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五时佛经串讲32—华严经解分23十地品之四第六地


   日期:2011/5/27 17: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时佛经串讲32--华严经解分23十地品之四第六地(选)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其中的第六现前地。请大家先看他的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灭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著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恶,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圆满。佛子,菩萨以此十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又得诸佛甚深法藏,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映蔽。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十地中的第六现前地。这个现前地中所讲的佛法主要内容,是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这个十二缘起,本来是佛法当中很重要的内容,应当仔细讲。但是我们只是在这里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因为现在的末法众生,发大心实际修证的人极少,大量的学佛者根本没有能力实际知见这个实证的境界,不能亲自得知十二因缘的实相,因此即便说得再多也没有多大的实际益处,所以在这里只是引用有关佛学人士的说法,对之作个说明以了解一下而已。方伦居士所编写的佛学教本中对此的相关解说: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当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依天台 (1) 教义,缘觉与独觉不同:有一类行者,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为缘觉。另一类是生于无佛之世,无从闻法,但以宿世修学力故,能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世间无常,而断无明心想。或在山间林下,见飞花落叶外景,以一念相应慧,豁破无明者,皆名独觉。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文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

第一「无明」是疑暗义,为烦恼的通称,因属于心意的想计,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疑暗的念头,而有所造作,因属于身口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由于过去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

第三「识」,谓今生投胎的知识,或升天,或入地狱,乃至驴胎马腹,皆由此一念为前导。

第四「名色」,名指心,谓其但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此时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渐完具,将出胎之时。第六「触」,是出胎后,与环境接触也。第七「受」,是毕生根尘识,所领受的苦乐遭遇也。由现世的遭遇,复种三因。

第八「爱」,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

第九「取」,因爱著生起执取之念也。

第十「有」,既由爱取,兴起诸业,必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这三因中,爱取同于无明,有同于行。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

第十一「生」,为未来的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当然必须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注释】

 (1)天台为浙江省山名,隋智者大师,居于此山,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简称天台或台宗。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

十二因缘的次第,对于过现未三时因果的递嬗 (1),分析得极为详尽,而且秩序井然。欲避其果,须断其因,这便是缘觉乘行人所觉悟之点。

若照流转门 (2):十二因缘的每一支,皆由因缘果,因生故果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为一切有情,历三世,受轮回的因缘,很明显的:由于无明既生,而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生。

若照还灭门 (3):十二因缘的每一支,皆由因灭故果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是为一切行人,出三界的因缘,很明显的:由于无既灭,而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灭。

十二因缘,即是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过去的无明、行二因,与现在的爱、取、有、三因,皆是集谛,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与未来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谛。若行者感于苦集而修道,以观智 (4) 戡破生死之源,及出于无明,这便是道谛。逮至无明灭故,而老死灭,这便是灭谛了。

入世和出世的两重因果既明,佛门行者,对于六凡 (5) 的何自而来,四圣 (6) 的何由而去,业已了如指掌。兹将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列表于左,藉明界内 (7) 有情,因惑造业,因业受苦的关系。

 

【注释】

(1)           谓演变交替也。
(2)
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谓之流转。
(3)
涅盘亦名灭度,行者修道证涅盘,谓之还灭。
(4)
观见法之正智也。
(5)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此六者皆属凡夫位,称为六凡。
(6)
佛、菩萨、缘觉、声闻、此四者皆属圣人位,称为四圣。
(7)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对于界外之佛菩萨净土,而称为界内。

 

善谈因果者,必不离于心性;善谈心性者,必不离于因果。十二缘起是因果的展开法相,所以谈及十二缘起,必不能离于心性。由于心性不守自如之性而缘起无明,由此因故,才有其后的相继流转,如是展开十二缘起之因果相续法相。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以心性实体为唯一基础之因果的流转;十二因缘的还灭,是以心性实体为唯一基础之因果的还灭。现在有许多说法,没有说明这种关系,说明十二缘起时只是针对十二缘起而言,没有把这个十二缘起同心性实体联系起来,并没有说明心性实体是十二缘起赖以发生的基础,没有说明使十二缘起这个因果现象得以发生的那个承载者实体心性。而是说心性即说心性,说缘起即说缘起,没有把心性和缘起统一起来,分裂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今说法当中的一个严重缺陷。建议佛子学者注意这个问题,善学佛法善思佛法善解佛法,审慎地对待这个问题。

 

这个第六现前地的菩萨,所修学的主要事务,就是后面的经文所讲: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其余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去体会。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严经       阿弥陀佛)(五明学佛网:华严经       阿弥陀佛)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临终关怀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净界法师: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上师阿弥陀佛修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