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语录卷下【1】


   日期:2011/6/15 8: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语录卷下

卷下
杂著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着噫。旨哉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着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谓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若谓西方实有。不可移易。此凡情执着之常有也。若谓一切境界。循业发现。即其现处。当体全空。此则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若互夺双亡。二谛俱泯。则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两立。二谛俱存。则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双泯时。便双存。正双存时。便双泯。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又此有缘起性空。不堕有句。性空缘起。不堕空句。二义只成一法。不堕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义。不堕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缘起。该得有句。缘起性空。该得空句。二谛双存。该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该得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该。设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该四句。唯全该故全超。设有一句不该。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又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一显发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则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圆融。不可思议。又此有空等四句。执之则成四种邪见。通之则为四方便门。执成邪见网。永堕外道种族。通为方便门。便入圣贤阶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触着便烧。此谓四边不容执着也。又曰。般若如清凉池。随方可入。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毫厘无差。天地悬隔也。

 华严经节略要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场。初成正觉。七处九会。一音顿演。称性法门也。按西域记。此经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尘论。下本犹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结集之后。收入龙宫。以上中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龙树大士。但于龙宫记出此本。流布人间。而经来此土。有晋唐两译。佛陀波陀罗所译。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经也。然文虽未备。义已周圆。神而会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后。共有七处九会。古德判为五周四分。曲尽精详。今古同遵焉。第一会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经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举果劝乐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圣位中修证之圆因妙果。非善恶因果之谓也。后皆仿此。其次六会。以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法门。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别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会。说离世间法门。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托法进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会。有本有末。初如来现相放光。具答诸菩萨心念所请果海中事三十问。令其现证。为本会。后文殊于福城东际大塔庙前。令六千比丘顿证十信满心。指善财童子南参诸善知识。为末会。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证入成德分。五周中证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虽广谈法界因果。但令生信开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证入。苟无此证。前之信解行俱为虚设。故以证终焉。详夫全经之大旨。统惟一真法界焉。盖圆该万有。唯是一心。觌体全真。融通交摄。是为诸佛极证之果海。亦即众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势含四重。谓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也。重重无尽。因果缘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觉也。位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于圆融。差别非离平等。平等其差别。初则举法界而全成因果。万德万行昭然。后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尘廓尔。虽四重六位有殊。隐显开合无定。而原始要终。究不离乎一真法界。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是以一心万法。舒卷自由。三际十方。纵横无碍。十世古今互现。无边剎境交罗。犹帝网之千珠。光含众影。类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标华藏。具见染净之融通。而佛号毗卢。直示应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澜翻于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灿于义天。可谓教启无上圆宗。法穷甚深理窟者矣。故得若闻若见。圆文殊智鉴于自心。或诵或持。启普贤行门于徧界。人人入金刚之藏。尘尘树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办。则我即善财。但使法界愿周。而谁非净满。经云。此经不入一切余众生手。论云。唯付嘱最上大心凡夫。斯言岂无谓哉。故知排斥久修开士。聋瞽上德声闻。是皆所以融权执。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则食金刚之少许。固已植乎圣因。剖大经于微尘。终有待夫智者。况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千重楼阁。指声弹而顿开。非贝叶之所能诠。岂管窥可得而测。谬承叱命。愧乏精思。勉述大端。聊备采览云尔。

如欲详明者。藏中有清凉观国师疏钞。枣柏李长者合论。其疏尽精微。冲深包博。而论得大体。痛快直截。二者参而观之。则华严大旨。无余蕴矣。

 楞严二决定义


初义盖示根中之湛性为真因。真因得而后果证可期。二义盖指根中之结相为惑本。惑本明而后断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变之真也。结相者。六根之相也。随缘之妄也。斯则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别耳。惟其相妄。故须解之令尽。惟其性真。故可依而为因。然真既不变则妄即本空。而妄既缘起。则真必全隐。约妄缘起而真全隐。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变而妄元空。性德尤所当明。性德固资修德而显。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门之义而观之。则真妄交融。性修双妙之旨。无余蕴矣。然则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头头。真也妄也。圆陀陀。活泼泼。浑无定相。云为动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净洒洒。赤躶躶。了无定执。夫如是则何惑不断。何果不成。而实亦无断无不断。无成无不成。特对迷心倒见者强分别耳。

 楞严顿歇渐修说
前云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似令一念顿歇也。此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多闻。祇益戏论。似令历劫渐修也。阿难之根。不劣于满慈。而满慈之位。差胜于阿难。何其修证难易之相悬若是耶。此盖世尊据念劫圆融之理。顿渐不二之宗。显妄空以夺法执。斥徒闻而策真修。即所谓看孔着楔。应病与药也。试论之。一念歇狂。顿也。不了则流为长劫。历劫勤修。渐也。究亦不离于一念。此念劫顿渐。似相悬而实不离也。况乃念性元空。时节无体。迷时似有隔异。悟后本自圆融。一念本不殊长劫。而长劫原祇是一念。复何念劫顿渐之可疑哉。向使满慈不索妄因而执实有。阿难不溺多闻而废进修。则世尊顿歇渐修之说。亦不容拈出矣。

 楞严经知见无见说


楞严经知见无见一语。至为要妙。总摄一切诸要妙句。以其即是见犹离见也。华屋之门也。狂心顿歇也。不取无非幻也。闻复翳根除也。归无所得也。灭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觅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归也。子转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机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缘起无生也。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剎那而登正觉也。体得无心道也。休也。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也。一超直入如来地。回头惭愧好儿孙也。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也。撒手到家何所似。更无一物献尊堂也。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也。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尘无所缘。根尘两亡。灵光独耀也。类此句义。不能尽举。唯此四句。摄尽无余。所谓紧要处佛法无多子也。果能一念相应。是为真转全经。古德如慈明圆。权大道。栖贤舜。广道者等诸人。于大见道后。皆作此工夫。谓之无心体道。以其是还乡要路。归真秘诀也。

 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说


金刚经圆明五眼。洞彻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之义。谓众生所以为众生者。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众生岂复可得。众生不可得。谁为能发之人。三心不可得。何为所发之心。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则全妄即真。众生不可得。则全生即佛。果见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为不发而发。称性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此发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一乘决疑论说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此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语也。良以我释迦如来。为众生故。修证此法。无央数劫。行诸一切难行法行。舍所爱之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万千亿。至于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顺悉檀义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无明长夜之宝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诸子以依违之见。肆口诋呵。障正法门。瞎将来眼。疑误众生。殊非小小。谓其无罪。宁有是处。兹以一乘之理。剖决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荡迷云而净尽。耀佛日以重光。诚为法门一大金汤矣。当是时也。诸子天眼法执。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随喜。正使未忘未通。定当顿获胜益。故知此论之作。非特有益于法门。实则有益于诸子。不唯有益于诸子。且深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请即流通。以广法施。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彻悟大师       语录)(五明学佛网:彻悟大师       语录)  

 竺摩法师:竺摩法师法语录 

 其它:雍正皇帝与《御选语录》(张文良) 

 杨曾文教授:早期禅宗的珍贵资料--神会语录 

 杨曾文教授:《御选语录》 

 宋智明居士:禅网应机语录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语录 自序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撷要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3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2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下1 

 张秉全居士:彻悟禅师语录卷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