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8】


   日期:2011/4/23 23: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实念佛

   (三)选择念佛

    4.拣别异同

        (2)华严与净土

此法缘起    实在华严

        如来大法,弥纶法界,包括空有。示本具之真心,显随缘之妙用。其心体则生佛一如,圣凡不二,真常不变,寂照圆融。佛以究竟证故,故得五蕴皆空,诸苦悉度,一尘不立,万德圆彰。众生以彻底迷故,故致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轮回生死,了无出期。于是如来,随众生机,说种种法,令彼各各,就路还家,亲见本生之父母;探衣出珠,即获无尽之家珍。上根固得解脱,中下仍在轮回。特开净土法门,令其横超三界。普使中下,追踪上根。其为利益,莫能名焉。此义虽出方等,其道实肇《华严》。但以凡小不能预会,莫由禀承。当《华严》未来之前,率目为方便小道。迨《行愿》既译之后,方知为成佛真诠。(续编下.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民二十四年〕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大矣哉!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咸资乎此。虽欲赞扬,穷劫莫尽。(三编下.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民二十五年 ,丙子尧历仲春望日〕

华严所禀    却在此经

        《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着,化为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词繁义蚀,余惟有剖心沥血而已。」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辜负佛恩处多矣。(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三)

        《弥陀》一经,普被三根。实《华严》归宗之要义,亦末法最胜之慈航。(增广上.杭州石经山弥陀寺募修葺殿堂寮舍并浚放生池疏)

末后归宗    在于净土

大哉华严经,为诸经之王。法门与功德,二俱不可量。
如来成正觉,直说所证法。预此法会者,惟法身菩萨。
二乘虽在座,不见亦不闻。何况诸凡夫,而得预闻熏。
佛以大慈悲,摄浅于最深。末后归宗处,令觐弥陀尊。
惟此奇特法,凡圣俱遵行。圆摄于等觉,及六道群萌。
末世人根钝,断惑甚为难。信愿念佛者,决定登九莲。

(增广下.募刻华严经普回向颂)

        《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之归宿。是知此一卷经,大开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圣凡齐摄。末世行人,皆当依止。(续编下.重修峨眉山志序〔民二十三年〕

        夫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诸大菩萨,尚须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亲证即心本具之菩提觉道,况其下焉者乎?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数声,亦可往生西方,得预末品。若非《华严》所说一生成佛之法,末后归宗,归于往生西方。彼世之禅教诸知识,能不以念佛法门为权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即得现前。由闻此义故,一切凡夫,当不至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也。是知此经,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无论何种根性,皆当依之修习。而其最切要者,惟在念佛一门。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阃;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此经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门之归宿也。(三编下.敬书华严大经以尽孝思序〔民十七年戊辰六月朔旦〕

导归净土    方畅佛怀

华严顿演圆宗,独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愿导归极乐,全收九界,方堪大畅成道利物之本怀。

(续编下.楹联 / 释迦)

法会宏开,教行并进,欲得千机普育,利钝齐修,是故略资通途,偏崇特别,以华严圆满菩提之妙因,惟在导归净土。
讲筵大启,理事双诠,拟求万派朝宗,圣凡等益,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续编下.楹联 / 讲堂)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已着于言外。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说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

        有谓既为释迦弟子,当念释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华藏世界。不知释迦之教念阿弥陀佛者,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圣也。此土之华藏世界,惟破无明证法身之大士能见。凡夫则只见秽土,不见实报庄严,何可滥拟?况西方亦在华藏世界之内。而《华严》会上,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汝何人斯,敢与彼抗?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畅佛之本怀,惟此法为最。自兹厥后,代有高人,续焰传灯,光腾中外,迄至于今,宗风不坠。而天台宗之智者大师,贤首宗之清凉国师,慈恩宗之窥基法师,禅宗之百丈禅师,律宗之大智律师,莫不释经着论,普劝修持。其事迹具载于《净土圣贤录》。是知禅、教、律诸知识,悉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求生极乐,况末法根机浅薄者乎?(续编下.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民二十四年〕

往生方能    彻证理体

        无量光寿之理体,固一切人之所同具。无量光寿之实证,须待往生西方,面见弥陀,蒙佛授记,圆满菩提以后,方能彻得。此《华严》归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深旨也。(增广下.佛光月报序)

固无高下    却有亲疏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是不得与诸大乘经作一例论也。十大愿王所说之益, 系举其胜者,将谓《弥陀经》所得之益,不能如是乎?若作此说,在劝导一边,亦可作据。在体道明宗一边,未免随语生解。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之人,固能随类化身者。居士如此论《弥陀经》,为所未曾闻见者。此种闲议论,何若不开口为有益乎?(三编上.覆胡宅梵居士书二)

尊重之也    藐视之耶

        窃闻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随机逗教,说种种法,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然佛之知见,众生本具。而无始迷昧,浅深不同。迷之浅者,随修一法,便得悟入。迷之深者,匪仗弥陀宏誓愿力,往生净土,决难克证。况兹一门,为诸法之归宿,乃修证之极致。如来初成正觉,说《华严经》,具无量法门,收一乘根性。而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令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劝海会大众,咸求往生。由是而诸大乘经,皆悉赞扬;而净土三经,专明其致。有谓净土为权渐小乘,而不肯修习,复障他修者。总因未能研究大乘经论,但执直指之指,未见自心之月。观《华严》〈行愿品〉可以知矣。而况迦叶、阿难、马鸣、龙树、智者、永明等诸大祖师,皆注经造论,极力赞扬。谓非六方诸佛之化身,两土教主之嫡嗣者乎?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矧兹末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舍此一法,其何能淑?愿兄于宗教之暇,略分心于此法。自利利他,报佛深恩。如或不无疑惑,当广阅净土经论。(增广上.与玉柱师书)

        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由兹天姿聪敏,知见超特者,每每视作愚夫愚妇之事,而不肯修持。岂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乎?彼以愚夫愚妇能修,遂并法门而藐视之。何不观《华严》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者,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乎?藐视净土法门而不屑修,其于《华严》将复视作何等?又于《华严》末后归宗一着,为复尊重之也?为复藐视之耶?此无他,盖未详审通途特别法门之所以,及自力佛力大小难易而致然也。使详审之,能不附于华藏海众之班,一致进行,同求往生乎?(续编下.嘉言录题词并序〔民十六年〕

        (3)天台与净土

法华幽远    无人能到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请志诚恳切,专持阿弥陀佛圣号。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现生即可顿出五浊,高登九品,以至证无生忍,成菩提道。此语虽极平常,实为诸佛秘要。若是通家视之,必定为之一笑。(三编下.念佛随笔)

        汝之眼高而无实,汝之心大而无用。看《文钞》,听《要解》,尚有此问。可知汝是一向向外驰求,只知求博而不知守约。法华三昧,非汝之所能修,纵汝能修亦恐不能即生解脱。若肯信言,请将台教暂时置之高阁,专心研究净土。观汝心性,久而久之,恐有着魔发狂之事,不可不防。否则任汝作大通家,莫再来书,来也不复。(三编上.覆道传大师书一)

心虽宏博    其害无尽

        刘演宗述《法华》六十五种不思议力,可谓深入《法华》深固幽远之藏。而一一与净土对举而论其胜劣,实为不达如来权实法门。惟能利于南岳天台以上之根性,下此皆被彼断其往生西方之善根矣。此书断断不可流通,若流通,虽能令人尊信《法华》,而令彼一切不通权实教理者,从兹藐视净土而不修也。夫寂光净土,当处即是。能圆证者,惟佛一人。等觉菩萨,尚是分证,况其它哉?今以登地登住所见所证,为博地凡夫担任,其可乎哉?《华严》于证齐诸佛之后,尚令往生。今为具足惑业者,令舍弥陀净土,而修本师娑婆净土。其心诚为宏博,而其害有不能尽言者。夫赡养娑婆,原一实报寂光〔实报寂光,原是一土。约所感之报,名为实报;约所证之理,名为寂光。寂光无相,实报具足不思议佛 剎海微尘数庄严妙相。虽具尘剎庄严,原是一法不立;虽则一法不立,而复具足庄严。如明镜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现;如虚空体非群相,不妨日照云屯〕。此实报寂光之净土,惟登圆初住者方能得见。彼西方凡圣同居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方凡圣同居土,则惑业苦三,如恶叉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以此之实报寂光,与彼之凡圣同居对论,其违叛经旨,错投法药者,可胜叹哉!何不以此之凡圣同居,与彼之凡圣同居对论,而为契理契机,三世诸佛皆悉印可之说乎?为是智识未精,为欲自辟门径,以显当改革时,亦有乘大愿轮者,改革如来三根普被,《华严》末后归宗结穴之法门,令其良善也耶?印光无道无德,少参少学,不能为法门效一言一字之力。然欲一切有情同生西方,不得不冲冒大家,以献其它山顽石之见耳。倘以法为重,当即见原。否则纵谓为邪见谤法,亦欢喜领受,而无或怨恶也。(三编上.覆丁福保居士书七〔民七年十月廿六〕

以六即佛    对治二病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利生惟一无上法门。惟现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谓既云众生即佛,则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为苦恼凡夫,何能了生脱死?惟求来生不失人身耳。此两种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讲因果。须知众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设不修念佛妙行,佛性无由显现,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实果乎?譬如宝镜蒙尘,光明不现,实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恼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脱死,以至成佛者,乃业深障重,自甘堕落也。且今世之人,有下棋噪麻雀而累死者,不知有多少。若能以此劳苦,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上证佛果乎?盖佛本是众生修持得证佛果之人耳。隋天台智者大师,着《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

        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无机子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

        「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曰:「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故曰:「四住虽先脱」。然由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如盛肉之盘,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

        「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

        「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着,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智者大师,久证法身。十地等妙,均莫能测。乘宿愿力,示生斯世。……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俾阅经者知其指归,不致望洋兴叹,莫识津梁。以三止三观,传佛心印。俾修行者,亲见自己常住不变寂灭真心。其所修虽与禅宗小异,其所证实与禅宗大同。以故禅宗传灯各书,均列智者于应化圣贤科中。如上教行二事,包括佛法净尽。然皆属自力进修之道,上根利智,亦可即生了办。若根器稍劣,又不知经若干生、若干劫,方能了生脱死也。于是随顺佛慈,宏扬净土。疏十六观,决十种疑。以六即之义释佛,令一切行人,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而佛则修德功极,性德圆彰。己则惟具性德,毫无修德。性体不二,故「六」而常「即」。事修各别,故「即」而常「六」。知「六」而常「即」,故不生退屈,上慕诸圣。知「即」而常「六」,故不生上慢,下重己灵。末世众生,定慧力弱,不仗佛力,其何能淑?(三编下.新昌石城寺重建智者大师衣钵塔记)

        (4)密宗与净土

三密难思    贵在得人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虽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说,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善无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罪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

        吾人但以净土法门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庶几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矣。否则随风倒浪,了无已时。(三编下.覆丁福保居士书十)

传者学者    多失其宗

        密宗实为不可思议之法门,实有现身成佛之事。彼宏密宗者,皆非其人。有几个真上根,皆自命为上根耳。妄借此事,以诱彼好高务胜、贡高我慢之流,便成自误误人,害岂有极也。余不须提。囗囗及囗囗气焰甚盛,自命固已超诸上根之上。其骂孔孟,更甚于市井小儿骂人。不知骂孔子,即是骂尧舜禹汤文武,即是灭世间伦常正理。吾不知彼所学之密宗,欲何所用,为尽传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杀父杀母之人乎?为复传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人乎?若为传于废经杀父之人,彼说尚能强立。若传于孝弟忠信之人,彼已欲打倒废灭,铲除孔子所禀承之二帝三王之道,复取以为善而教之密,则彼亦莫能自解。若囗囗及囗囗者,真可谓败坏佛法之魁首矣。此人现身亦好成佛,不妨到阿鼻地狱,受毗卢遮那之自受用三昧于刀山剑树镬汤炉炭中也。又囗囗之根性,约时人论之,亦可云上根矣。自己发心出家,未几年台教要旨,亦颇悉知。往东洋学密宗,东洋人极佩服崇重。死后尚为修塔于高野山,谓得密宗之正传。亦不能说彼不能现身成佛,及至临死,佛也不能念,咒也不能念。比愚夫妇之念佛安坐而逝者,退半多多矣。此又上根人得密宗正传之结果矣,其余又何足论。现身成佛,与宗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语大同。仍须断惑,方能证真,方可了生脱死。若谓现生即已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无事事,则为邪说,为魔话。彼嫌净土偏小迟钝,让彼修圆大直捷之法,现身成佛去。吾人但依净土言教以修,彼此各不相妨。(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一)

        密宗道理,不可思议。而今之传密宗、学密宗者,各以神通为事,未免失其本旨。传者尚无真神通,学者谁得真神通?诺那来上海太平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为事。而阿弥陀长寿陀罗尼持之,开囟门,即能随意长寿,或即往生。此语何可一概?勿道尔我不能,即诺那也不能随意往生。一弟子以此事问光,光复之曰:此事理实为的确有之,但不可谓人人均能往。须知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果三业相应已久,便可从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至着魔。此密宗一大关系也。(三编上.覆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四)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甚米粮,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学。十八年夏,有艳其名,欲借此求利,请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九年,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还俗,可叹之至。

        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三编上.覆石金华居士书)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今之人多是越分打妄想,想得神通而学密宗。〔真修密宗者,在例外。〕如傅某之魔死北平,某诸弟子有欲发大财者,反致亏一二百万。有欲得权利者,反致数十人关闭牢狱。有欲即成佛者,反致着魔发狂。某奉某喇嘛为师,其师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彼必问及独立之事,则当日独立,当日送命。某喇嘛及某之神通,致许多极崇奉之弟子倒霉。可知师与弟子,皆是不安本分。无神通,何可充有神通?学佛法,何可作瞎捣乱,谋发大财、得大权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汝且守分,一任人皆成佛。汝纵无大得,幸有此许多佛,必不能不相度也。(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四)

不如净土    千稳万当

        王弘愿居士,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谓君宿具灵根,见地高超。尚有错认,及受病不知对治之失,则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彼谓密宗高出显教之上,引种种言论以辨。然佛无二心,亦无两法。欲抬高密宗,但当论密宗所以高处。既以密宗之妙处,与显教之妙处证同。是欲推尊而实持平也。彼之所论,乃约教而遗机。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增广上.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于教义禅宗,得真利益,甚难甚难。惟净土法门,方可依怙。试观显荫之死,远不如愚夫愚妇。而显荫之所知,非愚夫愚妇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妇之所得,又非显荫所能企及。正光所谓「性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愿居士专志净业,勿歆羡于宗通说通,庶可于了生脱死,不成画饼。……祈专志净宗,勿被密宗现身成佛之语所动。现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实。若认做事实,则西藏东洋之佛,不胜其多。且勿说平民,即班禅之心行作为,佛气尚无,况说成佛乎?以彼于民不聊生之时,犹然不惜百姓脂膏,任其铺排耗费,而钱到己手,便当命宝贵,毫无慈悲喜舍之念故。显荫自命得密宗正传,谓佛法东流中国,惟弘法大师教理圆妙。历斥中国各宗祖师,皆不及弘法大师之正传。而死时竟成一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人。其已现身成佛矣,何又结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增广上.覆黄智海居士书)

不学密法    又有何憾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下.覆周群铮居士书)

        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将堕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尚须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三编上.覆沈授人居士书)

守我本分    让彼成佛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昨颇有五六位,非黄君一人,彼见信与否所不计也。彼学密而回向净土,故是正理。但恐不屑生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使彼无此种知见,断不至称赞大愚。既称赞大愚,则是以大愚所说为至当之论。然大愚之成佛之弟子,并无成佛之表示。足知其为妄称许人,以期世人恭敬供养,尊己为已成佛之高僧。其犯大妄语,以凡滥圣之罪,实非小可。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三编下.覆慧海居士书四)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我们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之佛度脱,何幸如之!且守我们本分,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为稳妥!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若闻彼说得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某之神通,已完全失败。某及某之言论,直是诬蔑圣贤。彼等既已成佛,何得有此种现象?是知完全与市井小儿,了无有异。说甚有得佛心乎哉?余不多及。(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十二)

        当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论说空话乎?密宗之危险,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三)

        (5)诸宗归净土

佛教大纲    不外五宗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也。「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诸宗归宿    在于净土

        如来大法,有律、教、宗、密、净五种。惟净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为律教宗密之归宿。故古今律教宗密之知识,皆务密修,尤多极力显化者。此法真俗圆融,机理双契。不但为学道者,立出轮回之法;实为治国者,坐致太平之基。故往圣前贤,通人智士,咸皆修持。若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焉。(续编下.企庐莲社缘起〔民二十四年〕

        惟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故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增广下.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

        如来大法,以真如实相为体。此体生佛皆具,在佛不增,在生不减,但以佛则究竟证悟,生则彻底迷失,致使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耳。如来愍之,随顺机宜,说种种法,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其法之大宗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惟此三业。众生果能依佛律教禅以修持,则众生之三业,遂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真如实相,自可亲证矣。犹恐障深业重,不易成就,故以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则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矣。又恐根器或劣,现生不能了脱,再一受生,难免迷失。则生死轮回,穷劫莫出。由是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俾上自等觉菩萨,下及逆恶罪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则上圣速成佛道,下凡得预圣流,此如来抚育一切九法界众生之宏规也。
然宗虽有五,道本一贯,五宗圆具,方可随机各宏一宗,便可上续如来慧命,下启群生昏蒙。否则单轮只翼,何能行远飞空乎哉?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所以《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况其余一切圣贤,与未断见思之凡夫乎哉?(增广下.金陵妙悟律院垂裕记)

当今修持    净业第一

        当今修持,惟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三编上.覆罗铿端居士书二)

        窃以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是以必须抱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方可出此五浊,登彼九莲。倘妄自尊大,欲仗修自力了生死之禅、教、密种种法门,则多分有因无果。何以故?以纵能彻悟自心,深入经藏,而烦惑不断得净尽,决无了生死分。况未能彻悟,与未能深入者乎?密宗,提倡现身成佛,亦非人人皆能如是。学密宗者,每每着魔,皆由不知自量,妄欲得神通与成佛之所致也。诸位既具有信心,当依光所说之净土法门而修。须知此法,乃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所宏扬者。光不过承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语意,而传述之。切勿谓汝何人斯,遂敢令人舍佛所说之禅、教、密法门,而专依汝所说而修乎?若作此议,则为不依佛教。以光之所说,乃十方三世诸佛同说者,何可以光之不才,而遂不信从乎?现今邪魔外道,不胜其多,彼皆自谓最为第一,诸位莫被此种魔子所惑。若前已经入过其门,则当舍之净尽。切勿谓入时已发咒,恐舍之,或致遭祸。须知舍邪皈正,何得有祸?不但无祸,尚有功德。(续编上.覆冯偏西郑圆莹居士书〔民二十年〕

        净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应。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务胜,以致或因撑场面,反累实益也。现今之人,一动手先讲建筑。未知净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视之若不济事者。禅宗,纵能悟,谁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兹着魔发狂者甚多。显荫,既通台宗,又得密宗真传,已是灌顶大阿阇黎。凡所与灌顶之人,通皆现身成佛。彼到死时,咒也不会念,佛也不会念。在彼平时,心中,语意中,每以法身大士相拟。到了临终,尚不如一字不识之老太婆老实念佛者,为能安然念佛而逝之为愈也。(续编上.覆闵宗经居士书〔民二十年〕

        汝颇有家资,值此时世,当竭诚尽敬,与宗德慧畅等念佛及观音圣号,以作恃怙。至于研究教义及密宗各义,亦不过开发智识而已。若欲资之以了生死,则断断不能。何以故?以彼各宗,皆须自力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否则纵令悟处深,功夫高,功德大,皆莫能了。惟净土一法,不断惑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法门,非一切法门所能比拟。若无真善根,断难彻底信。……汝但依《文钞》、《嘉言录》以修,决不至不得了脱。如妄欲作大通家,将净土法门,视作等闲,随各宗善知识学宗、教、密等法门,大通家或可做到一二程,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此末后为汝之语,不知汝以为然与否耶?(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学佛当具    择法之眼

        如来一代所说诸法,举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此五宗者,悉皆显示佛之身口意三业,戒定慧三学,与夫一切三昧万德。固无可轩轾抑扬,拣择取舍者。然在学者修习,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较为省力。而此五宗,无不以律为根本,净为归宿。此在佛世已然,况今末法时代乎?以净土法门,彻上彻下,三根普被,凡圣同归。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门,皆仗自力,非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净土法门,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即可带业往生。二法相较,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三编下.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民二十五年 ,丙子尧历仲春望日〕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禅教密等各宗,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断惑证真,岂易言哉?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亦非人人可以如是,况密宗每以神通吸动人。师既以此吸引人,弟子不能不志慕神通。倘希望神通之心,真切至极,则其危险,有不可胜言者。祈勿以彼之神通为事,则幸甚。宗门言句,意在言外。故须屏弃一切,专精参究。若只读得禅书几种,便学着弄机锋,则其罪极重。譬如军中口号,非营外人所得知。若只顺字面解机锋,则如营外人妄意营中口号为某,便自混入,能不送命于当下乎?(三编上.覆郝智熹居士书)

        阁下既看《文钞》,宜依之而行,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勿因读大乘经,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识,喜其法门广大深妙,与其开示亲切高妙,遂舍净土而修其它法门。则不至徒有种了生死之因,决难即生得了生死之果矣。何以故?以一切法门,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则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不遇净土之法,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三编上.覆宁德晋居士书一〔民二十年正月十八日〕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无非是观机而说,好比对症下药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机,和这个法门不相应,修起来,是很难得益的。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必须惑业净尽,方能了生脱死。或者烦恼尚有一毫未断尽的,生死还是不能免,况全未断者乎?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到彻底才可。

        惟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

        佛在世的时候,十个人修行,就有九个可以成道。因为那时的人,天性淳厚,根机是很猛利的。到了后来,众生的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就渐渐的陋劣下来,再要和从前一样,是不可得了。然在晋唐时候,还有这种仗自力可以了脱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渐减少,越后越少的。到了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此看来,就晓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了生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此时如仍不自量力,要说大话,轻视这个念佛横超法门,而去别修其它法门,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还要更难了。

        我并非说其它的法门不好,实在是因为法门有契理不契机的,有契机不契理的。惟有这个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为什么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横超法门?古人有个譬喻,拿来解释,就把我们具足惑业的凡夫,比做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这个虫子要想出来,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竖出的,一个是横超的。竖出的:是自下至上,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咬破了,才能够出来。这是比修别的法门,定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许多的品数,就比做一根竹子的节数。那虫向上直钻出来,就叫做竖出。例如一个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要经过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长久时劫修习,才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返人间,才能证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尽,还要在五不还天,渐次修习,才能断尽思惑证四果。这才算是出三界的无学圣人。如果是钝根的三果,还要生到四空天,从空无边处天,以至非非想处天,才能证四果。这竖出的法子,是如此艰难久远的。横超的:就是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横咬一孔,便能出来。这样的法子,比那竖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复如是。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到了这个清净国土,见思烦恼,不断而自断了。何以故?以净土境胜缘强,无令人生烦恼的境缘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何等直捷简易的事!所以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今且拿一段故事来证明这个竖出艰难的道理,大家且静听听。

        唐朝代宗大历间,有个隐士,叫做李源,舍宅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为住持。后李源想要去四川朝峨眉山,因约圆泽同去。圆泽欲由长安经斜谷,陆道去。李源要自荆州入峡,由水道去。两人意见不同,各有所以。李源不知圆泽之事,圆泽了知李源之心,恐到长安,人或疑伊想做官,便由荆州去。一天乘船到了南浦地方,因滩河危险,天未暮即停舟。那时有一妇人,身穿锦背心,负罂而汲。圆泽一见了他,便俛首两眼流泪。李源问道:自荆州以上,像这样的妇人,不知有多少,为什么生此悲感?圆泽道:「我不欲从此路来者,就是怕逢此妇人,因为他怀孕三年,还未分娩,就是候我来投胎。现在见了,已是无法可避了。请君少住几日,助我速生,及葬吾山谷。三天之后,请来看我,我就对君一笑,以为凭信。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到杭州天竺寺外会我。」说完了,就更衣沐浴,坐脱去了。李源后悔无及,只得把圆泽葬了。三天之后,就到那家去看,果然妇生男孩。因把详情告诉他,并要求和小孩见面,果然一笑为信。李源因兹无意往川,便回洛京。及回到慧林寺,才晓得圆泽在未行之先,已经把后事都嘱付好了,因此越晓得他不是平常人。过了十二年,李源就如约去杭州,到中秋月夜,就在天竺寺外等候。果然月光之下,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骑牛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就晓得是圆泽的后身,就上前问道:「泽公健否?」牧童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便略叙数语。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如是看来,能晓得过去未来,和有坐脱立亡本领的圆泽,还不能了脱生死,逃避胞胎,何况我们具缚凡夫,一点本事也没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梦亦做不到的。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着,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

        福慧圆满的究竟佛,是怎样成呢?据台宗来说,一个断尽见思惑的圆教七信菩萨,修到十信的时候,才把尘沙破尽。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四十一个位次,每破一品无明,就升进了一个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这样次第,到了最后的等觉地位,才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再断一品无明,再进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圆满的究竟佛。像这样子,的确不是轻易的事情。大家晓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误解了。

        又有人说:我们各人的自性,本来是一尘不染,清净湛然,就是净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就是无量寿。自性本来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无量光。如果离了这个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个净土可生、阿弥陀佛可见,那就是头上安头,无有是处。并且认为这样,就是禅净双修的道理,亦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话,完全是偏于禅宗,对净宗是完全不适用的。何以见得?因为禅宗是不教人生信发愿,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参究话头,求明心见性。就说是离了自性,没有净土可生、弥陀可见。话虽不错,但终是偏于理性的见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无碍的净宗隔别,所以说不是禅净双修。修净土人,专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大家要明白的。

        还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话,纵然听起来,是如此动人,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义,是说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时候,现身就可成道。然而这样成道,不过是了生死而已,勉强说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当做成了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错特错了。譬如一个小孩子,剃下头发,人人就叫他名和尚;或是受了三坛大戒的比丘,亦叫他为和尚;或是在丛林里头做方丈的,亦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强亦可说得。如果是当做真的和尚,亦是不对的。就事实来讲,是要有道德学问,能够有使人生长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实的和尚。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这个释迦灭后、弥勒未来的中间,要再觅个即身成佛的,无论如何,亦是不可得的。即使释尊重来应世,亦无示现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间,西藏的活佛到临终的时候,能晓得死后要去哪家投胎,叫弟子们到时去接他。且在出胎时候,亦能说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虽有这样本事,也还不是即身成佛。何以知道呢?因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就能像释迦佛那样的,能说各种方言,一音说法,亦能令一切众生皆能会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国的语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证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况后来的活佛,死时亦无遗言,生时亦无表示,都是由人安排,拈阄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说了。

        又修密宗的工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如专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还有遭遇魔事的危险,还不如念佛的来得稳当。民国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请我到他家吃斋,便说他有个亲眷,是学佛多年的女居士,学问亦很好,已有五十多岁了,可否叫她来谈谈。我说可以的,于是就叫她来。等到见面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年纪大了,赶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个清净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浊恶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这样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实在是自误误人的。

        还有两个要求生华藏世界的人,有一天,那个害了毛病,这个就去看他。后来因见他病势不对,就赶紧的叫他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大家亦在旁边助他念。过了一刻,就问他看见什么境界没有。他答道:「没有」。这样的问过两三次,都说没有。到了最后一次,他就说道:「娘来了」。唉呀,这个问他的,才晓得他们如此靠不住了。因为在他的心里,以为念这样的佛号,和这样的希求,应当要看见华藏世界才对,为什么反见娘来的阴间境界呢?自此以后,他才回头来修净土法门了。要晓得华藏世界,是要分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见得生得的。其余就是断尽尘沙的菩萨,亦没有分的,何况是具缚凡夫呢?就是《华严》会上,已证等觉的善财童子,普贤菩萨,还教他和华藏海众,以十大愿王,回向极乐,以期圆满佛果。可知净土法门,是无机不收的。所以我常说:「九界众生,舍念佛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念佛法门,下无以普度群萌。」就是这个缘故。譬如天下的人,个个都要吃饭,亦个个都要念佛的。

        奉劝诸位,不要不自量力,打出格的妄想。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及不枉费十方聚会,在此灵岩清净道场的殊胜因缘。望大家珍重!(三编下.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现身成佛    谈何容易

        近人多好立异,不肯做老实工夫,故有学禅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门,均不可思议,然均属自力。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汝等且莫随此各法门知识转,则现生便可出此五浊,登彼九品,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三编上.覆韩宗明 、张宗善二居士书)

        现身成佛,谈何容易!若认做决定实能,则恐佛尚未成,魔已先成。以凡滥圣,躁妄虚夸之流,多多犯此种病,不可不知。闭关修行虽好,在家固宜随缘随分,自行化他,为最合机,何必以闭关为事也。若有家累,强欲闭关,反为障碍。所言预锡珍秘,不知净土法门,绝无所秘。若有口传心授之秘,〔竭诚尽敬,为学佛之无上秘法,当为一切人说之。不致力于此法,即是舍本逐末。〕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密宗,则有秘传,然不若净土之为直捷稳当也。汝勿以现身成佛等大话自期,则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欲现身成佛,或恐佛未能成,往生亦不可得,则两头成空,为可虑也。(续编上.覆朱南圃居士书〔民二十年〕

        凡修行人,当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则林中缴用多,诸人奔走辛苦,家中诸事,或有顾不到处。所有居士林、净业社,不过作一提倡之机关耳。……至于修持法门,固无高下,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分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渊悬殊。不知此义,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难得其实益。以故禅宗百丈禅师,谓「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以往生为事。从知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上圣下凡修佛道者之归宿处也。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尽华藏世界海诸法身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者乎?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即生了脱。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是为前鉴。观此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

        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惟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无知之人,每每错认,其失大矣。

        在家近事男女,以老实念佛为本。居士信佛有年,想修持定有把握矣。切勿以凈土法门,看作等闲。并祈转令贵地信佛男女努力修持,一心念佛,则为最合时机也。(三编上.覆周志诚居士书一)

即生西方    即身成佛

        今人好言禅净双修,究则所谓双修者,乃看念佛的是谁。此仍重在参究,与净土宗生信发愿求往生,迥然两事。又禅宗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系指亲见当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密宗所谓即身成佛,盖以即身了生死为成佛。若遽认以为成万德具足、福慧圆满之佛,则大错大错!盖禅家之见性成佛,乃是大彻大悟地位,若能断尽三界内之见思二惑,方可了生脱死。密宗之即身成佛,不过初到了生死地位。此在小乘,则阿罗汉亦了生死。而圆教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即已了生死。七信与阿罗汉,了生死虽同,其神通道力,则大相悬殊。八九十信,破尘沙惑,至十信后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为法身大士。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历程尚有如此之远,非一蹙即可骤至也。修净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净宗不作此僭分说耳。(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5.问答决疑

        :修行人止恶行善,是分内事,允当加勉。惟功课及二六时中,过现未三心憧憧往来,总不能除。心业未净,于往生有无妨碍?

        :功课宜专不宜繁,专易摄心,繁难归一。往生在信愿真切,倘无真信切愿,纵心能清净,亦难往生。不可不知。

        :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但求心与佛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着魔。

        :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

        :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三编下.答俞大锡居士问)

        :参禅所以调神养气,信其有益。念佛则是多言伤气,岂亦有益耶?且如有人,日居汝旁,叫汝名不停,汝不厌乎?

        :禅者静坐,养气调神,亦是不知禅者之言,只得禅之皮毛,不知禅之所以也。禅者虽坐,坐而参究本来面目,非为养气调神也。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其最初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此常时忆念,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 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何得以世间唤人名而比之乎?若然,则孔子念念慕尧舜周公,亦为不是。若谓念念思慕为是,则声声称念何得非是乎?况此念佛,乃转凡成圣妙法,岂世间之法所能比乎?

        :人之病也,体中多虫,以药医之,则所以杀虫。废药必坐视其死,二者如何?

        :病有能医者,有医不能医者。能医者,外感内伤之病也。若怨业病,神仙亦不能医。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释而病即痊愈矣。外感内伤,念佛亦最有益,非独怨业病有益也。江易园作校长,因极力教授生徒,致用心过度,得病甚重,中西医俱无效。彼向不知佛法,江味农来看,谓医既不效,则不须再医。当至心念佛,即可痊愈。易园信之,病遂痊愈,故所以极力劝人念佛耳。后回家,有一亲戚,年近七十,双目失明,易园劝彼念佛,未至一年,其目复明。今夏婺源江湾地方旱,易园劝大家念佛求雨,不七日,即得大雨。一方之民,踊跃欢喜。易园遂起佛光社,教一切男女老幼皆念佛,亦拉光为会长。可知念佛一法,随在何事,皆可成就。但不可念佛求作恶事成就,若欲作恶事念佛求成就,当被雷殛。恐愚人不知,故为表明。念佛之利益,古今不知有多少,今且以能见而问者言之,当无可疑。彼谓废药念佛,坐视其人之死。试问易园用药何以不愈,念佛又何复得痊愈乎?然此其小利益,大利益则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也。〔注:原文无问、答二字,今顺编排而加。〕(增广上.覆冯不疚居士书)

        :惟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

        :有惟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惟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 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去皆何指?

        :生则决定生,约事说。去则实不去,约理说。不知事理之所以然,只好老实照事相做。否则必成执理废事之邪魔外道。(续编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民二十一年〕

        :, 念佛法门,愚尚能修,律教禅宗,智犹难晓,何谓此法统彼诸法?

        :欲知此义,须深明佛力自力大小优劣,则一切疑惑,泮然冰释矣。夫佛与众生,心性虽同,若论力用,天地悬殊。良由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佛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恶业,净尽无余。佛与众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胜劣迥异。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脱生死。所以尽此一生,便登不退。

        :自力佛力,其义云何?愿垂明诲。

        :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学问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官居极品,再无可升。于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毕世为臣,奉行君命。鞠躬尽瘁,辅治国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劳,通身能耐。到下场头,不过如是。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此是自力。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只可称臣,不敢作君。〔臣决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较,奚啻日劫相倍。读者须善会其意,忽泥其词。然依《华严》末后一着,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正与托质皇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 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猗欤大哉!〕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

        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速。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听诏谕。此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门,亦复如是。未断惑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又已断惑业,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祈尽舍旧习,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习。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下.净土问答并序)

        :净土法门,既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俾万法归一,一路同归,竟尔兼谈各宗,反启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净土之实益乎?

        :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若止净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机宜,同入佛法乎?

        :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念观音为保生,以故修净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临终多因恋世,念观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从其家属之意,因亦助念观音,不念佛。果病愈,固无憾,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又误生西之机缘。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办法,始圆通?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转念佛号以送死乎?或始终专念观音,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寿已尽即生西乎?

        :人有大病,即当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寿未尽,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弥陀,即无量寿,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念佛,, 寿未, 尽亦能延生。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则误事。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念阿弥陀佛,极功尚能成佛,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三编下.答卓智立居士问)

 

  •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五明学佛网: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  

     张秉全居士:学习《净土决疑论》摘记——印光法师殊胜开示之 

     陈永革博士: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 

     余池明居士:为《印光法师文钞》题词的文化名流 

     余池明居士:略述《印光法师文钞》学习方法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11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10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9 

     传印法师:印光法师悟道年时考 

     印光法师:修净业者,均当预讲临终助念之益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新白话版6 

     印光法师: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 

     印光法师:人虽至愚,无不怕死,念观世音可保不染此恶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