于涅架,而怀着慈悲,运用般若智慧,救度众生。这也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萨”概念。上面反复地说明了涅架的意义,不管是大乘佛教的涅架意义还是原始佛教中的涅架意义,都离不开现实生活,都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谁没有生、老、病、死?谁没有忧、悲、苦、恼呢?如何才能去除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进入涅架呢?通向涅架的途径就是实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正道也叫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由这八正道就可以得到解脱,进入涅架寂灭的境界。

  在八正道中,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什么是正确的知见呢?印顺导师在他著的《成佛之道》中说:“又复正见者,即是四谛慧;如实知四苦,应断及应修,惑苦灭应证,由灭得涅架。”由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进入涅架。世间有种种的苦,在前面阐述诸行无常时,我们已略作解释,其实,无常的就是苦的、无我的。正思就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从无常的正见中,引发正思。众生对于自我及世间一切原本是热恋贪著的,正思就是看到一切都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能够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所以厌于世间,却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的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从无我的正思中,于五欲能不致染著。正语就是合法的语言文字,指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正业就是合法的身业,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正命,是合法的经济生活,即有合法的职业,合理地取得钱财,在使用方面,不可过于浪费,也不可过于悭吝。正精进也称“四正勤”,即:一、没有生起的恶法,要使它不生;二、已生的恶法,要断除它;三、没有生的善法,要使它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它增长广大。总之,正精进就是指努力的去恶行善。正念则指专心系念,摄心不乱。正念修习成就,就能得正定。正定是趣向涅架的胜定,而不是外道的邪定。在现代生活中,走这八条正确的道路,就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得到安宁,人民得到安乐,我们的自身得到清凉、快乐、解脱、自在,也就是进入涅架寂静的境界。只要我们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来修这八圣道,我们就能灭除一切恶业,修行一切善业,那么,我们在现实的当下,在现代生活之中就可以得到涅架寂静。四、结  语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是对现象及诸法进行观察。就时间上而言,现象乃生灭变化的无常存在(诸行无常);于空间上,理论上而言,现象界之诸法,必与他物相互关联和合,无一孤立独存者(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则是诸法现象的价值观,即在现实的凡夫的轮回境界中,充斥着不满、苦恼,而无法获得绝对的幸福,即涅架寂静。我们只有依照佛陀的教导,修习八正道,就可以脱离轮回,进入绝对理想的境地—一—涅架寂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唯明有为,涅架寂静唯明无为,诸法无我则通明有为无为。又三法印加上“诸受是苦”,则称为四法印。因为“诸行无常”印中包含了“诸受是苦”,无常即苦,故通常说三法印,而省略了“诸受是苦”。三法印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它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是最初的根本佛法,这在前言中已经说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三法印,并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就能把握与实践佛陀的根本思想了。愿大家在现代生活中好好地运用佛法,用三法印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去除种种执著,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快乐、幸福、美满的人生。

参考书目:
  1.《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多识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第二次印刷。
  2.《南传弥兰王问经》巴宙译,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10月第1版。
  3.《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郭良蓥著,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12月第l版。
  4.《成佛之道》印顺法师著.《妙云集》中编之五,台湾正闻出lta~~出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