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观法师:禅之甘露 第九章 习禅五阶(上)


   日期:2023/8/14 18: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章 习禅五阶(上)

禅这个字,广义而言,为禅定、止、观、三昧四者之通称,用以泛指习禅者在各阶段所得之成就。本章题目中所说的1禅」,即为此广义之禅。

禅定修习的五个阶段

一、满足前方便(先决条件)

二、成就奢摩他(得止)

三、成就毗婆舍那(修观)

四、成就三摩地(得三昧—定慧等持)

五、成就般若智(得超凡入圣究竟之智——净业、转业)

这禅的主旨,是把过去我们所讨论过的禅定修习,整个综合连贯起来,作一有系统的概要叙迤,使你对坐禅有更清晰的概念,知道何者为坐禅,如何坐禅方为正确,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修。

不过,我要故意调换一下顺序,而把第一项留到最后再讲——亦即,第一阶段满足前方便要调到第五个阶段成就般若智之后才讨论。所以现在我就从第二阶段开始讲起。

第二阶段:成就奢摩他(得止)

奢摩他的意思是停止或寝息我们动荡不安的心。我们可以使用前面所讨论过的各种法门,以将这弥猴似的心安定下来(例如:五停心观) 。你若想复习一下如何能得定,则可参看我前面讲过的部分(即第五章) 。

我们的心有如一个池塘,而池里的心水恒常荡漾不定,以致心池之水不但无法清晰地反映出外界之影像,反而将其扭曲而变了形。因此,止水令静是我们当务之急。待水止不动、无波无漾,而后我们始能于心池之水中见物分明。我们在心池之中所欲睹之物有内法以及外法二者。

所谓内法,是指心的种种作用,也就是我们的思惟、情感等等。一般而言,我们的心于日常生活中总是纷乱驰散的,由于心水污浊不清、动荡不定,故对自己心中所发生的一切,根本毫无所知、毫无所见。唯有证得奢摩他(得定) ,之后,心水澄明,这时,我们方能藉此定睛一看,把自心瞧个明白

第三阶段:成就吡婆舍那(修观)

我们得止之后,方能清楚明晰地观见内法 (自心中所显现之种种现象) 。但我们还须更进一步,利用佛所教授的特殊法门,即是以超凡入圣的出世间智慧,来观照这些内法,这才是修观 (此即正修禅观) 。为了能正确无误地修观,我们首先须学种种观法——这一方面可从听闻法师阐演的有关修观的佛法开示而得,或从读经而得——如是方可学到正确的修观之知识及技巧,以免盲修瞎练而自误,或被无正知见之人所误导。

修观时,我们必须奉佛之教示以为圭臬,千万别自作聪明而依你自己的想法去修,更勿听从非佛弟子的指引而修,否则以盲引盲是很危险的。可是不幸的是,有许多表面上看来不错,实际却会误人子弟的老师,常会传授大家一些修行的特效万灵丹,而那些所谓的万灵丹对我们的修行来说,却不异于致命毒药。当知唯有对正法之信念坚定不移、心不动摇,始能成就真正的毗婆舍那。 (附注:修观之法包括前迤第五章的五停心观、第六章的不净观、第七章的九想观、及第八章的白骨观等,此外还有大乘的种种观法,例如法界观、唯心识观、真如观等,以及密教的各种观法,这一切教法,最好皆亲从师学,方不至盲修瞎练。)

第四阶段:成就三摩地(得三昧:定慧等持)

以止即是定,观即是慧;而三摩地即是将止与观二者均衡结合、而得定慧等持、正受不偏的境界。若是止偏多而观偏少,或是止少而观多,此二者皆无法成就三摩地。坐禅时,行者如果偏于止,其心便渐趋于死寂不灵。此时即须转修毗婆舍那,亦即起观(例如四无量心观等) ,来赋与它一点生气,而令心活络起来,以免其心变得像木石一般兽滞不灵。坐禅的目的并不是要变成一块木头或石头!而且禅这个字本身的含意即是深思、静虑,它绝不是要我们像个木偶人一样呆坐在那儿。那么,在禅坐中由修奢摩他而得止之后,我们要思惟些什么呢?我们最好能深思无上法(第一义谛法) ,令无上甚深之佛法深深地在我们的八识田里生根,最后转而成为我们身心的一部分。这就是毗婆舍那1观」的功用。

反之,行者如果偏于修观,其心可能就会较动摇不定,此时为了令心定下来,行者又须再回到奢摩他的法门。

如是于止、观二者之间反复调适修习:若心太寂钝,便回到观行;如果心因观行而变得太活泼,便再转回到网止」行,直到你找到了其间的平衡点,你便能在那一刻证得三昧(三摩地) 。换句话说,于其中间,行者须于自心中作许多次精细严密的微调工夫。

证得三昧,即表示你在禅定修习上,已经提升到相当高的境界了。而这个层次,若非你能在一天之内,连续坐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彻夜精进坐禅、修习止观,否则便不可能达到。也就是说,在止与观两种修行上,皆必须久久勤习,并且完全精通,才可能成就三昧。我这样说并非是吓唬你们,或浇你们的冷水,而是坦诚相告,使你们奂正明白成就禅定三昧的必要条件为何,如此,你们对坐禅才不致有错误的观念。

第五阶段:成就般若智(得超凡人圣究竟之智)

行者在获得三昧之后,再历久修习,其后般若智慧或1超凡入圣之智」便会于中渐渐生起。此智是如何生起的呢?你必须于三昧中观察一切内法、外法,以及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实相,以求了悟一切事物之本来面目—亦即是于定中观察诸法实相,而得了知诸法表相之本性—由于了知诸法本性,而得证入般若屡智。既有了般若屡智,从此你不但不会再为诸法表相之所诳惑,而且更能超乎其上——因此不复为一切法之所系缚。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称此智慧为超凡入圣之智的原因。

般若真智一经证得,便能究竟离苦得乐,所以般若智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即圣智之意,而波罗蜜多是度到彼岸之意;两者合在一起便成为以圣智度到彼岸(涅槃)。此岸又称苦恼岸;彼岸则是无苦无恼之清凉岸。又,般若波罗蜜多亦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其义即以大智慧度到涅槃彼岸。之所以言其为大者,为以此般若屡智乃超出一切智慧之上,能令行者得至菩提妙果,究竟解脱生死苦恼,是故名为大智。

现在除了第一阶段——满足前方便(先决条件)——之外,其余四个阶段都已讲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讲第一阶段了。

第一阶段:满足前方便(先决条件)

在这一阶段里,为了做好成就禅定的准备工作,我们有下列三个步骤要遵循:

第一步骤:呵责五欲

第二步骤:舍弃五盖

第三步骤:习行五法

以上这三项之所以称为前方便或先决条件,是因为行者在开始修禅定之前,必须先修这三项预备科目。这些预备科目对于认昙地想把禅修好,以及想上求菩提、证实智慧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对坐禅很感兴趣,为的是坐禅可增进其身体健康——倘若得其要领,坐禅的确能增进健康,这是无可置疑的。另有一些人也想习禅,为的是可藉此逃避一下现实。这两种禅修都不是我们所要论列的。我们在此所要谈的是正统的坐禅,是那种从古到今已经传承了二干多年(乃至更久)的禅坐法。它是传统的、正派的、真正的禅定修习。纵使我们习禅时会有重重业障困难,我们还是要尽己之力去修习正统的坐禅才好——千万不可贪快、检便宜。

第一步骤:呵责五欲

第一项必修的前方便是呵责五欲。有些古德会说:行禅者必须远离或弃舍五欲。但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因为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复杂,大量生产以及交通、信息迅捷的结果,使我们的欲望随之愈增愈多,因而业障也随之越来越重。以此之故,我宁可依佛经教及智者大师所言,而说呵责五欲,但不说弃舍五欲。世人通常都将欲视为是令入享乐的东西,因此也认为是好的。然而,我们习禅之人,却不应将欲看作是值得求取的、或可乐着的。如果我们一边修定,却又一边心着欲想,如是则虽修禅定,对我们实丝毫无益。

五欲可分为二组,第一组包括了对下面五种外尘所起之欲:

1、色欲

2、声欲

3、香欲

4、味欲

5、触欲

这些名词听来好像有点玄,有点抽象。表面上虽然如此,可是若将其含义阐明显发出来,你也因此明了其义理之后,那时它们就会变得十分具体而且实在。现在来解释一下这些名词:

1、色欲

色欲是指对一切形体与颜色所生之欲念。虽然这包括了对各式各样的形与色之欲,然而对习禅的人来说,此处则特指对异性的形体相貌之欲而舌。这种色欲很明显地是众生最强烈的欲念之一。

2、声欲

我们既然要修禅定,便不应贪着任何种类的音声,尤其是悦耳迷人的声音、或听了叫人乐不可支的音声。对于声欲的贪着,佛经中有一个关于五百位五通仙人的故事:过去会有五百位五通仙人(修行人) ,他们不但能深入禅定,而且能以其禅定力在天空中飞行。有一次,他们一起飞过一座皇家园林,正巧国王的妃子们在林中的御池里,一边沐浴、一边唱歌。诸仙人一听到妃子们美妙动听的歌声:心中不觉为之一动。以其定心为歌声所摄之故,就在那一剎那,仙人们顿失定力,于是五百仙人皆纷纷从空坠地!

由此可见,悦耳愉人的音声对修禅定的人来说,是一种会令人迷乱而失定的危险物。

3、香欲

贪闻芬芳之气味,也会令禅行者心驰意散。这里也有一则故事:过去会有一个池塘,里面长满了美丽盛开的莲花。有一位禅师循道而来,正路过此莲池。忽见那朶朶莲花,其心立即给迷住了,虽然表画上看不太出来。他站在那儿,一边观赏、还一边用鼻子嗅着,几乎把本来要办的事全给忘了。正于此时,只见那花神喝斥道:1禅师,莫盗我香!」此话一出,禅师实时1醒」了过来,抗舌道:1何说我偷香?我什么也没偷,因为我并没碰你任何一朶花。」花神答道:1你确实已偷了——你的眼睛跟鼻子,贪婪不舍地又看又嗅,你用眼摄取了我莲花的颜色及形相,你用鼻撷取了我的花之香气;而且,若非我警告你,你险些失了神!」

4、味欲

味觉的产生牵涉到舌头与饮、食。你在坐禅当中:心不可去忆想任何吃的东西。万一你在坐中闻到了你母亲或妻子、或别人所做的食物飘来阵阵香味,你的心千万不要随之飘去,而心中自念:不知她正在煮什么——为何这么香?不知其味道如何?诸如此类因味欲而起之杂念。

5、触欲

在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觉受当中,身的触觉是特别与性有关连的一种觉受。虽然触欲有好几种,但最难克服的,还是与性有关的那种触。我们既要修禅定,应该了知触欲的过患—它对禅定的干扰力是非常巨大的。

从前在印度某个遥远的深山里,住了一位能入深定的仙人。有一天此国的国王听说这位仙人修行颇有成就,便派遣使者入山寻访他,然后接他到王宫里来供养,款为上宾。之后国王便常常想向仙人礼敬供养,仙人于是随王之所愿,每次都自己飞行到内宫里去接受供养。如是飞来又飞回去,飞了好多次。有一次,国王要王后也向仙人顶礼致敬,王后便依旨作接足礼:她跪在仙人面前,两手抓着仙人的脚,以致最高的敬意(接足礼) 。怎知王后的手,其细滑柔软无比,仙人以前从未有过这般经验,此时便顿然兴奋起来,快乐难当:心旌动摇,当下就失了禅定。接着,他立刻感到一阵晕赅,全身软弱无力,连走路都走不动了,国王只好派人把他背回山里他住的地方去!

你瞧,这就是贪着触欲对行禅者的危险之处!

现在,我们要从以上所谈的比较抽象一点的五欲,转到比较平易的五欲,也就是第二组的五欲。这一组的五欲为对下面五样东西所生起之欲:

1、财欲

2、色欲

3、名欲

4、食欲

5、睡欲

我之所以把第一阶段保留到最后才讲,一则是因为这阶段需要较深入的讨论,二则也是因为这一阶段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所关心的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也就是因为它们与金钱、性欲、饮食、名利等有关。只要一触及这些问题,坐禅顿时就不只是某种秘奥的、来自遥远的、神秘东方的珍玩而已,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一件事。换句话说,讨论这些习禅的先决条件,你就会明白坐禅并非只是个漫无边际的神游、空想之事,可任你随心所欲地去作,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反之,讨论这些先决条件,使得坐禅变成是件非常实际,而且极其严肃的事。我们若想从习禅中获得不折不扣、货奂价实的东西,就先要老老实实地面对这些问题。即使我们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这是确定的——但至少我们也能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派的,且可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有这些正知正见作为引导准绳,我们便可毫无疑虑地大步迈向菩提正道。

1、财欲

财欲是对金钱与财物所起的贪欲。我们不但在坐禅时不应将念头住于金钱与财物上,而且也不应为了获得钱财或积聚钱财之故,而修禅定。

2、色欲(性欲)

这一点特别是我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延后到现在才讲的主要原因。虽然各地方的人都爱好性这个玩意儿,然而不可否认地,目前西方人却育过分强调它在世乐中的重要性之趋势。近代,性感一词在西方已经变成一个对他人最好的公然赞诃之一。然而这种对性的公然赞叹,大多数的东方人至今应不能接受。这是世俗对性的想法;然而我认为,习禅的人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事,而且对它应有更深刻的认识才好。修行人若能避免性行为,便可过着较为脱俗的精神生活。但这对世俗在家人来说,分明是个难题。假使做不到,也不必勉强去做。不过,老实说,若要正修禅定 (不是玩票) ,避免性行为却是十分重要的事。坐禅犹如给我们的电池充电一般,如果电池充满了电,则靠电力所点亮的灯就会光明照耀。可是,如果经由性行为而把电池中所储存的电放掉了,即如同自坏所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你若想减少性行为、或者想根本不再做性行为,你一定先要征得你配偶的同意及谅解才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莫因为你习禅而引起婚姻问题!如果那样,便不是真正的学佛,学佛的本意是要寻求内外平静,解决问题的——包括内在以及外在的问题——而绝不是要制造问题。倘若你的配偶不同意你减少次数,或根本不做性行为,那是由于你的业障所致!反之,你的配偶如果同意,那也是由于你过去世所修的善业所致,而能有此福报!不论如何,总要善用你目前所拥有的状况,去尽力改善自己,以期能过更美好的内在生活与家庭生活——这便是在家学佛的要义所在,并非要你完全摒弃一切。

在所有的欲望之中,性欲是最强烈、而且是习禅者最难对付的一种,因为性欲包罗了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第一组欲中的全部项目——色、声、香、味、触全部都具足了——而且这些欲又是以最动人心弦的形式,表现在性行为中。此外,我们还要明了:就是因为有此性欲,才使我们众生于生死中流转不息!

再者,你若不能完全断除性行为,或许也可以稍微减少次数,譬如减到比一般不坐禅的人少一些。不论如何,有一点必须要确定的是:绝不可一边过着放荡YIN逸的生活,而一边修习禅定——你的心态与行为至少应比一般人有灵性 ( spiri-tual) 一点,才堪习禅(耽于肉欲是不可能奂正习禅的,至少不是修习正定) 。

3、名欲

我上面会经提到,世间一般人于一生当中所作的许多追求,都是为了得到命名,其中包括欲碍到别人的好评、赞赏或敬佩。当我们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时,常会感到好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成就的一切,皆失去了意义似的。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努力求取种种外在的1物质」,其最终目标,仍旧是为了藉此等物质而得到非物质的东西。而在一切非物质的追求当中,名与利二者可说是最主要的原动力。

在中国清朝初期(约公历一七OO年间) ,有一位乾隆皇帝。有一次他于下江南游历时,望着长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船只,便对他的宰相说:爱卿,你看江上那么多船只,真是美极了!可是那宰相却很不识相地答道:启禀陛下,这江上其实只有『两』艘船。皇帝一听,觉得宰相竟胆敢违逆己意,因而心中快悒不乐,便要他解释一下,何以江上只有两艘船。宰相道:陛下,这整条江上只有『利之船』与『名之船』这两艘。其实一点也不错;每个众生一生在社会上,就有如江上的船只一般,经常不断地穿梭往来,所追求者,大抵是这两样东西——利与名,以及与此二者有所关联的种种变化品与副产品。有道是:天下熙熙为名来,天下攘攘为利往。再者,名与利二者虽常被相提并论,但其性质是有差别的;比较而言,利粗而名细;凡俗求利,雅人求名;利欲易除,名心难断。

4、食欲

一个想认真修习禅定之人,不能是个纵情于美食佳喂的人:他不能对食物及烹调方法太挑剔或讲究,也不应餐餐吃得过于饱足。他应该吃适当的量,且在适当的时间吃。总归一句话,饮食要能节制。然而所谓断食并非佛教的作法,那是外道法,因为断食又成了贪食的另一个极端。佛教的作法总是平稳、理性而又离于两边的中道之行,完全反对任何极端或狂热之行,这就必须具有一颗完全住于中道、不偏不倚的心,才能做到。

5、睡欲

为了认真修习禅定,行者的睡眠量宜越少越好。习禅的人,在饮食方面,可以依其自身所需的范围,尽量吃饱;然而于睡眠方面,如果可能的话,他却应尽量少睡。这是佛教的修行法,它与许多其它宗教的修法不同。有些宗教或信仰,常如是说:你可随你高兴尽量多睡,但你却应尽量抑制、或缩减你的饮食,甚至最好绝食(例如道家他们称断食为辟谷,主张不食人间烟火) 。佛教是不提倡断食的,因为你需耍相当的精力来维持禅定的修习。

等你习禅有确实的进步之后,你便会发觉你所需要的睡眠已经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们来参一参:是谁在睡觉?也许你会回答说是你的身体在睡。但实际上,身体并没睡,而是心在睡!需要休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心之所以需要休息,乃由于无明业障所致。无明彷佛是个无边漆黑的大窟窿,它可吞噬一切,而将整个心体笼罩于一片黑暗之中。由于我们在白天所造的业都积存于心中,形成了一片浓雾般的东西覆盖住我们的心,才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夜里于睡眠的时候,这些积存在心表的业雾会停止漂浮,而往下沉淀于心中较深的领域——阿赖耶之所在处。当业雾沉淀到阿赖耶识中之后:心的表层便又逐渐恢复本来的清明、无有遮障之状,因此我们就又清醒过来了(我们称为睡够了) 。一旦醒来,我们又开始再去造作及积存更多的业,待下次睡眠时,再将之沉积于阿赖耶中——如是往复,循环不已,一生积存在阿赖耶识中的业,也越来越多。

唯识学中有个名相叫昏沉。通常我们在烦恼不安的时候,会觉得无精打采:心也会变得迟钝不敏。在感到厌倦或者无聊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合钝不灵。而睡眠则是所有昏沉之中最严重的,大昏沉。心的表层所累积的业,则是造成我们常会昏沉、合钝、及无精打采的原因。

睡眠既然与我们所要修的定心如此不相应,因此,我们若想认奂修定,便须克服对睡眠的欲望才成。

以上所讲的是习禅的第一个前方便:呵责五欲。下一次我们会继续往下讨论另外两个前方便。——一九八九年五月廿日

讲于纽约,庄严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成观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成观法师)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后记—护法破魔分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目次 

 成观法师:修福、惜福与檀波罗蜜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九、二种无我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八、无为法(六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六、色法(十一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