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四章 唯识性 唯识实性──真如性 |
||
日期:2023/7/28 14: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第四章 唯识性唯识实性──真如性 论颂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注 释 此诸法胜义:胜,殊胜,含超越凡俗之义。胜义,即胜义谛。胜义谛,随法之浅深,约略有四种: 1.世间胜义──世间,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虽然此等世间法之事相粗显,亦有坏灭,然而此等法之究竟,却唯有圣者方能如实了知,凡愚不能了,故称其义为世间胜义。 2.道理胜义──即苦、集、灭、道四圣谛。以此四谛为圣者于圣道中知、断、修、证的因果差别,且为无漏智境,故称为道理胜义。 3.证得胜义──即二空真如,此真如理系依圣智所诠的空门而显,故称证得。又以其为凡愚所不能测知,故称为胜义。 4.胜义胜义──即一真法界。成唯识论云: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谓:颂中的诸法胜义,指的是最后这一种胜义胜义一真法界而言,因为这是最殊胜之道所行境界,且是圣者内智所证者,故称胜义中之胜义胜义胜义。 亦即是真如:真,真实;如,不变。真实不变,故称为真如。成唯识论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常如,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此谓:真是真实,亦即显示此体不是有漏的计所执之虚妄性;如是如常,亦即表示此体亦非无漏的依他中之有为生灭变易。也就是说:这真实之体,在一切法位上是常如其性的,故称为真如,即湛然不动、不虚不妄之义。又,真如尚有许多异名,例如大般若经卷三六○中,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六名。此外,法华玄义、显扬圣教论中,亦广释真如之义。 即唯识实性:承上,即此真如性,便是唯识之实性。而所谓唯识性, 有二种: 1.虚妄唯识性──即计所执性,是唯识性中之虚妄性。 2.真实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唯识性中之真实性。 唯识又有二性: 1.世俗唯识性──即依他起性,是为唯识性中之世俗性。 2.胜义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为唯识性中之胜义性。 是故知真如性即唯识之真实性,亦即圆成实性,而此性亦即是唯识性中之真实、胜义之性。 义 贯 此三性诸法所含之胜义,亦即是真如,此真如性之所以称为真如者,因为其体真实,且恒常如其本性,无有改易故,故称真如;此真如性即是唯识之实性。 诠 论 这四句偈本来是随着前面的八句偈,继续发挥三性之奥义,但为了表显其重要性,故注者特将之别立一章。 本章可说是唯识三十论的最高潮点。若从唯识五位百法来看,亦是如是:百法中首先标出心法,亦即八识,为一切法之总本源,以一切法皆唯识所变;心法以下,其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皆是自心之所变现。故整个唯识学的架构主轴,是以心法诸识出发,经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最后到达无为法,这就是唯识学最终的目标;亦即是,为令行者 由对有为的前四位心、心所、色、不相应之信、解、修、证,达于第五位的无为位。然而无为又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这之中,只有真如无为才是唯识行者所要到达的究竟目标。而法中之所以罗列其它五种无为,是要令行者知所抉择,莫妄入歧途,以为是真修。是故当知,唯识一门的总目标,即在于实证真如。由以上所述,可知性相二宗,实是殊途同归:因为性宗不但讲真如,且以真如为最高之法,亦常将真如与本性合称真如本性。又,若无真如,即无如来,以如来者,即是乘真如或如实之道而来,故称如来。又,诸经论中,亦多言真如,如起信论言真如三昧等。又,成唯识论中明言,真如又名法界、实际,可知唯识所说,与华严、法华等大经所说亦无别,以华严经即是开演法界之奥义者。再者,相宗讲唯识变_______,性宗讲唯心现,其实是一般道理,只是方便不同以所对根机别故。又,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更是很清楚的将性相二大法门,会归一处:第一句三界唯心,是性宗之法要;第二句万法唯识,是相宗的法要。由是可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方法不同,而且应是相辅相成的才对。令人可叹的是,末世有些人,不明此意,以致使各自所习的性相二宗,互相水火,互相攻讦,各不兼容。如习性宗者,讪笑习相宗者,谓之琐碎、刻细,专事分别名相,影响所及,易令人轻忽相宗,不欲修习之。至于习相宗者,则责性宗者之言浮夸、不精不当,甚至讥为:迷糊真如、笼统佛性。殊不知,这两造之言,都有毁法、谤法之过。更有进者,近世有习唯识者为了反禅宗,甚或反整体的性宗,乃以提倡相宗为手段来打击性宗,甚至有声称:唯有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法者。如此举动,犹如有人以其右手打自己左手,不知佛所说的一切法,皆为如来之左、右手、及头、身等,怎可自体互殴、自残、互毁,而引以为快?而彼犹自以为是在弘扬正法?故知,习唯识者,若以唯识为本位,来打击、破坏性宗,固是不对。反之,习性宗者,若以性宗为本位,而轻蔑、毁坏相宗,亦是不解佛意,违佛所教。再者,谈到真如,前说之近世唯识学者古代之唯识学者则不然,多视性宗如寇雠,视真如如赘痈ㄩㄥ,常欲毁之以为快,而且常将弘扬真如法之性宗,贴上种种他们自创的标签,如真常派、如来藏系等这些标签都是末世佛学家的创作,且以鄙夷之心视之。笔者于初习唯识之初,读彼等佛学家之书,不明究里,亦深为所动;后自深入,方发现:原来唯识学不但不反真如,而且连唯识学也讲真如!唯识学不但讲真如,而且真如也是唯识学中最高的道理、最终欲证的目标!不但如此,唯识学中不仅讲真如,而且其所说之真如理,精审广大、鞭辟入里,比之性宗,绝不多让。因为唯识学中所说真如,除了上面所说的六真如外,尚有十真如: · 行真如──此真如为二空所显,普存在于一切法。 ·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 ·胜流真如──由此真如所流出之教法,与其余之教相比,为最胜故。 ·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然种种安立皆无异故。 ·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而有增减故。 ·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 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以上所列十真如,见成唯识论卷第九。此十真如,顺次为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成唯识论又云: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能了达此一切真如,然而能现证之行犹未圆满,为令诸菩萨圆满此十真如之证,故后后依次建立。 以上为成唯识论中所开演之真如法。佛在解深密经中亦开示 七真如: ·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 ·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了别真如──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 ·安立真如──谓苦实性。 ·邪行真如──谓集实性。 ·清净真如──谓灭实性。 ·正行真如──谓道实性。 唯识学乃前佛后佛所共说,故诸菩萨亦如是说。前佛指释尊,后佛指弥勒尊:唯识学最根本的一经一论: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即前佛后佛所说;一切唯识学皆从此中出。而此一经一论及其所流出之唯识论典,皆言有真如,经论中分明如是说,末世这些佛学家难道都没看到这些经文?还是视而不见?为何他们在讲述及批注唯识学时,偏要破坏佛及菩萨所说之法?真有如打着红旗反红旗,其居心何在?他们破坏真如,究竟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利益可图?对众生有什么利益?须知真如法为一切佛法中最高之至理,若谤真如法,即是谤一切佛法,亦谤一切如来谤一切乘真如之理而来者,罪障极重。此辈中人,学习佛法,讲论佛法、乃至在佛法中出家、批注佛经──然却不信佛言,亦教人不信,疑谤经法,其为﹁师子身上虫,反噬师子肉者乎?注者不才,在此希望一切佛弟子,若学佛法、看佛经,切切要信佛语,须知佛为不妄语者,佛语谛实,真实不虚。佛若妄语,便连五戒居士都不如,何况能成正遍知、无上正觉。是故万万莫随末世愚妄之人,疑谤佛法,自误犹可,尚误他人,堕于无间泥梨。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注 释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此论三十颂中,至此已说明了二十五颂。在此二十五颂中,前面的二十四颂是讲成唯识相,后面这一颂是讲唯识性,亦即真如性。可见如来所说法之常法:性相本不分,显密本不分,禅净本不分,只是广略开阖有别。若于性宗根机之人,则为之说性宗之法,广说性宗之理,然于其中亦含有相宗之法,不过只是略说,或点到为止而已;此为欲令众生广植善根,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不生偏执,而能通达故。例如楞伽经、首楞严经,皆以性宗为主,而兼及于相,因此这两部经都是于性广说,于相略说。至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则是以相为主,以性为辅,因此都是于相广说,于性略说。又如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即净中有禅,然其中之禅理则点到为止,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即是无上禅之理。又如心经、法华经等经文之中或最后皆有咒,即是显中有密,然而都是以显为主,而其中密法则点到为止。如是可知,此唯识三十论因为是相宗之论,是针对相宗根机之人而说,故于相广说,于性则较为略说。然因为本论中说:唯识实性即是真如性,故知本论于性虽未广说,但其旨却是会相归性,以性是体,而相为用故。再者,唯识学中之所以广说种种相,为欲令行者明了诸法之种种相状,而导入诸法相之本元、本体;而一切法之总本体,即是真如。 唯识行位:即依唯心识观而修行,其所历的断证之位阶。 谁依几位:谁,哪种人,何种资格之人;亦即修行此法之人,须具哪些资格?几位,谓具备资格、起修之后,又有几种位阶?如何悟入:起修、入于唯识修行正位之后,又如何才能悟入究竟之唯识实性?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若要修行、悟入此法,须是大乘种性;至若凡夫 种性、外道种性、或二乘种性则不能修行、悟入此法。而所说之大乘种性,又须具足两种条件:一、本性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种性:成唯识论则称之为本性住种性。本性种性 之义,详如下一条批注。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即是从无始以来,本性依附在菩萨之根本识即第八识中,法尔自然所得的无漏法之种子因,此非由熏习而得,亦不是如今才有,所以称为本性住种性。法尔,即法如是故;尔,如是,谓不由造作,非功用行而得,称为法尔。 习所成种性:习,熏习。谓由熏习所成的种性。什么是熏习所成的种性呢?兹如下释。 谓闻法界等流法已:法界,即法界性,亦即法之本性。等流,等,等同;流,流类。即同等性质、同样的源头、同一类之法,谓听闻到从法性流出的,而与法性同源、一类的教法。已,以后,之后。 闻所成等熏习所成:闻所成,即闻所成慧,简称为闻慧,是为三慧之第一项。等字,为表示用这闻所成慧而涵摄三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谓由前之听闻法界性之等流法,再依闻、思、修三慧熏习本识,所成就之无漏种子,即称为习所成种性。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具,具备、具足。此二性,即上文所说的大乘二种种性本性种性及习所成种性换言之,也就是指大乘位 的大根器人。此谓唯有大乘之大根人方能悟入此唯识性,余根之人──如凡、外、邪、小等种种根器之人──皆于此无分。又,此二种性本性种性与习所成种性与真言密教中所言之本有与修生二种出世无漏善的用辞及意涵几乎完全一致。若欲悟入唯识性者,则于此二种性,缺一不可:既须具备本性种性本具之善根,亦须具有习所成种性修得之善根;此二种都具足了,方能悟入唯识真性。 义 贯 后五行的颂文,是用来表明依于唯识而修行的种种修证阶位者,论曰:如前所说如是所成 之唯识性以及唯识相,此中谁何种资格之人、依循几种位阶而得修证此胜法?又须如何才能悟入其道呢?答:谓若欲悟入此唯识性,必须具备大乘二种种性:第一种是本性种性,此谓 从无始世以来,本性依附于菩萨之根本识第八识中,法尔自然所得的无漏法因,称为本性种性。第二种是谓习所成种性,谓听闻法界性之等流法已含藏、显示法界性,再依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等,熏习本识所成之种,称为习所成种性。必须要具备大乘此二种性本有之性与修生之性,方能秉之而悟入唯识之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