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五时佛经串讲31—华严经解分22十地品之三第五地


   日期:2011/5/27 1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时佛经串讲31--华严经解分22十地品之三第五地(选)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其中的第五难胜地。请大家先看他的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其中的第五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于诸蕴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我所。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虚妄、贪著,断尽出离;若有若无,皆如实知。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返,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干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者,不忘诸法故;名为智者,能善决了故;名为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名为惭愧者,自护、护他故;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名为觉者,能观是处、非处故;名为随智者,不随于他故;名为随慧者,善知义、非义句差别故;名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为方便善巧者,能随世行故;名为无厌足者,善集福德故;名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为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众生入涅槃故;名为勤求不懈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名为发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名为勤修种种善业者,能具足相好故;名为常勤修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名为大尊重恭敬法者,于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名为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名为日夜远离余心者,常乐教化一切众生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化众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化众生,示现色身教化众生,演说诸法教化众生,开示菩萨行教化众生,显示如来大威力教化众生,示生死过患教化众生,称赞如来智慧利益教化众生,现大神通力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众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根,无有退转,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妓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住此地中,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间善根所能倾动。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于诸众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众生住实谛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现在,华严经我们已经学习到十地品中的第五地了。老实说,华严经到了这里是很不好讲,因为到了这里,是菩萨修证进入了自心内现的实际境界,这个实际的境界,只有进行实际修证的当事人,才明白地了知,其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都是在识心作用当中的依文解义而已,并不是自己实际见到了那个境界当中的实际状况。所以在佛法上,一旦涉及到自心内证的实际境界的这些法,就需要我们加倍小心了,因为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实际证入到那个境界当中去,对于那个实际的境界就不知悉,没有自己知见其中的实际情况,自己就没有实际能力说明其中的法,就只有放下自己的主观主义的臆想心,就只有完全地随顺佛经当中本来的说法,就只有依据佛经中的原义来照本宣科地说明,而不能师心自用,按照自己臆想的东西来敷演一通,这是一种根本错误的作法。如果不能原原本本地遵照佛法的本义来作讲解阐释,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谬误出来。在以前出现的论师当中,就出现了误解佛教正法意义的例子。比如现在风传于世的所谓西藏密宗,他们的许多理论和修法,乃至其根本最高理论和修法,违背佛教正法教义,荒诞怪僻,错谬百出,甚至他们大力鼓吹和遵奉的应成派中观论,连众生的根本,即是众生的如来藏识也要否定,大家看看他们的理论,谬误到了何种程度,真是瞎人正眼,罪大恶极。如果连众生的如来藏识都被否定,整个佛教正法的基础就被连根铲掉,佛教正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坚持和守卫佛教正法,反对和破斥魔外邪法,就成了保护众生法身慧命的必须之举。

末学置身在这个祸患百出的末法世间,平时耳闻目睹的事情,很多时候真是感慨万千。这个世界真是多灾多难,就拿我国来说,解放前的战争,解放后的瘟疫,以及近几年的非典疫病,禽流感疫,地震,水灾,火灾,雪灾,冰雹,泥石流,接二连三地发生出来,令我国生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这些所有一切的灾难,不过都是过去的共同恶业成熟,而显现出来的业果报应而已。这个地球以后的众生的日子,必然将一步一步地恶化,恶业果报也会更加厉害,更加残酷惨烈的悲剧将在这个地球不停上演,这是一个毫无疑义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学佛的人,都要力求今生即得解脱,不可寄希望于来世,当知来世更加剧苦,要不折不扣、坚定不移地遵奉佛教正法,理智地选择真正能够即生解脱的法门,来切切实实地实际修行,以期今生解脱生死的目标得以实现。

可是在这个末法时代的悲剧世间,不但有国土世间的依报灾难,不但有众生身心的正报灾难,还有天魔外道坏乱佛教正法的灾难。佛教正法,是导引世人出离生死的唯一法宝,世间众生如果没有佛教的正法,必然个个都不能真正解脱生死。可是真的很悲哀呀,我们这个末法世间,已经到了魔强法弱的法运低谷时候,有不少的学佛人,在魔外邪师的误导下,已经堕入不能了脱生死的魔外邪法之中而少有知觉,真正能够让他们回心自省,辨邪识正,重新返回佛法正道者,往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才能成功。何况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不少的人颠倒迷惑一辈子,至死也不能回归佛教正道的。这些魔外邪师,蛊惑诱骗学佛人还真是有一套,一旦把学佛人拉拢进去一洗脑,再进行一番精神意志的控制,再进行一番迷魂药的播弄,就把这些学佛人搞得神魂颠倒迷失了正确的方向,这些受魔外毒害的学佛人,刚顽固执,一个个都象得了癌症一样难以医治。

在上面,末学依据现实观察现实,发了一点感概。现在我们来回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之中。请大家先看以下的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菩萨在这个五地当中,善修菩提分法,这个菩提分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三十七道品;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七菩提分,也就是七觉支。由于经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菩提分法是指的什么,所以我们把这两个意义都了解一下,而不去妄测他究竟是指的什么。菩萨善修菩提分法,随顺真如而修,以自愿力所持,自心的愿力和如来的念力相互联通,于是就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这里,讲到了如来的护念之力。一切众生,要得到如来的护念之力,必须自己的内心要发起回向如来的愿力,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自心念力,与如来念力,如磁吸针,相互吸引而不分离。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用母子互相忆念来作比喻,也是说明的这个道理。实际上,一切生死众生,如同逃逝离开如来母亲的儿子,这个如来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忆念儿子,如来母亲忆念儿子的心,是恒常具有而不间断的。但是作为逃逝远方而轮回生死的无明迷惑众生,就不一样了,由因他们的心,被无明所惑,被业障所缠,往往忘记了如来母亲而毫不自知。这个迷忘如来母亲的儿子,通过学习佛法,才知道他原来还有一个如来母亲。这样从道理上识得了自己的如来母亲之后,在事相上才晓得修习佛法,忆佛念佛,以自心所发愿力,念念回向如来母亲,与如来母亲的护念之力息息相通,从而得到不退转心。

 

现在我们来学习其后的经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在这里,首先说到了四圣谛。我们引用一本佛法入门书中的说法,来学习一下这个四圣谛,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内容。四圣谛,其中的苦谛和集谛,是说世间的苦因集起法;其中的灭谛和道谛,是说出世间的道由灭成法。苦因集起法,就是世间的因果;道由灭成法,就是出世间的因果。所以这个四圣谛,实际上就是讲述世出世间的因果法,因此四圣谛和因果法密切相关。这个四圣谛的展开,就是十二缘起的流转和还灭,因此这个十二缘起,也和四圣谛密切相关。十二缘起的流转,就是世间因果;十二缘起的还灭,就是出世间因果。所以,实际上在这里彼此密切相关的佛法知识,有三个,第一个是因果,第二个是四圣谛,第三个是十二缘起,因此我们就把他们合并在一起来学习。

 

先来学习因果知识。

() 业力的因果律

「业」这个字,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而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各种各样的主动意志识心造作力,或其所引起的结果。

由主动意志识心造作力,所产生的善恶无记等一切业,这些业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中。这些种子遇缘会产生现行,到了现行时果报分明,一定善因是善果,恶因是恶果,这就是所谓业力不灭的因果律。通俗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业力的因果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相互代替。你现在所得的这个结果,就是由过去的那个因种而来,好比种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从那种子生长而来。这就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从因中的种子,开花结成的。

佛陀教人信业力,信因果,依业力的因果律说业报有三时业:()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而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而次生受果报;()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而多生后受果报,这就是从过现未三世,说明因果是不会消灭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业力因果律的定理,谁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着纯正的意志识心力,使自己的一切行为纯乎于善,有慈爱、容忍、宽恕、不争、不报的美德,向利他的善业去努力,于是幸福的花果,就从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而出。

() 因缘与果报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之一,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种子,「缘」是一种助成力量,「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很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教把这些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可得四种,称为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比如一粒椰种,对于椰树的生长,是有最亲切的关系;等无间缘,就是使这粒椰种的生机不断辗转生长;所缘缘,即是对这粒椰种,辗转生长增胜的希望心;增上缘,是指肥沃的泥土,以及空气、温度、雨水等等帮助椰种发育长大的助力。因有这四缘的关系,才助成椰的种子,由发芽、长成、开花、而结果。这结果,也就是因缘结局的果报。椰树如此,推至世间一切诸法的生成,也都离不了这四缘的关系。

果报的「果」研究起来,也可分成现果、来果、后果的三种。所做的善恶之因,在现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现果;在来生成熟的,叫做来果;在后后多生成熟的,叫做后果。这是从三世的时间上,说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间关系虽极复杂,而是有条不紊,亳厘无差的。同时果报所以有现生成熟,有来生成熟,有后生成熟,其原因约有二种: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种在地下,瓜种即年生成可结瓜果,而桃核出生,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力量有强弱:如四缘并进,条件具备,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只有一种或两种,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阳光不够,空气缺乏,那么这棵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推迟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定理,就怀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见世间许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 而那些做恶的坏人,反而晨夕享乐, 过着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这道理凭三世因果的眼光看来,是很简单的,即好人今受苦报,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果;而今生虽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恶人做恶反得好报,亦是这个道理,因他前生种的好因已熟,先享福报,今生所造的恶因,业缘未熟,苦报还在来生,任他怎样也逃不了的。「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果的定律还有两个要点:一,是「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种子永留识中,不会坏灭,遇缘便起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要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办法的;唯有修习佛法,断尽三界烦恼,获得清净种子,方可免除恶报的痛苦。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须知多做善事,多增善缘,只可使恶报由重转轻,所谓「重报轻受」;同时由于善缘增多,恶缘渐减,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可见欲从好的因缘,得到好的果报,人生在世,多做善事,还是极需要的。

  

() 缘起的人生宇宙

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能够例外,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时时处处相互关连之网。

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扩开去,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再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可以砍来做家具,而家具又可以供人应用;由因缘所生的树,又可以做别的东西的因缘;物物相助,又可以关涉一切万有。万物助长于一物,一物又可以关连到万物。宇宙万有,就是这样互相关连。

又如一个人的生存,小时要靠父母的养育,长大了要受学校的教育,还要靠朋友的帮助; 衣食住行一切生活物资,要靠农人、工人、商人的供给;生存的保障,要靠国家的组识,军警的卫护。一个人也必然的要尽他的知识能力,去替社会做事,给别人作「因缘」,「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屋给人住」。社会是群众分工合作的组合,而人生社会的相依共存,也是互相关连的。

万有都是缘起相关的,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社会上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存在的。个人既需要社会群众的助力才能够生存,必然就也应该贡献自己的能力给社会群众,去帮助别人的生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来自群众,一切还归献给群众。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记了我所依存的社会群众。应该将个人融化在社会群众中,去为社会群众服务谋福利。

再来学习四圣谛知识。

佛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字,是解作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二、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为因。

三、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的根本,此二谛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为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是为声闻乘修证涅槃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槃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贪,2嗔,3痴,4慢,5疑,6身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断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学,以破我执,证得我空真如,而解脱生死。

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开示憍陈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现将三转四圣谛列表于下:

初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次转  劝修:此是苦,你应知

三转  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初转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转  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三转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

初转  示相:此是灭,可证性

次转  劝修:此是灭,汝应证

三转  作证:此是灭,我已证

初转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转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三转  作证:此是道,我已修

【注】

1、五阴炽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炽盛,故苦。

2、转法轮佛说法,叫做转法轮。轮的意义:(1)如碾米之轮,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烦恼。(2)如舟车的轮,能通行抵达于目的地,喻佛法能通达四德涅槃(常、乐、我、净叫做四德涅槃)。转的意思,谓诸众生能所改转,即转迷为悟,转染为净,转凡成圣。故法轮依第一解,使众生藉以破五住烦恼(五住烦恼1)三界见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无色界思惑,(5)无明惑。),依第二解,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槃之岸。

3、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为贪嗔痴诸迷惑是苦因。灭谛是消灭烦恼,证涅槃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4、佛初转法轮说四圣谛三转十二法轮,教史上称此次说法为转法轮经。

5、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也是有具足三宝的开始。(最初的具足三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五比丘。)

 

再来学习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无明 ─ ─ 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愚痴或迷暗的意思。此无明是生死的根本。
(
) ─ ─ 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有时作恶,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
 (
)─ ─ 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遇缘托胎受果报,成为现在之生命。
 (
)名色 ─ ─ 「名」是精神,「色」是物质,是成立生命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形成。
 (
)六入 ─ ─ 为六根具备,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渐次具足。这时的胎儿,虽成六根的模型,但对外界的感觉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
(
) ─ ─ 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到长大,其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
)─ ─ 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婴儿出世后,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遇顺境则

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
(
)─ ─ 以染着贪爱为难得,由受而来,对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执着在心,不肯放松,故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
) ─ ─ 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追求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造出恶业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
(
─ ─ 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着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未来又受苦果之报。
(
十一) ─ ─ 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
十二)老死 ─ ─ 这是说明既然要再受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随

之而来。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轮回,是通于过去现在未示三世的,即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所以叫做轮回。

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所修的法门。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乘,或辟支佛乘。

 

我们学习了上面的知识,就要切实认识到因果的重要性。此因此果,彼因彼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作为佛的弟子,说自己是信佛的人,第一要信什么?第一就是要深信因果。因果报应,自作自受,一切世间苦报乐报福报祸报,都是依其因而得其果;一切出世间所修行法,从声闻至菩萨乃至最后成就佛道,亦无一不是依出世间因而得出世间果。印光法师常常在强调因果,例如他说:

 

现今世道人心,坏至其极。凡圣贤所传述之道,德,仁,义,孝,慈,廉,节,均废弃之。凡古昔所不忍见闻,不肯挂齿者,均极力提倡,期其一致进行。而男女自由恋爱,裸体相抱跳舞之场,与学校,不知其数。大学堂,画裸体画,以期美术进步。美术固能进步,绝不虑人道退步,畜道进步乎。汝等均少年,须知好歹,切不可于此种灭伦灭理之邪说中,中其毒气。则后来尚可自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愧怍。否则,纵艺高学博,于己于人,有何所益。汝须知因果报应,了无或爽。虽一时或未能即见,而过数十年,决无不见者。况死后,及来生后世,凡夫不得而知者乎。今日世道之坏,由于儒者多不信因果报应,及与轮回生死。彼理学家,窃取佛经要义,以宏儒宗。反以佛普度众生之道,谓为蛊惑愚俗,而辟驳之。致凡儒者不肯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相劝导,大家都认作若有若无,故世道日益浇漓。具顶天履地之气概,不随流俗所转者,无有几人。而欧风一至,胥然风从,变本加厉,故成今日之世道。人情如水,礼法如堤,去礼法之堤,能不人欲横流乎。人欲既横流,礼法务力去,故感大水遍发,江堤河圩,到处破坏,几多人民,被淹而死。有未死者,无衣,食,住,号寒,啼饥,不忍见闻。纵有好善之士,多方捐募,卒以人多款少,难以遍及。而江堤河圩,须款更多。若不修,则由小至大,水尽横流。若修,则实无此财力。而况盗匪猖獗,南北交仇,外侮横暴。此际之人民,真可谓可怜可悯,而无所控告者。汝二人年纪尚轻,必须恪守旧道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乃做人之规矩准绳。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即谓之亡八字。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兽矣。(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宁德恒德复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他又说:

 

况今之时局,岌岌危殆,何可远来。但愿彼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提倡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俾一班肆无忌惮者,知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或即生作善作恶,即生受福受殃。或今生作善恶,来生方受善恶之报。或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万亿生,方受其报耳。理学,借佛法之奥义,以宏儒道,恐后世之人,悉入佛门,遂妄加辟驳。谓佛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皆属哄骗愚俗之妄语耳,岂真有所谓轮回之事乎。以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令谁受苦,令谁轮回乎。从兹君子懈其自修,小人敢于造业,以尧桀同归于尽,又何必终日孜孜以勉力修持,以求身后之空名乎。由是之故,儒者多半皆以因果轮回为荒诞。即有真知实有,亦不敢提倡,恐人谓彼为俗儒,违背先哲。又或有小竖立,可入文庙。若提倡此事,则入文庙,便绝望矣。由是大家不是极力辟驳,便是绝不道及。循至近世,欧风东渐,靡然风从,又复变本加厉,唯恐人之或有异于禽兽,唯恐人之或有明伦知道者。此之现象,究其根源,实基于理学破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学说。徒欲以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以为化民成俗之据。而将令一切人不得不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之权,完全废弃,而又毁訾。譬如长江大河,由有堤圩,故不横流。人情如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事如堤。长江大河去堤圩,则决定横流。人情若无因果轮回,而犹以礼自闲者,千万人中,难得一二。除此上智之外,孰不以任意纵情为乐乎哉。是以现在欲天下国家好,非提倡因果轮回不可。(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潘仲青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光是正确理解了因果的道理,认识到了因果的重要性还不够,我们还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实际做到。虽然,我们作为无明生死凡夫,无始以来的污浊习气极其深厚,不可能一下子就断除得干干净净,但是我们在认识到了佛法的真理之后,不能无限期地放纵自己,总得自己要求自己有一个重新开始的时候,所谓定下一个开始时期洗心革面,改往修来。我们认识到了自己无始以来,所造一切深重罪业,从而要在自己的内心,发起真正的惭愧心,发起真正的忏悔心,应当依佛所教,在十方三世佛菩萨前,以真心诚心深重之心忏悔业障。这方面的忏悔文很多,我愿意与莲友们一致进行,共同忏悔业罪,共同改邪归正,共同消除业罪,共同种植往生净土的福德资粮。

 

此地菩萨的主要修行事务,就是其后的经文所说: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其余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去体会。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严经       阿弥陀佛)(五明学佛网:华严经       阿弥陀佛)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临终关怀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净界法师: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上师阿弥陀佛修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张秉全居士:一句阿弥陀佛,成佛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