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语录卷上【3】


   日期:2011/6/11 18: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语录卷上【3】

  卷上

  一穷人遥望。见钱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于其傍。复一人至。得钱一串携去。夫钱非蛇也。而蛇现者。唯业所感。唯心所现也。钱上之蛇。固是业感心现。而蛇上之钱。独非业感心现乎。钱上之蛇。一人之别业妄见也。蛇上之钱。多人之同分妄见也。一人之妄见。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见。其妄难知。以易知例难知。难知亦易知矣。然则蛇固蛇也。钱亦蛇也。推此而往。内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钱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现。便能螫人。唯心之钱既现。便得享用。非谓唯心。便无外境。且娑婆之秽苦。安养之净乐。皆唯心现。唯心之秽苦既现。则遭大逼迫。唯心之净乐既现。则得大受用。既秽苦净乐皆唯心现。何不舍唯心之秽苦。以取唯心之净乐。而乃久经长劫。甘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惟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磨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概论乎。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五十五位。以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故菩萨造起信论。祖师作信心铭。以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也。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噫。信之时义大矣哉。

  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称性四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无量长劫。修习大行。至于因圆果满。自致成佛。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弥陀之所以为弥陀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能。力无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两句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两句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若不合此两句作一句。便当演此两句作四句。谓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虽为四句。义亦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总一事理圆融耳。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何也。以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若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以有生为生。则堕常见。以不去为不去。则堕断见。断常虽同一邪见。而断见之过患深重。故不若执事之为得。然总不如圆会二句为佳耳。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真法无性。染净从缘。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未完待续——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彻悟大师       语录)(五明学佛网:彻悟大师       语录)  

 其它:雍正皇帝与《御选语录》(张文良) 

 杨曾文教授:早期禅宗的珍贵资料--神会语录 

 杨曾文教授:《御选语录》 

 宋智明居士:禅网应机语录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语录 自序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撷要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1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上5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