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日期:2011/5/25 18: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典所谈的道理统统是相贯通的,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契入这个道理,孟子有一段话也点出了反求诸己的重要。“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没听过,有听过没有?还是你们现在的境界就是每一句都当第一次听?那种态度,这样也很可贵,这样会让台上的人很有灵感。“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苦口婆心,有人看《论语》比较短,《孟子》比较长。因为时代不同,孔子那个时代,讲这样的话人家就懂了。到孟子那个时代,人的基础差了,讲得太短了他听不懂,还得要从好多角度给他分析、给他引导,他才“哦!原来是这样”。所以不能嫌孟子啰嗦,你就误解了孟子的一番苦心。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得要讲到这个分上的时候,人才有一点明白。所以从几个角度。

    我们去爱护人,但是没有办法跟他搞好关系,要“反其仁”,就是反省自己这个心是不是真正念念为人着想?还是只是做个表面功夫而已?大家有没有发现,或者是自身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比方我们对这个人很好,另外一个人跟他关系也不错,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反而比不上另外一个朋友跟他的关系。而那个朋友其实很少跟他怎么联络,久久打一次电话,我们一个礼拜还打三次电话,结果他反而跟那个朋友好,跟我们比较没那么亲。大家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事?感觉心里平不平衡?我都花那么多时间,对他那么好,他对我这么冷淡。那个人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一接到,他说真高兴接到你的电话。心里极不平衡。这个都是看到相上了。那个打一通电话的,他是至诚心,一接上电话,至诚感通,他们的心没有距离。许哲女士她们成立的那个单位叫“HEART TO HEART SERVICE”,你们都没有注意?这个也要写吗?heart to heart,heart不是心吗?真心对真心,自然没有距离。所以遇到这个情况也要反求诸己,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经营这个友情,反比不上人家一个月才打一通电话?还是反求诸己。带着目的,有求的,对方有压力;无求的心、道义的心相交,一点压力都没有。好,所以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我们今天管理人、带领人,不能管理得好,反省自己的智慧、见识不够,不能怪底下的人。“礼人不答”,我们对一个人很恭敬,他不怎么理我们,我们要反省,不能只是做这个恭敬的动作而已,我们自己的内心有没有真正的诚敬对待他人?比方我们学了《弟子规》之后,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特别恭敬,恭敬在哪?九十度鞠躬。那只是个相,那个恭敬要在哪里?不是那个鞠躬而已。有没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对他有恭敬的态度?真是这样,跟家里的人绝对不会有不愉快,不会有摩擦。你这么恭敬他,怎么可能会摩擦?可能九十度鞠躬,但心里面还不认同家人很多行为,心里还在那里嘀咕,还在那里指责,只是没说出来而已。反其敬,内心没有真正的恭敬,所以皆反求诸己,重要。这一句教诲要透过博学,我们从孔子的教诲、孟子的教诲、圣贤的教诲体会愈深,就博学了。

    审问,请问大家,我们昨天在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有没有突然有疑问跑出来?都没有?有没有?有没有感觉?有委屈的感觉。都没有?请受小弟一拜,你们的境界太高了,马上这句话就容纳在心里面。可能就会有人问:我已经对他这么好,怎么结果是这样?很好,他提出来问,你要很高兴。现在这个时代,人有时候不知道,都不问,闷在心里;他闷着,没有完全接受、搞清楚,他用不上的。接触了一大堆经典,听了一大堆演讲,生活还是生活,用不上。他得要理解了,他才能去落实。所以他听不懂马上问,这是很可贵的,这就是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装懂。

    但是有时候,比方我们从事教学,讲的时候看到底下的人的表情就是不懂,可是他又问不出来,怎么办?要帮他问。你们有没有经验,比方说你们去听一堂课程,他在讲一个道理的时候,你马上疑问就跑出来了:是这样吗?假如是什么情况?结果那个疑问出来的时候,这个讲课的人下一段就刚好就讲你的疑问。有没有这个经验?那就是讲课的人他发现人家问不出来,可是他知道问题在哪里,“力不能问,然后语之”,《礼记.学记》里面讲的。他已经把疑问很自然的表现给你看,你假如了解了,刚好帮他问、帮他答,这是可以的。现在怕问题出在哪?听的人听不懂,脸还是装懂,然后就这样。其实说实在的,嘴巴在笑,眼睛骗不了人,观其眸子。但是不懂还要装懂的时候,人家也不好说,那就再看机缘。所以,其实审问很重要,审问它包含的就是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境界,坦诚很重要,诚才能学道,掩饰、逞强那个学不了道。

    我们昨天有提到,人生就像镜子一样,你对着镜子笑,它就对你笑,你哭它就对你哭。可能我们马上想到,我对他笑了一个月,他怎么还是对我哭?问题还是出在哪?自己。你折磨人家三年了,怎么要求人家一个月就变过来?这也没有道法自然。所以任何情况出现,心里有疑,还是要有一个坚信的态度,就是不是经典有情况,一定是我们自己有情况。经典假如有情况,这几千年来早就被去除掉了,还留在经典当中的都是真理。所以我们昨天在跟大家交流,从五伦关系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统统是慎思、明辨。明辨自己为什么做了,得不到好的结果?原来自己的心上还有求,还有贪心在,心上还有傲慢在,人家感觉到这分傲慢,纵使我们讲的道理再好,人家心里抵触。我们可能心里还有情绪在,还有怨恨在,这个都是明辨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一修正,结果就愈来愈好。

    接着,道理搞清楚了,落实,笃行。“言忠信,行笃敬”,都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心境当中流露出来。惩忿,一有摩擦了,我自己脾气不好,反求诸己。窒欲,被一些境界转了,我自己定力不够,德行不够,欲望太重。所以,这一个反求诸己,贯穿在整个四千五百年老祖宗的教诲当中。道理都是兼容的,它不是跟知识好像一块一块的,我们不是学知识而已,我们是学智慧、学德行。这些理都是贯通的,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要用悟性去学。颜回,孔子称赞好学,颜回是闻一知十,羡不羡慕?想不想要?你们的意愿不是很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