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日期:2022/7/8 16: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占察善恶业报经18-14
梦参老和尚

【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这段经文解释的意义,我们念地藏王菩萨名字就是念十方诸佛的名字。如果能至心恭敬地藏王菩萨,对于地藏菩萨相前就是亦能供养十方诸佛,因这个供养的因缘就等于闻到大乘经典,书写念诵,乃至上一切供具供养一切大乘经典。所有这一切心一切行,只要你念地藏王菩萨,就等于读诵大乘经典,等于读诵十方诸佛名字,功德是平等平等的。这段经文让我们深切理解到,我们现在的身心把它作为观想,这个是化,化依着报,报依着法身,我们一切众生的法身跟诸佛菩萨的法身平等平等,这个就叫一心三观,在《华严经》上讲一心三观。同时就说三昧,一行三昧。如果咱们打般若七的时候,行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一行三昧。我们闻到地藏菩萨的名字,跟闻十方一切诸佛名字平等平等,这就是圆义。

  所以《占察善恶业报经》最后这段经文,纯粹是圆教的意思。因为你闻到了《占察善恶业报经》作圆义会,会就是把它想到法法皆圆。地藏菩萨教授我们,你能够至心皈依,乃至至心礼敬,乃至至心称诵名号,这都是圆义,圆闻圆思圆修,把这个观行称为一行三昧。在经上讲的一行三昧很深,此处地藏菩萨跟我们讲这就叫圆闻圆思圆修,就能达到一行三昧,修一法就是一切法。三昧的意思一般说定,定具足慧,就是定跟慧总持,总持定慧叫一行三昧。因此你念一经即一切经,念一个菩萨名号即一切诸佛名号。地藏菩萨这样教授我们,当你念我的名号你要观想,观想闻到我的名字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名字,这是圆遍一切的意思。诚诚恳恳供养地藏菩萨,就是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这是说佛。

  其次说法,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有些众生闻到这大乘法的深义,闻到这种说法,他不敢承当。在《法华经》上,常不轻菩萨见一切众生都顶礼,说你是未来诸佛,我不敢轻慢于你。众生不接受,拿石头打他,说他胡说八道的。其实这种含义就是圆教的深义,此处地藏菩萨所讲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你闻一法即是一切法,现在我们听到《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大乘深经。若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听到这种经义不生恐怖感;也不生奇特想,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这叫正知正见,非此不是正知正见。这样了知心佛平等,一切法都是平等的。

  现在这段经文讲的是信解位了,不是修,也不是证,只是能明白、了解、相信,相信自己跟诸佛无二无别,相信一切大乘经典无二无别,相信《占察善恶业报经》跟一切大乘经典无二无别。但是能生这么个信解力,如果没善根的人信不进去。就是我们能信的及,《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个信解,你这个心就叫正见,心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的信念心,对《占察善恶业报经》不信,信不进去。

  同时地藏王菩萨还说跟我们说,决定能灭一切罪障,你所有罪恶障碍都能消失。这一切的功能都从你信解而产生的,坚信不疑的。闻到《占察善恶业报经》,你再能诵持、再能学习,他的功德无量,现身能证得的无量功德。现身就是你现在闻法这个肉身,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聚,不是一功德、两功德,无量功德,就在一起的那个功德。所以闻到《占察善恶业报经》,不生怀疑,没有二念,相信地藏菩萨所教授的深法。

【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地藏菩萨说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所以者何,什么原因我这样说。我这样说,我讲的是无分别菩提心,这是大乘菩提心的深切意义。没有分别,依着真心、依着无分别心而发的菩提心,这是止观双运的寂静智现。寂静是止,智现是慧,定慧均等,止观双修。因为我这样说是方便善巧,使一切众生能发起方便善巧的事业。你修行这个业,根据这个来发心,来生起信解。因为有信解才能起愿行,你信都不信,你都不能理解,怎么能去发愿修行呢?依着这个信解的力量发愿修行。因为你信解发愿修行,才能闻到我的名字。在浅的来说,地藏王菩萨跟我们未来末法众生说,闻到我的名字这是不容易的。你要能听到我的名字,是因为你有种种的信愿和前生修的有善根,有决定的信心,你现生才能闻到我的名字。这不是自赞,这是地藏菩萨为了利益末法的众生,说你们不要为了闻到我的名字,轻心慢心,不可以的,你得不到利益;不要轻心慢心。你能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这是不容易的,不是一生二生的善根。

  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决定信利益行故。闻到我的名字,你再产生信力,就这个信的利益都很不容易修。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闻到我的名号而起的,持名也好,礼拜也好,修忏悔,修一行观行,都是不退的大乘的因、一乘的因。这个里头就含着这是没有分别的菩提心。咱们经常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些也要分别心来发的。如此发菩提心是没分别的,就是能相信一实境界,能信解一实境界,这个是不假分别心的。有分别心的不能信进去,这个信不容易起。

  又者,这段经文讲你的寂静智现,寂静智现就信妙奢摩他的止观。前文地藏菩萨所说的止观含义,但你当下并不能契入,不能进入。你要发方便善巧种种的愿力修行,信这种菩提的观行,决定得到利益。因为如果过去没有信解力的人,想听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不能得到,闻不到名号。闻到名号的也有种种差别,下文还要解释。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若杂乱垢心,虽复闻我名字,而不名为闻,这就分别了。地藏菩萨告诉我们,你用一个杂乱散慢的心,用一个垢染的心,你虽然天天念诵我的名字,不名为闻。这一段又警告我们,虽然闻到地藏王菩萨名字不容易,但是你闻到时候,不要以杂乱的垢染心来闻。为什么?杂乱垢染的心你信不进去,所信的是浮的,不能深信地藏菩萨真能救度我,真能使我离苦得乐,你这个心生不起来,你不能生决定信;决定信解生不起来,你虽然闻到地藏的名号了,等于不闻,等于没听见一样的。那有功德没有呢?有,不是修道成道的功德,得你世间的福德,决定离三涂。

  虽然杂乱垢心听到我的名号,不能得清净信,但是能获世间的善报。成道不容易,世间的果报能得到。只是说不能得到深妙利益,不能成圣。如果善根深厚的人,他一听到地藏王菩萨名字,他毛骨悚然,他能得到深大利益,能够以此修道,能够断惑,能够证到真理。就是杂乱心秽染心也能得到人天福报,出世的善业得不到。

【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这是教我们念地藏王菩萨圣号的时候,不要起杂乱心,不要起垢染心。因为这个垢染心杂乱心想得到清净的道业,是得不到的,但是能得到世间的利益。要能够一闻深信,开圆知见,相信自己跟地藏王菩萨无二无别,地藏即是自己,自己即是地藏,这种就是圆人,这种信解力,这样理解的信,那得到利益就大了。同是一个信,什么心信?举个例,我在五台山有一位信佛者,他要求他公司发财,他这样来念地藏菩萨。他发了财了,他有一笔生意得了利益了,他到山上供斋供众。我就用这段意思跟他讲,这个是世间利益,你应当不为世间的名利,而为出世清净的善业,那是真的。世间相随时变幻的,有得还要有失。假使以真心了生死,求成佛的心,那叫清净福田业,那个得到永远不退的。世间的福德有得有失,出世间的善业福德永远不能失掉的,那叫深大的利益。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深大利益能够做到什么成果呢?渐次成佛。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前文地藏菩萨说,若能够闻到我的名号生心信解的,决定能够成佛,渐次的。同时地藏菩萨又解答深大利益,什么是深大利益?得入坚信位,得入坚信法位。这是坚信位,成就信忍,忍可自己的信心。忍是承认,忍可的含义相信自己,自己这个信心能够坚信不疑,随顺法性,随顺自己的心体能够成道。入正真位,成就无生法忍。这叫坚信位,坚信位从你发心来说,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佛,那你坚信的成佛得作佛事。有这个信心了,再来求法,或者诵经,或者礼佛,渐渐的能够成就法忍,忍可诸法能够成佛,这时候才能发动坚净修行。我们修行是毛道的,三天修行,两天打鼓,不修行了,时进时退,不能坚定;必须得坚定下来,修行很不容易。例如从你发心开始,说我一天就念一百声阿弥陀佛圣号。不多,念一百声,十分钟都不到,几分钟就念了。但是你能天天到时候就念,一天不缺勤,这个就不容易了。一时的心容易发,长远心可就难了,总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让你修行不下去。

  我们诸位道友回想一下,从你信佛开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单吧!你能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个念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后才能做别的事。每位四众道友,不论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信佛弟子,要是三百六十天你没断过一天,定时定量。一百声,不多吧?你坐那几分钟就念了,这个量不大。但是你能在这一年中,没有一天缺勤。不论什么障碍,乃至病苦当中你还没断,不论多,也不论少,但是天天能够坚持不断,这个不容易了,这就坚信不疑。我们一般的修行发心,勇猛心好发,发了勇猛心这天很精进、很修行,明天后天渐渐就不干了,一个月两个月第三个月就不行了。每位道友回忆一下子,坚持一行,而且数量不大,你回忆一下子,你每天不断,不论什么障碍,这就难了。如果能够这样坚信的入了位了。忍字是促成意思,忍可、承认都加个忍字,这就入了坚修位,坚修忍成故,用法数的名词说就叫无生忍。十信位菩萨刚信进位的叫信忍,乃至以后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叫顺忍,随顺法性;登地菩萨了叫无生法忍,修行一样的,这功夫一到家了,无生法忍了。没有到的,随顺。现在我们是长养,修行长养使这个善根愈来愈坚固、愈来愈大,长养它。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我们信的忍成就没有呢?如果信,我们每位道友说信三宝,到了信位没有?时而信,时而又不信了。信的时间多,不信的时间少了,这有点道行了。从来没失掉信,没有一念失去信心,这叫入了位了,入了信忍位了。信忍信成就,登了十住的初住,这就是如来种性家,入了如来种性了。但只是相似,相似入了如来种性家。等这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心满了,登了初地,那不是相似了,那真正入了佛的种性,决定能成佛了。为什么?到这时候才能所行的跟佛无二无别。初地菩萨所行的跟佛无二无别,他一位一位的断无明、证法身。三贤菩萨叫相似,相似位,相似入了,事实还没有真正入。信位的菩萨他还可以退,住位的菩萨不退了,十信位跟凡夫位还不算成圣。像我们信位还没有进入,还没圆满,我们这个信是信心进进退退,没产生决定信,决定信得入初住再不变了。

  所以在经上教理上跟我们讲的,教义上讲的,它是以圣教量来量我们自己,你才知道你自己究竟信佛修行到了什么位子,你自己才知道。这行的方面。这样的信心要能够永远不退,相信自己跟佛无二无别,相信自己有佛性,一定能成佛,这才叫有信心。像我们一般的道友,入了佛门,受个三皈五戒,并没想到自己能成佛,也没想那么高。其实你一入一受了三皈,就称佛子了,入了佛门了。佛子就得行佛事,你受了三皈的不见得还行佛事,进进退退。为什么要修行无量劫?原因就在这里,进进退退。今生你精进勇猛,来生呢?所以佛教导我们有方便善巧法门,让我们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去,地藏菩萨教我们念地藏的圣号。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以称名为主,他是教我们就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加持你,也能直至成佛。渐次能成佛,不是当下,所以你信心必须得坚固不退。

  我们诸位道友回顾一下自己,不论遇见多大的灾难,信心不退,这个里头含义非常深。我住监狱里头,我们的道友很多,出家人很多,在这个时候很多人抱怨,抱怨什么呢?佛不加持了,护法神也不护他们了。不是不护持你,是你已经不接受护持了,你道心退了,你不相信了。所以信,遇到灾难,遇到魔难,并不是信佛什么灾难都了了,不可能。咱们经常说不受魔不成佛,这也是对你修道的考验,魔愈多,障碍愈多,在你修道上处处是障碍,为什么呢?应该修道上没得障碍了。过去我举这个例子,过去这人很恶,谁也不敢理他,欠钱也不还不敢跟他要。但是你改变了,你要行善了,人家可得跟你要了,这回你该还了吧!没发心的时候,好像不修道时候,障碍还少些,顺顺当当的。他一信了三宝,倒楣来了,业障都来了,意外的病,乃至其他的障道因缘全来了,这就是考验你的功夫。因为你前头挂的恶人牌子,你还作恶,人家不敢理你。现在你行善了,你该把宿债还了。所以我们四众弟子一定得认识到,认识到什么呢?魔难。你成道不是顺顺当当的,这叫磨炼你信心是不是坚固。信心坚定的,他愈磨愈坚定、愈磨愈亮,这叫坚定的。信心不坚的,那一磨就退了,道心就退了。特别遇到灾难,国家的灾难,整个的我们佛教集体的灾难,这不是语言,是身受,是行动,这就考验信心是不是坚固,能不能还想到依着佛所教导的去行。这叫信忍,就信心坚固、不坚固,能不能还照如来所行的所说的去做。

【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这样说法,这个信心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解。信解什么呢?不生不灭。信解什么呢?清净平等。诸佛与众生加上自己现前一念心,三个合起来,就是心、佛、众生三者平等平等。这个要发了圆满的心,大乘心,发了大乘义,无可愿求,这是满法的意思。满法的意思,就是法满了。法满是什么含义?就是一实的境界圆满,没得分别法,就叫满法,满法故作佛是这个意思,一切信满法故来成佛。但是这个信满法成佛是你种性是佛,人人种性都跟佛无二无别,又相信一切法是不生不灭。这个我们很不容易信进去,这个信心很不容易信,即使信了也不坚固。地藏菩萨教授我们,这个没分别法的就叫一实境界。你相信一切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才在信位。能相信吗?一念都不怀疑,常时相信下去,我跟佛无二无别,跟诸大菩萨无二无别。

  二者解满法故作佛。前头是信满法作佛,这个是解满法作佛,进了一步。解,不但信,而且依佛的教义教授深切理解了。这个法是指法性说的,诸法的体性明了了,诸法的体性无二无别。一切众生修了多少劫成了佛了,成了佛才知道没有造作没有修行。这个成佛不是没有修成的,是把罪业消失而已。这个理解很不容易,没有生死涅槃的差别,得生起这样的信心。因为有这样的信心之后,在你修炼成佛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恐怖感,一切都是假的,本性里头没有,因而说它是假的。一切诸佛给我们证明,证明这一切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除了你自己的自性体性那是真实的,这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尘影。

  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了成佛了,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咱们是在作梦,无明就是最根本的惑。因无明而起的三细,在《起信论》分别是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细相。三细相都是无明的现相,能断三细相得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才能断业相。所以这个功夫很深很深,业障消失,功德现前,所有所修行的一切作业,行功累德,把那功德积累的所有的行满足了,就成佛了。成佛了就是菩萨究竟了,菩萨究竟地把一切障碍无明梦尽,功德行满就是业障消失了,恢复你本来的清净的法身,成佛了,成了佛了。

  信成佛,现在我们大家第一个得信成就成佛,相信自己是佛,就这么一个信心,这个信心得修好长好长时间。假使人问我:你是佛不是?不敢承当。为啥呢?怕人求现证。说:你是佛,你该布施我点东西吧?把你身上胳臂布施给我。你就成不了佛了,你不敢给他。你肯给吗?因为众生的心要想把它变成佛心,这一变化之间可难了。难到什么程度呢?多少大劫,不是短时间。我们学经,照着佛所说的经学,知道,也信,但是不敢承当。因为现在我们一承当了,别人就要求我们现实付出;我们现实拿不出来,就不敢承当。因此我们的心必须得锻炼,锻炼什么呢?要承当。承当了之后,你所做的事业、所做的功德都能成就了。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为什么?本来就是佛。如果你没有佛的种性,没有这个种子,不是佛,你怎么着也成不了佛。你要把土豆变成大米,办不到,种子不同。或者把白菜变成面粉,不同种子,不同。同一种性的,绝对能成佛。一切众生即是佛,一个本具,一个修成。诸佛是显现了,把本具的显现了;一切众生他本具的被烦恼被无明种种障碍住了,得把这个去掉才能成佛。如果大家肯用佛教分别研究,天台宗智者大师他有六即佛,咱们这不详细讲了,占的时间太多;六即佛,这是我们应当了解的。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着。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复次当知,我们更该深进一步了解认识。当知道什么?修学世间有相禅者,从头开始,修禅定的从头开始。地藏菩萨又教授我们,修习世间有相禅定是些什么样子?修习出世间禅定是什么样子?修行究竟成佛的禅定是什么样子?先说世间修定。禅是静虑思惟,简单说就是定,这个定里头含着有慧。世间禅大类的分这三类,一种是方便信解力,就是世间的禅也叫三昧,就是定的意思。世间的定是由三昧的功德,但是他产生憍慢,刚刚得到一点清净就憍慢起来了。但是这个没有方便信解力的力量,所以才有骄傲产生。如果有方便信解力的力量,他不会产生骄傲的。一骄傲,不但禅定没修成,被禅定所束缚了,禅定束缚了就解脱不了了,变成世间的禅定。那就是静下来,清净下来,但是不是真正定了。世间禅定分得可多了,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这个咱们这不详细讲它,那个很长很长的。这是世间禅定。

  二者没有方便的信解力,由这个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这是依着禅生起来的厌离心,由这个厌离心而起的厌离法门行为。这种行为没有信解的力量,不是深信不疑,没有产生信解的力量,只是依着禅定发起的定力。由于厌离世间的行为而产生的,因为怕生死,对于生死恐怖,不敢求大乘,永离生死就算了。所以本来是想修大乘定的,但是退堕到二乘地,得个一个了生死就好了,未发菩提心。但是这不是永离的,没有成佛,绝对不能永离。虽然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还存在,这是二乘人所不能理解的。必须得发大乘心,断二种生死,不但断分段生死,要断变易生死。这个拿小来诓大的意思。

  又假使说若能依着一实境界,前面讲依着一实境界,这样最初发心是依着一实境界发的心,所习的禅定就是止观双运,修止的时候一定有智慧力量、有观力。因为有观力,就知道这一切法都是心想生的,无一切法。心生种种法生,都是因想而生起的,因想而生的想无实具。所以在《金刚经》上讲,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因为它体不实,没有,没有真正的实体,就是虚假的、幻化的。这种禅定只得到世间上的小享受,定下来,不烦乱,减少世间的烦乱而已,不能了生死,也证得不了涅槃。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复次地藏王菩萨教授我们,这种禅定有十种相。这十种相都是禅定所起的作用,禅定所起的业用。修世间禅定的众生跟他所有的愿望相应,他修的定力跟世间相相合,出世间得不到,了生死办不到。了生死的禅定也要得断见惑跟思惑,世间禅定是断不了惑的。所以地藏菩萨说要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的众生,应该知道有十种次第相门。修定有世间定、有出世间定,有顿超直入的三昧定,或者修习无相禅定,我们世间禅就是有相的禅定。但是这个禅定方面有十种相门,成就禅定的这个事业,成就禅定的作用。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地藏王菩萨说如果修学一切禅定,修习禅定法的,应该知道,应该懂得,知道就是应该明白它是有次第的。有好多次第呢?十种。这十种都是摄受的禅定的修行的业用,你依着哪一种修行就得哪一种相应,没有错误的,没有相谬的。这是总说,要离开世间相修习无相的禅定,或者依着世间相修习有相的禅定,把这有相禅定跟无相禅定大概分成十种相门。就是止观双运的止,修习止的十种法门。止就是禅定,禅定简化说就是止。你如果不按这十门法所规定去修行,你世间禅也成不到,出世间禅更成不到了。那这十种门的含义是什么,以下就解释这个十门修禅定的它的名相。

  世间初禅都不容易成到,咱们一般缺乏定力,干什么事心定不下来。你定不下来,判断就错误,这个是是是非,怎么样做才能对、才能成就。因为你定不下来,这个慧心,智慧心产不出来。慧是分别了解,你的取跟你的舍,你下不了决定,就是没定力。就像我们做一件事,这个事做不做?还有人家找你合伙做生意,你想做,也想赚钱,又怕赔钱,怎么办?决定不下来,那你修一下子。怎么修?静下来修一修。例如我们平常做什么事情,有人跟你说,你当时不敢下决定,说等我想一想、等我想一想。等你想一想那个就是定,定下来生的智慧,就是把这个事情从头到尾想一下子,可做、不可做;可做占几分,不可做占几分;可做占六分,那你就可以做了;不可做占六分,那你绝对不能做了。这是自己的判断力,这个还是合法的。当我们修行时候,止得靠你的智慧观察,观察时候它有方便善巧。修习定之前有二十五种方便,咱们这不一一解释了,大概举个例子,大家可以去查。总说按十种讲。

【一者摄念方便相。】

  修习禅定,你得把念头收摄好。妄想纷飞的能修禅定吗?摄念,不容易一下就把念头收回来,东想西想的,就把这念头统一起来。怎么样能统一呢?不是那么简单,得把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蠲除。你有“财色名食睡”还能修行吗?叫诃五欲,弃五盖。“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把它诃斥弃舍了。调五事,行五法,这就是简单的摩诃般若波罗蜜,修止的法门。

【二者欲住境界相。】

  怎么样欲住境界相呢?内里头观你那个心,不动的那个心。心一定缘外边的境界,心心必缘境,把一切境界停下来,唯观一心。简单说,你把你心里所有的想法都不让它想了,静下来。心不攀缘,什么外境也不攀缘,甚至连念佛都不要念了。你静,想修定,念佛定不了的。你不念了,摄静下来,修定,一点杂念没有。这个叫直心正念真如,真者是真实不虚,如者如如不动,就恢复你本来那个心,凡有一念,凡有念皆是虚妄,这样心静止下来。心各个有各个的心所,心所缘的境界相都停歇下来,这样子就摄念方便。想要住在境界相,把境界相都消失。欲住境界相的时候,不让它住境界相。这个在我们修观的时候,有很多方便。修数息观数数,数数的就静下来了,都是方便的。这个就教我们直心正念真如,观真如法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把你所缘的法都停下来。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观呼吸,又叫数息观。你出息入息,一出一入,最初是了了分明,定在这个出入息上。这是习定的方法,初步的习定方法。这不是大乘境界,这是方便善巧,习定的方便善巧。由这个善巧,你的心能够安住下来了,能够使心安住。这叫观呼吸,这是一般的修定的方法。你就念着出入息,出入呼吸,观观观观的就定下来了,别的什么杂念都没有了。只有观呼吸,你的心就住在出入息上。从这个心定下来之后,再修真如实相观。真如实相观就是初步修行真空绝相观,在《华严经》上叫真空绝相观,一切法都是空的。这个空是假空,观是真空绝相,这是华严三观的第一观真空绝相观,真空是没有一切相。把这个心住在什么上头呢?诸法皆空,住在空上。修行的过程,你能够心安住于空上,渐渐就定下来了。但是我们最初不是一下子心就能住在空上,你先练练出入的呼吸,要清清了了的。但你最初修下手的时候,念念就念错了,念念就失念了;再回来,一定清清楚楚的出息入息;等念念出入息都没有了,就定下来了,这是方法而已。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修出入息观,你把你这个一切妄想心都没有了,就住入出入息观。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再修真如实相观。出入息没有,空的,完了进入真如实相观,就是真空绝相观。在《华严经》修真空绝相观,就是一切法不立,没有,心里其他什么念都不起,没有思惟。但是你不能进入,得修方便。怎么修这个进入?修安般若法。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安般若法就是观这呼吸的善巧方便,由这个善巧方便而推进到绝相。善巧方便完了,这个方便不要了,心里调顺了,这前头就是善巧方便。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这个就修的体真止观。体真止,跟定相应了,你这个心真正定下来了,发生净明,你觉得自己的心很清净了,清净了就发一种智慧,智慧就叫明,就照了,这个时候你的觉知照了你这个心,一念不生,万法皆空。在这个境界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你能修得到的,这在文字上说得简单就过去了,在你修的时候很难。先把心制中一处,把这一切处照了,就叫觉明。觉明,什么疑惑信解都没有了,都除掉了,就是一个清明相。但是得到这个相的时候,这就叫定法了。这个定法能摄持你的心,心一点散意没有,制心一处;把你心制心一处,达到这个境界,这个时候你会开智慧的,不明白的事,你理解不到的,一下子明白了,明白了就有智慧开显。如果我们对经上很深奥的文字义理,当时不能进入的话,你就静下来,把一切都放下,静到真正产生明了,再一回照这个问题,你马上就能开觉知,就觉到这个问题怎么样理解。这个时候就叫安般若,就是你修定的利益。

【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最初开始时候,你必须得清清楚楚的一呼一吸、一呼一吸,这是观。等那呼吸停下来了,因为呼吸是没到定,等到呼吸停止了,已经到了一定定点了,你就明白了。这还是世间相,这不是出世定。定完了就空,空完了产生明净,明净是自己内心清净,非常欢喜,非常愉快。这个时候心所生的全是善心所,产生智慧,这叫知见明了;心里头一点挂碍没有了,非常愉悦,这叫解脱。这个时候心里头一切境界相什么都没有,心里头调和柔软,寂静现前,这与定叫少分相应,在这个境界相渐渐的再向前修才能起观。

  我刚才讲华严讲真空绝相,什么相都没有。真空不空,不空是什么?体。体是什么?真如,就是法界相,《华严经》的禅修最初开始就是这样想。但是这是世间的,成就了才能到出世间,这是从此能进入一切法空。这属于人空,人空而后才能进入法空。刚刚的进入法空,再继续往前修、继续往前修,那就是出世间的空义了。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刚才解释的就是这几句话。

【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再进入,把这个修定的力量更向前进修,增加你的智慧。定能生慧,慧能照了,在这个时候得到功德。所习坚固,得胜功德,能够对治你的所成就相,对治成就相不贪着了。但是这还是三界之内的,这是初禅境界,还不是出世间的禅定。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因为你这个定力增长了,心的智慧就增长了,对于你所修的定力能够坚固,随时以一入一坐就能产生定力,定有明的照了,这时候生起胜功德能够对治烦恼。这个对治烦恼不是断,只是对治,让它降伏下去了。这个时候你心里所有的作意,能够产生功德利益。作意没有恶念,也没有一切境界相,连善都不生,善恶两途统统静下来,跟你思想、跟你意、跟你心相应,不错不谬。这个在教义上讲叫九次第定,因为你由世间定才进入出世间定,那出世间定就深了。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

  因此若更异修,依着前所得的力量,定的力量,又产生起的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这种境界还属于人间的寂定,属于四禅四无色定。以这个观念熏习一切禅定的功夫,人间的定力,在教义上说这是初禅所起的禅定的方便力。这样向前又进修,次第成就,这时候出入的心起念止念,就是起心动念,这时候有、无,有跟没有,空跟不空,没有这个分别的念头了,心念没有这个分别了。这个时候才能进一步观察到心,一切的出息入息、出念止念都是依心的自在,第十种就是次第相。

【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修禅定的这个业,修禅定这个作用,就是说你在修唯心观,或者修真如实相观,或者说世间相的禅定、出世间禅定,他们的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从世间的定到出世间的定,这是依着次第而言的,不是顿超的。像禅宗讲不依次第,顿超直入,直观心性,观到唯心所现、万法唯心,心净则一切境界相全息灭了,境灭心净,那种禅定是大定,那是出世间的禅定。但是地藏王菩萨跟坚净信菩萨如是说的,这是凡夫最初修禅定的开始,从初禅天到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是浅近的。在地藏王菩萨跟坚净信菩萨说的时候,浅近的禅定含摄着甚深的禅定。这个意思大家懂吧?虽然是跟一般的修人间的禅定,它不同点是什么呢?这个禅定里头不是究竟的,是方便善巧的禅定,所以坚净信就产生问号。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

  坚净信菩萨就跟地藏菩萨说,你说这个不是深法,应该说甚深的法。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离怯弱?意思就说这种世间的禅定不是深法,还希望地藏菩萨善说巧说,加方便善巧,能令众生离这个怯弱思想。怯就是不敢去修,怯的意思就含着弱、没有力量,这一类众生是指着钝根的众生,要想修大乘的。空假中三观是四教定的,《华严经》是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这种观即是定、定即是观。这段的意思,就是要怎么样善巧方便,让他们能够修大乘的观行,能起甚深的觉悟。坚净信菩萨就说,你向来所说的是世间的禅定,这是没了生死的;要想了生死、证涅槃,大乘的方便善巧的禅定功夫,一实境界的禅定与智慧不是这样子的。是不是菩萨顾虑这些众生都愚钝,对于一实境界不能顿入、也不能理解,这种观行不是一实境界的观行,所以坚净信菩萨请地藏菩萨要说一乘境界的真如实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因为不能够信一实境界才假方便善巧,坚净信菩萨又请地藏王菩萨说甚深法,不要顾虑众生他的怯弱。怯弱就是大乘法不能进入,根性下劣的意思。就是劝请的意思,劝请地藏菩萨说深定说深的智慧,地藏菩萨就用方便善巧再跟坚净信菩萨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