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日期:2023/7/24 22: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注 释

今广明三变相:三变相,即三能变相之省文。现在开始广说三能变之相。这三能变,不但指八识心法,而且还包括了诸识的相应心所心所有法;所以,所谓能变者,是包括了心王及诸相应心所。

初阿赖耶识:初,第一种能变。阿赖耶,梵语,义为藏,因此识具有三义:一、能藏、二、所藏、三、执藏,故称为藏识。兹分别说明之:

一、能藏──此指阿赖耶识持种之功能,以其能含藏善恶种子,历劫不坏,故称能藏。

二、所藏──这是指阿赖耶受熏的性能,以阿赖耶能受七转识反熏,因而成就、且含藏根身、器界之种子,由此而得异熟果,故称阿赖耶为所藏。

三、执藏──是指我爱执藏,因一切有情经由第七识,而念念执此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故称阿赖耶为我爱执藏第七识之藏。又,称第八识为阿赖耶识者,即是此识之自相门,因为这显示了第一能变识所有的自相,其自相即摄持一切因果而为其自相;一切因果以有阿赖耶识摄持故,经劫不坏。是故一切有情所造善业,功不唐捐,所造恶业,亦无散失,这都是由于阿赖耶识的执藏之功能。

异熟:阿赖耶的第二个名称,也叫异熟识。因为阿赖耶由于受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而为无记果报之总报主,故阿赖耶识又称异熟识。以此异熟识体而言,往昔的善恶业习是因,此异熟识是果。以异熟是果报,故异熟识即是果报识。是故,称之为异熟,即是依阿赖耶的果相门而言。

一切种:即阿赖耶又称一切种识,这是表示阿赖耶的因相门;受熏及持种即是阿赖耶的因相门。因为此识能受前七识之熏受熏,并能持前七识诸法之种子持种,故称为受熏持种;是故成唯识论云: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

不可知执受处了:这句是在讲阿赖耶本身的行相幽深难知。不可知,意即难知之义。此谓阿赖耶识的行相极其隐微,难以了知。执受,指五根及诸种子。五根包含浮尘根与胜义根;诸种子包括诸相名分别习气。这五根及诸种子,都是由阿赖耶所执受、摄为自体,而同安危。处,处所,指器世间;因器世间也是阿赖耶所缘之境。了字的上面省略了一个不字,亦即这一句开头的不字,双贯可知与了。因此,此处的了,由上下文来看,实是不了或难了之义。此谓阿赖耶识所缘的根身、种子、器界,这三法都微细难测,难以了知。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这句是在指出与阿赖耶俱起的五种心所。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称为行心所。谓阿赖耶识常与这五个心所相应俱时而起。从此以下的论文中,将提出五十一个心所之名,这阿赖耶识

五十一心所法,其意义详见拙著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在此仍略为解释:遍行之义:

一、于三性善、恶、无记

二、于八识

三、于三界九地

四、一切时

这五个心所法,因有以上四义,故称为行心所。兹简释此五行心所如下:

1、触──触心所的体性是:能为心王、心所及尘境三者和合之媒介。其业用为受、想、思三心所之所依。

2、作意──作意心所的体性是:能令某些特定的心种警觉;其业用为:引领心识趣向所缘之境。这作意心所在一切心行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修行而言。因为一般而言,修行都不是自然而能的,除非是前生或宿世业习所成,则有若自然而然而能行,乃至能知,否则多半是要依自觉的作意之力去修行,故是有意为之。例如:作意念佛、作意摄心、作意持戒、作意修定、作意修止、作意修观等。作意之重要内涵,包括警心与趋心两大部分。若无作意,则一切有知有觉之修行,皆不得行。又,于修行上,作意也相当于起意修行、作念修行,系有知有觉之行,非无知无觉之行,亦非随业而行之修行:是自己主动起意而作的。

3、受──受之意为领纳。受心所的体性是领纳违、顺、非违非顺之境相。其业用为:令心对当前之境起欲合、欲离、或不合不离之欲望。

4、想──想心所的体性是:于境取像;其业用为:施设种种名言。

5、思──思心所的体性是:令心造作;其业用为:于善性、恶性、无记性之事,都能驱使心去造作。

相应唯舍受:这句是在指出与阿赖耶相应的受心所是属哪一种阿赖耶识受。受有三种:苦受违意之受、乐受顺意之受、不苦不乐受非违非顺之受,又称舍受。在这三种受中,阿赖耶识只跟第三种的舍受相应。

是无覆无记:这句是在讲阿赖耶的性质。无记,是三性中的一种。三性是:善、恶、无记。无记性即是不善不恶。无记性又有两种:一、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覆,是染污之义。以染污之法能覆盖本心之明令不清净,而障碍圣道,故称为覆。无覆无记,指这种无记性,并不会染污或覆盖自心。第八识之体,其性非善恶,故是无记性;而且第八识又不与根本烦恼或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合言,因此第八阿赖耶识之性为无覆无记性。

触等亦如是:这句是在说明:与阿赖耶相应的诸心所,也是与阿赖耶一样,具有如上所说的性质。触等,指触、作意、受、想、思等五个行心所。亦如是,也与第八识一样,其性是无覆无记,而且其所缘行相,也是有如第八识一样,隐微难知。以第八识为心王,触等五个行为其心所,心王与心所必须同性,才能相应;因此此五心所之性与第八识一样,都是无覆无记性,且其行相亦不可知。

恒转如暴流:恒转,这是指第八识之体非断亦非常;因为第八识恒常存在,所以其体非断灭性;且因为第八识自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故非断。转为转变,然而因为第八识自无始以来,其行相上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故非常。以其非常非断,故喻如暴流,因为暴

流瀑布之水流是亦非常非断:因为暴流之水长流不断,故非断;然而各个水滴之体实不相连,故非常;阿赖耶识亦如是。

阿罗汉位舍:阿罗汉,为声闻乘之第四果,义为不生或无生;以其烦恼断尽,不再生起烦恼,故名不生。又,以其不再于三界中受生,故名不生。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第八地菩萨,永伏俱生我执,亦皆当此位。位,果位。舍,这是指舍第八识的阿赖耶之名,因为阿赖耶识此等圣者,以烦恼尽故,故其第八识所含藏之杂染种子,皆究竟尽故,自此以后,第八识不再称为阿赖耶,而只称为异熟识及一切种识,故说是阿罗汉位舍以舍其杂染之实,故亦舍其杂染之名──然并非舍其识体。若到了如来位中,便连异熟识之名也舍了,而只称为一切种识,但如来的一切种识,因为其体纯净无染,故又称为庵摩罗识义即白净识,也就是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心品。

义 贯

其次的二十二行半,用来广辩唯识之相者,由前面颂文中所略标之三种能变识之名称,今则开始广明此三能变相。且说初第一能变识,其相云何?以颂答曰:

这能变识的初名第一个名字称为阿赖耶识此为依其自相而得名;它的第二个名字叫作异熟识此为依其果相而立名;它的第三个名字为一切种识此为依其因相而得名。此识能缘之相极为隐微不易可知,其所执受所缘之有情的五根、种子,及无情的依报之器界等处所,其行相亦皆隐微非易可了。

第八识恒常与五行之触、作意、受、想、思心所相应第八识为心王,此五行为其相应心所。至于三受苦、乐、舍之中,第八识则唯与舍受不苦不乐受相应。第八识于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属于无覆之无记性,是故与此识相应的五个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等亦如是:亦即,它们也是属于无覆无记性、也是属于异熟、而且其能缘与所缘的行相也是一样隐微而不易可知。

第八识之体非断非常,虽历劫而恒常不灭,但却亦于念念中转变、无常,故犹如暴流之水,暴流之整体非断喻八识之体不断,而其个别水滴则流逝非常,念念奔流迅速喻八识之行相念念变化不居。

第八识的阿赖耶之名,要到证了阿罗汉果位时,或相类似的圣果末那识位中,凡夫的杂染断尽,舍凡入圣,此时方才舍弃其染污之名,而只名为异熟识及一切种识以其体、相、用转变故,其名亦随之而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成观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成观法师)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后记—护法破魔分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目次 

 成观法师:修福、惜福与檀波罗蜜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九、二种无我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八、无为法(六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六、色法(十一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