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自我教言》讲记(七)


   日期:2011/7/1 13: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我教言》讲记(七)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识闻思修行!

    今天学习自我教言第十六颂: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好人,作为一个善人,平时不应该过度希求的有三种。第一个就是“不求富人之财物”。我们不能总是贪图他人的财物,尤其是不能贪图富人的财物。富人有很多钱,具足了很多拥有,但这是他自己修来的福报,我们应该随喜,不应该嫉妒。人家住别墅,自己也想住;人家开宝马、开奔驰,自己也想开。“我也希望像他那样,我也应该这样。”自己也希望、欲求这种生活方式,这都是不合理、不如法的。作为一个富人,他有他的生活与生存的方式,他有他的一些责任与义务。你作为一个穷人,你有你自己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你有你的一些责任与义务。各过各的日子,各尽各的责任,各尽各的义务,这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一个修行人应该保持的一种状态。

    世上有富裕的人,也有贫穷的人,很难平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缘起就是这样,万法就是这样,就是有高低、有贵贱、有好坏、有善恶。没有这些的话就不是缘起了,就不是万法了,也不正常了。这个问题谁也解决不了,佛也解决不了,这是众生的业力。每个人都有业,有共业,有别业。我们都投生为人,都转生到中土,这是我们共同的业,也是共同的福报。

    但是我们这些人,尤其是生于中土的这些人,也有各自不同的福报和业果,都过着不同的生活,都感受着不同的业报。应该各受各的业果,各了各的缘分,互不干涉,各过各的日子,各尽各的义务。这就是人应该过的日子,人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应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修行人。

    有的人非常有钱,但是非常贪心,也非常吝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非要过贫穷、普通的日子,在我看来这也是错误的。我认为,既然你有这个缘分,有这个福报,就应该享受这些,该花的花,该了的了;不应该吝啬不舍,应该一切随缘。若是没有这个福报,没有这个缘分,也不要追求,也不强求。很多人不是这样,非常执着,还误认为这是一种做人的标准,一个良好的习惯。

    佛、菩萨也讲过,有的贫穷者也是一种贪。自己本来没有钱,根本没有这个福报,还非要买房子、买车,到处旅游,拼命赚钱,非要过富翁那种华丽的生活。这是你该做的事,是你该过的生活吗?这样做就是给自己增加压力,增加烦恼!非得要这样吗?没有条件就没有条件,没有钱就没有钱。到处借钱,还不上就着急上火,我看没有必要。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多好啊!

    人一生的快乐,不是体现在房子上,不是体现在车上。你有一套房子,有一台破车就快乐、幸福了?就解脱了?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不可能吧?人就是这样,就是虚荣,装嘛!以上两种做法都是过分的,都是不正常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缘就结什么样的缘,结什么样的缘就了什么样的缘,一切随缘去做。有钱不花是问题,没钱非得花也是问题。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应该做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做一个修行人。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的福报,差不多就行了。佛讲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所以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没有什么可自卑的,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佛讲平等,就是有钱、没钱一样,有权、没权也一样。具有平等的心,平衡的心态,才是真正的解脱。

    人一生的快乐和解脱,与这些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贪图钱财。若是你没有一定的成就,没有一定的定力,钱财就是个障碍,就是个祸害。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若是你有很多钱财,有很大的势力、权利的话,这些肯定会带来很多的灾难、烦恼与痛苦。

    从出世间、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若是你太有钱了,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现在很多人都爱着急:“为了上师三宝的事业,我得赶紧赚钱、买彩票;我要中五百万,然后拿三百万、四百万来做上师三宝的事业。”如果你真有钱了,肯定做不到这些,因为你对钱的贪着还没有断除。现在你发心挺好,但是钱真正拿到手了,你就舍不得了。就开始什么都要了,就想享受了——到处旅游,到处消费。然后就想:我有这么多钱,该做什么呀?想做这个,想做那个,忙得不得了。若是你真的没有看破、放下,没有一定的定力,那就完了,钱一定会把你压死。

    以前有个故事,说有两户人家挨着住。一户人家特别贫穷,两口子靠卖豆腐维生;另外那户人家做好多好多生意,非常富有。但是有钱的富翁,每天都特别苦恼,总是愁眉苦脸,没有开心的时候。旁边卖豆腐的夫妻俩,每天又唱又跳,日子过得非常开心、自在。那个富翁就想不通了:我这么有钱,手下有这么多人,但是我一点点都不快乐,一点点都不幸福;隔壁卖豆腐的夫妻,每天靠赚一点点钱过日子,跟我比就是一无所有,可是为什么那么开心、快乐,那么幸福呢?他就去问别人,那个人跟他说:“你明天把三十两银子扔到他们家院子里,然后你就知道答案了。”

    这个富翁晚上就把三十两银子偷偷放在隔壁的院子里,第二天被卖豆腐的两口子发现了。他们想不通,这银子是怎么来的啊?然后就偷偷藏着、守着。接着又开始想,这钱应该怎么花,应该去做什么生意。每天都考虑、忙活这些,原来的唱啊、跳啊都没有了,再也听不到、看不到了,再也没有以前自在、快乐的生活了,只剩下痛苦与烦恼。那个富翁才知道了:“哦,原来我不快乐的原因就是有财富!”

    美国有个富翁也说过,他有很多钱,但是他一点点也不快乐。真的是这样!作为一个修行人,财富是修行最大的一种障碍。很多大企业家、大老板,有权、有钱的人,他们也不是不想解脱,也不是不想学佛,但是他们没有这个机缘,发财了以后,想放下但还放不下,想坚持但还坚持不了,痛苦得不得了。若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没有真正的、殊胜的成就,这些钱财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相反,只能给我们带来祸害与灾难,带来烦恼与痛苦。

    如果你开悟了、证悟了,能够看破了、放下了,那个时候黄金和牛粪等同,手掌和虚空等同。那个时候是无碍的;但这之前钱财对修行来说是一种障碍,而且是最大的障碍。有钱人能够真正进入佛门,能够真正用心学修是很难的,特别不容易。

    临终的时候也是,钱财是最大的障碍。以前有好多好多公案,很多亡灵都没有离开,有的转生为饿鬼,有的转生为傍生,就是因为贪着钱财。

    有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位喇嘛,他没有别的,只有一个木碗;但是那个碗的木质非常好,他非常喜欢那个木碗。临终的时候他也没有放下木碗,后来转生为一条蛇,缠在那个木碗上。人在临终的时候,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些亲人、财物,这是往生、成就最大的障碍。

    第二个是“不求高贵之地位”。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不应该去追求那些名声、权力和高贵的地位。若是自己有这个福报,有这个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这些;否则你再去求,再去贪图也没有用!我经常跟大家讲,做事情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连自己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到,还想做大事?这都是不正常的。

    做好人,在哪都可以做;做好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可以做;做好人,应该以普普通通的身份做。若是有高贵的地位,有一些大的名气,你不一定能做个好人。不说作为一个修行人,你仅仅想做一个一般的好人,想做一个善人,都不应该希求这些高贵的地位或是名声。

    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然后去做一些善事,做一些好事,我看这很符合实际。作为一个修行人,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的修行和智慧,更不能追求这些;若是有一定的修行和智慧,有地位、有名气、有才能,怎样都可以。因为这是一种工具,一种资粮,你可以利用这些去弘法利生。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的修行和智慧,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些还是没有的好,还是不接触的好;因为这都是造恶业的平台,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有这些,造业会更狠,因为有力量啊!有了这些,做善业有力量,造恶业也有力量。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不应该追求这些名声、地位。若是自己命中自然有这个福报,有这个缘分,也不用逃避;若是没有也挺好。

    第三个是“不求华丽之衣饰”。作为修行人,平时的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不能太过分,应该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地。若不是为了表法,而是为了自己的美丽,为了使自己显得好看一点,经常抹这个、画那个,就没有意义了。现在在内地有好多好多这种情况:今天觉得黄色的头发好看,就把头发染成黄色的;明天觉得不好看,又把头发染成红色的;后天又不行了……每天都做美容、化妆……浪费时间、浪费钱财、浪费资源!太虚伪了,太假了,一点点也不好看,但是很多人都愿意搞这些。

    如果有一个清净的发心,是为了庄严坛城,是为了表法也行。但是很多人发心、目标并不是这些,而是为了使自己显得好看一点,显得年轻一点,然后出去唬弄众生,忽悠众生。把自己弄得好像挺华丽,挺美丽,但本身并不漂亮。这样做有用吗?还有的人今天觉得西藏的装饰品好,弄了几个;过了几天又觉得不好看,然后又弄其它族的装饰品。过几天又觉得不好看,又去买印度的,或者韩国的装饰品。衣服也是,今天穿这样的,明天又穿那样的。有的人老换衣服,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整天都在换。修行人不应该这样!

    第十七颂: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众望所归者”,就是大众寄予希望的人。那些上师、善知识,包括领导、高官,也是众望所归者,好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每一个大德,每一个善知识,每一个上师,都有好多好多有缘分的众生、眷属、弟子。他们是人天的福田,人天所有众生解脱的期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好多人都崇拜、赞叹他们。如果你诽谤他们了,不是伤害一个人,而是与他有关系的眷属、弟子都会受到伤害。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对自己也不会有好处。肯定会在无意当中给自己带来危害,带来麻烦,也许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修行上更不用说了,诽谤佛,诽谤菩萨的罪过,超过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因为前几天也讲过,这些真正具德的上师和善知识都是佛菩萨的化现。

    佛快要涅槃的时候,阿难哭泣地说:“您涅槃以后,谁来救度我们,谁来做我们的怙主,我们依靠谁呢?”他非常伤心地请求佛不入涅槃。佛安慰他,同时也说了:“我可以化现为很多上师、善知识来度化你们;将来所有具德的上师、善知识都是我的化现。”莲花生大士也亲口说过,将来所有的上师都是他的化现。这个世界第一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二佛是莲花生大士,两尊佛都这样说过。

    因此,若是你诽谤上师,诽谤善知识,实际就是诽谤佛,诽谤菩萨。不管是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你对这样的人进行了诽谤,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会造极大的恶业。

    “不谤他人买卖物”。有的人就是爱管闲事,爱插嘴。一有时间就逛街,到这个市场,到那个超市;然后问这个价格,问那个价格;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这个太贵了,那个太便宜了。根本不想买,也没有钱,然后还到处宣扬。就是无事生非,没事做么!人家做买卖也不容易啊!有一个人来了,想买这个东西,又开始插嘴,说别的地方比这个便宜,以前有什么什么优惠。就这样故意或者无意当中损害别人,伤害别人。他们做买卖是他们的事,没有你的事。有的人就是这样非常爱诽谤他人的买卖物。自己打妄语,说绮语,同时还说离间语、恶语,所有的口业都犯了。

    你说了别人不悦意的话,这叫恶语。本来买卖双方谈得很好,因为你一插嘴,双方都大失所望了,这叫离间语。然后你说些没有用的,就是绮语。你不可能了解那么多,里面肯定有夹杂,这些都是妄语。同时犯了这么多的罪业,还伤害对方,影响了双方的买卖。

    “不谤慈己善知识”。那是当然的,但是有的人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不仅没有一点点感恩心,而且还诽谤慈悲自己的善知识。作为菩萨,作为上师、善知识,不是很容易的;但是没办法,也得忍啊!我们讲忍辱的时候讲过一种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邪行就是诽谤、侮辱、诋毁。

    我们若是懂点道理,有点良心的话,即使做不到知恩、感恩、报恩,但是最起码也不能诽谤,不能诋毁,不能伤害吧?这些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他们才是真正慈爱我们的,才是真正对我们有恩的人。他们对我们的恩德远远超越了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父母亲,只能给我们今生的、暂时的一些利益,无法能够给我们究竟的解脱。但上师、善知识们,能给我们永恒的快乐,究竟的解脱。现在很多人真的没有良心,真的不懂道理。

    上师、善知识多不容易啊,凭什么这样对待你,慈悲你,帮助你?之前你们之间既不是朋友,也不是亲戚,也不认识,但是他们以慈悲为怀。对他们来说,所有的众生都一样,所以我们才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与加持,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感恩他们,不应该诽谤他们。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自我教言》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自我教言》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